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国学大师马一浮的乐山岁月
2017-06-30 10:36:04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通讯员 谢家俊 作者:宋亚娟  点击:  复制链接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1939年9月,蜚声全国的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以一袭布衣出现在乌尤山(乌尤寺坐落此山——通讯员注)中,此时,离“8·19”那场惨绝人寰的乐山大轰炸仅仅过去20多天。从1939年9月到1946年5月,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这名国学老人携当时声望颇高的哲学家熊十力、学者谢无量、史学家钱穆等人先后在乌尤山、麻浩河边开办复性书院,建起濠上草堂,经历了讲学、罢讲、刻书的难忘乐山岁月。

  马一浮和复性书院,之于今天的乐山,意义非比寻常。如今,78年的光阴转瞬即过,麻浩河水依旧在千年古刹下缓缓流过,濠上草堂外古树参天,曾经的复性书院旧地,早已不闻大师们的圣言教诲,唯有夏日的知了,仿佛还和当年一样,用嘶哑的嗓音转述着彼时的故事。

  三封通信牵出一段情

  《复性书院讲录卷一》,是乐山收藏人张旭东早年收藏到的一本刻印自复性书院的讲录本。为了查清该版本的来由以及历史背景,在辗转多人之后,张旭东和远在安徽合肥的丁敬涵取得了联系。

  丁敬涵,马一浮的弥甥女。由于马一浮青年丧偶,孤身一人,所以一直和丁敬涵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丁敬涵自小生活在马一浮身边,受其影响很大。抗战时期,丁敬涵的祖母去世,祖父不愿离开故乡,让马一浮带着丁敬涵兄妹以及父母,由杭州经桐庐、开化到江西泰和、广西桂林、宜山,最后到达乐山。马一浮和复性书院的乐山往事,对于丁敬涵而言,可谓“全程目睹”。

  从2005年8月,到2006年10月,就复性书院创办的缘由、讲录卷的刻印、复性书院合影照等问题,丁敬涵与张旭东有过三次通信。在长达13页的回信中,丁敬涵回忆起了半个多世纪前那场影响她一生的乐山往事。

  根据丁敬涵撰写的《复性书院与马一浮先生》,以及和张旭东的通信,一代国学大师乐山讲学的往事清晰地浮出水面。

  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因其父曾游宦四川,马一浮于四川成都出生,5岁回到故里。马一浮15岁时应县试,与鲁迅兄弟同榜,并成为榜首。1901年赴沪习英文,后又习德、日、法等文。在沪期间,他与谢无量、邵廉存等组织“翻译会社”,出《翻译世界》月刊,介绍外国文化。1903年赴美,1904年归国,又东渡日本。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东西方著作,还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后因“不惬于当局者所为,又自度力不足以拨乱匡俗”,于是立志为学,绝意仕进,闭户读书,博览群籍,终返而求之六经,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之说。上世纪20年代,马一浮蜚声学术界。

  1938年,抗日战火下,马一浮欲“存绝学于末运、扶仁道于衰微”,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礼聘,到浙大讲学。此时,马一浮在渝友人和学生,如熊十力、寿毅成、张立民等,想进一步扩大讲学范围,拟为先生设一专门讲学之所。为了有别于当时的学校,仿先儒自由讲学之制,定为书院。“自诚明为之性,今之为学者皆囿于习而不知有性”,马一浮遂将书院命名为“复性书院”。

  在经过多方考察选址之后,山清水秀文风浓郁的乐山乌尤山成为马一浮眼中的一处佳地。然而,原定于1939年8月1日开讲的复性书院,却因为战时交通不便学生很难及时赶到,再加上8月19日那场令人发指的大轰炸,“全城大半成为焦土,书院同仁寓屋皆塌,熊十力先生且伤足,”直到9月17日,复性书院才在乌尤山上正式开讲。

  老照片里的国学老人

  随同信件一起交到张旭东手里的,还有丁敬涵赠送给他的马一浮旧照。其中包括马一浮在濠上草堂书斋内提笔书写的照片、拄杖肖像照,以及复性书院师生、家属和工作人员的合影。

  在这三张旧照中,尽管书斋内的那张相对模糊,但头戴圆顶帽,手持毛笔书写的马一浮让人感怀不已。据丁敬涵透露,照片是由师生们偷拍的,在马一浮存照并不多的今天,这张稍显模糊的旧照是那么珍贵。而在那张合影中,除了马一浮、丁敬涵,亦有王星贤和其子女,书院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拍摄时间为1942年4月10日,马一浮60岁寿辰。”丁敬涵在上面这样注释。

  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在《乌尤寺的复性书院》中这样记述:马一浮初到乐山是住在城内珠市塘(今作洙泗塘),书院成立选定乌尤寺为院址后,马一浮便迁住于乌尤寺内尔雅台楼上。其后,马一浮在乌尤山北麓麻浩河畔新建五间平房,以竹篱为墙,作为他一家人的居所。取庄子“濠上辩论”之意,自名为“濠上草堂”并自题了“濠上草堂”四字门牌挂在围墙门上。1940年,复性书院迁到了濠上草堂继续办学。

  如今,依傍着麻浩河水的濠上草堂已是残砖断垣,曾经书院的布局隐约可见。后人在围墙外写就的“濠上草堂”四字清楚地告诉来人,这里,曾经是一代国学大师的栖居之地。

  《讲录卷》上的授业传道

  张旭东藏书《复性书院讲录卷一》为线装本,分“开讲日示诸生”、“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四部分。在“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部分,又分为四书类、孝经类、诗类、尚书类、三礼类、乐类、易类、春秋类、小学类、群经总义类、子部儒家类等类别。刻印版的“讲录卷”上,墨色清晰,字迹工整,展开每页左下角还印有“复性书院业刊”字样。

  实际上,《复性书院讲录卷》共有六卷,涉及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诗教、礼教等。据丁敬涵回忆,书院主讲为马一浮,在筹建时曾提出要设立玄学、义学、禅学三讲座,后来也曾聘请了诗教、哲学、三礼等专门讲座。书院先后发聘书聘为讲座的有赵尧生、谢无量、叶左文、梁漱溟、钟钟山、张真如、黄离明等;在院的讲座是熊十力;讲友有贺昌群、沈敬仲;而常讲的则有张立民、刘公纯、王星贤等人。

  “由于斋舍狭窄,经费不足,不能多容,且文理欠通、根底浅薄者居多,入选者甚少。”丁敬涵回忆,肄业生只录取近30人,加上参学、执事、刻字工人、院役在内,书院总共只有60余人。

  书院以自由讲习与实践为主,故其讲习制度为:每周讲一个上午;每周有4个半天为学生向主讲自由请益时间。要求请益的,可预告典学,由典学安排进谒请益时间,一般每半天安排3人。请益时,由学生自由提问,主讲作引导式回答,其余时间各人可自由阅读或研讨,但要求作读书札记。

  战火中的授业传道,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境。1939年12月,马一浮提出“刻书与讲学并重”,指出:“战后文物毁阙,求书甚难,故刊印古籍,尤为迫切需要。”其时,书院已刻有《春秋胡氏传》、《太极图说》、《先圣大训》、《朱子读书法》等26种38册。

  然而世事难料,曾经踌躇满志的复性书院,却在1941年5月25日这一天“停止讲学”。由于经费,以及特殊时局下师生对马一浮主张的“复性”的不理解,书院在经历了一年零八个月之后,群贤毕至问道乌尤终于成为一声绝响。

  此后直到1946年,“改复性书院为儒林图书馆,继续刻书并付印流通;复性书院改设智林图书馆编纂处,继续流通院刻诸书。”一代国学大师亲力亲为下的书院,颠沛流离,在抗战的硝烟中坚守着自己的“复性”之德。

  1946年春,马一浮与弟子袁心粲等将书院迁往杭州西湖葛荫山庄。“回杭时,复性书院所刻板片,全部装箱运回。”如今,我们只能从存世的《复性书院讲录卷》隐约可见的“嘉定乌尤寺复性书院”刻章,缅怀马一浮与乐山的那次相遇和握手。


国学大师马一浮


马一浮《老子注》


马一浮乐山讲学处


马一浮在乌尤山


复性书院旧址——乌尤寺尔雅台今貌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30 10:38: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77岁读者毛应龙先生《老兵》读后感

下一篇:江西萍乡新发现老兵彭高芸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