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中的回族(22)
2017-11-07 14:48:5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复制链接

  新疆的昌吉,三四十年代以"六保馆子"远近闻名。"六保馆子"的创办人是回民马文玉,创办于民国初年。"六保馆子"有9间门面,主要经营回民风味小吃。"六保馆子"的薄皮包子、油糕、火烧(有肉馅和糖馅两种)、油塔子(形似花卷,一层套一层,油香町口),在昌吉、乌鲁木齐一带颇有名气。"六保馆子"还供应各种名菜,价格合理,信誉极好。

  宁夏是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回族占的比例大,回族的饮食业一半以上都是清真食品,不管是城市里的饭馆、菜馆、糕点店、素食铺、茶馆,还是乡村百姓家常饭菜,都是清真的。宁夏回族的饮食业是仅次于贸易和牛羊业的产业。三四十年代的回族商业中,不可低估宁夏回族的饮食业。尤其银川、吴忠、同心等城市、集镇,由于贸易、牛羊业的兴盛,使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流动人口多,回族饮食业普遍生意较好,宁夏回族饮食业,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以银川为例,市内饭馆、餐店中,清真的占50%以上,"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不腻不膻的清真菜、清真食品,像手抓羊肉、清炖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焖肚饭等等,都是堪称脍炙人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馓子,是宁夏回族传统食品之一,其配料、制作都很讲究,宁夏的馓子股细条匀,不仅吃起来香酥可口,而且讲究造型美"。宁郧族茶文化中的精品是"盖碗茶",沏茶配料十分讲究,有所谓"八味茶"、"十味茶"等不同沏法。盖碗茶的配料丰富,清香可口,令饮者回味无穷。

  以上列举的,是回族居住人IZ1较多的城市、城镇的回族饮食业在三四十年代的基本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回族饮食业的普遍水平,但不是全部,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列举和详述。

  4.城镇回族的其它行业

  在回族经营的商业活动中,如果仅讲述他们的贸易、牛羊业、饮食,算是抓住了回族经济的特点,概括了回族商业的主体。然而,回族从事的行业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各民族中,几乎没有其它任何一个民族可与之相提并论。回族是商业能手,回族传统的和创新的行业,灿若群星,成为民族经济的一大"景观"。

  就三四十年代回族经营的商业门类,抛开贸易、牛羊业、饮食业,我们可以列举出如下一些部门和行业:

  骡马行、驼行、牙行、珠宝行、玉器行、古行、果行、钱庄、菜牙行、药材业、油脂行、澡堂业、电业、面粉业、酱园业、洋货行、杂货行、卷烟业、碎货业、煤业、鞋业、帽业、渔业、盐业、绸布业、照相业、油行、镶牙行、瓷器行等等。

  回族经营的这些行业,在各地区、各城镇又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只集中于个别几个行业,有的地方以种类全而出名,三四十年代回族经营这些行业的情况,可以举例说明:

  北平,回族经营的行业中较大的有牙行、珠宝玉器行、果行、菜牙行、骡马行。牙行是商品流通渠道中产生的特殊行业,牙行处于供、求二者中间,代客买卖、交互说合,成交后从中{也取佣金。就是牙行的收入。牙行存在于较大规模的交易中,如菜市、水果、骡马、牛羊等交易。三四十年代北平的牙行很多,但是这一行的生意并不好做,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北京,还有特殊的牙行,如珠宝玉石业的经纪人叫"跑合的";专做厨工和跑堂人员的职业介绍的,称"口上",这个行当的经纪人称"头头"。北京牛街的牙行颇有点名气。珠宝玉器行,到40年代末期,北平有数百家作坊和铺面,如"玉器铺151家,玉器作坊15家,青山居玉器市98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回民占70%以上。玉器行经营的对象不同,可分为洋庄(以洋人为对象),本庄(以本国人为对象)及蒙藏庄。回民在玉行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如余宝斋闵姓、义宝斋张姓、荣兴斋梁姓都很有名。被称作’翡翠大王’的铁宝亭,也是回民中玉行的大亨"。北平的果行又可细分为鲜果行、红果山楂行、干果行等,均多操于回民之手。北京果子市有南北二市,南市在前外大街东侧,北市在德胜门内。还有菜牙行,实际上是菜行,只营批发,不零售。交易不收现款,凭"信用"结算,天桥、月坛、朝外和广安市场等处都有菜牙行,广安市场最大,回民经营者约15家左右。㈤骡马行的经营场所即骡马店,既是骡马交易场所,也是贩马客人投宿的地方,成交后收取买卖双方佣金。此外,北平回民还经营澡堂、烟钱铺、电料业、药业等,足见回族经营门类之多,回族商人之灵活,回族商业之繁盛。

  上海回族经营的商业主要有:古玩业、珠宝业、糕点业、茶馆业、花纱业、医药业、呢绒业、照相业、房地产、洋什货等。其中最兴盛的是古玩、珠宝、玉器业。本世纪初,上海回民通过珠宝、古玩交易,同香港、广州、东南亚、日本有商业来往,进行出口交易。上海的古玩珠宝商,或穿梭于租界,销售珠宝首饰获厚利,或来往于云南、缅甸等地收购原料,然后转手。一些商人在珠宝古玩生意中积累了资本,再投资到其它行业。20年代后期,上海回民珠宝古玩商人的活动空前活跃,回民古玩鉴别行家马长生等人组织古玩市场,到30年代仍然繁荣,有名的如"天宝斋"、"金才记"、"马长记"、"松茂阁"、"诚昌祥"等数家。此时回民珠宝商经营的珠宝店已开设到租界商业中心南京路、霞飞路、静安寺一带。国际首饰店、中央首饰店、珠玉汇市、丽昌首饰店等,生意十分兴隆,名气颇大。不过,在上海,大量的下层回民是小商小贩,资本雄厚的回族玉器、古玩、珠宝商人毕竟占少数。

  南京、扬州、苏州等城市,珠玉业和香粉业很出名。"珠玉业经营品种有珍珠、玉器、古玩、字画,所有店铺都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还有不开店之掮客为数更多。此业几乎为回族所垄断"。香粉业经营鸭蛋粉、胭脂、刨花(浸泡后涂发用)。皂角等旧时妇女的化妆品,几乎全为回民经营。南京珠玉业的百年老店有"迪华斋"、"荣宝斋";香粉业的老店有"金秀川I"、"关天兴"。扬州珠玉业的老字号是"峻古斋"、"古善记",香粉业老店是"德隆"、"王德隆"。苏州珠玉业百年老店有"杨鸿源"、"王复兴"等,香粉业以"慕司林"最有名。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和苏州回族的珠宝市场,不仅在本市,而且发展到上海,当时上海珠宝业几乎全为南京和苏州回民垄断。此外,南京、苏州、扬州还有回民经营的旧货业、制药业、绸布业、炒货业、铜锡业、袜业等。二三十年代,南京出现了商业垄断组织,如五洋行、公顺烟号、顺昌烟号。到40年代初,回民撒光铨创办了光陆石油商行,汪凯良与人合资开设了大陆石油商店。在镇江,有英美在华最大的烟草公司--怡中公司,回族商人童楚江为公司经理,是大买办。怡中公司垄断了河南许昌烟叶收购权,在天津、上海、青岛等地都有卷烟厂。至于南京等地普通回民经营的行业,范围就更广了。

  开封市,1932年的调查材料表明,其时商业分为51帮,"其中回族独占的行业有:电业、澡堂业、牛羊业、鲜果业、皮革业、棚彩业等;回民经营的其它行业有:钱业、面粉业、酱园业、旅栈业、饭庄业、果店业、皮货业、古玩业、牲畜行业、洋货业、杂货业、影剧院业、中药业、卷烟业、碎货业、煤业、转运业、花生业、粮业、估衣业、鞋业、帽业、新药业、杠业、渔业等,共计31种行业"。足见开封回民经营的行业面之宽广。但大部分是小本经营,获利并不丰厚。

  成都,杨兰田开办的"杨兰记"银行,是成都最早的涉外银行,从民国初持续到40年代末。马晓珊开办的"马裕隆"商号,是成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百货商行,誉满蓉城。回民江瑞五在30年代初开办了"国民影院"。此外还有"津济祥"客货栈等,生意也较好。

  昆明,回族经营的业务有:西药、五金、珠宝、杂货、柴煤炭、石灰硅瓦、竹器、麻布、木材等(茶庄、饮食、果店未算)。"万松革堂"、"渔樵药房"、"爱国药房"等著名药店畅销省内外。云南回民珠宝业中,以"大兴公司"规模称最。30年代创办于昆明,在缅甸玉密芝那玉石产地勐哄开设玉石加Z1-一,并于下关、保山、腾冲、长沙、卜海、香港、缅甸等地设分店。木材行业在云南商业中也占一定位置。例如昆明珠玑街和金牛街就有近20家回族经营木行业。其中"恒丰木行"、"裕和木行"、"运道"、"运顺"、"运隆"等木行,都有一定规模。

  以上所述,是回民集居的城市、城镇中有典型性的,事实上,包头、太原、西安、西宁、银川等大城市及各地许多城镇,都有规模不等的各类行业。

  (二)回族农业

  1.回族农业特征概述

  与其它农耕民族的农业相比,回族的农业有明显的不同。在叙述三四十年代回族农民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之前,有必要概括回族农业的特征。按赖存理先生的观点,回族农业特征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回族农业发展的历史较短,且在发展初期生产水甲较高。中国的汉族、土家族、朝鲜族、布依族等农耕民族,一般都经历过刀耕火种、木制农具阶段,然后才逐步使用铁制农具,使用牛耕,学会轮作、套种和施肥。回族农业却不是这样。回族农业是在元代以屯田等形式开始的,一开始就使用铁制农具,并吸收和采用汉族先进的耕作技术。所以,回族农业虽发展历史较短,但起点高,是从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上开始的,发展相对快些。回族人口分布较广,生产的农产品也较多。

  第二,在历史上,回族农业的区域变动较大,不像傣族、朝鲜族、藏族那样居住区域固定。回族的农业区域,元代集中在西南、西北几个不大的地区,明代发展到中原及运河、黄河两岸,清代又往西藏、内蒙、中缅、中苏边境及西南、西北的一些山区腹地发展;到了民国时代,则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各地农村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可见,回族的农业区域变动是较大的,后来便形成全国范围内"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回族农业区和其它各民族的农业区是相互穿插的,这有利于各族间农耕技术的传播,于各族经济共同发展和边区、山区开发是有利的。

  第三,回族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与商业、饲养业及手工业相结合。在中国回族中,纯粹务农而不兼营其它行业的几乎没有,所以"亦农亦商"、"半农半商"、"亦农亦牧",是回族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农业与商业、牧业、手工业结合,既弥补了农业收入的不足,又有利于农副产品变为商品,是回族经济发展的独特方式。

  第四,从事农业的回族中,社会分化现象明显。早在元明时期,回族内部已分化出贫苦农民、小土地所有者、中小地主几个阶层;清代,产生了回族大地主及门宦教主大地主;民国期间,分化出回族赤贫的农民、雇农、回族军阀大地主。随之而来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回族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奴役加重。这种情形,在三四十年代尤为突出。

  2.三四十年代的回族农业

  根据回族农业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民国时期回族的生产工具,制作技术水平与汉族相当,回族农业和汉族农业一样,缺少先进的农具和机械,缺乏现代耕作技术,依靠自然降水,旱涝皆成大灾,农民靠天吃饭。在我国大部分回族居住区,回民的耕地普遍比汉族少,为了维持生活,回民不得不兼营其它行业。所以,三四十年代回族农民的生活基本上处于为温饱而奔波的状态。具体来看,各地又有差别:

  西北地区回族农业的特点是:土地面积相对较大,但肥田少,瘠地多,农业生产条件差。尤为严重的是人为因素:回族中的军阀、地主、官僚和汉族地主、官僚共同剥削贫苦农民,大量购买和霸占土地,回族地区的土地集中程度十分严重;而且,回族农民承担着繁重的租税、杂赋、劳役、兵役。在民国18年西北大灾荒之后,这里的回族农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因状态。农民自己无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民国政府和当地回汉官僚地主也靠封建方式剥削和掠夺财富,没有对农业的投入,因而三四十年代西北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回族农民过着艰苦的生活。

  例如甘肃,回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回族集聚于临夏、临潭、张家川1、平凉等地,农业人口数占很大比例,但甘肃回族农业的生产条件较差,多属高原和山区旱作农业,广种薄收,仅靠农业不能维持生活,回族发挥自己善经商的特点,兼营皮毛业,或饲养、屠宰牛羊,或长途贩运日用品,通过商业手段添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在临夏、张家Jt1、平凉等城镇,形成商业中心或皮毛集散地。商业是回族的生命线和经济支柱,回族农民也是受益者,没有皮毛牛意,没有商业中心和通往省外的商道,回族农民的生活是难以维持的。有相当一部分回民,在农耕之余,奔波于城乡之间,收购皮毛和土特产,然后在市场上售出,或从外商手中得到日用百货,挑到乡间去卖。有些农民在城镇摆摊设点,或经营饮食业,或经营鲜货、干果,或开设店铺零售百货、农具等。这些半农半商的回民,即平常所称谓的"小商小贩"。从总体情况看,甘肃广大的偏僻农村,回族和汉族一样,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手推磨,肩挑担,麻杆点火几千年",是对张家川等地回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又如宁夏,在宁南广大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甘肃回族农业相差无几,从当时属于甘肃省范围内的西吉、固原的农业情况,可推断宁南其它农村的经济状况。宁夏的良田集中于黄河沿线的中卫、中宁、吴忠、灵武、银川、平罗等地,灌溉便利,水源充足,农田肥沃,然而,三四十年代这一带的回族农民生活依然很艰苦,最主要的原因是,马鸿逵家族及各级官僚广占良田,土地集中于少数回族上层人物手中,普通回族农民少地或无地,却遭受重税盘剥。关于马鸿逵占田情况,仅从1933年马初任宁夏省主席日、"获得"的田地数,可推知一二。《宁夏三马》一书有如下记载:(1)永宁县王太乡于光和献地百余亩。马鸿逵在王太堡原有100亩庄园,在为四配夫人修建"养心园"日,霸占附近田地80余亩。指使马宝山在望远桥霸占民田100余亩,为五配夫人修庄园。该县大观桥的李丹桂献庄园一座,良田100余亩。义在汉延渠东河西寨占田百余亩,以其庶母名义辟为别墅。仅永宁县马鸿逵就占田近600亩。(2)灵武县吴忠堡的邹华堂。向马鸿逵献庄园两所,土地80余亩。(3)中卫县新墩天主堂有上等水地120余亩,马鸿逵占为己有。(4)马鸿逵在银川市西门外、西府井,新华街[1旧宁夏等处,占民田数十亩,民房130余间。(5)霸占贺兰山林场,汝箕沟煤矿等。(6)40年代-B家子弟及妻妾以化名、堂名,乘机低价购买和侵占土地。马鸿逵及宁夏上层统治者不仅占有大片良田,而且利用各种手段,增加田赋,搜括回汉农民。马鸿逵进行过两次所谓"土地清丈".一次是1934年到1935年,金积、灵武、中卫、中宁、平罗,宁朔等县丈得农田1828250亩,比原来的亩数增长了100万.叫"增溢地田"。依据清丈后的土地亩数清册大量征发田赋。宁夏农民自1935年起每年负担73000余担粮食的剥削,广’人农民不堪忍受,逃荒者不断,致使土地荒芜,粮食生产锐减。马鸿逵于1937一1940年又进行第二次土地清丈,回汉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听征粮,似虎狼,一年两季尽抢光,皮獭绳索保甲长,勾魂催命赛阎王。"

  再如青海回族农业。青海回族来源一是明清移民屯田;二是外地大批逃难者落户青海;三是"蒙古回回",主要聚居祁连山区;四是"藏回回"和部分汉人融人回族。清代,青海回族人口增长很快,东部农业区每个县都有回族居住,农业耕作的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所提高。青海回民兼营畜牧和商业,主要是半农半牧结构。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动荡,青海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的20多年里,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除了交纳田赋(上大粮),还要上所谓"营买粮"(即军粮摊派),另外要负担兵役和杂税,老百姓不堪重负,大量携家外逃。牧区的牧民要交"草头税",后更名为"建设费",再加上兵款、马款,广大牧民被剥夺一空。农牧民为生活所迫,转而经商贩卖为业时,也逃不脱"本销税"、"粮茶税"、"货物税"、"出入山税"、"修筑马路、公路费"、"印花税"、"牌照税"、"皮毛税"、"路灯捐"、"门牌捐"等。所以,三四十年代的青海,农牧业凋敝,农牧民生活赤贫化了。

  西南回族农业的特点是:回民土地较少,种地不足以维持生计,回族农民的出路不外乎租种地主田地,并做小商小贩。西南回族农业的发展普遍水平很低,但云南个别地方也有资本主义农业的幼芽。

  例如云南,"白族地区的回族,主要是地主经济的农业和商业结合"。迪庆藏区的回族,"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一部分人经商,开矿,一部分人搞农牧业"。蒙化回族中,"以赶马,种田者占十之六七"。可见,在云南,回民务农不足以谋牛’,所以,商业、运输、采矿是回族人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在封建农业经济内部,也出现过少量资本主义农业,云南沙甸的白亮诚在乔南县开辟的数千亩地的农场,产棉产茶,是当地农业经济中的特例,也是旧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幼芽。

  另据载,"贵州的回族大多数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贵族农业的发展,是在清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消除分裂割据势力之后。到了民国时期,迁居贵州的回民人数增加,尤其抗战爆发后,逃难而到贵州落户者增多,使贵州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亦不高。

  四川农村的回民人数不多,平均占有耕地也少,散居杂居丁各地乡村的回族农民,多数缺地、少地或只有山地、旱地。盐源、新都、松藩等地的回族农民,勤于务农,同时兼营商业。"回民居住较集中的盐亭、会理、西昌等县,也有少数回族官僚地主占据数百亩粮田沃壤的,但毕竟是极少数,广大回族劳动人民却生活艰难,需不断奔波才能维持温饱"。四川回族当兵的较多,也是由于生活艰难之故。

  东北地区回族农村,农民人均耕地较少。回族农民的土地比汉族少,这是个较普通的现象,所以他们还兼做商贩,贩粮、贩布、贩土特产、贩牛羊、卖蔬菜、卖面食,勉强度日。如黑龙江,清代至民国初,大量的山东、河北等地回族迁入,回族人口增长较快,但大多集中于城镇和交通要道,齐齐哈尔、阿城、宁安等地回族最集中,居住在农村的,只占回族总人口的5%。三四十年代,黑龙江农村回族人口也没有较大增长,仅有的农村回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再如吉林,回族大多以商业为主,牛羊业、运输业、饮食业、药业等很有特色,而农村回民大多务农,难以维持生活。吉林西部有良好的草场,畜牧业较为发达。不过,从整体来看,农业经济是不占多大地位的。辽宁的回族农业和黑、吉两省差不多,辽宁回民大多居住在城镇和交通要道,因外来移民多,商业兴旺,农村回民兼做商贩,生活艰苦。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回族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回族农业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华北、华东、东南各省的农村,由于人口密集,耕地少,而回族农民占有耕地相对更少,这种情形和东北相差无几,以河南、安徽、湖北为例,即可说明问题。据载:河南回民拥有土地很少,"人均几分地,与汉族农民相比,一般少1,3到1/2,且多沙荒地,盐碱地,低洼易涝地,生活贫困,单凭从事农业不能维持生活,耕种之余,从事养殖业,以饲养牛羊居多数。从事农业兼营养殖,逐渐形成河南回族农民的历史传统"。民国时期的安徽,"农村回族基本是从事农业、屠宰、小商贩和饮食服务业。但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特点。在皖北基本上是’自营商务,兼营农业"’。"皖中地区如滁县、巢湖等地回族,基本是农商并重,忙则为农,闲则为商"。"皖南回民,基本从事单一的农业和渔业生产,商贩很少"。可从回族农民的经济生活来看,整个安徽农村的缺粮、缺柴、逃荒现象在三四十年代很普遍。湖北略有不同,湖北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明、清两代,湖北回族经历了一个开辟农业基地的过程,"他们每到一地,披荆斩棘,劈山开路,兴修水地,开垦荒地,终于在崇山峻岭的鄂西北边缘山区建立起一个个农业生产点。可以说,湖北回族农民垦荒获得土地、营建家园的过程,就是湖北回族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回族的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水平和当地汉族不相上下。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即使到了三四十年代,湖北回族农民的生活依然困苦,"湖北回族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一般较当地汉族农民要少,且多在高山严寒、丘陵、滨湖地区,或贫瘠荒芜干旱之地。因此,单纯依赖农业生产收入难以自给,故回民中纯粹的农民较少,不少人多兼营其它行业,以补生活之不足"。

  综上所述,三四十年代,回族农业生产滞后,回民人均耕地少,大多靠商业为生,经济生活是困苦不堪的。除了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差这一客观原因外,关键的因素,是国民党统治者未能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只顾重税盘剥,掠夺田产,压榨农民.以满足自己的需要,造成了广大回族农民的赤贫化。加之战乱不止,封建割据尚未完全消除,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内忧外患中,受害最深的是下层劳动人民。回族农民和其它各族农民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回族工业和手工业

  1.回族工业发展概况

  三四十年代,回族创办和经营的工厂、公司、企业局,基本上集中于宁夏、西安、河南的开封、郑州等地,汉口、南京、云南、上海、内蒙古、青海等地。从规模和数量看,是较为可观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受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排挤,受官僚买办的盘剥,加上国内民众购买力低下,市场萧条,又遭受战争破坏,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不高,有些企业是惨淡经营,步履维艰。虽无详细资料表明其生产状况的好坏,但总体水平可从现有的材料中可看得出来,回族工业除了马鸿逵、马步芳家族经营的几家工厂靠政府拨款、垄断货源和市场、压榨工人等手段而保持丰厚利润外,其余大多并不景气,或者说,并没有健康发展。

  先说宁夏马鸿逵经营的厂矿企业,主要有如下一些:(1)宁夏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设在银川,马鸿逵亲任董事长。该公司创建于1935年IO月,资产有10万银元。(2)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宁夏毛织厂。从1939到1940年,中央银行分批拨了8万余元的基金,由马继德(马鸿逵堂兄)做经理,主要经营地毯业。1942年1月,该厂由官僚集资,由官办改为商办,正式命名为"兴夏毛织股份有限公司",资金13万元(法币),马鸿逵为董事长,刘一侠、邹德一、李云祥、马继德为董事。该公司年年盈利,但公司职工薪水很低,且由于卫生条件差,医疗设备缺乏,劳动强度大,工人有的染疫,有的病累而亡。(3)兰鑫炼铁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43年2月,地址在大武沟、汝箕沟,马鸿逵为董事长,该公司在1945年停产。(4)兰鑫机器厂,前身足宁达棉铁厂,李翰团于1940年创办,起初资金少,设备简陋,刘敬儒任经理,后与军械处挂钩,马希贤兼任董事,第一年便获利。1944年,马鸿逵将宁达棉铁厂改为私办,名为兰鑫机器厂,由他的第四夫人刘慕侠主办,股东还有财政厅长赵文府,军械处长马希贤,建设厅长李翰园。该厂1945年停产。(5)光华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44年3月,地点在大武口,资金50万元(法币)。马鸿逵为董事长,马希贤、马义忠、李云祥、马继德为董事。该公司经营低档陶瓷器,1949年停产。(6)鸿丰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44年,地点在银川,董事长是刘慕秋,生产低档纸烟,1946年停产。(7)光宁火柴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6月创办,资金60万元(法币),大批量生产驼牌火柴,运销兰州、西安等地。(8)德昌煤矿公司,创办于1943年,地点在汝箕沟,马鸿逵为董事长,以马家"敦厚堂"号名义经营。(9)德兴煤矿公司,1943年创办,邹德一、李云祥、马继德、李翰园为股东,公司设在磁窑堡。(10)利民机器面粉公司,创办于1943年8月,宁夏省政府与银行合办,马鸿逵任董事长。该公司产品为"双塔牌"面粉,经营较为持久,直到宁夏解放,为人民政府接管。此外还有"宁夏制糖厂"等企业,只是规模小,经营时间短,到40年代后期均破产或停业。河南回族创办和经营的工厂、公司、矿局主要有六家:(1)开封的"普临电灯公司",早在1910年就创办起来,到30年代运营正常,经理魏子青。该公司业务主要足火力发电。(2)开封"益丰面粉公司",杜秀升创办于1924年。该公司经营面粉,生意较好。(3)郑州的"明远电灯股份公司",主要生产照明设备。该公司创办于1915年,创办者也是魏子青。明远电灯公司是郑州有影响的回族企业。(4)照临电灯公司,地点在洛阳,也是魏子青创办的.创办时间是1917年,到抗战时期,该公司已运营20年。(5)河南密县煤矿,由魏子青创办于1919年,是河南采煤业中重要的一家煤矿。(6)光亚烟厂,创办于1942年,地址在河南固始,创办人王金生,该公司生产的卷烟销路较好。西安的网族工业有影响的主要是四家:一是"华峰面粉公司",是杜秀升于1938年开办的继益丰面粉公司之后又一面粉生产厂。二是"德泰光股份公司",创办于1924年,经营美孚煤油,创办人冯瑞生。三是"两安棉机打包厂",是白楚珍于1932年创办的企业,专营机器打包,规模不大。四是"建国机器制造厂",创办于1939年,经营电话、轴承等,创办人和正光。

  汉口的回族工厂有两家,一是"汉昌烛皂厂",由陈经畲于1915年创办,生产肥皂、蜡烛。二是"义顺泰油行",是陈经畲于1931年创办的企业,专事桐油出口。

  云南回族工业较有影响的是一厂两局。昆明的"恒泰牛奶厂",主要生产牛奶制品,经营养牛挤奶,较为持久。另有"云南开蒙垦殖局","云南思普企业局"。开蒙垦殖局创办于1934年,地点在开远、蒙自一带,杨士敏为局长,葛敬中为副局长,由云南经济委员会投资,由经委秘书马镇国监察管理。该公司积极从事开蒙地区水利和农业并进的实施。思普企业局是综合性的企业集团,业务涉及茶业试验和栽培、农场建设、家具改良、纺织等内容,为云南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企业局的经理是白耀明。思普企业局创办于1937年,历17年不衰,到1954年由云南人民政府接管。

  内蒙古的回族工厂,规模较大的一是呼和浩特的"德义成皮革厂",创办于1939年,专事皮革制作。二是呼和浩特的"文魁堂面粉厂",专营面粉加工,创办于1946年。

  青海在马步芳家族统治时期,先后建立过十余个工厂。其中第一个小工厂叫"义源工厂",建丁1930年,马步芳以新编第九师的军费为资本,以士兵充苦役,招雇少数技工,在义源祥商号下附设义源工厂,生产被服、鞋袜、皮革等军需品。其后,马步芳先后开设所谓的"八大工厂",即:火柴厂、三酸厂、玻璃厂、皮革厂、机器厂、洗毛厂、纺织厂以及牛奶场。火柴厂前身为甘肃光明火柴公司西宁分厂,1936年售与马步芳,1944年马步芳将该分厂与西宁北门的火柴作坊合并为火柴厂,迁址至西宁小桥,生产"航空牌"火柴,质量差,不受群众欢迎。三酸厂也没在西宁小桥,1945年开始生产硫酸和黄磷,但始终未制造出盐酸和硝酸。洗毛厂筹建于1943年,到1948年才投产。玻璃厂筹设于1943年,生产杯子、灯罩、瓶子等,1945年底停产。皮革厂、机器厂都成立于1946年,前者生产军用和外销的皮革,后者为马步芳部队修理器械和汽车,锻制马刀,冶铸军锅等。牛奶厂建于1947年,日产牛奶一百余斤。纺织,4成立于1948年,称为青海省回教促进会芳惠纺织厂,生产窄面白土布。在这"八大工厂"以外,马步芳开设的工厂还有印刷厂、地毯厂、瓷器厂,规模均不大。

  在青海的工厂中,1941年建成的火力发电厂值得一提,发电厂初建成时,设备陈旧,运转不正常,电力不足,但给西宁人民首次电灯照明,意义重大。到了1943年,青海又筹建湟水水力发电厂,1944年动工,马步芳征调西宁、互助的民工、士兵,学徒、学生掘渠修坎、建造厂房。1945年10月水力发电厂建成。到后来又增添了动力设备,发电能力增大,能供应西宁8701盏灯的照明。此外,青海矿产资源丰富,从30年代起,马步芳以官府名义,开设多处金场、矿场,到1946年,成立"涅中实!Ik公司"后,垄断了全省的金矿开采和黄金收购。马步芳家族及少数地主、官僚对工、矿业的垄断和掠夺,给青海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苦难。

  除上述回族工业外,南京有"白敬宇眼药厂";上海有答容川创办的"永泰花号"(纺纱、棉织烟草"公司;天津有创办于1937年的"中西制药厂";九江有"大中华火柴厂"(创办于30年代)等等。

  尽管三四十年代有数十家回族工业企业兴起,但它们大多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机器设备陈旧,采用古老的管理方式,因而效益不高,产品数量、质量和总体竞争力有限,这也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民族工业的通病,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2.回族的手工业概况

  回族传统的手工业门类较多,分布较广,不但城镇有专门的手工作坊,就在农村广大地区,回族农民从事手工行业的也比较多。前述回族商业中已提到与牛羊业有关的手工行业,如皮革制作、皮毛加工等。在回族经济中,农与商、工与商、手工业与商业、工业与手工业,各部门间很难截然分开,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蕴涝秘门龅裁贫费不橡令天这棒严捂,商盥盈潦对于I盥的依赖程度,在当时尤为突出。尽管回族工业有所发展,但并不能取代手工业在回族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手工业在回族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是仅次于商业和农业的。

  回族传统的手工业,主要的有如下几类:(1)皮毛加工和皮革制作;(2)制皂业和制烛业;(3)绸布业和鞋帽袜业;(4)制药业,等等。

  皮毛加工和皮革制作是回族手工业中最大的一行,且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回族聚居的城乡都有。制皂和制烛业算是牛羊业的副业。用牛油制皂和制烛,在回族生活巾并不少见,起初用土法制造,数量有限,仅供本族使用。到了三四十年代,南京、开封、扬州、汉口等城市,有了较大的制皂作坊,甚而出现像"汉昌肥皂厂"这样的企业。不过,总体来说,回族用牛油制皂、制烛是较普遍的手工行业。绸布业中,南京等地回族开设的织缎机房、绸布店是享有盛名的。与此相关的,是回族民间的鞋袜帽业,具有区域性的市场和深远的影响。炮制中药、制药膏、药丸是回族另一传统的手工行业,以江南回族从事此行者居多。

  在所有的回族手工业中,最有典型性的,当数回族的皮毛加工和皮革制作,只要有回族聚居,就有牛羊业和回族商贩;只要有牛羊业和回族商贩,就必然有皮毛加工和皮革制作。一般情况下,牛羊屠宰和皮毛加工、皮革制作紧密相连,有前者必有后者。皮毛收购和皮毛加工、皮革制作,以及加工后的皮货和皮革制品的销售,通常也是一条龙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往往为某一家所经营,或某一商帮、某一商号所经营。若抛开皮毛的收购和皮货、皮革制品的销售,具体看皮毛加工和皮革制作,这一手工行业中最重要的是"熟皮"和皮革制作两个步骤,有日寸二者是分开的,熟皮的作坊,专事加工牛羊皮。然后出售,不一定制成各类皮革成品,有时"熟皮"的皮坊和制革铺是没有专门分工的。

  "熟皮"的技术很讲究,有一整套的浸泡发酵、薰皮、清洗、裁剪等传统工艺。将牛皮、羊皮加工泡制之后,就可制做成各式皮袍、皮袄、皮帽等。回族加工生产的皮货有本色皮、红皮、乳硝皮,重革轻革等品种,远销各地。同族的皮革制品,从简单的马鞍、马笼头、挽具等,到较高档的皮革座鞍、皮辕、马鞭等,应有尽有。

  就以甘肃平凉、张川,内蒙古包头,河南桑坡,云南昆明为例,即可看出回族皮毛加工和皮革制作之盛况。

  "平凉是西北最大的皮毛市场之一,泡制加工裘皮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工艺,多少年来一直流传着’宁夏皮子平凉熟’的说法"。早在民国初年,平凉就有"东皮行"、"西皮行"和"北皮行"。30年代以后,陆续又出现"瑞盛奎商号"和"毓庆祥商行";抗战时期,河南回民丁宏义开办的宏兴皮行,丁祥甫的祥记皮行等,都是比较出名的大皮行。规模最大的要数白受三的文茂祥商号,40年代文茂祥商号又另立裕生祥商号,投入资金不下200万元。"抗战时期,大批难民涌入平凉,其中以河南孟县桑坡回民最多,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有揉制、加工裘皮的技艺,使平凉回民经营的皮毛业达到空前鼎盛时期,出现了大小皮行30多户,皮毛作坊100多处"。这些作坊生产的裘皮以"二毛筒子"和"黑子羔皮衣最为驰名,大部分销往北平、天津、上海、武汉等地,抗战爆发后,只能发运往西安、兰州及西南各省。

  张家川的皮毛业在1939--1949年10年间是相对兴盛的时期。"无论品种、生熟皮加工等方面都呈现繁荣景象。经营的各类品种以牛皮为主,羊皮次之,少量狐皮以及骡、马、驴、狗、兔等杂皮。除一部分野生皮运销外地外,其它杂皮由本地皮匠加工制成各种皮革鞋帽等"。张川本地作坊在20年代就已出现,加工羊皮的泡皮户有数十家,集中于瓦泉、崔湾一带及张川、龙山镇内。张川加工的皮货和皮革制品运销武昌、天津、北平、上海、西安、重庆、汉121等地,抗战爆发后,东路中断,转向西南销售。

  内蒙古的包头,三四十年代有皮革制品行业的作坊和店铺三十多家,"分本地皮坊和京津鞍糖铺两种。后者从业人员多系河北、京津来包头的回族同胞,他们用本地皮坊提供的熟皮原料,制作各种马具和挽具"。"回民在包头经营鞍辖铺最早的有双盛隆、西盛隆、双义永、德盛隆四家。1943年又开设荣生祥、荣升商店,鞍赣铺增加到六家,其主要负责人均系回族"。包头回族的皮革制品品种较多,除简单的马具、鞔具外,后又增添了"高档的沙鱼皮景泰蓝座鞍,配香牛皮辕、景泰蓝剪银马镫、新加坡藤皮马鞭等产品,运销各蒙旗及时肃、宁夏、青海一带"。云南的制革业历史悠久,"例如昆明金牛街,位于旧护城河边,背倚盘龙江,是著名的臭皮街。有几十家制革业户,主要是回族"。其中有名的回族熟皮业作坊有"永盛"、"全盛"、"义盛"等。生产的重皮(牛皮)用于做鞋底和马鞍,轻革(羊皮)做羊皮筋。在熟皮业中,回族主要生产生杂、马笼头、大皮条、小皮条、羊线(弹棉花用)等。副产品为收皮渣熬胶。熟绵羊皮、山羊皮出口香港、南洋。

  河南孟县桑坡村"家家都从事皮革生产,主要加工羊皮,制作皮衣、车马弦具、皮条、弹花弦和其它皮革制品,远销上海、武汉及东北各地。建国前,桑坡’兴盛玉’号皮作坊,皮货做工讲究,货真价实,言不二价,在南方信誉很高,每年皮货运到汉口,有8家皮商销售,足见桑坡皮货和皮革制品的质量之高。桑坡人还把精湛的技艺带往甘肃、宁夏等地,扩大了回族手工业的交流。

  综观回族商业、回族农业、回族工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从整个回族经济发展的历史看,30年代回族经济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表现在商业经营的门路显著扩大,农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手工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尤其出现了回族工业,回族经济的变化是显著的。(2)30年代回族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当时全国经济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回族经济推动了全国其它各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经战争的摧残,30年代末至整个40年代。回族商业出现衰落和萧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工业遭到破坏,只在西南、西北地区,手工业仍有较快发展。(4)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造成苛捐杂税繁多,劳动人民负担沉重,物价飞涨,投机盛行,贪污成风,也是导致人民生活困难的重要因素。

  二、抗战时期回族经济的变化及工商界的抗日活动

  正当30年代回族商业、农业、工业和手工业摆脱近代以来的落后状态,有所发展和繁荣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乱了回族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日寇侵华的深入和战争的扩大,我国大片领土沦丧,沿海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商业贸易受阻,回族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停滞和倒退,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如此,回族同胞克服重重困难,依然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回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发展生产,建设国家,支援抗战。回族爱国工商业者,为根国的解放,积极抗日,广大劳动人民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甚至用生命的代价,和其它各族人民-道,使战时后方经济支撑着几百万抗日军队的供给,支持着整个大后方的军需民用,终于赢来了抗战事业的胜利,这是一个奇迹。

  (一)战争对回族经济的破坏

  1.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经济的摧残

  自"九·一八"事变到武汉失守,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广阔的领土沦于日军铁蹄之下,日本法西斯疯狂掠夺我国资源,严重摧残我国经济,任意屠杀我国无辜百姓,使沦陷区经济崩溃,沦陷区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回族同胞和其它各族人民一样,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且忍辱负重的生活,挣扎在死亡线上。

  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经济的破坏,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表现为不同的掠夺方式,不同的奴役手段。

  首先,对东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残酷搜刮。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为了进一步发动战争,把东北三省作为其战争后方基地,加紧经济控制和掠夺。如投资设厂,开发工矿,掠夺资源,建立殖民性质的工业,加重对东北农民的剥削,实行粮食统制,一切都服从于保证军需和向日本本土供应,造成东北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的粮食大量供应日本军队和本土居民,东北农民以糠皮、草根、橡子面充饥。日本侵略者还大量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并加征苛捐杂税,残酷搜刮东北人民的财富。更毒辣的手段是强迫农民大量种植鸦片,使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且烟毒遍地,毒害了大批中国青壮年劳动力。东北地区回族人口较少,也较分散,回族农民耕地少,回族从事小商小贩业,又受日本侵略者的限制,其生活悲惨程度,可想而知。东北也没有出现任何回族经营的大工厂,民族工业在日本控制的东北没有发展起来。其次,日本侵略者对沿海工业的洗劫。抗战爆发后,因遭敌人炮火袭击,被敌人抢占、以及搁置在战区无法牛产的中国不计其数。据统计,全国被毁工厂3840家,资金损失7.4亿元。再加上被掠夺的工厂、矿山、冶炼业等。损失极为惨重。上海、南京、广州、青岛、天津、烟台、宁波、无锡等城市相继被同军攻占,国民政府组织民族工业内迁,爱国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炮火迁出了一批批机器设备,保存了我国近代轻、重工业的基干力量,但仍有大批工厂被炸毁,一些工厂落入敌人之手,一些工厂因战火而停产。回族经营的工商企业,本来数量不多,如南京、上海、汉口等地的工厂,仍不能幸免于难。如汉昌烛皂厂在武汉陷落前拆迁,抵重庆建厂后,仍遭日机轰炸,顿成废墟。"义顺成"在各地的投资,均冈日寇入侵而无收益。南京的德大酱园毁于战火,六合广大油坊在沦陷时被汉奸霸占,房屋被拆毁。

  第三,日寇对沦陷区的农产品和各类资源野蛮掠夺。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日军的蹂躏,农村耕地大量被破坏,牲畜、农具和种子亦大量被摧毁。"据国民党农本局1939年1月报告,在全国76亿多公亩土地中,就有40多亿公亩遭受破坏;全国共有耕牛2300万头,就有800余万头遭受损失;主要农产品的损失,最少的是19%,,最多的达80%。据在江宁、句容、溧水、江浦及六合县(一半)的调查,在这四个半县内,无辜被杀的农民就有4万余人,农家的房屋、牲畜、农具、藏谷、农作物的损失,总计约4100多万元。@)日寇对沦陷区的农产品采取"征发"(就地取粮)、"征购"等办法,进行广泛掠夺。日本侵略军所需的粮食、蔬菜、肉类、鸡蛋、香烟等,任意向沦陷区人民"征发"。日寇在华北成立"粮食会社",在华中、华南成立"华商总会",以低价"征购"棉花、大豆、小麦、杂粮、菜籽等农产品和皮毛、蚕丝等物资,同时.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广大农民过着极悲惨的亡国奴生活。回族农民是中华民族广大农民兄弟中的一部分,自然难以幸免。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在经济政策上提出"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资源的掠夺。对工矿业掠夺的方式,在华北采取"军事管理",在华中采用"委托经营",以这种手段夺取了沦陷区大部分丁:矿食业。回族同胞在日寇铁蹄之下,难有生产和发展的机会。

  第四,日寇对沦陷区进行商业贸易垄断。"七·七"事变后,日寇即对我国海陆两路实行割锁,到1939年,我国海上交通全部被掐断。1940年日军侵入越南后,滇越公路被切断,11寇在各水陆要地,设置军事检查站,控制货物流通。日寇对沦陷区的商业实行极严格的管制政策,方面成立统制机构,对物资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掠夺,另一方面,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加以苛刻的限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在沦陷区的一些大城市实行"配给制度",许多人因饥饿和患病而死亡。

  商业是回族的生命线,在日本侵略者的严酷管制下,回族商业萧条,回民牛活困苦不堪。回族传统的牛羊、忆制革业也遭日寇控制。例如,日寇在天津组织了"牛业协会"、"牛皮协会"等垄断组织,妄图达到从经济奴役天津回民的目的。在臼寇的卵翼下,地痞流氓、回奸石竹林当了"日华联合牛业协会"会长,资本家王竹轩当了"牛皮协会"会长,他们把牛羊行、制革业垄断起来,逼得许多回民卞羊行业小户纷纷破产。有的人为了生存,冒险走私逃税,石竹林就雇佣稽私狗腿子到处搜查私牛肉,充公罚款,逮捕走私回民送日本宪兵队严刑拷问。

  日寇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对沦陷区资源的掠夺,加上战火的蔓延,使沦陷区经济全面崩溃。

  2.战争对后方回族经济的严重影响

  战争对后方整个经济的影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随着大量扩充军队,军费开支猛增,又由于扩大行政机构,行政费用增加,造成财政人不敷出。二是由于大量人口涌入西南、西北,加上军需物资需求增大,造成粮食供应不足,物资严重短缺。三是华北、华东、华南被日本侵占,致使商路受阻,贸易中断,西北、西南偏僻落后之地,工商业发展更加困难。四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赋税加重,投机倒把猖獗,民不聊生。

  西南、西北地区回族传统的经济是贸易、牛羊业、农业、畜牧业。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西南地区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例如,甘、宁、青等地的皮毛原来远销北平、天津,而战争期问只能运往西安、重庆,云南的贸易随着滇缅公路被切断而限于较狭小的范围。由于物价飞涨,赋税过重,人民的购买力低下,回族商业出现萧条局面。商业不景气,对亦农亦商的回族农民来说,无疑也是雪上加霜。

  抗战期间,为了驱逐日寇,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农民多一点负担.是难免的,田赋征收、征购、征借保证了军民生活。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却利用抗战名义,借口田赋征收与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对农民进行横征暴敛,重重压榨,使广人农民陷入贫困破产的深渊,不得不借债度日,忍受高利贷的剥削,甚至出卖土地,沦为雇农、佃户。国统区的回族农民,和其它各族农民一样。沦为佃户、雇农者为数不少。

  战时物价上涨,这是任何卷入战争的国家不能避免的现象。抗战初,国统区物价上涨还比较缓慢,但到1939年欧战爆发后,物价开始猛涨。以重庆为例,1939年比1937年上涨3倍多。国民党政府为了解决战时经费,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结果使物价上涨更猛烈。再加上国民政府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导致下层劳动者不足以养家糊口。

  例如宁夏,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货物运输停顿,影响及于金融,加之奸商和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货价腾贵使宁夏省钞仅值"法币"的六七折,有时竞达五折,因省钞贬值,宁夏面临金融货币危机。1937年夏,马鸿逵为挽救日益恶化的省钞币值大跌、市场物价一E涨的金融货币危机,成立了宁夏禁烟委员会,下令对全省烟土强制实行统购,用大批根本不能兑现的省钞和所谓党政军机关的存款,从农民手中以极低的官价,强制统购烟土。1938年春,宁夏省政府召集宁夏绅商各界,共同组织成立宁夏金融整理委员会,商讨收销省钞的办法。到1938年6月,改组后的宁夏银行决定以南京政府发行的"法币"为主,辅以省钞,宁夏的货币正式统一于"法币"。在金融危机中,宁夏人民遭受了浩劫。

  再如宁夏商业,马鸿逵借口战时"统制",把宁夏的羊皮和牛皮划归所谓军用物资范围,由军需处严加统制,通过地方税局按照所掌握的征收捐登记清册摊派征购,征购价格非常低廉,但不准私人运输皮张,如有发现,立即被扣充公。"1940年前后,马鸿逵的军需处设厂泡制皮革后,牧民赶上羊只逃往靖远、海原、同原、蒙旗、陕北,逐水草而流徙,躲避灾难,成年不敢回宁夏"。马鸿逵统制皮张,将牛皮作军用皮件,老羊皮制成军用大衣,二毛皮制成三五千件皮袄,除行贿送礼外,运销各地赚钱。全省许多小皮货作坊被迫关门。宁夏有名的滩羊皮生产陷于停滞状态。除了皮毛,马鸿逵还"统制"枸杞、甘草等土特产,以及木材、冰碱等。马鸿逵的官僚属吏们大发国难财时,广大宁夏回汉人民则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

  再如甘肃临夏,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大商埠及主要的铁路交通线逐渐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临夏商人便从西安、成都等地购进布匹、杂货、茶叶等物品,勉强维持后方的迫切需要。从1940年开始,也有临夏商人去敌占区天津等地购买商品,经内蒙古后套运到临夏销售。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多,法币大幅度贬值,临夏回族的商业受到严重影响,从此逐渐萧条,有些甚至倒闭破产。

  云南的经济在抗战前仍处于封建军事割据状态,连年用兵,军费支出庞大。云南经济本来落后,省财政向来入不敷出。"云南各族人民除受封建官僚资本家的残酷压榨,还遭受天灾人祸,如1939年的鼠疫、霍乱,昆明、安宁、楚雄、玉溪、澄江、禄丰、师宗、路南等市县的大水灾,1941年12月的澜沧江地震,加上内地人口逃到云南较多,物价高涨,米市恐慌,投机倒把盛行,市场混乱。敌机轰炸的威胁,更使人心惶惶。"不过,总体说来,抗战前期云南处于相对稳定的大后方环境中,基本能保持原来的经营方式,仍以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为主,继续经营。但物价上涨,苛税加重,尤其1939年日军占领海南岛以后,云南成了抗战前方,各行业包括马帮在内,大都难以继续经营。这一时期云南回族人民也难逃经济困难、生活艰辛的厄运。

  当然也应看到,由于民族工业内迁,对西南、西北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大后方建设了新的工业区域,树立了大后方工业的主干。同时,由于沿海工业被摧残,加上敌伪的封锁,交通不便的西南,外货输入锐减,给手工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尤其四川的手工业如纺纱、土法炼铁等有了较大发展。

  (二)回族人民的生产自救和支援抗战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经济掠夺,在沦陷区经济崩溃、大后方经济出现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政策,力争调动国内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自力更生,保障供给。广大回族同胞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战时经济建设大潮,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努力发展经济,生产自救,支援抗日事业,成为少数民族中的典范。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07 14:49: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回族(21)

下一篇:抗日战争中的回族(23-24)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