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烽火岁月中的战地家书-----解读尘封七十年的家书带来的震撼
2018-12-01 10:38:45  来源:晋城党史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战地家书

  战地家书

  战地家书

  战地家书

战地家书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同乡魏云霞,她是焦作新华书店的退休职工,听说我写了家乡曾经的南下干部追忆后,她说,你写写我大舅吧,接着向我讲诉了她大舅的故事。随后,她将保存了70年的5封家书拍下来发给了我,这是牺牲的大舅在烽火岁月中尚留的唯一遗物。读罢这些信件,抑制不住思潮起伏,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些泛黄的家书,穿越过炮火硝烟,穿越了时光岁月,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昭示着一个中国军人笃厚的家国情怀,它见证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今天,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我们依然能读到苦难和硝烟,读到思念和牵挂,读到忠勇和孝悌,更能读到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爱国情怀。

 

  1.不灭倭寇誓不还

  陈振华1922年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北尹寨村,其父陈纪瑞,原籍泽州县犁川人,早年在基督学校与陈振华的母亲相识。其母祁香月,幼小随着在县城英国人办的教堂任教的父亲,在女子学堂读书。后来,与父亲陈纪瑞结婚。夫妻一同回到祁香月的家乡,开办了乡村学校,二人亲任教师,共赴甘苦。期间,其父曾在晋绥军当兵,后负伤返乡。陈振华的母亲秀外慧中,精通国语、算术、地理,受新思想新文化思潮的影响,通达、开明的教风,深深影响着这个古老村寨的社会文化习俗。

  陈振华在父母精心培养下,从小就接受到启蒙教育,他爱憎分明,品学皆优。民族,国家,兴亡,气节,这些新词汇,就象营养剂一般,注入在他年青沸腾的血液中。素有凌云之志的他,多少次遥望星空,他的思绪也在飞翔。

  1937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目睹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百姓流离失所,陈振华满腔的爱国热情开始在胸中燃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一度萌发了参军的念头,决心走出家门,投笔从戎,誓死报国,他的行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1937年一个清晨,16岁的陈振华第一次走出家门,离开养育他成长的那处村寨,离开那片山青水秀的故土,独自辗转北上,踊跃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

  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组织的一支新军,是一支人民的抗日武装。陈振华参军后,思想进步,作战勇敢,不久,在抗日的烽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振华所在的决死队,先后配合八路军129师及115师,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彻底粉碎了日军的9路进攻,逐渐成为一支驰骋晋绥的抗日劲旅。

  1939年底,阎锡山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先发难,发动了企图消灭新军的12月事变。在八路军的支持和配合下,薄一波率新军坚决自卫反击,粉碎了阎锡山的阴谋。此后,新军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划归八路军太岳纵队,陈赓任纵队司令。从此,揭开了新军和太岳根据地历史的新的一页。年青的陈振华,也在炮火中得到锤炼,一步步成长起来。

  八年全面抗战中,陈振华怀着民族义愤,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战役。随部队转战于太行山区,参与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在一次战斗中腿部中弹,留下残疾。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与战友们同仇敌忾,坚持抗战,为驱寇而奋斗,随时准备献出一切,发誓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他就一天不回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岳纵队变身为晋冀鲁豫军区,陈振华隶属于晋冀鲁豫四纵十二旅,参加了上党战役、同蒲、汾孝等战役。1947年8月,随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创建了以伏牛山为中心的豫陕鄂解放区。卢氏解放后,陈振华随军挺进陕南。

  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由内线转向外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1月初,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进入郧阳境内,首先解放了郧西、郧县,创建了以两郧为中心的鄂陕根据地。先后击退敌六十五师大小四次进攻,山阳之战后,使北线形势趋于稳定。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大片地区,红色政权相继建立。

  作为指导员的陈振华,在巩固既得阵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中始终冲锋在最前沿,在协助工作队剿匪建政中,他与土顽势力针锋相对,发动群众,英勇顽强。在湖北桑享战斗中,正值韶华的陈振华,壮烈牺牲,时年26岁。

  陈振华离开家门从军10年,就再没有回来过。作为战殁者,至今,他的遗骸都不知埋在哪里,只留下五封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的战地家书。

 

  2.封封家书催泪下

  第一封家书:是陈振华1944年10月26日写给父母的。时逢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全面进入反攻阶段,他在太岳三分区供给处工作,家书内容如下:

  父母亲二位大人膝下敬禀者二位大人福体康泰!

  儿离家八载之久,尽忠于国家,谋全中国人民之解放,而流血流汗,誓为驱寇而奋斗,故不能亲临堂前行孝于二位大人。俗话说,尽忠不能尽孝。但儿脱离故乡亲,舍了二位高堂,来舍身为仁,为国家民族服务,亦是间接的尽了孝顺高堂的使命。儿在外一切都很好,我觉得这数年来在社会上工作获得了不少智识,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均有相当的认识,这就是八年多儿的进步吧。

  儿虽然身体残废了,但仍可给国家服务的,至于从前说的退伍回家之事,则已成了泡影,已不成事实了。我觉得日本鬼子死亡之时期已是不远了,明年就要全面反攻日寇了,我们下山之日子亦很快到来,儿与二位见面时候就在眼前。希不必关怀与挂念。

  家庭的困难儿最清楚,就是儿这里亦不能求到解决,甚至可能增加家中负担,儿想目前则有依抗日政府,按优抚条令对抗日干部家属作物质奖劳力帮助。现儿又要求上级给陵高县政府寄去一封公函和这封信同去的,想政府定给以帮助的,望你们去找他们才好。如家中十分无办法难以度日,儿父将小银可来这里找个工作,剩下的儿可想办法帮助过活,儿现在工作已决定在太岳三分区供给处工作。来后,亲人可到冀氏县王村(离冀氏廿里)核桃庄找即行,并问候儿姥姥、舅父各家平安。

  儿陈振华叩,阳历十月二十六日。

  第二封家书:是陈振华1947年6月19日写给母亲的。当时,是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前两个月。陈振华在第一封信中许愿抗战胜利后和父母见面的愿望已经破灭。此时,他的父亲已去世,母亲一个人带着弟妹艰难生活,希望他回家看看,但他马上要投入一场大战中,他回不了家,但他还是满怀希望,用美好的前景鼓舞母亲,家书内容如下:

  母亲:

  儿在五月初旬,曾寄去信不知收到否,请来信吧。现我们正式番号是晋冀鲁豫第四纵第十二旅,我仍在旅卫生处收容所工作,身体很好请勿念。

  我部现正积极整训,所有干部战士都在努力学时事,以求认清目前时局,认清反攻的到来,为保卫毛主席及解放全国人民,以战斗姿态随时投入反攻的浪花里,显示人民解放军的雄姿,请听我们的捷报吧!

  大军区有明确指示“战争期间不准任何人请假回家,任何人亦无准假之权力,否则受到同样处分”,这样我回家希望暂时亦为无望了。但请不必挂念,儿总有甚至不会是太长的要与你的慈颜会见了,还希你保重贵体,听儿胜利消息。这次战役中由於儿的努力,被记了大功,当然缺点很多,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了,望有何指示来信说明。祝全家平安。

  男,陈振华亲手。六月十九日。

  第三封家书:是陈振华1947年8月5日写给母亲的。时逢陈谢渡河的前半个月。地点是山西曲沃。这是陈振华即将随部队行动之前给母亲写的一封信。部队行动的目标、时间地点,一概不知道。只知道要远离家乡山西,也不知道要离开多久,家书内容如下:

  母亲大人:

  阴五月二十九之来信,于阳八月一日接到,内情知悉,勿念。“喜报回门”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但仔细研究起来,我还是很不够的,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现我们整训已快告结束,不久即将进入大反攻中。既然要解放全国人民,那就是哪里有吃人虫,就要到哪里去,把它们彻底摧毁,永不能翻身。我们是刘伯承部下的“常胜军”,一定要用全力保持这个光荣称号。请母亲再耐心等几天吧。

  现在看的情楚,天下将再不属于蔣介石了,而完全成为由人民自主,就是人民将要做主人来统治少数人。这样的自由幸福的日子想你是愿意过的。不过胜利属于我们这是没问题,肯定的。但绝不是一帆风顺、没有困难的,我们有足够勇气与信心走向光明。假如这次打出去,我走的远了,(一年)半载回不来的话,甚至有时连信都没可能通时,希大人不必挂念。自保身体,用心哺养小弟华旦好了。如有一日喜出望外咱母子俩能团圆的话,我定会将多年的离母之情痛痛快快述说出来。

  另外我的私生活问题,请母亲不必惦念,目前情况不允许环境限制,当然难以适当解决,也把他放到胜利后再谈好了。

  我告你个好消息,我们四纵队整个说来几乎全是美械装备,人也有好几万,真是做到了兵强马壮、士气旺盛,每个人的情绪都高的很。那一个人敢说个回家!!马上会受到大家讽刺,说你的怪话。你想我又是本单位行政负责者,这样做行不通,事实也没法提。

  咱家是穷苦的抗属,请政府多帮助,尤其现无劳力更属困难,不过这仅是暂时的,建文和华民怎样?久未听他们的消息。

  关于各舅舅及姥姥过去对我的照管哺育,我怎能忘掉,有些地方还请帮忙解决。曲沃老区现都闹报仇翻身分田地运动,我们也参加土地革命。余事后述。祝全家平安。男陈振华八月五日午夜。

  又:据说部队在八月十五号前即要行动,究竟往那打,现没一个知道。不过总有捷报传来,你记住我们是陈赓(纵队司令)部下的“常胜军”。

  第四封家书:是陈振华1947年9月14日写给母亲的。地点是河南卢氏。这时陈振华已随部队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来到卢氏县。他在这里幸运地遇到了本村民伕海海等人,并让海海给家里捎去小包袱.家书内容如下:

  亲爱的母亲:

  曾于八月间在山西曲沃,临出发时给你寄过一信,可能收到了吧?我自八月十二日,从山西出发到目前总共是一个整月,已胜利的打出来啦,渡过黄河天险,跨越了陇海路,解放了许多城镇,如新安、渑池、洛宁、宜阳、垣曲、灵宝、陕州、卢氏,快到达陕西省的长安啦,潼关现已围陇,不久即将解放,消灭了蔣伪军万余之多。

  现在我住在豫西的卢氏县,一切均好希勿念。庆幸的很,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在这里偶而碰到了咱村民伕海海啦,还有南尹寨的李士骏(现改为忠诚),这是老同事啦。还有南焦庄张建文亲戚张某某及附近各村之老乡多人。详细知道了家中情形,并问及你老人家的近情、及各妹妹的情形。村中之事亦问到一二,实同回家一次,咱家虽无劳力,但有人照营即可,我是放心的,又有十几亩地,吃饭的事解决了。希抚养小弟华旦好了,其它不必挂念。待这个战役结束后可回家看望你。

  现海海给捎去小包袱一个,内有白宽面洋布壹丈陆尺五寸,英丹士林布(宽面)陆尺多,丝光线袜子壹双,驼毛背心壹个,冀钞壹万伍仟元。请收。

  因路途遥远,寄物件不便,希给我姥姥及舅父们买些东西赠送。其它不谈祝母亲身体健康。男陈振华,阳九月十四日晨。

  第五封家书:是陈振华1947年10月10日写给母亲的。上封信中说,已把信物交给同村的海海带回,但时隔半月,这批民伕才被放回。临走时,海海又来看望陈振华,他就又给母亲写了这封信。这是陈振华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地点是卢氏五里川。家书内容如下:

  母亲:

  本来在卢氏时碰到咱村乡邻海海、王孩后就写过信,东西也一并交给海海啦,因现又半月多,才把这批民夫决定放回。

  这半月来,我们由卢氏西进川陕之秦岭、丹江一带转了个大圈,解放西(安)南(阳)公路之重镇多处,及陕南通湖北的门户商南县城,这里大部出产稻米,但山很大,河特别多,现又转回卢氏之南的百十里的五里川驻扎。棉衣已来了啦,可能在这“伏牛山区”建设根据地,待明年打过长江以南,全中国之解放不久啦,至于咱家情形据了解以如指掌。

  母亲: 请把心放宽,对儿不要过多想念,因儿实质上继承了“父志”,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最光荣的事情,另儿现在一切都好,在本军历史这样久,且对革命负过伤,就是残废实际并不影响工作。

  个人的事暂切放下,待后有机会解决,希母亲把小弟抚养成人,在家除家繁忙琐事外,其他以保养身体为重,并问候舅父、母、及姥姥、邻居们均好,余之不述。祝合家安好。

  男 陈振华,阳十月十日。

 

  3.望眼欲穿慈母泪

  “华儿、华儿,我的孩子,你究竟在哪儿啊?”午夜梦回,陈振华的母亲发现又是虚惊一场,顿时,心灰意冷,心如刀割。这已经是她数百次梦到儿子归家的场景。

  自从村里的海海支前回来,交给她儿子捎来的信物后,整整二年多,儿子便杳无音讯,从此石沉大海,再没有了儿子的消息,没有了那亲切、孝顺、贴心的家书,也没有了那一声声亲昵、暖人的问候。

  她是村里的妇女干部,白天,组织妇女们做军鞋,检查放小脚,晚上,她就捧出儿子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久久的捧在胸口,总是挥之不去对儿子的思念。也许是儿子太忙了,没有时间给她写信,眼看全国就要解放了,她期待着胜利之后,儿子一定会回来。

  多少个日子里,她站在村头的寨墙边,凝望着远方,释放着朝思暮想的思念,渐渐弯曲的脊背,望穿秋水的等待,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倚门守望的日月。每天晚上,她都要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她生怕儿子回来找不见家。儿子的音容笑貌,经常盘旋在她的眼前,萦绕在她的耳际,也沉淀在她的心里。

  直到全国解放后,有一天,民政局的同志送来了儿子陈振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惊诧中,才知道日夜翘首盼归的儿子已经为国捐躯,牺牲在湖北桑享。那一刻,巨大的悲痛,顷刻间席卷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她悲痛欲绝,流下了最伤心、最无奈的眼泪。

  她久久捧着那张浸染着儿子鲜血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心中涌起无限波澜。十几年前送儿子参军时的情景仿佛又浮现眼前,那天,她把儿子送到村口,千叮咛,万嘱托,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晨曦中,谁知道,那竟是母子俩最后的悲壮诀别。

  母亲想去儿子牺牲的地方看看,然而山西到湖北,两地遥遥,山高路远,她如何才能到达?湖北桑享,那又是个什么地方?

  儿子留下的几封家书,成了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也是她精神上的唯一寄托。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就拿出这些信,一封一封地阅读,任泪水浸透自己的脸颊,透过一行行字迹,她仿佛看到了儿子天真的笑靥,英俊的脸庞,威武的身姿。

  为了保存这些信,这位太行母亲把信一针一线缝在被子棉絮的夹层里,以免纸页折叠,鼠虫噬咬。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岁月的皱纹渐渐镶嵌在了她的额角。

  有一天,她朦胧中恍惚感觉到儿子进了家门,她正要和他说话,忽然人就看不见了。停了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见了,她急忙说:“儿子你回来了?你让娘好想啊,你还走吗?”正要伸手去摸儿子的脸颊时,突然听到咔嚓一声,什么东西折断了,她蓦然惊醒。她知道,大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4.青山处处埋忠骨

  母亲临终前,把信交给了她大女儿保管,大女儿为了寻找哥哥,费尽心思,到处打听。人走到那里,信就带到那里,试图寻找大哥的踪迹,然而无果。

  1973年,陈振华的弟弟曾到河南卢氏一带去找过,但仍然没有打听到掩埋大哥的确切地点。

  时间又过去了20多年,上辈人渐渐老了。大女儿就把这些家信转交给了陈振华二妹的女儿魏云霞,让她接下继续寻找大舅的任务。

  魏云霞告诉我,如今她大姨、母亲、小舅这些亲人们都不在了,她也远离了老家。她想代表姥姥、大姨、母亲以及小舅,到大舅的坟茔上祭拜一下,表达后人的思念,但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上世纪末,她在晋城工作的妹妹魏朝霞才在晋城烈士陵园英烈碑上找到了大舅的名字。上面记载着:陈振华(1922年—1947年)北尹寨人,共产党员,指导员,湖北桑享牺牲。

  从那时起,每到清明时节,妹妹都要来到陵园,缅怀大舅,寄托哀思,虔诚地献上一束鲜花。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当年,一个16岁的少年怀揣救国梦想,走出山村,走向了浴血奋战的抗日前线,书写了一个热血青年的壮丽人生。我们要感谢这方水土,是绵绵丹河孕育了一个真正的军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粒粒饱满的精华。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不管烈士长眠在何处,他都与祖国大地融入在了一起,他的英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他留下的家书,浸染着亲人的泪痕,饱含了碧血丹心,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亲情档案。

  (责任编辑:韩玉芳)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9-03-20 10:30: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高钦

下一篇:抗日女英雄李林的群众工作法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