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守刚:浙西抗战精神的由来、内涵与特点
2022-07-26 14:28:27  来源: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点击:  复制链接

  内容提要: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在14年的岁月中,浙西地区游击战的广泛实践,从沦陷区到游击区、游击战到阵地战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关键词:浙西 抗战 精神

  伟大战争铸就伟大精神。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4年抗战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浙西广大地区扎根、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价值,引领浙西地区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浙西,主要是指富春江、钱塘江以西以北地区,包括於潜、昌化、分水、富阳、新登、杭县、余杭、临安、安吉、孝丰、吴兴、长兴、武康、德清、崇德、桐乡、嘉善、嘉兴、海宁、海盐、平湖等县,涵盖现在的湖州市、嘉兴市全部和杭州市部分地区,所辖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便是经济繁盛、人文荟萃之地。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抗日战争最终胜利,14年的浴血抗战,浙西地区是整个浙江最早被日军占领的地区,亦是日伪势力重点统治区域。在此期间,广大浙西地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实践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持斗争、浴血奋战,最终迎来了全地区抗战的伟大胜利。

  回顾浙西抗战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浙西地区率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临时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人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此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

  在浙西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开始蓬勃兴起。湖州爱国青年上街演讲,张贴标语,向广大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动员社会各界起来斗争。长兴各界冒雨召开抗日救国大会,并举行示威游行,通电国民党中央,要求集中全国力量对日抗战,收复失地。

  此后,各地抗日救亡运动持续开展。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进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湖州省立三中等学校的学生闻讯后,自发组成“学生抗日救国会”,上街介绍上海抗战情况,募捐支援前方将士,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

  1936年冬,中共党员吴林枫受上海党组织派遣来到湖州。吴林枫回到家乡荻港后,以教师身份为掩护,联络周边进步青年,组建了抗日救亡团体——“苕流文艺社”,并以“反对内战,一致对外,全国动员,共同抗日”为宗旨,通过出版《苕流文艺》周刊,进行抗日宣传。

  从1931年至1937年,浙西地区抗日救亡运动采取或隐蔽或公开的方式,断断续续地坚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唤醒民众、激发爱国热情起到了一定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在浙西的反映和体现。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共地方组织力量较弱,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大程度上带有自发性,没有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和斗争潮流。

  第二个阶段:全面抗战爆发后,浙西地区率先打响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迅即,日军对浙西实施军事占领。11月5日,日军纠集3个兵团的兵力,在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登陆,一路西进。至年底,浙西地区全部沦陷。

  在浙西地区,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节节抵抗,打响了浙西抗战的第一枪。11月下旬,国民党军第一七〇师、一七二师在湖州城郊的升山、八里店一带顽强阻击日军,副师长夏国璋阵亡。但是,国民党军的抵抗并没有最终阻止日军对浙西的入侵。而且,在浙西沦陷前后,各地国民党要员闻风而逃,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瓦解,浙西全境呈无政府状态。

  在国难当头、家破人亡的民族灾难面前,广大民众自发地组织起立,武装反抗敌人的侵略。在湖州,吴兴县部分爱国青年,在中共党员王文林、彭林的领导下,创办了“抗日工作团”,组建了抗日游击队。许多青年通过收集国民党军败退时散落的枪支和民间的土枪,自发组织游击武装,进行抗敌自卫。一时间,仅湖州地区的抗日地方武装就多达数十支。

  这样,从1937年7月至1938年底,浙西沦陷初期,一些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政治上暂时出于真空状态,人民群众出于民族义愤,或揭竿而起,或奔走呼号,抗日情绪高涨。这些群众性的自发抗日活动,虽然比较分散,但是民气可用。这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浙西地区、擎起抗战旗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个阶段:从1939年初至1943年,党在浙西擎起全面抗战、夺取胜利的旗帜。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加强了整个浙西地区的工作,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浙江临时省委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派来一批党员开展敌后抗战,浙西各地党的力量集聚。在此形势下,浙西地区建立统一的党组织的条件逐渐成熟。1939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组建中共浙西特别委员会(简称“浙西特委”),调省委常委、宁绍特委书记顾玉良主持筹建工作,并提出浙西特委成立后的工作方针是:“依靠郎玉麟部队,团结李泉生部队,争取朱希部队,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开展党的各方面工作,打开浙西游击根据地的局面”。

  同年2月,顾玉良在安吉县青松乡枫树塘村主持召开了浙西特委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共浙西特委成立,并确定了浙西特委成立后的主要任务。在此前后,各县党组织相继建立。浙西党组织各方面的工作,都比较系统开展起来,并取得明显进展。至此,党在浙西地区擎起了全面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此后,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中共浙西特委分设为浙西特委、浙西北特委两个组织。1942年2月,浙西特委、浙西北特委并入苏南的太滆特委。之后,浙西地区实行特派员制。各地在太滆地委浙西特派员的领导下,继续坚持进行抗日斗争。

  第四个阶段:1943年底至1945年9月,新四军挺进苏浙皖边,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

  1943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日军开始丧失战略上的被动。因此,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发动了湘北、鄂西、粤南和苏浙皖边等战役,企图改变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形势。为了牵制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943年底,新四军十六旅奉命由苏南抗日根据地向苏浙皖边挺进。经过3个月作战,第十旅收复了宣城—长兴公路以北广大农村,进驻长兴仰峰岕,初步开辟了郎(溪)广(德)长(兴)根据地。

  1944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向菲律宾进逼,并准备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为了准备反攻、配合盟军登陆,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四军向东南敌后发展的战略任务。依照党中央的部署,新四军第一师主力一部在师长粟裕的率领下,从苏中南下长兴,到达长兴,与新四军十六旅会合。1945年1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军区司令员。

  此后,苏浙军区向浙西敌后发展,对日伪作战,通过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开辟建立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浙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对日反攻作战,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

  纵观14年抗战岁月,广大民众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浙西地区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戮力同心、以弱胜强,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在浙西的生动实践。

  1、浙西14年抗战生动诠释了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即抗日就是爱国、爱国就要抗日,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

  抗战时期,浙西地区抗日革命宣传、抗战情绪高涨,以抗日为主题的爱国情怀成为民众思想的主流。湖州沦陷后,日军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是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1938年3月,日军千余士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南北对进,沿龙溪港两岸连续轰炸和烧杀100余里,仅德清县境内就有110个村庄被毁,585名村民被杀。此时,出身于国民党高官家庭的湖州姐妹许斐文、许斐然,看到龙溪两岸冲天火光和百姓哀嚎声,愤然离家出走,奔赴革命。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浙西地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根本的精神力量。

  2、浙西14年抗战生动诠释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就是民族的志气和情操,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程中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气节,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为了不做亡国奴,中华儿女赴汤蹈火、殊死奋战,涌现了许许多多宁死不屈的抗战英烈。

  日军侵占浙西之后,面对家园破碎、民不聊生,广大民众不畏强暴,自发地组织起来,收集土枪土炮,组建地方游击武装,进行抗日斗争。比如,潘店村的教师郎玉麟在中共党员王文林、彭林的指导帮助下,组建了吴兴县抗日游击大队,多次伏击日伪军,是浙西地区重要的地方抗日游击武装。这一时期,游击武装活跃在浙西大地,对日伪进行游击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诠释了革命先烈面对强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3、浙西14年抗战生动诠释了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杀戮,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保卫神圣的家园。

  在浙西,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抗战胜利献出了生命。比如,出身于国民党高官家庭的许斐然,参加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於潜中心县委委员。1943年,被国民党顽固派抓捕。因为其父是国民党少将参议许朋非,国民党当局没有对她进行严刑拷打,要求她写悔过书,承诺不再从事革命工作,即可还她自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决然撕毁纸和笔,并绝食以示抗争,最终死于狱中。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挺进长兴,进行对日伪作战,被迫发动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其间新四军指战员共有504人血洒浙西大地,为了民族独立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4、浙西14年抗战生动诠释了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在14年的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同侵略者战斗到底。

  在民族危亡面前,各级党的组织始终走在前列,领导人民树立必胜信念,坚持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党在浙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思想宣传,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吴兴县民众教育馆讲解员、共产党员史之华,针对存在的恐日情绪,发表了题为《炸弹上的皇宫》的长诗,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表面上不可一世,实际上是炸弹上的皇宫,总有一天要被炸得粉碎。这首长诗广泛流传,对当时发动、激励民众起了很大作用。卢沟桥事变后,浙西抗日宣传更加轰轰烈烈地展开,仅湖州就有近30种刊物,报道国内抗战消息,揭露侵华日军暴行,引导激励群众抗日斗争。

  1939年初,中共浙西特委成立,广大浙西地区有了统一的区域性党组织的领导。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浙西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全面地开展起来,直至抗战胜利。党的领导的不断加强,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对于在黑暗中探索的浙西人民,坚持必胜信念,血战到底,夺取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性作用。

  (三)

  在14年的岁月中,浙西抗战精神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上的时代背景,也有着浙西区域内独特的内在基因和现实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浙西抗战精神形成的核心关键。在14年的硝烟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核心关键,这个真理在浙西地区抗战斗争的历史中也得到充分印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浙西地区自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虽然在这一时期,遭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浙西地区党的力量薄弱,县一级党的组织基本没有。但是许多进步青年通过编印简报、街头演讲等形式,自发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这说明党的抗日主张顺应时代的潮流,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接受。

  浙西沦陷之后,受不同党组织指派,大批共产党员来到浙西,开辟敌后抗战。在此形势下,中共浙西特委成立。此后,浙西特委擎起革命旗帜,发动群众,组建武装,进行敌后游击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馅。

  尤其是在1939年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在浙西地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倾向日渐凸显。受党领导或影响的地方游击武装,全部被国民党当局整编。同时,国民党地方当局加紧了对革命活动的压制,杀害进步人士。在浙西地区抗战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浙西特委一方面坚持对日伪作战,组建了“抗日反汪军”等小型游击武装;另一方面,与国民党顽固派也进行了有力有节的斗争,保障了浙西抗战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在地方党组织坚守下,1943年下半年,抗战形势迎来新的变化。根据中央电令,新四军部队挺进长兴,组建新四军苏浙军区,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在此形势下,浙西地区各级党组织纷纷建立,承担起根据地建设的各项任务,成为浙西军民的“主心骨”。

  在14年的时间里,正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无数革命志士受党的号召,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直至献出生命。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都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成硕果。

  2、游击战在浙西地区的典范实践是浙西抗战精神形成的肥沃土壤。在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原则,主要以袭击为根本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全面抗日战争初期,党的游击战理论为浙西地区广大地方游击武装所接受,并付诸实践。1937年底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杭州之后,作战目标指向徐州、武汉、广州等地,这就决定了日军在浙西地区的军事占领以防御为主,主要占据嘉兴、湖州和周边几个重要县城,仅以有限兵力,固守点线,无法深入农村。在此形势下,地方游击武装趁势而起。以活跃在湖州的吴兴县抗日游击大队为例,曾担任过红军模范师政委的彭林,担任该部队参谋,负责向战士传授党的游击战略、战术等。此后,这支部队通过游击战,夜袭南埠村日伪军驻地,打击外出“扫荡”的小股日伪军,取得了一系列胜绩。

  总之,从1938年春,游击战在浙西正式发轫,至1939年两年的时间里,游击战成为浙西地区抗日斗争的特色亮点。在期间,革命先烈秉承坚定信仰,坚持游击斗争,通过一个个游击战的胜利,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使得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为代表的抗战精神,为广大民众所真正接受,并传承发扬。

  3、从沦陷区到游击区、游击战到阵地战的转变是浙西抗战精神形成的不竭动力。1937年底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占领了钱塘江以北的整个浙西地区,浙西成为沦陷区;国民党政府则仍保有对钱塘江南部、东部等浙江省广大地区的统治,中日双方形成钱塘江对峙局面。但是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被迫在浙西收缩兵力,据守几个主要城镇。在此形势下,以天目山区为中心,覆盖整个浙西沦陷区,游击战在此打响。地方游击武装部队占据天目山区,不断进攻袭扰在杭嘉湖平原驻守的日军,浙西成为重要的游击区。

  1939年初,中共浙江省委明确提出“开展党的各方面工作,打开浙西游击根据地的局面”。根据此要求,浙西特委加强对部分地方游击武装的领导,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开创了浙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虽然受到客观形势的制约,尤其是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开辟“浙西游击根据地”的目标未能实现。但是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浙西由沦陷区逐步向游击区迈进,并初具雏形。

  1943年底,根据中央的部署,新四军主力一部从江苏进入长兴,对日伪开展攻势作战,进行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打开了浙西抗战的崭新局面。1945年5月1日前后,浙西区党委、浙西行政公署和浙西军分区成立,标志着浙西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这样,浙西地区从游击区,完成了向根据地的过渡。在开辟浙西根据地的过程中,新四军的作战方式也从游击战过渡到阵地战,尤其是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期间,在粟裕等人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了山地运动战,三战三捷,在浙西大地上演了阵地战的成功案例。

  可以说,从沦陷区到游击区、从游击战到阵地战的成功过渡,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不同特征在浙西地区的典型体现。面对旷日持久的战争,通过不同形式的过渡演变,浙西地区广大民众感受到了抗日斗争的艰难困苦,真切体会到了党的抗日主张的实践伟力,真正接受抗战精神的熏染,并内化于心,成为共同的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浙西地区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坚持抗战,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弘扬、传承浙西抗战精神,是激励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参考书目:

  1、中共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共湖州党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编:《浙西抗日根据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西分会编:《浙西抗日根据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版

  4、吴敏超:《全面抗战前期的浙西:从沦陷区到游击区》,《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6期

  5、曹艺:《抗战精神的由来与内涵》,《人民政协报》2017年11月16日

  6、楼子芳主编:《浙江抗日战争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责任编辑:高杨 最后更新:2022-07-26 15:01: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格格|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军事医疗析论

下一篇:吴文浩|论《民四条约》的效力与北京政府的主张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