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自忠 青少年时代
2018-04-24 17:02:29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综合  点击:  复制链接

张自忠(1890-1940),男,汉族,山东省临清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

 

  张自忠

  张自忠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1年后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任喜峰口第二十九军前线总指挥,打退了日军,守住了阵地。全国抗战爆发后,先后任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8年3月,日军进犯台儿庄,奉命率第五十九军急行军增援台儿庄作战,为整个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1940年5月,中国军队与日军15万精锐部队在枣阳、襄阳、宜昌等地进行枣宜会战。他亲自率领部队与敌寇决战。在部队被敌层层包围的不利态势下,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力战不退,与敌寇拼死搏杀,最后身中七弹,壮烈殉国。弥留之际,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张自忠将军为国家为民族不避艰险、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气和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建有“张自忠路”。

  (代序)

  他是这样一个悲壮的伟大英雄,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唯一的民族英雄。其遗言: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月,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的将军就生在这个时候。他有着山东大汉特有的气质,他有着热血男儿都有的勇气。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有勇气,可我们将军的勇气是惊人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人为之惊叹。

  将军跟随宋哲元军长转战南北,身经百战。让他出名的就是喜峰口大战,自从那时候世界开始传扬中国大刀的威名,自从那时候日本鬼子就开始害怕我们的将军。当小鬼子听到将军的名字就会日夜不安,总认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将军的大刀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他们连睡觉都在害怕,他们不敢在将军面前提什么武士道,因为他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中国刀手的头领。喜峰口一战,将军的大刀把小鬼子劈得抬不起头来。那场战斗将军让敢死队的士兵写好遗书,自己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将军明白,长城里面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如果叫鬼子突破这里,那他深爱的中国人民将遭受巨大的灾难。不想看到祖国受辱,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将军能文能武,武可定国,文可安邦。当二十九军奉命撤出北平的时候,宋哲元军长给了将军一个一生最难执行的任务:留守北平,同日军谈判,拖延日军的前进速度,掩护大军撤退。将军最为敬重宋哲元,于是,二十九军撤退之后,世人看到的是一个二十九军的将领在和侵略者谈判,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刀砍日本鬼子的将军在向鬼子赔笑脸。

  国人开始声讨这个“卖国”的将军。将军日夜不得安宁,听到的都是咒骂和声讨,将军眼里含着泪水不肯流下来,他记得宋军长跟他说过的话,既然接收了任务就要好好地完成,作为军人他不能不执行命令。他甚至想过,等任务完成之后他会以死谢罪。能文能武的将军,这时候把自己一腔热血都压抑在胸中。宋军长之所以留下将军,也是看到将军既能震慑日军,又不至于一露面便被日军杀害。一个抗日的将军却被骂称卖国贼,将军心里比任何人都难受,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自己正名。

  将军重情重义,他完成了那个给他打上了心结的任务,回到了天津的家中。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儿女,那里是他疲惫的心灵得以安静的地方,虽然那里也驻满了日军。将军回到家,看着妻子,看着儿女,他真的想陪在他们身边,永远地爱护着他们。可时代不允许,敌人不允许。只呆了短短的几天,将军便化装潜出了天津。将军离开了自己的家,他要去找宋军长,他要去找蒋介石,他要带着军队去杀鬼子。

  蒋介石接见了这个早已名震华夏的将军,他亲切地称将军的字号“荩忱”,将军感激涕零。蒋介石给了将军部队,将军再次杀上了战场,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杀光小鬼子。

  我们真的不想再提那场战斗,将军抱着必死之心,亲自到最前沿去指挥战斗,战士们都异常地兴奋,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将军。士兵们都认为自己将军就是胜利,有将军的地方敌人就会胆战心惊。战士们拼死作战,杀敌无数。可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殆尽,最后我们的将军也拿起战刀,最后我们的将军受伤倒地。将军牺牲了,将军倒在了战场上,他真正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正名。可损失太大了,大得连那个蒋介石都流下了眼泪,大得连日本鬼子都向他致敬,大得举国奉孝,大得世界震惊,大得历史都悲痛。

  这位将军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抗日第一英雄??忠心报国的一代抗战名将张自忠。

  (0-20岁)?

  齐鲁为孔孟故地,山东人素有忠义之名,临清亦不例外。史称这一带的人民“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张自忠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煎熬之中。清廷昏庸腐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4年,清军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以戊戌六君子的杀身成仁而告失败。1900年,山东人民率先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临清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之一。在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张自忠的少年岁月,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度过的。

  1890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于临清唐园的一个地主家庭。在他之上,张家已有几位兄长和姐姐,按张姓的辈分,“树”字之下为“自”字,父亲张树桂为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取名“自忠”,取字“荩臣”。“忠”字很好理解,“荩臣”则不然,这个词出自《诗经·大雅》。这部经典中有“王之草臣,无念尔祖”的句子,“荩臣”在此解释为“忠诚之臣”。可见,自忠与荩臣,名、字虽有别,意蕴却相同,说到底就是一个“忠”字。用这个字来命名孔孟故地的子孙们是再合适不过了,“忠”集中体现了孔孟之道和传统道德对于张树桂的影响,也寄托着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盼。他或许没有料到,这个儿子后来把“忠”、“荩”二字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名至实归。

 

  张自忠故居

  1916年张自忠参军加入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反对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臣”字自然为他所忌,遂以“忱”字取代,这样“荩臣”就改成了“荩忱”。1939年夏,张自忠在接受《大公报》记者王淮冰、国新社记者高咏的采访时,作过一番阐释。他说:“‘荩忱’即忠臣,如今民国没有皇帝,我们当兵的,就要精忠报国,竭尽微忱,故名‘荩忱’。”接着,他又神色凝重地说:“华北沦陷,我以负罪之身,转战各地,每战必身先士卒,但求以死报国。记者先生,西北军出了个韩复榘,我张自忠绝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张自忠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他最喜欢的是带领小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村里的小孩子们在他的指挥下分成两阵,彼此对打。玩完了,他就把身上带的东西和钱分给大家,作为犒赏。若有谁不守规矩,不听指挥,他就发脾气,瞪着乌亮的眼睛厉声斥骂。小伙伴们又怕他,又喜欢他,都愿意跟着他玩。

  三年后,父亲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就任巡检,把张自忠也带去了。1905年,张树桂署理赣榆知县。张自忠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一天,他跑到街上闲逛,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一个卖菜的老头。他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自忠虽年少,却身高力大,那无赖见不敌对手只得服输,张自忠这才放了他。张树桂见儿子长大了,就把张自忠送回了临清老家。张自忠回临清不久,父亲因病卒于任上。父亲病故,全家悲痛,张自忠更为自己没有好好孝敬父亲而难过。

  母亲冯氏虽没有读过书,但为人通达,治家教子颇有章法,很受子女尊敬。每逢冬春之交,青黄不接,心地善良的冯夫人总是拿出粮食和棉布接济贫穷的乡亲,深得乡民爱戴。实际上张自忠的成长受到母亲的影响更大一些。

  回到临清以后,张自忠继续在私塾读书。他很调皮,不怎么安心学习。他玩耍的花样更多了,先学骑驴,以后又学会了骑马,时常跟随青年们出去打猎。他从这种勇敢、冒险的游戏中找到了乐趣。

  慷慨仗义、同情弱者是张自忠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来的性格特征。他两三岁的时候,母亲总在他的胸前系一个小兜兜,在里面装些花生糖果之类的吃食。张自忠一看到小伙伴,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给他们吃。长大一些,有时他与伙伴们赌钱玩,赢了穷人的钱他一文不要,若是富家子弟就一文不能少。

  张自忠常常从家里拿来白面馒头换人家的糠窝头。为顾全对方的自尊,他一再说自己爱吃糠窝头。遇到街上卖梨桃的,他常常把整筐包下来,让大伙吃光分净,然后向母亲讨钱付账。

 

  长得英俊漂亮的张自忠

  1907年,16岁的张自忠由母亲做主,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17岁的李敏慧结了婚。结婚以后,张自忠渐渐变得成熟起来。1908年,他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中学。张自忠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旧学的熏陶,父亲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都毫无二致地归一于孔孟之道,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旧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他喜爱阅读《三国演义》、《说唐》和《精忠说岳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作了活生生的诠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令他心驰神往,由衷敬慕。

  1910年夏,张自忠从高等小学堂毕业,至此他的青少年时代结束了。

  对于未来,张自忠没有什么明确打算,但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好男不吃家里饭,长大了要出去闯天下!

责任编辑:张世昌 最后更新:2018-04-24 17:08: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冯安邦将军抗战史略

下一篇:张自忠 弃学从军 投奔冯玉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