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拼得热血写春秋——杨学诚烈士墓碑文敬读
2022-12-05 10:24:41  来源:《党史天地(2020年第1-2期)》  点击:  复制链接

  杨学诚烈士陵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南麓的七峰山下,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在青山环抱、翠柏掩映之下,杨学诚烈士长眠于此。走进陵园,只见“杨学诚烈士墓”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大理石墓碑上刻有烈士的生平简历,碑文如下:

  学诚烈士,系本县研子岗杨保益村人,生于一九一五年八月八日,父祥和,母黄氏,家境贫寒,生计维艰。全家生活赖父亲卖工维持。烈士七岁入私塾,伯父爱其天资颖慧,攻读勤奋,乃资助其入武汉小学。烈士品学兼优,为师生赞誉。

  一九二七年烈士入武汉市一中就读。时值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加之日寇侵华,蹂躏国土。烈士环顾大局慷慨悲歌,遂毅然加入共产党所领导之抗日爱国运动,由是为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所忌,曾一度被捕入狱,因武汉各校罢课声援,终获释放,而烈士之志因之日坚矣。

  一九三四年秋烈士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即参加中国共产党。是时日寇进窥华北,兼略各地,民族存亡迫在眉睫,全国人民莫不同仇敌忾,奋起救亡。而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则奴颜卑乞,对内则残酷镇压,全国人民痛心疾首,于是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爆发于北京矣。时烈士任北京市学委城西区委书记,积极领导成为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爆发,烈士返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青年部长,领导青年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夙夜辛苦,成绩卓著。一九三八年秋,寇焰猖獗,武汉沦陷。时烈士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仅有劣枪七支,辗转活跃于敌后,坚持游击战争,密切联系群众,与战士同甘苦忧乐同当,烈士常自任岗哨,其身先士卒精神为战士称颂。

  一九四〇年李先念率师南下,建立鄂豫边区党委,烈士任组织部长。时日寇土顽狼狈为奸,进攻我根据地,处境万分恶劣。然烈士曾三渡长江天堑,历经艰难,开拓鄂南,于入鄂南途中屡遭敌人进逼,烈士率部英勇奋战终于脱险,局面打开,边区形势为之一变矣。

  一九四四年,边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烈士为行政公署副主席,负重致远鞠躬尽瘁,终因疽疾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逝世于大悟山行署,时年仅二十九岁。出师未捷,先丧元良,巨星陨落,鄂豫边区人民为之痛哭,耿耿难忘,距今已十三年矣!

  际此全国解放,建设日新,看今日人民之欢庆胜利,追念往昔开拓局势之艰难,爰重修旧茔以昭纪念。

  烈士精神永垂不朽!

  中共黄陂县委员会

  黄陂县人民委员会

  一九五七年三月

  这篇碑文共800多字,概述了杨学诚烈士光荣的一生。杨学诚在短短的29年里披荆斩棘,为革命的后来人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他用青春热血,谱写了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他鞠躬尽瘁、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感召着后来人!杨学诚烈士的英名和革命业绩将永垂不朽!

  一、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情怀的学生运动领袖

  杨学诚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一个贫苦家庭,在伯父资助下完成中小学学业。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杨学诚始终关心时局问题,思虑国家前途。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他再也不能安心读书。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杨学诚积极参加游行示威。1936年2月1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成立后,杨学诚作为活跃分子,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抗日救亡运动磨炼了他的性情,使他从一个沉默儒雅的书生转变为一个疾恶如仇的战士。同年5月,杨学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秋后,杨学诚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清华大学,斗争十分激烈。杨学诚深入调查研究,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际斗争中去,成为清华园最有威信的学生领袖之一。

  “七·七事变”后,平津失陷。在南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杨学诚是平津流亡学生的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1937年9月初,杨学诚回到武汉,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湖北省委成立后,任中共湖北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团结武汉和湖北各界的爱国青年,开展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爱国运动。

  二、坚定听党指挥、百折不挠信念的鄂中火炬手

  1938年8月,杨学诚来到鄂中,先后担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

  “我就是讨饭也要讨来一支枪,投入战斗!”这是杨学诚在武汉沦陷前紧急召开的鄂中特委扩大会议中铿锵有力的表态。他赤手空拳来到鄂中,如同火炬手一般举起了鄂中的抗日烽火,谱写了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篇章。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深入鄂中农村,先后致力于干部的培养训练、组织抗日武装、组建应城抗日游击队、开辟鄂中敌后游击区。陶铸赞扬他说:“在发动根据地的群众运动,扩大武装部队的工作上,学诚同志都有很大贡献。”

  在京山县养马畈召开扩大会议上,杨学诚旗帜鲜明地支持党的决定,立即统一鄂中地区党的武装,公开树起新四军旗帜:“我们‘应抗’是党的儿子。党叫我们打出新四军的旗帜,我们就首先站出来,打出新四军的旗帜进行战斗。”不久,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整编完成。杨学诚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得到了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的高度肯定。

  三、秉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气概的军事指挥员

  1940年4月,豫鄂边区新四军主力东进,留守后方的部队成立豫鄂挺进纵队路西指挥部。之后,杨学诚先后担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路西指挥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

  为了开辟天西地区根据地,杨学诚和刘少卿一道奋勇战斗,仅用3个小时就解决了盘踞当地的地主武装潘氏父子及其匪兵。初战告捷后,由于敌情恶化,主力部队两次被迫撤回江北,杨学诚率领两个营的兵力,坚持鄂南敌后斗争。面对强大的对手,杨学诚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率领挺进鄂南的部队同日伪军及当地土豪英勇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很快打开了军事局面。在开辟鄂南根据地过程中,杨学诚曾三渡长江天堑,历经艰难。这时的杨学诚,已成长为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军事指挥员。

  四、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气节的抗日英烈

  “我这支蜡烛,不要求点得时间长,只要求点得亮。”由鄂南返回鄂豫边区后,杨学诚患了结核性肋膜炎。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疗养,病逝于大悟山以北的高家洼,时年仅29岁。

  有一篇纪念杨学诚的文章写道:“他的死耗,终于从鄂中前线传到了延安,杨学诚逝于本月七日午后七时四十分,病故于大悟山以北的高家洼。他原在大悟山中休养,因六日夜平汉线各据点增敌出扰大悟山南北地区,因此七日杨转移至大悟山以北,从移动中越过高峰,当时上了个坡,病极严重,在五小时内打了六针,未能见什么效,至死时还烧到三十九度以上,体瘦如柴。”为了民族解放大业,一颗闪亮的明星陨落了。他的身上闪耀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着无数鄂豫边区军民英勇奋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委县政府为烈士建了墓碑,撰写了纪念碑文,并修建了烈士陵园。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杨学诚位列其中。

  追思慎远,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英雄。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沿着杨学诚等无数烈士开创的光辉道路,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定听党指挥、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激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前进!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2-12-05 10:33: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武汉抗战遗址之岳飞亭

下一篇:汉口, 新四军军部在这里正式诞生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