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论持久战》何以成了全民认可的中国抗战战略指针
2017-10-01 16:12:02  来源:国防参考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抗日战争中,《论持久战》是战争领导者掌握战争全局、引领战争走向胜利的必读之书,这本全民认可的关于中国抗战战略指针的经典之作,得到了最严格的实践检验,并经受住了实践检验。
 

  抗日战争进行到10个月,日本未能达成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其攻势虽仍强劲,但已近强弩之末;国民政府已确定迁都重庆,但正在准备武汉会战,力图再次挫杀日本进攻锋头。

  事实证明,打了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成为抗日战争由防御进入相持的转折点。此时,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是怎样一场战争和怎样赢得这场战争的问题,从理论上解决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树立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必胜信念。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能忘记《论持久战》这篇当时全民认可的关于中国抗战战略指针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为什么写《论持久战》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放弃曾顽固坚持的“不抵抗”政策,承担起领导全国抗战的责任,轰轰烈烈的抗战局面迅速形成,中国出现了共御外侮的新气象。

  但是,国民政府的领导也暴露出严重问题。它确定了持久消耗战略,然而执行起来却走了样,屡屡实施以阵地战为主的大会战,虽迟滞了日军进攻但也造成自己的大量损耗,与持久耗敌战略背道而驰。

  更大的问题是,国民政府只重视军队作战,而轻视动员和组织民众,对敌后战场全无准备和布置,军队一旦战败往往一溃千里,留给日军大块空白区,放弃了敌后耗敌的空间和时机,也与持久耗敌战略不合。

  另外,国民党领导人不相信中国自己的力量,把希望寄托在英美提供援助上面,因而在军事战略上把能够使英美卷入中国战场作为重要出发点,如淞沪会战就是如此,结果造成过早过量地消耗自己力量。

  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之际,毛泽东即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主要以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争消耗敌人。

  中共一些将领想不通,认为红军后期已经可以打运动战了,现在回过头来打游击战是倒退。平型关、台儿庄的胜利,又使一些人看轻了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王明从苏联回国,下车伊始就否定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一整套军事、政治方针,要求中共军队完全听命于国民政府,配属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他自己则跑到武汉,倾全力与国民党搞统战。

  王明的这一套主张,在党内获得了一部分同志的赞成。这表明,中共党内对战胜日本的军事战略、政治策略尚存在分歧,特别是对持久胜敌战略还有不少模糊认识。

  当时民众中流行着各种对抗战前途的不正确看法。部分民众看到日军在华北、华中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因而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使汪精卫之流散布的“亡国论”有了一定市场。也有一部分民众看到平型关打赢了、台儿庄打赢了,便以为日本不经打,再组织几次此类会战就可以驱逐日本出中国,因此盲目乐观起来,“速胜论”也获得了一定市场。

  毛泽东认为,这些错误认识都不利于持久抗战战略的贯彻,而要纠正这些错误认识,需要从理论上说明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会最终取得胜利,为什么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以及应该怎样进行持久战的问题,于是《论持久战》这篇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军事著作问世了。

 

  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局部。

  《论持久战》的要诀是“人民战争”

  抗日战争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被这一事实吓倒而得出的结论是“亡国论”,无视或看轻这一事实得出的结论则是“速胜论”,即便是能够正确估量这一事实并得出持久胜敌结论的,也有如何持久胜敌、依靠谁的力量持久胜敌的原则分野。《论持久战》在众说纷纭中独树一帜,拨开重重迷雾见英明。

  《论持久战》的第一个高明之处,就是把握住了中日双方的全部特点并科学加以比较,合乎逻辑地作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前途及其进程的结论,回答了这场战争“是什么”的问题。

  抗战伊始,国内外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中国弱、日本强这一点,而毛泽东却指出中日之间存在着弱和强、进步和退步、大和小、多助和寡助四个相互对立的特点,日本有一个强点三个弱点,中国有一个弱点三个强点,因此中国完全可以战胜日本,但日本的强点变为弱点,中国的弱点变为强点都需要时间,因此又不可能很快战胜日本。

  中日之间强弱转化大体要经过敌强我弱、敌我相持、我强敌弱三种形态,因此中国抗战须经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其中相持阶段是实现敌我强弱转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最艰苦阶段,只要熬过这个阶段就是胜利坦途。

  毛泽东又指出,中日双方相互对立的四个特点,造成了这场战争的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的犬牙交错形态,从而也就可以造成主力军和游击队内外夹攻、固定战线和非固定战线共存互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的战争奇观。如果再建成反日国际统一战线,就会造成更大的包围日本帝国主义的天罗地网,而这个大网布成之时,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之日。

  《论持久战》另一高明之处,就是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抗日战争实情的人民战争思想。国民党领导人不相信靠自己力量能够打败日本,归根结底是不相信人民力量,甚至害怕人民力量,因此难免感觉软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英美,把中国命运押在英美干涉和援助上面。

  王明认为,抗战要靠国民党,则是因为不相信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有力量。毛泽东认为,中国抗战需要国际社会援助,但终归要靠自己,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中国民众之中。

  中日军力悬殊,只进行正规的军队抗战,确实没有胜算把握,但实行人民战争,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军力弱的缺点可迅速得到克服,社会进步、国土广大、得道多助的优点可得到充分发挥,国家战争潜力将喷涌而出,一二百万的日本军队是不够中国打的。

  人民战争是实行持久战的根本保证,尤其在战略相持阶段,要达成敌我优劣转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是中国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实行持久战的要诀。

  《论持久战》又一高明之处,就是根据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把人民战争战略战术说透彻了。克劳塞维茨等近代西方军事理论家认为,人民战争对于侵略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战争,但又都认为这是一种需要尽量避免的战争。充分肯定人民战争的作用,并提出一整套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毛泽东是第一人。

  首先,毛泽东把社会改革和人民战争结合起来,提出了集政治纲领、社会纲领和军事纲领为一体的人民战争纲领,把动员和组织民众摆在头等重要地位,使抗日战争不仅成为救亡图存的民族战争,而且成为改造中国的革命战争。

  其次,把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地位,强调和正规战争作战略配合的敌后游击战争具有独立性,是动员和组织民众参战的最有效形式,也是持久耗敌的最有效手段,使持久战真正成为有民众广泛参加的人民战争。

  第三,指出了实行持久战的具体方法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战斗外线作战,以战略和战役战斗的相反相成,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扭转敌我优劣之势,最终赢得战争胜利。

  经受住了战争实践的考验

  《论持久战》最精彩的是预言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进程,如武汉会战将是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束、第二阶段的开始;战略相持阶段将最为艰苦,但日本将陷入困境,不得不威胁东南亚和西伯利亚,甚至会爆发新战争;国际社会将进一步援助中国,国际形势会变得对日本越来越不利;抗日战争最终将取得彻底胜利,任何妥协都将遭到坚决抵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将鼓舞世界各民族的解放斗争,冲击统治世界的殖民主义体系;等等。

  这些预言均在战争进程中一一实现,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作者的深刻洞察力。西汉人贾谊曾说:“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战争领导者的主要责任,是预见“将然”,如果像盲人摸象,只见部分而看不到全体,只能被动应付局面,而少有主动权。

  抗日战争的实际进程,验证了《论持久战》是战争领导者掌握战争全局、引领战争走向胜利的必读之书。有人回忆,陈诚刚拿到这本书时很不以为然,认为是中共的宣传品,经过防御阶段作战,他想起这部书,拿来一读,深为折服。

  更深刻的验证,还是《论持久战》所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全力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到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时,军队规模从抗战之初的3万余人扩展到90余万人,民兵200余万人,根据地从西北一隅扩展到华北、华中数省,人口近1亿。

  这表明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了民众广泛支持,获得了成功。有人诋毁中共游而不击,这实在是低估甚至是侮辱了人民的判断力,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不是耍耍嘴皮子能够糊弄得了的。敌人也不愚笨,如果没有感觉到来自中共力量的沉重打击,它怎么会把在华三分之二兵力用于自己的后方,这证明全面抗战路线确让日寇害怕。

  与此相对照,国民党在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仍坚持抗日立场,但却始终不愿下工夫动员和组织民众,因此始终摆脱不了经济困境和军力困境,甚至陷于士气低迷的状况。

  1944年,日军以40万兵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国民党军队大部分一触即溃,仅半年时间就损失了五六十万兵力,丢失了包括146座城市在内的20余万平方千米国土,使6000万国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这和太平洋战场整个形势相悖,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

  美国原来一直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中国战场的支柱,此时也大失所望,不顾蒋介石的强烈反对向延安派出了军事观察组,承认了中共力量的重要性。执行不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效果大不一样,《论持久战》得到了最严格的实践检验,并经受住了实践检验。

  (作者黄迎旭少将系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曾桂荣 最后更新:2017-10-01 16:16: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 读懂了《论持久战》,就读懂了中国和世界!

下一篇:同是“持久战” 国共两党理论观点区别何在?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