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
2016-07-29 10:28:3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4期 作者:张连红  点击:  复制链接

为了编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专册,笔者广泛查阅了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和有关书籍报刊,搜集了数十篇公开发表的幸存者日记和回忆,另外,我们还有幸征集到数篇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录手稿。根据幸存者回忆内容的体裁,笔者将上述资料分为日记、幸存官兵的回忆、幸存者难民的回忆等专题。从史料价值来看,幸存者所留下的史料中,日记的史料价值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卷《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共收录5篇日记和周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利用中立国的特殊身份,曾留下许多十分重要的日记和书信,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威尔逊日记》等,但作为受害者的南京难民,由于当时险恶的环境而能够每天记日记并还能保存下来者并不多见。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幸存者日记,从性质上来看共有两类:

程瑞芳,用日记记录南京大屠杀

一是幸存者当时每天的记录,如本书收录的原金女大难民所负责人之一程瑞芳女士的日记,该日记始于1937年12月8日,到1938年3月1日结束,尽管全文只有3万余字,但其重要性很难以字数的多少来衡量。日记的主人程瑞芳女士,湖北武昌人,1875年出生。湖北武昌护士学校毕业,其后曾在美以美会妇科医院当看护。1910年至1916年,在圣希里达女子中学当女舍监。1922年,程瑞芳出任圣希里达子弟小学校长。1924年,程瑞芳应邀担任金陵女子大学舍监,负责管理学生宿舍和食堂。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作为金女大难民所卫生组负责人,她每天不仅要面对施暴日军的不断侵扰和承担超负荷的卫生、救济难民等工作之外,还要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记日记,用铁的事实见证了这页人类史上最为悲惨的历史,其精神令人感叹不已!作为受害者的记述,程瑞芳日记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中国难民自己所写的真正意义上的日记,在史料价值上无法取代。其次,程瑞芳的日记印证了《魏特琳日记》中记录的日军在金女大实施性暴力的事实———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同一件事同时出现在一个外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的日记中,彻底击垮了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谬论。第三,作为一个中国人,程瑞芳女士从受害者角度记下了大屠杀期间难民所难民沦为忘国奴的悲惨生活,为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难民的社会心理,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窗口。

二是幸存者事后以日记体裁撰写的回忆,如1938年出版的《陷京三月记》,该日记由南京沦陷期间滞留南京的军医蒋公彀所写,日记从1937年12月13日写到1938年2月27日结束,从日记内容来看,虽然作者主要以记述野战救护处金诵盘处长在难民区不畏日伪强暴,坚持民族气节,最后逃离南京的幸存经历为主,但其中也有很大篇幅的内容展示了难民区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汉奸的丑恶嘴脸、西方人士的救人美德和难民的悲惨生活,日记内容真切,信息丰富。又如本书收录的《南京大屠杀逃难记》,则是孙锦云女士晚年以日记方式所进行的回忆,该日记十分详细记录了其在南京大屠杀前夕逃离南京的一路历程,这对我们研究沦陷前南京社会、难民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被困南京而后又能够成功逃离南京的幸存官兵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其中部分幸存官兵曾就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亲身经历写有回忆录或回忆文章。本次搜集汇编计有孙宝贤、郭岐、钮先铭、田兴翔、万式炯、倪受乾、倪永潮、周绍定、唐广谱、夏明贵、罗春霖、祝晴川、孙晋良、罗祚威、耿九青等17名官兵的19篇回忆,这些回忆文章绝大多数均已在大陆或台湾发表。

日军攻占南京后,其搜捕并屠杀守城官兵的行动相当周密彻底,因此脱下军装、扔掉武器侥幸生存下来的守城官兵并不多见。但十分巧合的是当时教导总队竟然有三个营长都成功逃脱了日军的搜捕,而且这三人事后都写有十分详细的回忆录。一位是时任教导总队辎重营营长郭歧,他在南京难民区匿居3个月,亲眼目睹了南京的惨剧,1938年他逃离南京后,曾将南京沦陷时期的悲惨见闻《陷都血泪录》的主要内容在《西京平报》上连载。1947年南京国防部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案时,他曾向法庭提供其回忆录手稿。1978年,他对原书稿进行了重新整理后在台湾以《南京大屠杀》书名出版。郭岐晚年回大陆访问其山西老家时,曾委托其女儿将其回忆录在大陆出版。另一位是时任教导总队工兵团二营营长的钮先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削发为僧,先后在南京永庆寺和鸡鸣寺避难。战后钮先铭最高官衔做到了台湾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71年他以《还俗记》书名出版了其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传奇经历。还有一位营长是则是工兵团三营营长孙宝贤,他的回忆录原稿现在收藏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图书馆,本次收录并正式发表的资料由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比较文化系的笠原十九司教授提供。由于这三位营长都是正规军校毕业,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钮先铭还曾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他们的回忆录都十分精彩,细节真实具体,所记内容有些还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而且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来看,这些记述完整的回忆录为我们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生活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个案素材。

另外,其他守城部队也有一些官兵得以幸存,如参加南京保战第二军团参谋祝晴川在城陷后被迫隐匿南京难民区。在南京屠杀期间,他冒充太平路盛锡福帽厂的刘鸿儒经理,参加了红会掩埋尸体和其他赈灾工作。由于他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精谙日语,因此也曾同南京日军当局有过接触,他的回忆录记有大量鲜为人知的有关当时南京日军当局的一些内幕。

相对于幸存官兵,当时留在南京的难民绝大多数是贫民,识字者并不多,能留下回忆录的人确实很少。笔者搜集到幸存难民的回忆共有14篇。其中有一部分是难民自己撰写,如李克痕的《沦京五月记》、林长生的《虎口余生记》、陶秀夫的《日寇祸京始末记》、汝尚的《当南京被虐杀的时候》等。这些经历南京大屠杀而侥幸活下来的难民,其所撰写的面对血腥暴行的亲身现场体验十分珍贵。

由于要照管重病在身的妻子和年迈的老母,南京某文化机关的职员李克痕(一条腿残疾)在日军进攻南京之前未能离开南京,在日军打到江宁后,他从江宁板桥沿路乞讨逃难到南京城里的难民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艰难度过了80余日的乞讨生活。1938年6月初,他终于逃到武汉,并将南京沦陷区的经历以及当时南京难民区、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汉奸组织、社会及教育方面的情况写成《沦京五月记》在汉口《大公报》上连载,引起读者相当反响。《大公报》为此在1938年7月21日曾专门发表《读〈沦京五月记〉》的社评。李克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可能是最早发表的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回忆录之一,而本书收录的林长生的回忆录《虎口余生记》则可称为最新发表的回忆录。作者林长生1924年出生于南京市六合县,日军进攻南京那一年他才13岁,在南京城里一家个体面包店做学徒,在日军攻陷南京后,林长生经过千辛万苦,才死里逃生,幸免于难。后来林长生参加人民解放军,解放后留在江西工作。到晚年后,南京大屠杀这段刻骨铭心的苦难时时刻刻在他脑中不断浮现,为此林长生曾多次回到南京,根据记忆中当年逃难的路线和地名进行调查回忆,终于写成并发表了这篇回忆录。尽管事隔60多年,但这篇回忆录的史料及其逃难体验的价值不容低估。

除了幸存难民自己撰写者外,本书所收幸存难民的回忆也有多篇是由当时报刊记者采访代笔而成,这些记者大都采用了幸存难民第一人称的直接口述,并以第一人称方式在报刊上发表。如林娜的《血泪话金陵》是一位姓覃难民的口述,范式之的《敌蹂躏下的南京》记的则是萧、王二君的口述,沙溯因的《如此江南》也是记录一位从南京逃到重庆的难民的口述。另外,还有本册还收录了数篇佚名作者的回忆。

除了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幸存调查口述也是南京大屠杀史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据悉近1万字的幸存者调查口述也即将出版,我们相信这些幸存者的日回忆和口述史料的相继整理集册出版,一定会推动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更加深入。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07 17:07: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如何反驳日方学者对南京大屠杀数字的质疑

下一篇:1.6万个名字距30万还很远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