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没有人民的世界——太岳区军民的沁源围困战
2016-07-22 16:37:36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余戈  点击:  复制链接

如果你无法理解“以弱胜强”,若不是因为势利和偏见,就是还不了解他们的“致胜模式”。

——题记

1937年冬,薄一波率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依托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脉,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陈赓率386旅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与薄一波所率决死一纵队会师,此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太岳军民对进驻沁源的日军实施了长达两年半(883天)的持久围困作战,迫使日军撤离太岳根据地腹地。在此期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江横(董谦)采写了沁源军民与敌斗争的12篇战地通讯,生动、翔实地记述了斗争过程。1979年汇编成册,又增加了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所发社论及主要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没有人民的世界》。谨撷录此书精华,介绍这场抗战史上极为特殊人民战争经典战例。

1942年10月20日,日军集结第36师团、69师团6个大队,及白晋、同蒲沿线二十多个县的伪军共7000余人,在驻山西日军第1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指挥下,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城及其附近地区。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对太岳地区实施的第六次大“扫荡”。

在此次行动中,日军先是兵分七路以远距离“奔袭合击”,后又以“腹内开花”、“循环扫荡”等战术,企图一网打尽太岳区首脑机关,聚歼八路军主力部队。当时,太岳军区兼太岳纵队司令部驻沁源县城东南的阎寨。日军“奔袭合击”开始时,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即率军区机关、主力部队和城乡民众跳出了“合击圈”,远距离转移到了外线和深山。当日军实施“腹内开花”、“循环扫荡”等战术时,太岳军区发动民兵建立和加强山头“树树哨”(即消息树),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主力部队和游击队相配合,监视和袭扰日军行动,掩护躲避在山沟里万千群众的安全。

经过在山头上一个多月的艰苦转战,11月22日,日军被迫结束“扫荡”。但留置第69师团一个独立步兵大队及部分伪军,在二沁大道(沁源至沁县)百里沿线,分驻沁源城关及阎寨、中峪、交口四个据点,一面分区“清剿”,一面大兴土木筑碉堡、修公路,并在城关驻地挂出了一幅“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牌子。

原来,在对太岳根据地多次“扫荡”未达目的后,上任一年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总结失败教训,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企图以政治上的怀柔笼络,配合军事行动,来“蚕食”我根据地为其“治安区”。沁源被选为“山岳剿共实验区”,日军企图以在此地的“实验”,为整个华北的军政统治积累经验、开辟道路。

针对日军这一企图,在陈赓、薄一波指示下,太岳区党委(书记薄一波)和军区决定对敌实行长期围困,从精神上挫败日军征服企图的斗争方针,建立了“沁源军民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由八路军38团参谋长李懋之任总指挥、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任政委。以38团(该团原属抗敌决死队,团长蔡爱卿、政委胡荣贵)和25团、5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结合,将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沁源县城和阎寨、中峪、交口等地日军展开围困。

给敌人制造一个“无人区”

为彻底孤立日军,指挥部决定实施全县空室清野大动员,将日军据点地域内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水井填死,粮食掩埋,用具搬空。经过充分动员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在主力部队和民兵掩护下,在短短的五六天之内,1.6万余人的秘密大转移全部完成,给日军侵占地区及其周围制造了一个“无人区”。据新华社太岳分社副社长江横在前线采写的通讯,“在城关、阎寨、中峪、交口四个据点里,共有4600多人口中,无论贫富,也无论士绅、名流或挑担小贩,都没有一人停留在村镇里不走的,更没有一人去‘归顺皇军’的”;而“由城关西南到中峪、亢驿,东南到霍登、桑凹,西北到李园、李成,北到崔庄、郭道,东北到交口、圣佛岭,五条大道,50多个大村镇(占全县五分之四),方圆三百里长的空间里,没个人影,简直成了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在上述村镇,“连饮水井都用粪土填塞了,碾磨也破坏了,埋藏粮食衣物的土洞则被群众星夜挖空。日军占据了点线,但一无所获,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日军无水吃,无奈只好到几里外的沁河驮水;无粮吃,只有去田间弄些生玉米充饥;睡觉连木板、席片都找不到,只得铺杂草就地而卧。驻沁源日军大队长伊藤少佐向临汾师团司令部写信求援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水,没有粮,天天有病倒的……’”

在围困斗争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日军占领沁源县城以及阎寨、中峪、交口4个村镇为据点后,其军火物资的补给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安泽通往沁源的安沁大道,另一个是沁县通往沁源的二沁大道。因驻沁源伊藤大队由临汾第69师团指导,此时联系同蒲线的安沁大道为主要交通线。沁源军民寻觅战机,在该要道上多次伏击日军,予敌以沉重打击。

1942年12月8日,25团1连在官道沟伏击日军运输队,毙敌30余人,缴获骡马40余匹。11日夜,38团6连在连长肖邢学和指导员鲁飞的带领下,同朱秀芝带领的县游击大队及城乌、马森等地民兵约200余人,在周西岭设伏,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下官兵6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30余支,骡马30余匹及手榴弹、望远镜等军用物资。16日,38团1连一个排在连长白喜贵带领下,伏击从中峪返回亢驿的运输队,击毙17名日军,缴获14匹骡马。21日,阳泉村(今学孟村)的12名民兵,埋伏在北石东山上,伏击敌运输队,打死6人,打伤2人……连续三个月的昼夜袭扰,使日伪人员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到破坏,陷于困境。

但日军似乎决心“死扛”到底,其应对姿态很是奇特:他们贴出标语宣扬“皇军仁慈”,派出伪军和汉奸到山头喊叫:“皇军不伤害百姓,有家的快回家!”“冬天就要到了,皇军不能看着你们冻死在山沟里!”日军在奔袭包围村庄后,有时会搜出一些未来得及逃出的妇女、老人,竟放低姿态扶老人上马,自己如孝子贤孙般牵马,背着包袱,抱着孩子。孩子吓哭了,他们从兜里掏出糖块、饼干,塞进孩子的小嘴。将群众裹胁回据点后,还把掠夺来的衣物摆出来,让群众认领。对生了病的人,给吃药打针;对家在据点里的人,发给柴米油盐帮助安家;对家在据点外的人,教训一番后予以释放,并告之:“你们以后见到皇军不要跑,回家后要假应八路军;被迫当民兵后要朝天打枪,不要打皇军。”对有的人还发给出入证,说拿着它可以随便出入据点……日军的“剿共实验”戏法终于上演,考验着沁源军民。

此前,日军曾对沁源实施五次大“扫荡”。特别是1940年12月,日军在遭受八路军“百团大战”沉重打击后,集结三万重兵,以“铁壁合围、反复合击”战术向太岳根据地疯狂报复。在那次大“扫荡”中,当时不过8万多人的沁源县,被杀人口竟达到3600人,其中数百户人家被杀绝;全县房屋被烧毁12.5万间;粮食、牲畜被抢掠难以计数。遭受过日军如此残酷暴行的沁源人,绝大多数不会被日军的新花招所迷惑。但因临近寒冬,居食无靠、衣服单薄,部分家境较富裕的人产生了动摇,提出是否可以“先回去应付冬天、来年开春再出来”。

在此严重关头,太岳区党委指示围困斗争指挥部:“斗争是长期的,眼前的困难是严重的。战胜困难不能只靠硬骨头,吃住的问题必须解决。”而后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从外地调拨一千多石粮食进来,指挥部发动群众打了五千多孔窑洞,经过思想教育和自力更生、互助救济活动,坚定了军民斗争下去的意志。这年第一场大雪下过,在白雪覆盖的山沟里插起了一个个木牌,上面写着“正气沟”、“坚定庄”、“顽强圪梁”、“伟大山头”等村名……这些过去没有的地名,被县委和军区一一标注在了作战地图上。春节到了,山沟里到处响起咚咚锵锵的锣鼓声,这里唱,那里跳。城关群众组织的“绿茵剧团”还演出了秧歌剧,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从抢粮劫敌到抢耕抢收

最初进驻沁源的日军第69师团伊藤大队,在沁源用尽手段都未组织起“维持会”。1943年1月25日,日军被迫将伊藤大队撤回临汾,以驻长治第36师团222联队鹿野大队接替沁源防务。换防来的鹿野大队,扬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计划。他们除了加强伪化活动,继续玩弄“政治作战”以外,在军事上收缩阵地,主动放弃了一些据点,集中兵力守备沁源城关和交口镇两处。

为了尽快实现组建“维持会”的目的,在2月10日至3月25日期间,鹿野大队不断采取远距离奔袭包围、搜捕群众的办法,并四处张贴布告承诺“凡归来者,给耕牛一头,耕地十亩”,“维持”条件也一再降低。但始终无一人来归,搜捕去的二百余人也先后从据点内逃出。

自此时起,沁源军民对日军从围困逐步转为主动出击。

春节过后,群众把互助粮和救济粮吃光了,新的困难又来了。当时,城关有个老乡趁黑夜回村,把自家磨盘下埋藏的3斗小麦取了出来。围困斗争指挥部受到启发,马上抽两名公安队员和四名民兵骨干组成“抢粮”小组,利用日军夜间警戒疏忽,摸进城关日军据点抢粮。不但抢粮得手,还摸清了日军的驻地和哨位。据报,此时的沁源城,除了敌伪兵营外,只住有三户“人家”:一家“随军合作社”,一家“随军妓院”,一家“蒸馍铺”,还有就是已经饿得到处乱窜、与敌人争食的四百多条野狗。日军绝没有想到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抢粮小组能从他们嘴里把粮食抢运出来。这次行动成功后,指挥部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抢粮队伍,并很快发展到二沁大道和安沁大道两边的各个村镇,大约有5500余人参加了抢粮斗争,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共抢出7400余石粮食。沁源城内北街有位妇女郭效兰,连续几次摸回家,背出了八石粮食。另一个崔家寡妇,一次竟摸到城北街镇武楼日军哨兵附近,把敌人装好的五斗小麦也扛了出来。

参加者胆子越来越大,“抢粮运动”又逐渐发展成为“劫敌运动”。人们先是回家背自己埋藏的粮食,后来就摸进敌人的据点,拿敌人的东西。有一个双腿残废的退伍军人,一天夜里爬进了敌人的马棚,趁马夫鼾声大作,拉了一匹马悄悄爬了出来。等敌人发觉时,他已骑上马扬长而去。一个民兵摸进据点,把敌人一箱子弹也扛出来了。交口据点的敌人共有六副水桶,一个夜晚便被劫一空。甚至连井上的辘轳、碾盘上的转轴,也被群众拿了出来,弄得敌人几乎连水也喝不上。有的据点的伪军,找不到碾子磨盘,只好吃麦粒子。伪山西《新民日报》特派员董长庚随日军到沁源,在其所采写的通讯里记述日军当时的处境:“沁源城内人烟稀少,暗无天日,望之全城各处无一点活气……”

4月19日夜,在围困斗争指挥部李懋之、刘开基直接指挥下,由38团第2营带领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朱秀芝)及一区的游击队和民兵共1200余人强袭沁源城关据点,抢救出被日军抓捕的180余名群众。这次战斗共杀伤日伪军250余人,缴获步枪160余支,轻机枪2挺,烧毁仓库粮台4座,草料场3处。此次大规模强袭县城,对敌我双方心理影响极大,就连被日军裹胁在城内的几个老年士绅也乘乱逃出城来。

冬去春来,进入播种季节,群众焦心无法下种,一时人心惶惶。这时太岳区党委提出了“劳武结合,游击生产”的号召,指挥部组织起了抢耕队、抢种队。白天在距离敌据点较远的地里耕种,夜晚潜入敌据点附近地里耕种。有时被碉堡上的敌人发现了,部队和民兵在前面乒乓打枪掩护,老百姓在后面仍扶犁摇鞭,不慌不忙地耕种。昼夜轮番抢耕,终于在枪炮声中把所能耕种的土地全部耕种上了。

进入夏季小麦成熟时节,敌人从外地拉来大批民夫抢收,指挥部又组织部队和民兵,以抢收对付抢收。白天敌人抢收时,我方四处打冷枪,闹得敌人六神不宁。待敌把麦子割好捆好,我方突然发起攻击。敌人拉来的民夫听到枪声一哄而散,趁着天黑,我方抢收队即全部出动,将敌人收割的麦子搬完。

在1943年夏季武装抢收运动中,共抢收小麦15000余石;加上对日军据点的抢粮斗争,夺回了大批粮食,解决了军民吃粮问题。此外,又组织商人到晋南洪洞、霍县(今霍州市)等地贩运棉花、布匹及其他物资,解决了群众的衣食问题;组织民间医生开办简易诊所和药铺,给群众看病吃药,克服了重重困难,为长期围困日军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信念。

1943年7月16日,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在日记中记下了沁源围困斗争的意义:“……密切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锻炼了党,锻炼了干部和群众,团结了各阶层;提高了民族觉悟,发挥了民族气节”。陈赓特别提到,围困沁源是敌我双方顽强斗争的比赛,“谁是最后的顽强者,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只要我们善于领导,群众是不会离开我们的。”

“小鬼子,你们实验得咋样了?”

在应对我抢粮劫敌斗争中,日伪军奔忙十天半月,所抢得的粮食还不够民夫和伤兵吃,只能寄望于从外面运来大米、罐头救急。但是,这一点希望也渐渐破灭了。

此时,驻沁源日军指导方向改为长治,联系白晋线的二沁大道成为主要交通线。鹿野大队进驻沁源不久,日军36师团从上党等地抓来民夫2000多人,改修二沁大道的旧路基,使其勉强可以通汽车,成为沁源联系外界唯一的补给线。最初,指挥部组织群众破路,在陡坡路段上洒水成冰,上面覆盖旧土,称之为“冰褡裢”,日军车辆通过时便造成翻车伤人事故。

在抢粮劫敌运动之后,指挥部把全县民兵编成12个“轮战队”,分成战斗、训练、生产三个班,保证作战生产两不误。38团则抽调大批战斗骨干,带领民兵在日军的补给线——二沁大道上,展开大规模的地雷破击战。官军村的民兵平均没两天要去埋雷一次,无论是大道、河滩、山口、小路,到处布设了水雷(黄蜡和油制成)、子母雷、连环雷、跳雷、踏拉雷(前踏后响)、草雷(在草丛中设伏)、半空雷(在树上设置),埋设方式虚虚实实、真假莫测,不断炸伤日军。在短短20公里的运输补给线上,日军要边搜索边前进,往往一天时间才能到达。日军为此哀叹:“过了圣佛岭,进入鬼门关,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日军给养时时中断,伤亡日益增多,粮食运不进来,只好杀马充饥;伪军无马可杀,只能啃马骨头煮马皮,战斗力日趋衰退。

日军在施行怀柔政策无效后,终于恼羞成怒,开始偷袭包围村庄,滥行捕杀群众,仅1943年5月1日在对霍登的奔袭中就惨杀群众29人。群众接受了这个血的教训,家家户户把瓶瓶罐罐制成“看家雷”,一碰就会爆炸;看似为摆在井边的“一副水桶”,可一动就天崩地裂;看来是门前树荫下的一块大石头,可还没等敌人坐稳,就会“平地飞天”。经常是一响之后,附近树上、墙角的连环雷炸成一片。有个村里的群众,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来摆在村口,下面压着一面太阳旗,迎面一张白纸,大字写着“小鬼子,你们实验得咋样了?”“鬼子,你敢动我?”敌人一见很恼怒,用长杆子远远地把神像推倒。当敌人发现下面没有石雷,就去收那面旗子。这时才触到地雷,轰的一声,几个敌人连同太阳旗都炸得稀烂。

为了提升地雷战技战术能力,太岳军区及时开办了石雷训练班。指挥部选派最优秀的民兵去学习,回来后如虎添翼。随着石雷运动的开展,各种袭扰敌人的良策妙计,也在群众中不断涌现出来。夏天,交口的民兵把死狗死猫扔在碉堡下,白天太阳一晒臭气冲天,熏得敌人苦不堪言。民兵还捉了许多青蛙,口里塞上胡椒,悄悄地放进据点外壕里,胡椒刺激得青蛙整夜高声怪叫,扰得敌人整夜不能合眼。秋天,果子熟了,城里的敌人溜出来摘果子,民兵就在树上拴上手榴弹,敌人一摇树就当头爆炸……

因日军36师团的一个大队伤亡惨重,9月底,又从胶济线调来独立混成第6旅团一部来接替防务。可是,仍然挽救不了垂死的命运,只能一次次收缩阵地,不断放弃一个个据点,最后,全部龟缩到了沁源县城西草坡上下的两座碉堡和一排窑洞里。在城西的一块石头上,敌军的士兵曾写下这样厌战的诗句:“日往红波夜,深在圪针窠,望虎深山虎不在,大城大乡无人烟!”

1945年3月,太岳区党委和军区指示:在岳北各县支援下,沁源党政军民总动员,向沁源、交口守敌发动总围攻。3月11日,最后围攻开始,参战民兵达4000余人。300多民兵组织成两个爆炸队, 30多名爆破能手组成机动爆炸队,运用各种战术围攻、阻击日军;其余参战民兵和自卫队,也都组成石雷组、机动组、砍圪针组和担架组到前方参加铺地、断路和埋雷等项工作。

爆炸队首先将4000多颗石雷布满了城关、交口日军据点周围和二沁大道,形成了多层地雷阵,完全断绝了日军的外援。民兵白天在山头烧狼烟、吹号角、敲锣鼓,黑夜则打冷枪袭击日军。日军惶惶不可终日,被迫从3月24日至29日每天组织突围,但均遭击退。从4月1日起,日军整整8天闭门不出,第9天再次拼死突围,但仅跑出不足十里就触响60颗地雷,死伤30余人。当日,由沁县来接应的日军第222联队1000余人,也在二沁大道上触雷90余颗,遭受重大伤亡。4月10日夜,日军以小股部队向西、南两个方向佯攻,11日拂晓,在沁县日军的接应下沿二沁大道东逃。38团主力部队和沁源民兵沿途奋力阻击,打死打伤日军300余人,日军狼狈不堪地走山道逃出了沁源县境。

自此,沁源围困战胜利结束。抗战史上一个经典战例也永载史册:8万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人,以一场永不妥协的围困和艰苦卓绝的坚忍,以883天内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并最终迫使侵略军逃离沁源。

沁源军民围困日军的斗争,曾受到党中央的表扬,受到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的赞誉。延安《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放出了万丈光芒的异彩”。

责任编辑:王笛 最后更新:2016-09-06 16:36: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不可遗忘的日本侵华“文化战争”读《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

下一篇:日军“英雄”反思日本国民性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