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激战常德,黄埔将领炮火中立遗嘱
2018-08-26 16:00:54  来源:浏阳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在炮火中立下遗嘱的彭士量,经历了一个从学生到将军的转变。

  彭士量牺牲那年,他才39岁——1943年11月15日,在那场著名的常德会战中,国民革命军73军暂5师师长彭士量和6000大好男儿,再也没有回来。

  69年后(2012年),一个安详平和的秋日里,我们走进彭士量的故乡——镇头镇北星社区,期望能够捕捉到这位黄埔军校将领早年的生活痕迹。

  然而可惜的是,在彭士量的故土,对于这位抗日将领的所有记忆,仅限于墙上挂着的一幅画像。“我没见过我爷爷,只知道他是一位英勇的抗日将领。”60岁的彭果林如此说道。

  考入黄埔军校,成为林彪同班同学

  秋日阳光正好,宁静的乡村里,鸡犬相闻。

  108年前,一个同样的日子里,彭士量出生了。但谁也没曾想到,这个新生儿日后将会在中日战场上叱咤风云。

  桥头组的彭家,曾经偌大的屋场,再也寻不到任何痕迹。彭氏后人已迁出,住在本组离老屋不远的地方。但是,老屋周围的座座山峦、乡间小路,都是儿时彭士量嬉戏玩耍的地方。

  “爷爷出生在村里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彭果林说。那时候,彭士量在当地算是富家子弟了,可他并没有子承父业,安于现状,固守家业。

  清末民初,社会的风气新旧交加,新的气息同样弥漫到了这个小山村,比如教育。新式教育的改革实践点——普迹金江高小,彭士量曾在此处修学,从此走上了求学之路,以学识进一步改变命运。

  1924年,彭士量考入湖北明德大学。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20出头的他,毅然投笔从戎,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刘志丹、伍中豪、张灵甫、胡琏等成为同班同学。

  报考黄埔军校,是他一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黄埔毕业后,彭士量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和他一样,同在第四军的,还有林彪、粟裕、陈赓等。

  1927年8月1日,彭士量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彭士量所在的部队脱离了南下的队伍,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彭士量只能跟从。

  站在彭士量曾经的出生地,我们大胆猜想——如果他一直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加入共产党,有幸战斗至解放,那他也会是新中国的一名开国骁将。当然,历史不容猜想,翻开史料——彭士量是黄埔军校著名的一百零八将之一,是陆军中将。

  保卫石门,炮火中立遗嘱

  离开南下队伍,彭士量的人生又走向了另一条道路。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淞沪、台儿庄、武汉、长沙等战役。

  1943年夏季,已是国民革命军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的彭士量率部参加了鄂西会战。此役结束后,暂5师马不停蹄,接着南下。

  1943年11月,为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牵制缅甸远征,并夺取洞庭湖米粮,日军先向鄂西佯动,接着突然挥师南下,直扑常德。常德会战就这样仓促打响。然而,这次会战后,师长彭士量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石门县是常德的门户,彭士量率暂5师守卫石门。在石门战场,日军以飞机大炮做掩护,猛烈地轰炸,石门的城墙已破,城内的民房也被战火烧焦,被炸得七零八落。

  1943年11月14日,73军奉命后撤,但该军正与日军鏖战。为挽救73军,彭士量挺身而出,决心与石门共存亡,掩护全军撤退。当掩护任务完成后,彭士量带着仅存的300余人于15日黄昏撤出石门。

  在撤退过程中,遭日军合围,彭士量率将士奋力突围,不幸被敌人机枪击中要害,壮烈牺牲,年仅39岁。后来,民国时期的《大公报》在报道彭士量的事迹时,引用了日军电台对暂5师评价的一句话:“暂5师为战意坚强、不可轻侮之师。”

  其实,彭士量早就有了牺牲的决心,石门战役刚刚打响,他就在硝烟与炮火中立下遗嘱:余献身革命,念年於兹,早具牺牲决心,以报祖国....余廉洁一生,不事家产,望余妻克苦自持,节俭生活,善待翁姑,抚育儿女、俾余子女得以教育成才,以继余志,此嘱。

  1944年2月15日,遗体公葬于南岳衡山。“青山有幸埋忠骨。”我们来到衡山,在忠烈祠附近山间小径边,找到了彭士量将军安息的圆形坟冢,墓碑上,中英日三种文字刻录着将军生平。“每年清明时,家人都会去扫墓。”彭果林说,以此缅怀为国捐躯的先人。

  红色记忆

  陈昌:宋任穷的革命启蒙恩师

  陈昌,字章甫,镇头土桥村人,亦是一位革命烈士。

  1908年,14岁的陈昌考入金江高小,13年后,回到母校任教,和当时的校长黄谱笙一起进行教育改革。为让学生们树立“劳工神圣”的思想,他率领学生修筑一条环校马路,并谱写了一首《筑路歌》。

  1929年,党中央特派员陈昌赴湘西与贺龙一起开辟根据地,行至澧县时,被澧县的反动县长、他的学生唐佑越诱捕,押往长沙,关进监狱。正气凛然的陈昌于1930年2月23日血洒长沙浏阳门外。

  相比唐佑越这个“反动学生”,陈昌的另一个好学生宋任穷则不忘师恩。

  1922年,宋任穷13岁,来到金江高小求学,陈昌是其业师之一。在宋任穷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载:“陈(昌)、夏等在讲课时,经常结合课文传播革命思想。这些进步教师的谆谆教导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陈昌牺牲后,族人陈绍藩敛其遗体,送回老家安葬。1985年,县政府拨款修葺陈昌的坟墓,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宋任穷为其题写墓碑“陈昌烈士墓”。

  如今的土桥村炭坡,那里安葬着陈昌烈士,而在镇政府东侧的章甫文化广场,一尊雕像矗立广场中央,它们成了后人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

  历史钩沉

  援华美军战机急降鸡首洲

  69年前,一架援华的美空军战斗机突然出现在镇头的天空中,盘旋于鸡首洲上方。原来,它是与日军战机空战后,黄昏返航,因燃料耗尽,不得不选择一开阔地迫降。

  “当时我爷爷也看见了这架飞机,嗡嗡地转圈。”镇头退休干部唐新彩回忆,机舱内的飞行员爱德华·詹姆斯最后选择鸡首洲作为迫降点,不料撞上土坎翻机,詹姆斯遇难。“爷爷还上洲捡了一块铁皮,打做了锄头。”唐新彩说。

  一架战斗机撞上了鸡首洲,多少有点偶然的因素,但是这个由沙石冲积而成的河洲却是存在了很久。沿镇头大桥上溯1公里,我们来到鸡首洲曾经的所在地,站在岸边,宽阔的河面只见缓缓的水流,却不见沙洲。

  “上世纪90年代,挖沙船慢慢地将沙洲挖掉了。”唐新彩表示,提起这事,始终觉得可惜。他向我们描述,鸡首洲原先长达800米,最宽处约有150米,因形似鸡头,故取名鸡首洲。

  地理风物

  西满仓:一块碑牵出一段史话

  甘棠村西满学校一侧的路边立着一块碑,碑刻于清同治8年(1869年),上书“计开积谷章程”,共十余条积谷规则——一块碑牵出一段粮仓史话。

  “碑原先安放在粮仓旁的院子里。”当地村民、71岁的石季陶说,1976年,年久失修的最后一排木质粮仓被拆除。30年后,村民们在此建了一处2米多高的西满仓旧址碑坊,将这块碑镶嵌在碑坊中间,“碑有一百多年历史,还是用祁阳石刻的,应该保护起来。”镇头退休干部唐新彩说。

  清朝时,浏阳有东丰、南盈、西满、北盛四大粮仓,为朝廷储备粮食。“(西满仓)有四排木结构的仓,每排有六个方形独仓,可容万斤谷。”石季陶延续着上辈人的说法,作为皇仓,自是派专人管理,一扇槽门与围墙将仓廪、院子、厅堂、正房等建筑裹得严实。

  “1941年,三个仓遭日军严重焚毁,西满仓后改为镇西团仓。”石季陶说,解放后还用来囤积物资。到1976年,粮仓消失,终结了它的使命。现在的原址上建起了房子。

  西满仓逼近浏阳河,看上的是其便利的交通。“镇头曾经是水运中转站,把仓建在这,交通便利。”石季陶指着附近的码头旧迹时说。

责任编辑:振中 最后更新:2018-08-26 16:02: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彭士量将军在常德会战壮烈殉国纪实

下一篇:金江书院,诞生浏阳首个党支部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