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科院院士张效祥毕业于四川国立二中 他是扬中1939届校友
2017-05-07 09:15:41  来源:扬州晚报 记者:邵伟  点击:  复制链接

国立二中老照片资料图片

国立二中老照片  资料图片

中科院院士张效祥走了 他是扬中1939届校友

  人物名片

  张效祥

  中国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6月26日生于浙江海宁。1943年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及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有关研究所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是中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研制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张效祥于2015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俗称“电脑”的计算机,已是千家万户的必需品。在这一领域,一位重量级人物和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他是浙江海宁人,曾在扬州中学创办的四川国立二中求学,是扬州中学1939届校友。

  2015年10月22日,张效祥逝世。记者了解到,这位院士的资料已经收录到扬中院士广场。

  1

  97岁中国计算机先驱

  毕业于四川国立二中,扬州中学1939届校友

  2015年10月22日,中国IT见证人、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效祥去世。这位享年97岁的老人,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效祥是浙江海宁人,出生于1918年6月。虽然不是扬州人,但他是扬州中学校友,1939届毕业生。”李友仁说,“张效祥就读于四川国立二中。抗战期间,扬州中学的师生或留扬州,或赴四川、上海、泰州农村,多处办学,屡易校址。特别是扬中创办的四川国立二中,几成中学界的"西南联大"。”

  李友仁回忆说,上次接触张效祥院士,是扬州中学编写《树人堂下》之时。“虽然那时他已经89岁了,但精神矍铄,十分关心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遗憾的是,因为张效祥年事已高,关于他年轻时在国立二中求学的经历、回忆文章几乎罕见,但他仍然深深地记得母校。

  记者也从扬州中学了解到,在2015年10月刚刚落成的扬中院士广场内,收录有张效祥的资料,浮雕墙上也绘有他的肖像。“没想到张老突然就走了,我已经向扬中建议,尽快修改他的生平和年龄等资料。”

  2

  一生奉献给计算机事业

  《树人堂下》记载着他对国家的牵挂

  张效祥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当年他接受采访时指出,在计算机领域,产学研结合不够;研究开发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成果转化阻力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计算机核心关键技术和配件掌握在别人手里;产品附加价值低下,软件产业数量不少,同时规模化不足,国内主流软件和CPU市场基本为国外产品占领,本国企业成功比较艰难。”李友仁回忆说。

  这些内容,多被记录在扬州中学出版的《树人堂下》一书中。记者查阅发现,在《张效祥——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领军人物》一文中,很多内容都是张效祥对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寄语”和期待。

  “真正好的东西买不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安全发展。”李友仁回忆说,“张效祥院士认为,我们要在计算机领域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才有竞争力,否则永远落后于人家。”

  3

  扬中学生缅怀校友前辈

  在院士广场开放前,鲜有人知道张效祥和扬州的关系;在广场开放后,许多扬中学生得知,这位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前沿大师,居然是自己的校友。“他去世了,我们很难过。我们希望扬中走出去的前辈还能经常回到母校,跟我们讲讲他们在扬中的故事。”

  “他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我很崇拜他!”扬中一位高二学生向记者表示。

  斯人已逝,如今我们只能在那些回忆文章中了解张效祥的故事。“我们那时采访才知道,他担任过不少社会兼职,发表过许多演说。他说过,"有好的身体才有好的创新基础。"除了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和学习外,打太极拳是他保持健康的秘诀。如同他的计算机事业一样,太极拳也已经伴随他50多年了。他说,做成一件事不容易,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李友仁说,这些话,如今仍可以与扬中学子共勉。 记者 邵伟

  新闻附件

  扬州中学与四川国立二中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此前,时任扬州中学校长的周厚枢先生带领扬州中学的大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生,西迁到四川合川县(现在合川县属重庆市),在那里新建了四川中学,继续为学生们上课。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流亡教师”和“流亡学生”纷纷到了四川,政府为了方便管理,把周厚枢兴办的四川中学更名为国立二中。

  据原国立二中校友李维均回忆,国立二中多为原扬州中学老师执教,所以二中在教育体制、教材编选、教学等方面,长期保持了“扬中模式”,体现出两者之间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

  扬州中学一负责人介绍,从扬中走出的49名院士中,四川国立二中就有15人,如吴良镛、徐皆苏、盛金章等。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07 09:17: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国立二中:中学界“西南联大”

下一篇:江苏省常熟中学的前身是国立第二中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