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老骥伏枥-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二)
2018-12-15 09:08:53  来源:萨沙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国火炮历史

  中国古代使用火器的历史很长,但使用火炮的历史却不长。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炮,但当时的炮还是砲。其实所谓的砲,不过是投石车而已。汉朝三国期间,袁绍和曹操大军对峙,袁绍修建高台,让弓箭手从上面射箭,覆盖曹操的军营。曹操大军一度大乱,军营里面无人敢走动,连取水必须走动的时候,都必须顶着盾牌。

  后曹操使用霹雳车,将袁绍的高台打的粉碎。这种霹雳车,其实就是古代的砲,是一种远程投石车而已。

  其实在宋代以前,根本没有火药,火炮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在宋朝开始使用一些大号火铳以及一些火药爆炸物,具备一定的杀伤力,甚至较大规模编入正规作战部队,但当时并真正意义上的没有火炮。

  以著名的北宋靖康之乱来说,当时宋军和金军普通使用的所谓火炮,不过是用投石车发射金属爆炸物而已。

  当时资料记载,发射的炮弹把宋军士兵头砸破,但士兵却没有死。

  显然,这些爆炸物并不大,重量也较轻,是投入敌人阵营以后再爆炸的。

  而当时宋朝往往把水雷,炸弹,地雷也当做炮,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并不稀奇,因为当时的冶金,火药技术有限,火炮从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行的。

  直到宋末,蒙古人西征攻城所用的火炮,比如攻打襄阳著名的回回炮,其实也不是炮。不过是蒙古人从波兰带回来的大型投石车。

  到了元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火炮才逐步出现,元代中期,较大口径的火铳已经并不稀奇,以铜铸造的炮火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尤其是水军。

  铜的质地比较软,相对比较适合铸造大炮。在欧洲,最初的火炮也都是使用铜铸造,沙俄的彼得大帝由于急需要火炮,甚至命令所有教堂必须把大钟交给国家。

  因为当时大钟都是铜做的,一口大钟就可以铸造一门重炮。

  元朝装备火炮数量还是蛮大的,元朝一支数万人的边防军中,就有300门铜炮装备。只是因为蒙古王朝迅速衰败,这些火炮几乎没有实战的战例。

  在元末各地诸侯的争霸战中,各地军阀和蒙古人都已经开始使用真正意义上的火炮,比如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略决战鄱阳湖战役中,两军都大量使用火炮作战,连朱元璋本人的座舰都被火炮击碎。

  到了明朝,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火炮有着大幅度的进步。明中央政府在后期,每年都要铸造数千门铁制火炮,明朝火炮编号是中央统一编号,在明朝正统年间(正统皇帝就是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的那个),火炮编号已经超过10万。

  铁炮作为制式装备开始大量进入部队。

  中国铁矿的储量远远高于铜矿,而且铁的质地更为坚硬,远比铜更适合作为铸造大炮的原料。

  明代铁炮的代表作之一是虎蹲炮。

  戚家军为了围剿灵活机动的倭寇,需要虎蹲炮这种非常使用的小型火炮。它的重量仅有36斤,每次发射可装填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量散弹射出,轰声如巨雷,杀伤力及杀伤半斤范围都很大, 特别适用于野战。由于倭寇没有火器,也很少装备弓箭,根本无法对付虎蹲炮,光挨打,无法还手。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的军队里,每500人装备3门虎蹲炮。

  只是当时火炮技术比较落后,火炮威力小,重量大,精度也较差。

  到了后期,明朝向更先进的葡萄牙人学习,仿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佛朗机铳和红夷大炮,这样明朝的火炮有了质的飞跃,到达世界第一流水平。

  到了明末,明朝的火炮装备数量很大,戚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崇祯二年至三年 (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500门。

  佛朗机较为轻便,可以跟随步兵机动作战,给敌人造成很大的杀伤。而红夷炮则是欧洲人的陆战重炮,它可以承受巨大的膛压,这使得他的射程远,威力巨大。只是因为太重,很多超多3000斤,往往用于防御守城。

  明军在和满清的交战中,大量使用火器和火炮。在著名的宁远战役中,红夷大炮一炮将满清酋长努尔哈赤轰成重伤,稍后不治死去。

  照着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火炮技术不会明显落后于世界,没想到到了清朝,火炮居然一蹶不振了。

  满清最初的统治者皇太极,顺治等人因为见识到明朝火炮的历史,也进行大量的仿制。

  在一系列战斗中,清军也曾经大规模使用火炮,比如著名的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准格尔的乌兰布通之战,打老毛子的雅克萨之战。

  没想到的是,康熙时代开始,由于战乱逐步停止,国外不存在强大敌人,满清放弃了对火器的继续改进,又开始重视传统的骑马弓箭了。

  满清统治者自己不研究火炮,更不允许民间研究火炮。满清出台一项法律,民间私自研究制造火炮者一律斩首,妻子发配边疆,家产充公。

  所以,这100多年来,满清火炮没有任何进步,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其实清兵的弓箭相比英军早期的火枪并不明显落后,甚至在复杂地形还具有一定优势,但双方火炮已经天差地远。

  战争之时,英军火炮的口径从几英寸到十余英寸,前装滑膛,以引信和燧石击发器击发,少量的火炮采用了先进的雷汞底火,以撞针击发。炮身重量从几百斤、几千斤直至万余斤。

  而当时满清的火炮,甚至和150多年前康熙年间的大炮没有任何不同,甚至因为贪污受贿,偷工减料等原因,性能还不如明末清初的红夷大炮。

  而英军火炮已经经过技术上的多次大规模突进,双方存在二代以上的差距。

  在火炮的射程,精度,射速,威力上,英军具有压倒性优势。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只有区区10艘军舰、4艘轮船、22艘运输船,居然一路从广州杀到南京。

  厦门之战,有200多门火炮的清军炮台全毁,金门镇总兵江继芸阵亡,英军几乎毫发无损。

  定海之战,5600清军溃败,炮台全毁,镇海镇总兵葛云飞阵亡,英军伤亡轻微。

  镇海之战,4600清军全军覆没,两江总督裕谦自杀,狼山镇总兵谢朝恩阵亡,英军伤亡只有几人。

  其他几场战斗也都类似,连续七战,清军都是惨败,英军伤亡轻微。实战中,清军落后的火炮几乎对英军军舰毫无威胁。

  这并不是特例,稍后的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在湖南挖出了吴三桂反叛时候埋藏到地下的一百多门老旧大炮,也就是所谓的周炮(吴三桂的王朝叫做大周)。

  吴三桂大军一度打到湖南,这些大炮自然也跟着去了。后吴三桂大军溃败,就将这些难以携带大炮埋入地下。

  让世人没有想到的是,太平军依靠这些100多年前的铁制大炮,居然一路打到南京,根本没遇到对手。

  刚开始,清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湘军和淮军,也并不重视火炮。他们用的还是老式的劈山炮和抬枪,作战的主要武器还是冷兵器。

  而太平军则要精明的多,也实际的厉害的多。这支主要以汉人组成的军队见识到火器的厉害以后,立即在部队中大量装备火器。

  除了缴获以外,还大量向西洋军火商购买,甚至自己铸造。

  太平军中装备样枪数量很多,但大炮数量较少,这主要是缴获不多,购买也有难度。毕竟西洋卖给太平军军火属于走私,样枪体积小容易偷运,火炮就难了。

  即使这样,太平军也屡败湘军和淮军,威震全国。

  节节失利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很快从洋人身上见识到了火炮的历史!

  在华的美国大流氓华尔,着急了一些欧美亡命之徒为军官,再召集了数百菲律宾雇佣军和上千名中国歹徒,组成了著名的洋枪队。

  当时上海的英法军队虽然厉害,但受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他们不能离开上海市。所以,协助清军进攻的任务,就交给这支国际雇佣军了!

  要说起兵员素质,洋枪队和常胜军没什么了不起,军事训练也一般,战斗力意志吗,他们仅仅是为了赏金和抢夺战利品的亡命徒。

  这支区区1000,2000的国际雇佣军,居然屡次击败太平军。

  李鸿章他们很多就看到,洋枪队之所以厉害,关键在于他们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样枪和火炮。

  洋人为主干的洋枪队改组为清兵为主干的常胜军以后,他们的火炮部队更为强大,编成四个攻城重炮中队和两个野战炮中队。

  这支炮兵部队配有二十四磅榴弹炮三门、十二磅山炮十八门、三十二磅榴弹炮四门、八英寸口径大炮两门、臼炮十二门,火箭筒若干具(发射老式火箭)。此外,他们还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舰队,有轻便战船三百余艘(后期减至五十余艘),每艘装有六磅或九磅炮一门;装甲汽轮三十二艘,各有三十二磅炮和十二 磅炮一门。

  这支炮兵部队,就算在英法的军队中,也算是相当不错的。

  正是由于武器的先进,常胜军的战绩才相当辉煌,远远超过别的清军。

  因为它强大的炮兵厉害,苏南一系列的攻坚中,基本都是由常胜军的炮兵为主力,专门用来攻打坚固城池。

  而湘军淮军使用最多的劈山炮,是一种早在明代就是用的老式前装滑膛炮,以发射散弹直射为主,威力较小,在当时早已经远远落后时代,根本无法和常胜军的炮兵抗衡。

  这种前装滑膛炮,由于没有膛线,它无法精确瞄准炮击,所以一般仅能发射散弹,对聚集在一起敌人进行打击,往往只能造成受伤,不能致命。

  自然,这种火炮杀伤力和用处是极为有限的。

  ----------------------上图的回回炮其实就是投石车,下图是俄罗斯彼得大帝时代的青铜巨炮。当时的铸造技术,只能铸造这种铜炮。彼得大帝就是依靠这些火炮,击败了瑞典,抢到了入海口。

  鉴于己方火炮技术如此低下,清军在对付太平天国的后期,就开始大量购买新式西洋火炮,组建了几支规模不大的炮兵部队。

  光靠购买火炮,不但花费巨大,而且由于当时火炮技术突飞猛进,经常是火炮刚刚运到中国,就已经被淘汰了。

  所以满清在洋务运动刚开始,就侧重完成火炮的自产。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建设了炮厂,开始大规模的仿造过程。

  江南制造局,又称为上海机器局,是洋务运动中最显著的成果,也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工厂。

  江南制造局早在1865年就由曾国藩规划成立,稍后由李鸿章接手。李从西洋各国,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列强手中购买成批的机器,原材料,大量洋人工程师长期驻厂,还有大批经受过训练的中国工人。

  这些中国的技术工人的水平很高,他们的薪资也相当惊人,至少是同类其他工厂工人的5倍以上。

  李鸿章等人对江南制造局投入了巨大的关注,除了每年拨款25万两白银以外,还从淮军军费中拿出大量的拨款,中期由于和列强达成协定,从上海海关提出百分之十的关税(稍后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全部用于工厂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来,江南制造局每年经费超过50万两白银!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1亿多元人民币。

  当时工厂职工人数3000余人,房屋2000余间,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兵工厂。

  投入如此之大,战果也是显著的。

  1867年,该兵工厂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步枪,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步枪,意义非常重大。

  1868年,该兵工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制船身)惠吉号。

  1891年时,该兵工厂附属的钢厂,为中国首次炼出钢铁。

  至于火炮方面,该厂做的也不差。

  工厂刚刚成立的时候,李鸿章就高薪雇佣英国人马格里建立松江炮局。

  1865,将上海和苏州两个洋炮厂并入工厂。这两个炮厂都还不错,以苏州样炮局为例,早在1864年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的生铁制臼炮,月产量有6-7尊。

  江南制造局炮厂正式成立以后,很快仿造成功火炮。

  从最初的老式前装滑膛炮,前装线膛跑,到比较先进的后装滑膛炮,到后装线膛炮,一步步的进步。

  前膛炮也就是弹丸从炮管口部装入的火炮!

  这种没有膛线的前膛火炮同明清的老式火炮,从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在1867-1876年间,该厂共生产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产量平平,但就一家新工厂来说还不错了。

  只是当时该厂制造水平还很烂,1875年,同江南制造局并驾齐驱的金陵制造局出了大事。由英人马格里督造的68磅子大炮7门,在大沾炮台试验演放时,因材质低劣,当场爆炸2门,炸死士兵5人、重伤13人,李鸿章因此下令撤销了马格里在金陵制造局的督办职务。

  1878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麦根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 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

  这门火炮并非之前的滑膛炮,而是有膛线的线膛炮。这种火炮同滑膛炮相比,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有很大提高,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到1884 年共生产23门。

  1880-1885年,该局又先后生产80磅子、12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门。

  20年内,江南制造局进步还是明显的。

  以火炮生产为例,它由用铜铁铸造到钢材制造,炮身也由滑膛到线膛,炮管加热铁箍,并采用热套工艺,炮管长度加长到口径的41倍,比老式火炮的射程和破坏杀伤力都有明显提高。

  随后,就是后装炮的时代。

  后装炮比前装炮具有以下特点:有完善的炮闩,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由于后装线膛炮均采用长形弹,并附有弹带,发射时弹带嵌入炮管膛线,赋予弹丸以旋转运 动,可防止火药气体泄出,弹道性能较好,造炮用材料巳由铜铁改为钢质,提高了炮管强度,因而有较高射速和命中精度。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主要是生产架退式 后装炮,除船台快炮采用无烟药外,大部分火炮仍采用黑色火药,发射后烟雾大,需待烟雾消散或移动炮位重新瞄准后方能再次射击,因此,往往会贻误战机。只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这些问题解决不了。

  1882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149.2毫米,炮身重4.5吨,射程7500码。

  1886年又生产180磅子钢 膛熟铁箍炮,口径203.17毫米,有短、中、长式三种,射程分别为7000码、7700码和8400码,至1891年共生产56门。

  188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口径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250磅子后装线膛炮,配有 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这种架退炮,有短、中、长三式,射程分别为7200码、8000码、11000码,炮身重分别为19吨、21吨和25吨,至1898 年共生产19门,用于要塞重地。

  1890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800磅子后装炮,炮身长35尺,来复线36条,弹重800磅,内装栗色药饼300磅,单 孔黑药饼200磅,炮身重50吨,最大射程10000码,在1000码以内,可击穿19英寸厚铁靶,到1893年,共制造4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大最 重的火炮。

  1892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径4.7英寸,又称速射炮,最大射程为7000码,至 1903年共生产56门。

  管退炮的试制成功,较架退炮在性能上又大大提高了一步,增强了射击稳定性,提高了射速。

  遗憾的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基本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采用旧时模式编组的清军,即使装备相对先进的武器,也远远不是新式陆军的对手。

  北洋的新建陆军和南洋的自强军在组织编制、干部配备、武器装备、操法训练等方面开始模仿西洋,开了练新军的先河。

  当然,他们的武器,尤其是火炮,自然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

  只是随着庚子事变,这些新军又饱受打击,大部分解体。

  庚子事变以后,清军开始彻底按照西洋模式制式化,尤其火炮几乎完全仿造德国克虏伯,用来编组新的36镇新军。

  到了武昌起义时,满清编组的新式陆军16镇(师),完全按照西洋陆军师组建,他们配备的火炮也和当时列强比较接近。

  在20世纪初,江南制造局又成功仿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后装退管火炮。

  -----------------佛郎机炮和红夷大炮。满清作为少数民族,头脑就是不开窍。他们在雅克萨之战,面对一群哥萨克和亡命徒组成的弱小部队,也是经过苦战才获胜。按常理来说,此战满清已经见识到沙俄鬼子的火器之利害,为什么不加以研究和仿造呢?就火炮技术来说,150多年不进步,反而退步。这样国家,想不亡国都困难!

责任编辑:文小铃 最后更新:2018-12-23 10:59: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老骥伏枥-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一)

下一篇:老骥伏枥-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