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红色追寻:曾家院子见证中共湖南省委烽火岁月
2014-08-30 10:05:11  来源:华声在线  点击:  复制链接

  【红色档案】

抗战时期的中共湖南省委

  

高文华,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翻拍)

  1938年1月16日,中共湖南省工委在长沙秘密建立,高文华任书记。从此,处于地下状态的省工委和公开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相互配合,使党在全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及恢复发展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38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中共湖南省工委改称中共湖南省委,高文华为省委书记。根据中共中央“猛烈发展党组织”的指示,湖南省委集中力量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到10月,全省共建立17个县委、10个县工委、5个特区委(特支或总支),党员猛增至3000余人。

  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后,中共湖南省委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等机构一同搬迁至邵阳,继续动员和领导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在邵阳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选举高文华为省委书记。同年4月上旬,省委在邵阳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研究如何进行紧急战争动员,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大力发展党组织等。

  为避免遭到敌人的迫害,抗战时期,省委机关不得不频繁搬迁。1939年12月搬迁至衡阳。1940年2月搬迁至湘潭。同年12月底再移至湘乡县永丰镇(今天双峰县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中共湖南省委有力地领导了全省抗日救亡运动。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夏远生)

  【红色追寻】

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追寻抗战烽火中的中共湖南省委足迹

  本报记者易博文 熊远帆 蒋剑平 孙振华

  

位于邵阳市双清区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中共湖南省委成立会议会址。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赵持摄

  

中共湖南省委成立会议会场。

  抗战时期的中共湖南省委是在哪里成立的?当年邵阳市郊一幢名为“曾家院子”的普通民房里。

  “曾家院子”位于今天邵阳市双清区昭陵西路188号。因四周被围墙或高层建筑包围,俨然如一个四合院。房子不大,两层小楼,砖木结构。

  推开院门,跃入“红色追寻”记者眼帘的是:青砖,黑瓦,老地板;灶台,桌椅,旧床铺……当年的原物,向记者无声地述说着抗战时期,中共湖南省委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

  “曾家院子”,当时公开挂牌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1938年11月至1939年12月,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掩护下,中共湖南省委以此为据点,深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邵阳,一度成为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一幢民房见证中共湖南省委的成立

  “曾家院子”正门墙壁上,镌刻着时任省委书记高文华题写的一行遒劲大字:“中共湖南省委成立会议会址”。

  “曾家院子”的每个房间,门口都有说明,如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负责人徐特立、王凌波、任作民等的卧室,工作人员卧室,通讯处电台工作室、党员骨干培训班学员宿舍等;房间墙壁上也挂着不少附有说明的老照片……一一看过去,记者情不自禁地被拉回到了当年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

  1938年11月12日深夜,湖南军政当局奉蒋介石密令,实行所谓“焦土抗战”,纵火烧毁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震惊全国的“文夕大火”之后,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简称湖南省工委,1938年1月成立)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等机构一道迁往邵阳。

  斗争形势极为严峻。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先后颁发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处置办法》等反动文件,在全国掀起一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逆流。

  在湖南,支持抗日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被革职,蒋介石嫡系薛岳上台继任省主席,大部分主张团结抗日的县长被撤换,各进步组织的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全面抗战8年,湖南有7年处于战火之下,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战后方和正面战场。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复杂的形势下,“多结人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刀阔斧打开工作局面”,高擎抗日救亡的大旗,共同抗日。

  1939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在“曾家院子”召开了有30多人参加的第一次扩大会议。中共南方局派博古(秦邦宪)到会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八路军驻湘讯处代表徐特立、王凌波出席了会议。在此会议上,中共湖南省委正式成立;经选举,高文华任省委书记。

  顺着木制楼梯,记者登上小楼的二楼。右手边有一个可容纳30多人的小会议室,摆放着木桌、木凳。中共湖南省委就是在这个小会议室里成立的。

  穿越历史的时空,这里,仿佛还在回响着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组织部长博古的声音。他强调,应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工作既要软,又要硬。软呢,不能软到丧失立场;硬呢,不能硬得破坏统一战线。

  新当选的省委书记高文华也作了激情洋溢的讲话,批判了统战工作中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的右倾错误,强调党的独立自主性,要求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此后,中共湖南省委放手动员和组织群众,调动各个阶层的抗日热情,在筹措物资、支援前线,救护伤兵、接济难民,动员民众参军参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走上街头,积极开展抗日救亡义捐、义卖等活动。他们还来到医院,慰劳住院养伤的官兵;同时还组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各学校,经常有党组织发起的演艺活动,有的演出风行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有的教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此时的邵阳,到处洋溢着热情奔放的抗日救国激情。

  但危险无处不在。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在全国各地制造磨擦。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第27集团军杨森部血洗新四军驻平江嘉义通讯处,杀害通讯处主任涂正坤、罗梓铭等6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以薛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更是肆无忌弹反共,在全省各地逮捕了大批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积极分子。

  站在“曾家院子”,记者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这里进进出出的革命前辈的身影,他们冒着风险,匆匆往来于全省各地,在三湘四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邵阳成为革命干部培训的摇篮

  就是“曾家院子”二楼的这个不起眼的小会议室里还成了抗战时期全省革命干部培训的基地。

  大革命失败以后,特别在何键统治湖南的10年中,共产党的组织受到严重摧残。广大白区已不存在系统的党组织。

  中共湖南省委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猛烈发展党组织”的指示,集中力量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为造就一批革命的领路人,就在这间小会议室里,一共举办了3期全省党员干部培训班。每期10人左右,都是从邵阳、湘乡、衡阳、溆浦、宁乡、益阳、岳阳等地抽调来的党的地下骨干,由徐特立、王凌波等人负责授课。培训内容为党的性质、论持久战和游击战等。时间约3个月。学成之后,学员们分赴各地,都成了全省各地进行革命活动的骨干。邵阳,也成为了抗日救亡时期造就革命干部的摇篮。

  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党组织得到空前发展。据史料记载,先后从邵阳派往各地的党的负责人有:袁学之至湘潭,组建了“湘宁中心县委”;帅孟奇至常德,组建了“常益中心县委”;谢竹峰在邵阳组建中共“宝庆工作委员会”。此外,省委委员王涛还在郴州组建了“湘南特委”,湘西也组建了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

  省委在邵阳期间,全省共组建、恢复的正式县委达20多个、县工作委员会13个、县支部9个,40多个县份有了党的组织,全省党员1937年底仅200多人,1939年5月已发展到5000多人。

  当时,中共湖南省委还报请中共中央同意,委托“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在武冈塘田寺(今属邵阳县)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这是中共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培训抗日游击干部的新型学校,为抗战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人才,被誉为“南方的抗大”。先后在这个学校学习的达300多人,他们学成后奔赴抗日前线,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少成了党的骨干力量。

  省委书记卖辣椒,掩盖身份,挣钱糊口

  邵阳市双清区文体局局长李巍介绍,“曾家院子”原是一个姓曾的老师公做法事的锣堂屋。当时,尽管位置较为偏僻,但在锣敲鼓响之中,十分有利于掩护党的活动,故中共湖南省委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活动据点;省委负责人则分散居住在周边。他们就是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机智、顽强、清苦地坚持着抗日救亡运动。

  省委领导的生活清苦到什么程度?据曾在塘田战时讲学院工作过的陈啸天回忆,他们前往讲学院途中,曾在“曾家院子”二楼休息过几天,睡的是稻草铺,吃的是糙米饭,生活十分简朴、艰苦。

  塘田战时讲学院生活同样十分清苦。条件很差,经费极为困难,学生上课的教室是祠堂的厅堂,没有门窗,桌凳都是七拼八凑的。教学用的书报很少,教材都是老师自己编写的。没有印刷条件,就在乡下请几个刻印族谱的工匠,用木刻的活字印讲义,十几开的土竹纸印出来的讲义,就如宋朝那种古色古香的线装书。讲学院的领导、老师都没有工资,每月只发10元津贴,与学生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大家心情愉快,政治热情高,不辞辛苦地培育了一大批抗日救国的新生力量。

  “平江惨案”后,1939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央“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精神,作出了“力求隐蔽力量,严密党的组织”的决定。全省各级党的组织及其成员都转入农村,寻找地方隐蔽,隐蔽在各行各业中继续坚持斗争。

  为避免遭到敌人的破坏,省委机关不得不频繁搬迁。1939年12月,迁至衡阳;1940年2月迁至湘潭。因难以站稳脚跟,同年底搬至双峰,并在双峰永丰、街埠头找到了隐蔽地方。

  因工作极端秘密,能找到的物资支援非常有限,省委领导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省委负责人高文华、袁学之、文仕桢分别在永丰镇郊区、洪山殿、街埠头找到了隐蔽点,并且都做起了“生意”。高文华做辣椒生意,袁学之贩米,文仕桢做桐油生意,还有的卖剪刀剃刀,耍蛇卖艺,织布,挑煤炭……这些,不只是为了掩盖身份,同时也为了挣钱养活自己。当时地下党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省委负责人张春林、刘鼎生活非常清苦,全靠当时地下党员送粮、送油盐,勉强维持最低生活。

  为了建立地下联络站,省委另一位负责人刘资生把自己的书籍与夫人的陪嫁都卖了,全家搬到梓门桥街上,一面做生意养活自己,一面开展党的工作。

  【红色发现】

《观察日报》:抗战时期省委机关报

  本报记者熊远帆 易博文 蒋剑平 孙振华

  

《观察日报》头版。(翻拍)

喻伟铖摄

  

位于双清区古楼亭社区的观察日报社旧址。

  “红色追寻”湘西片采访团在邵阳采访抗战时期的中共湖南省委时,意外地获悉当时省委还办过一份机关报——《观察日报》;更令人惊喜的是,办报的地点至今还保留着。尽管下着大雨,采访团一行执意要去旧址参观。

  旧址位于双清区的古楼亭社区。当时这里还是邵阳市的郊区,可现在已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区了。从一条摆满了鸡鸭鱼等农产品的小街进去,拐了几个弯找到第三居民小组46号,一栋砖木结构、西洋式的两层建筑映于眼帘,这便是《观察日报》旧址。

  虽经过了几十载风吹雨打,墙壁红砖都已外露,一些门框和窗棂已残缺不齐,房子有些破旧不堪,但依然显示出与周边民居的不同气度。现住在楼房内的居民王根生介绍,这栋楼号称“陈氏享堂”,原是当地陈氏家族一处公用建筑。

  记者走进楼内看到,两层楼共4室1厅,面积约200平方米,现在还有居民居住。屋后的青砖围墙,完好无缺。屋前有一块200多平方米的操坪。

  《观察日报》于1938年1月25日创刊于长沙。同年5月,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共湖南省委)正式宣布该报为省工委的机关报。中共地下党员潘开茨代理社长。

  长沙“文夕大火”后,1938年11月12日,《观察日报》随同中共湖南省委转移至邵阳,就在“陈氏享堂”办公。

  《观察日报》迁至邵阳后,最初发行量不到2000份,售价很低,一度赔本。3个月后,出版发行困难,总经理邓克生拿出自己店里私有的新闻纸来支持报社运行。编辑部成员不论职位高低,除极个别有特殊困难的补贴一点零钱外,几乎都只吃饭不拿工资。随报社从长沙迁来的20多个工友,每月也只拿很少的工资。

  抗战时期,《观察日报》利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电台,接收大量来自全国尤其是延安的抗战消息发表,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热情。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消息传出后,震惊全国。但邵阳的汪派分子大肆造谣,公开为汪精卫辩护,极力散布谣言,说什么“苏联帮助法西斯侵略”,“毛泽东联合日本来打老蒋”等,《观察日报》挺身而出,著文辟谣,斥责了汪派的卖国行径,使党的抗日主张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观察日报》立场鲜明,文字通俗,新闻及时精悍,标题也较为新颖。对长沙的救亡运动,特别是伤兵和难民工作,多有报道,还刊登一些有关延安和新四军的通讯。曾用整版的篇幅连载了毛泽东的《论新阶段》。同时还刊载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这样,就在国民党面前暴露了自己。1939年4月17日,国民党借口登记手续不合,强迫《观察日报》停刊。

  记者看到,《观察日报》为4开的小型报,每期约2万字,第一版为战争新闻和社论,第二版为国内新闻和署名文章,第三版为国际新闻和副刊《观察台》,第四版为地方新闻和通俗副刊《老百姓》。据介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曾主编《观察台》。

曾家院子里诞生中共湖南省委

  

■制图/杨诚

  

邵阳市双清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纪念馆。记者赵持摄

  这里曾是全省革命活动中心

  1938年11月下旬,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迁邵阳后改为通讯处)由长沙迁至邵阳东门外两路口今址,原名曾家院子。为砖木结构民居,占地面积760平方米。1939年2月,在这栋房子的楼上召开了省工委扩大会议,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局派叶剑英、秦邦宪(博古)参加了会议。湖南省委、省青委、《观察日报》社等中共组织和单位也在此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度成为全省革命活动的中心。1939年8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被国民党强制迁离邵阳。

  邵阳东门外两路口18号曾家院子,一栋陈旧的两层木楼,静静地矗立在一片现代民居当中。

  这栋不起眼的旧木楼,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办公地。很难想象,这样一座陈旧的民居,曾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最高领导机关。在日本侵略者侵占湖南的黑暗岁月,抗日的最强音从这里传出,穿过街巷,传向抗日斗争前线。

  中共湖南省委在小木楼诞生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沿粤汉铁路继续南犯,长沙顿时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前沿战略要地。国民党决定以“焦土政策打击敌人”,11月12日,使湖南人民蒙受巨大灾难的“文夕”大火发生。

  11月下旬,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迁邵阳后改为通讯处)从长沙迁至邵阳曾家院子。随办事处一起迁往邵阳的还有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省青委、省工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社等,这栋老屋顿时成为全省革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1939年2月,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阁楼上,召开了中共湖南省第一次扩大会议,诞生了中共湖南省委。会议围绕“武汉失守了,我们该怎么办”等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通过选举,共选出中共湖南省委委员7人,候补委员2人,由高文华任省委书记,徐特立任省委委员、统战部长,中共湖南省委正式成立。

  《观察日报》疾呼抗日

  “七·七”事变后,由敌战区北平回湖南的一些青年学生在长沙创办《火线下》三日刊,1937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版为《观察日报》,每天出报四开一张,并成为湖南省委机关报。

  1938年,《观察日报》随八路军办事处迁到邵阳,原班人马仅剩下社长潘开茨,总编辑杨隆誉,副刊编辑张天翼等人,在邵阳城郊鼓楼亭旁边陈氏食堂办公。

  到邵阳后,《观察日报》广征服务团员,积极呼吁民众抗日。一时学生战时服务团人员大增,他们激情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等抗日歌曲。每日清晨晚夕,嘹亮昂扬的歌声震荡邵阳长空,唤醒酣梦中的人们,给古老的邵阳大地增添深厚的抗日氛围。

  《观察日报》还积极组织群众性的社会活动,开展义卖活动,得来的收入全部用来慰劳住院养伤的官兵。组织青年男女在街头巷尾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各中小学校组成形式各样的歌咏队、戏剧队,从而激起民众抗日救国激情。

  率先揭露汪精卫叛国罪行

  《力报》于1936年9月15日在长沙创刊,1938年11月12日随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一起来到邵阳,在邵阳以点石斋(现为桥头办事处朝阳小学内)为社址,也是共产党宣传抗日的重要舆论阵地。

  《力报》是第一个向全国人民揭发汪精卫与敌人签订投降协议,准备在南京建立汉奸政权罪行的媒体。当时重庆的记者虽然掌握了汪精卫的内幕材料,但因为重大新闻封锁极严,不易发表,而邵阳还没有新闻检查机构,《力报》主笔严怪愚的好友范长江即将全部材料电告于他,《力报》于1939年4月7日将这些材料公布于众,消息发出后,湖南极为震动。

  1939年8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逼令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撤销,不久徐特立等被迫转移到衡阳、湘潭等地隐蔽开展工作■记者李国平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08-30 10:22: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共抗日战争时期在常德

下一篇:创建于抗战烽火中的衡阳清潭地下党支部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