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国版画元老李桦及其在湖南的抗日美术活动
2019-03-25 10:03:19  来源: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点击:  复制链接

 
一、李桦在版画界的历史地位

  李桦(1907.3.6-1994.5.5)是广州市人,1924年入市立美术学校,翊年被选派赴日短期考察,1930年留学东京川端美术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愤而回国,到母校任教西画(素描)。这时鲁迅在上海倡导木刻版画艺术,期望它成为左翼文艺的一支劲旅,如同杂文一样,发挥匕首和投枪的锋锐作用。李桦心有灵犀一点通,遥相呼应,继上海一八艺社春地画会、杭州艺专木铃木刻社之后,迅即发起在广州美术学校成立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与上海、平津木刻研究会等成为最早的一批生力军。1934年12月开始与鲁迅频繁通信,在思想、艺术和版画运动等方面深受教诲,半年后被校方解聘,乃全力投入木刻运动。1936年负责筹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7月在广州展出,10月在上海展出。鲁迅闻讯抱病前往参观座谈指导,八天后即逝世。1937年7月,李桦、力群、新波、江丰、曹白、野夫、陈烟桥、林夫等发动筹组《第三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因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而流产。他把筹备中的展品交托野夫带到上海,又经江丰带到武汉,继而亲赴桂林及南宁组织版画展。

  1940年他负责“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简称“全木协”)湖南分会工作。1941年参加撰写《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全木协”被迫解散,1942年初,重庆新建“中国木刻研究会”,当选理事。1946年5月到上海,加入上海美术作家协会。7月当选“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参加筹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并编辑《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1947年3月,经“全木协”各地原会员书面选举,李桦、杨可扬、郑野夫、王琦、王麦秆当选理事,李桦得票最多,任理事长。9月,应聘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10月1日,《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在苏联列宁格勒国家博物馆开幕,力群、李桦随画展访苏。后移展于莫斯科,茅盾,苏联文化部副部长帕霍莫夫、全苏美协书记皮缅诺夫参加了开幕式。

  (下右图:北平艺专大师齐白石、徐悲鸿,后右吴作人,后左李桦)

  1949年他升为教授。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大会艺术展览评选委员。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兼《人民美术》执行编辑。1952年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3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出席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版画组组长。

  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1956年《版画》创刊,任常务编委。主持筹办《第二届全国版画展》。1957年《李桦木刻选集》出版。参加在苏联举行的《中国版画展》开幕式并出席苏联美术学院成立二百周年庆典。访问南斯拉夫。1958年主持筹办《第三届全国版画展》和《北京-莫斯科版画展》。1959年参加编辑《十年来版画选集》。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连任美协常务理事兼版画组组长。1963年与彦涵、王琦、荒烟、李平凡在北京举办《五人版画联展》。

  1964年主持筹办《第五届全国版画展》。

  1979年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并当选全国文联委员、美协常务理事。担任《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执行编委。1980年4月出席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主席,这标志着三十多年来李桦为版画界众望所归。1981年4月参加文化部艺术教育访英代表团赴英国访问。9月25日,参加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大会。负责筹备的《第七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在京开幕。12月,倡议并筹办的首届《三版展览》在北京举行。1982年,与王琦、马克、李树声等任《中国版画年鉴》编委、编成1981年卷。与李树声、马克合编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出版。此后直至1992年,负责连续编成各年《中国版画年鉴》卷。

  1983年辞去美院版画系主任职务,任院咨询委员会成员。负责《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览会》筹备工作。8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行李桦从事美术教育和版画事业五十年庆祝会,与李桦艺术活动五十年展览。1984年任第六届全国美展版画评委。1985年5月,参加中国美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辞常务理事,被推举为协会顾问,至此,他出席了美协三十多年来历次大会。12月,与王琦赴香港参加“中国现代木刻版画展”开幕式并讲学。1986年1月参加“第九届全国版画展”开幕式,并参加“版协”代表大会和版画创作座谈会。1987年3月中央美院版画系举行“祝贺李桦八十大寿座谈会”。11月,中国美协举行“祝贺李桦、叶浅予、李可染八十大寿座谈会”。《李桦》画集出版。从美院退休。

  1988年11月,出席“第五次文代会”,至此他见证了四十年来历届全国文代会。12月参加美协版画艺委会召开的“版画艺术研讨会”。1990年参加“名师的足迹”画展。1991年创作“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像。9月,获中国美协、中国版协联合颁发“中国新兴版画60年暨鲁迅诞辰110周年纪念杰出贡献奖”。

  1992年8月,出版《李桦藏书票》。1993年4月,中国版协、中央美院合办《李桦书画展》.8月,《李桦传》出版(张作明著)。1994年5月5日以脑血栓中风不治逝世。

  二、湖南抗战历次会战无役不从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一声炮响,李桦立即紧张地行动起来。下左图是他抗战初期的代表作之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人物形象已颇富三湘民众特色(缠头赤脚梭镖)。而下右图题名《应战》,表彰八一三淞沪守军敢于奋起,应对穷凶极恶日本侵略军,不顾敌军的海空优势,戴上钢盔(当时装备最好的“德械师”模样),上好刺刀,挂满手榴弹,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一时全国人民寄以厚望,果然也出现了以八百壮士为代表的英雄群体。而台儿庄、平型关大捷,更加鼓舞人心。

  原来,11月,李桦携刀笔投军,从事抗日文艺宣传工作。1938年他随军到南昌,与李海流等筹备“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计划将作品分成五组,在湘赣粤桂陕五省展出)。这时郭沫若负责政治部第三厅,其第三科是美术科,画家们云集武汉,李桦就移师汉口继续筹备,并顺利组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马达、力群、卢鸿基、刘建庵、陈九等为常务理事),举办木刻研究班,广泛举行展览,出版《全国木刻选》。李桦经徐州及武汉外围作战,10月,参加南浔战役,画了不少战地速写。武汉失陷,南昌、广州也沦于敌手,文化重心转往重庆和桂林,有些人到香港。李桦年底驻长沙。作《秋日》、《晚归》,完成《抗战故事》木刻组画,共三辑。

  “七七以前的湖南艺坛,从未有木刻艺术的波动……1939年春,一般木刻工作者都陆续地集中到湖南战区来,湖南的木运,才渐渐地现出新生的气象来了。带着饱熟的木运种子,到荒芜的湖南去的木刻工作者群中最前辈与最前进的要算是李桦了,以后陆续而来的有李海流、陆地、罗络、刘谅等人。他们于第一次木刻座谈会中,即席商议组织‘全木协会湘分会’!” (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1939年 6月,李桦应《漫画与木刻》社之约,在桂林举办“战地素描展”,共展出一年来在豫、鄂、皖、赣、湘各战区实地写生代表作170多幅。还同黄新波、刘建庵、赖少其等代表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桂林举办“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木刻展”及筹划空前规模“木刻十年展”。10月,李桦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因忙于上述各项工作,(湖南)协会的事“中途停顿。”“及后李桦温涛(曾到延安)等集中于湘东的茶陵,遂又继续完成‘湘分社’的组织。” (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

  1940年春,李桦在长沙负责“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湖南分会工作。先是举办“抗战元旦木刻展”,继于6月15日举办木刻讲座和函授班,以及《七七纪念木刻流动展览会》和出版《抗战木刻选集》,主编《木刻导报》双周刊。作《辱与仇》、《雪地行军》等。10月,李桦与陆田为地下党员骆何民主编的《开明日报》(茶陵迁至衡阳)供稿,在该报合编《抗战木刻》与《诗与木刻》(与张在民合作)不定期副刊。“同时又出版小型会报《木运广播》,播送全国木运消息,这可说是木运中一种最重要的交通刊物,可惜仅出数期便中断了。”“在现代木运史上占着一页重要位置的,可说是在这期间李桦在茶陵重写旧作的《木刻实际创作法》一书的出版,它告诉敌人说,这书是用同仇敌忾的愤恨的心写成的,敌人的炮火毁去他第一次稿,却不会毁灭他创作第二或第三次稿的决心。他要以多年来从事创作木刻的经验来引导一般青年走上抗战木刻的火线。这可说是一部富有时代价值的木刻文献。”“同时李桦与李海流合作的《燎原集》,及李桦的《双十歼倭颂》诗集插画二种,及木函班会员的《学员习作初集》一册出版,由此可见这都是促进了湖南木运走上健全的轨道的先锋了。”(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例如酃县美术教师张清平就从浙江购买木刻刀具600多套向社会推广。

  在抗战艰难条件下,木刻艺术独放异彩,是因为它的材料和工具简单易得,作品可以复制多份予以张贴散发,木刻板可直接装上小型圆盘印刷机(脚踏驱动)大量印刷,为其他单幅美术作品(油画、国画、壁画)所不及。到了抗战中后期,因沿海口岸全部失陷,机制纸张奇缺,即使报社能够照相制版,图画作品的彩色深浅浓淡也没法在土纸上印刷表现出来。所以一般报刊只能刊载木刻作品,有时连漫画也要刻成木板才能上机印刷。这在已经进入20世纪的世界艺坛和国际新闻媒体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他们无法做到的,

  那时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还没有召开,国统区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学习过一些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朴素地有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观,稍懂革命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木刻界既然是一支突击队,这方面做得也较早,较好。他们都看重普及提高性的“木刻函授班”这个组织,着意把它打造成跨地区性的,以联络较多的木刻家,集中优势兵力。于是以浙江的“木刻研究社”为主,如野夫、林夫、金逢孙、万湜思、项荒途、叶元珪、章西厓、何其宏,乃至黄新波、赖少其、倪贻德、张乐平等,与李桦携手参加指导六个地域(金华、丽水、温州、永康、长沙、桂林),出版《怎样研究木刻》一书,还开设木刻工场。

  1941年,李桦参加撰写《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试论木刻的民族形式》并出版《学员习作二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3月被社会部解散,而李桦等筹组的“木刻十年展”从桂林到韶关到长沙“获得了宏果”。1942年1月,原全木协改组为“中国木刻研究会”,李桦当选理事。1-2月,李桦举办“第二次长沙大捷战地素描”画展。10月,《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会》(分七区举行)开幕。徐悲鸿表彰“李桦已是老前辈,作风日趋沉练,渐有民族形式,有几幅近于丢勒”。其中湘区接连在长沙、衡阳展出作品180幅。他们决定流动联展每年(“双十”)举行,“这个计划的宏大和影响的广泛,在中国木刻运动史上实在是一个创举。”连续推行了三年,至抗战胜利自然终止。同时,由于木研总会的推进,湘粤闽浙木刻家发起创刊《木刻艺术》双月刊,李桦也积极参与(见野夫《木刻手册》)。

  1943年“第二届双十木刻展”湘区推出作品193幅,还编印了图录,附带展出有连环画两套,外国木刻作品18幅,以及有关的书报118种,湖南民众大开眼界,观众统计达七八千人。10月底,“李桦第三次长沙会战史画及洞庭湖素描展览”及11月底 “写生画展”在广西举行,出版《烽烟集》和《美术新论》。1944年军情紧急,3月19日,“李桦常德会战画展”在湖南省广播电台开幕,共展出战地写生几十幅,连展三天。同年与刘建庵、刘仑、陆田、梁永泰等一起开办“桂南流动木刻展”。1945年,李桦在湖南汝城写生。整理抗战时期国统区木刻运动史料。《李桦版画水墨画展》在粤北坪石(与汝城、宜章相邻,时为中山大学等文化教育机构集中之地)举行。

  综上可见,李桦从湘北到湘南,五六年内从来未歇仔肩,哪里紧张他出现在那里。他预言,木刻界“它将要把十五年来所培养成现实主义的基础扩展到全国艺术领域去。”

  三、湖南民众抗日的全景画史

  如众所知,现今国内所存湖南抗日照片、图画等形象性史料已经极少,主要原因是当时极度缺乏摄影器材和绘画工具,以及报刊书局出版社印刷条件的简陋,加之多年政治、军事、人事的动荡以及自然环境(霉变、虫蛀等)的毁蚀,无可挽回。湘籍著名画家多不在省内现场,而广东籍的李桦则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不但及时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场景加以记录、凝练和升华,而且刻印复制多份付诸公开展出,及投寄报刊发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战后不久即携作品到上海等大城市刊载和展览,扩大了影响的范围。

  例如抗战初期他所作的《疏散》(木刻,下左图)和《游击队员》(木刻,下右图)。疏散即逃难,敌机狂轰滥炸,庐舍为墟。敌军疯狂压境,百姓仓皇逃离,哀鸿遍野。有钱的雇得起轿子,没钱的老婆婆携孙儿孙女徒步艰难跋涉。李桦的观察是犀利的,表现是深刻的。在敌人炸弹的威力圈内,同胞同仇敌忾,自己组织起游击队,驱敌寇,保家乡。作品体现了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创作意图,浅明易懂,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

  脍炙人口的木刻《重逢》(下左图),还有《好消息》(下右图),前者是经过与日军激战后,指挥员带伤率领队伍打回游击区,老百姓和游击队员欢欣鼓舞,相庆重逢的动人画面。后者则是官兵们在战斗训练的余暇,或坐或站,争读战场捷报,了解军情动态的场景。

  《两代》(套色木刻,下左图)和《救助》(速写,下右图),前者的视觉语言经过高度概括,表现了父子不期而遇(父亲还扛着四齿钉耙,儿子仍挂着子弹袋),彼此别来无恙,儿子欢然告慰,父亲深沉寄托。李桦着力表现湖南农民的醇朴敦厚,舍小家顾大家,较好地反映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论持久战》)这样的真理。后者是前线战士与日寇作殊死战斗,不顾炮火猛烈,舍命相救负伤战友的场景。伤者尽管伤及头部,仍强力支撑上身,待包扎后再战;救者满怀战斗情谊,仁爱关切,沉着细心。

  反映急如星火的临战场景的速写《(长沙汽车东站)筑堡垒》(水墨,下左图)和《杨林街上筑工事》(炭笔,下右图),表明李桦本人就在火线上,与战士们共存亡。他沉着机敏,快笔如风,记录动人心魄的画面。敌人有机械化部队为前锋,来势汹汹。我军寸土必争,利用地形地物,就地取材,挖掘加固工事,砌筑堡垒,尽量多杀伤敌人,保存自己。长沙汽车东站,对于我来说实在太熟悉、太亲切了。它位于当时的东站路(今建湘路)东侧,离我家直线距离不足半里,想不到英雄前辈们就曾经在这里用坚固的工事、复仇的炮火接敌。 杨林街这个地名对于湖南人也毫不陌生,最北的杨林街在岳阳县,湘北战役(长沙会战)在这里打一仗,先挫敌人锐气,理所当然。如果画的是长沙县或浏阳县的杨林镇、乡,也不算意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收效更大。到底在哪一县?李桦作品为我们出了一个湖南地理题目,这要请军事史专家和地方史志专家加以考证了。

  李桦始终深情地坚守湖南这片英雄的热土,从湘北、湘东到湘南,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时近时远,和敌人捉迷藏,兜圈子。因为他肩负全国木协(木研会)湘分会的领导责任,因为他是军队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的一员,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不像其他某些文化人栖栖遑遑,患得患失,东躲西藏。

  李桦的大无畏精神,还可以从亲临前线的速写《白石渡车站的反击》(下图)看到。宜章县白石渡火车站建于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贯通之际,是南北大动脉在湖南最南第一站,

  即湖南的南大门,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日军垂死挣扎“打通大陆交通线”,回光返照,1945年1月已经占领铁路全线,湘南粤北沿线地区多遭蹂躏。所以这个车站的争夺,是这场大战的一个缩影。国民党军高层战略战术运用极不恰当,日军的战略意图也没达到(打通路线但没有通车,且无法保持),可谓两败俱伤。虽然如此,不能否定下级官兵们守土抗战的功绩。正因为他们的英勇牺牲,消耗了、牵制了日军,使之再无翻盘之力,直到投降。从这一点看,此战意义重大。李桦不是政治家军事家,他对战役的观察和描绘,有此已足,不必苛求。

  四、湖南抗日生活多角度的写真

  李桦对湖南人民充满了感情,“对于当地的民风习俗,莫不亲切熟悉。”他发觉“建筑在湖南人民忍耐苦斗的性格上的湘北大小城镇,每次给敌人肆意蹂躏之后,很快就复兴起来。湘北做了八年敌我冲杀的战场,却不减当年的颜色。”(李桦《湘北纪行》)

  上左图是几个纤夫身揹纤绳吃力地拖着大船(图中未现,留着观众的想象空间),上右图是农民春耕驾牛耙田,使稻田平整好插秧。他运用的画笔和纸张,正在由铅笔炭笔机制纸向毛笔宣纸土纸过渡,这是战时湖南环境所限的结果,也是他顽强抗争开辟新途径的动因。

  上左图他题为《湘北最前线的闹市(八百市)》,作者说明,八百市距敌方阵地仅十里,是临湘和岳阳交界的地方。“虽然接近火线,却成了战时两县经济的中心……我真不易想到这前线的闹市是这样的繁荣。”这是湖南人民乐观镇定的反映。上右图标题是《军中做草鞋》,战士席地而坐,武器背包整齐排列,光头赤膊、赤脚裹腿,抓紧时间打草鞋,改善行军打仗时脚的待遇,提高战斗力。湖南历来用稻草搓根草绳,捆住腰部,连接短木棍两脚抵住,在三条经线上不断续草加搓交织纬线,“草鞋冒样,边打边像,”注意鞋的宽窄与长短,留几个搭袢穿细绳,以尖头终结成形。中国士兵的勤劳灵巧,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今天,它唤起多少成年人的记忆,教育青少年看老祖宗是如何做出环保绿色生态产品的。

  上左图标题《湘北农民》,正在用细长薄滑的篾片编织篾篓,很多农家擅长这项副业,作者将其作为典型。上右图标题《乡村宣传》,孙中山将“唤起民众”写进遗嘱,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做得较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进步文化人集中到政治部第三厅下属的各科各分队,以及其他政工部门,宣传群众,这个画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李桦抗日美术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

  郭沫若说:“木刻作家们在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确确实实是走在最前头了……尤其在对法西斯日本抗战的八年中,他们呈出了超级的贡献……不仅我们中国人民业经予以承认,就是苏美英法等盟邦的朋友们也一样的承认了……(李桦等参编的)《抗战八年木刻选集》……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我们也就可以知道这些成绩是怎样的优异了。”(郭沫若《论中国新木刻》)

  1946年5月李桦抵沪,6月12日,美术界朋友烟桥、野夫、所亚等,特邀郭沫若、茅盾、胡风、冯乃超、冯雪峰、叶以群、文幼章(美籍加拿大人)等观赏李桦在湖南的作品百余件,主要是水墨画。据报道,“大多以长沙常德各战役为题材……若干悲壮英勇画面确能感引我们的情绪进入同画面一样的意境。”郭沫若感慨:“看了李桦先生的画,更提高了历史的悲愤,增加了对敌人的憎恨。”冯雪峰、胡风、文幼章等也发表很多宝贵意见和鼓励。(克萍《李桦作品欣赏会杂记》)

  《文汇报》将李桦的水墨画称为“抗战史画”,“同时他是一个新艺术运动的建设者……更经过漫天烽火的锻炼,他把握了新艺术的新生命。”(编者《李桦的画》)

  由于鲁迅及其友人的中介,中苏木刻艺术交流最早。1940年9月中国木刻作品经中苏文化协会三次送往莫斯科;1942年5月是第四次,达200多幅,著名画家苏沃洛夫撰文《评中国木刻艺术》,主席格拉西莫夫还给中国木刻家写信致意;1944年是第五次,精选74幅。(王琦《中苏木刻艺术之交流》)李桦的作品当之无愧,屡次被选送,以致1947年10月在苏联举行《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他和力群有幸首次随展览访苏,得以与苏联版画家亲密接触和切磋。

  木刻家王琦报道,1944年7月7日,美国《时代》(Time)周刊特地辟了一个“中国木刻专页”,刊载了李桦、梁永泰、蔡迪支、王树艺等的作品7幅;1945年4月9日的《生活》(life)画报上,也出“中国木刻特辑”,刊登14幅中国木刻,李桦有两幅(《保卫大长沙》和《运输队》),其它是荒烟的《最后一颗子弹》,迪支、黄荣灿、铁犁各一幅,彦涵五幅、

  古元三幅,“中国木刻像星光一样在太平洋彼岸之邦不断的闪烁。”(王琦《中美木刻艺术之交流》)。这两家杂志都是美国顶尖、世界著名刊物,虽然本文笔者解放前就有机会翻阅过一些《生活》画报,记忆中却未见过这期。建议我省有条件到美国图书馆查书的读者找到这幅《保卫大长沙》,为省市档案馆添一珍藏。这里仅将笔者找到的《运输队》插入(上图)。

  1944年战时的伦敦就举办过《中国木刻展览会》;1947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抗战木刻展览》,“展出作品100多幅”,用意“是要使英国艺术界人士,得知中国在抗战时如何利用木刻,以及中国木刻家如何不顾抗战环境的困难,继续发扬他们的艺术。”“其中不仅有劳工和士兵的生活,也有秀丽的风景,描摹农村和乡间的形形色色。”李桦的《冬景》,“颇为优美,白色的屋顶,反衬着深灰色的天空,前面围聚着一圈人,他们的头上飘着从火中出来的轻烟。”(柯兰代《伦敦之中国木刻展》)

  李桦在版画界的默默耕耘,获得同行的信赖和倚重,1947年当选协会理事长就是明证。他和会员们一同到鲁迅墓地凭吊,如今墓木已拱。十年前,上海的同仁们曾发出庄严誓言:“对于他(鲁迅)的死,我们刻木刻的青年,比任何人感到更深切的悲痛。但另一方面也就觉得我们的责任重大了。”“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任务:斗争——与黑暗和强暴相搏斗。”(《上海木刻作者协会成立宣言》1937年)李桦从九一八中断学习愤怒离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文艺运动,不几年就推出众多作品。1936年参加第二回全国流动展览的连环木刻《黎明》(88幅),“写出(日本)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屠杀,放火,抢掳,奸淫等一切暴行,最后的结论,唯有大家挣扎抗争,向敌人拼命。”(中坚《参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综上所述,整整十四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李桦自始至终站在最前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六、结语

  李桦在三湘大地的木刻运动拓荒之举,以及反过来三湘民众对他的哺育,战争环境血与火的锤炼,普及与提高互为因果,收获累累。正如李桦总结的,那些年“木刻技术以至木刻作者的修养,亦日见加深,而理论的加强更为显著,组织的团结也更紧凑了。”(李桦《抗战期间的木刻运动》)战后李桦从湖南再次走向全国,步伐坚定,方向正确,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和地位。他对湖南充满感情,1962年重回湖南,深入益阳体验生活,为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刻绘精美的插图。1980年7月,他应湖南省文联、省美协邀请,又来湖南讲学,对艺坛新兵谆谆教导,耳提面命,语重心长。事后,《湖南画报》1981年第5期刊登了《李桦木刻作品选》,收李桦精品11帧,全部是1946年以后(主要是解放后)的力作。他还将历年积累的宝贵理论《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交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而本文着眼于抗战十四年特别是在湖南时期的李桦,似乎还是一个以往较少有人关注的领域,以之抛砖引玉吧。(作者为本馆馆员)

 

责任编辑:徐为 最后更新:2019-03-27 11:38: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个体和地方战争经验的叙事表达——读萧邦齐《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下一篇:【吕骥和他的抗日革命歌曲】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