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鲜为人知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学
2017-05-06 10:26: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志铭  点击:  复制链接

  说起抗战时期的国立大学,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国立西南联大、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相比之下,国立中学就鲜为人知了。但以下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诗人贺敬之、旅美作家聂华苓、台湾联合报社社长刘昌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其中,朱镕基总理和夫人劳安(包括劳安的哥哥劳特夫)于1940年代初均在国立八中求学;邓稼先读的是国立九中;贺敬之读的是国立六中;聂华苓在国立十二中;刘昌平在国立八中读书;袁隆平读的是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

  为避战乱而内迁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加紧了对中国的入侵,1938年山东、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广州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将沦陷区的大学、中学内迁至大后方。各地联合内迁的中学,由教育部指令他们进驻后方各省的深山古寺中,组成国立中学。从1938年到1943年,这样的中学共成立了22所,校名就按成立的时间顺序命名,它们的分布情況是:

  国立一中在河南省晰川县,二中在重庆市合川区,三中在贵州省铜仁市,四中在陕西省安康市,五中在甘肃省天水市,六中在四川省梓潼县,七中在陕西省洋县,八中在湖南省湘西一带(由安徽迁来),九中在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坝(由安徽迁来),十中在甘肃省清水县(由河南迁来),十一中在湖南省邵阳市,十二中在四川省长寿县(集中收留逃难到四川的湖北籍学生),十三中在江西省吉安市;,十四中在贵阳市(即中大附中贵阳分校,由南京迁来),十五中在重庆市荣昌县(保育中学,后改为荣昌师范学校),十六中在重庆市永川区(保育中学),十七中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十八中在四川省射洪县,十九中在江西省石城县,二十中在湖南省芷江县(保育中学),二十一中在安徽省界首市,二十二中于1943年在安徽省阜阳市成立,1944年迁至陕西省安康市……

鲜为人知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学

国立八中高女分校二甲师生毕业照。

  战火纷飞中的文化传承

  这些国立中学经过艰苦的创建阶段后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全国或地区的名校。由于学生都来自沦陷区,他们背井离乡,大多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所以全部享受公费,由国家供给食宿直到毕业。

  随着毕业生的离校,国立中学的规模逐渐变小,并开始招收当地的自费学生,但比率很小,很难考,仍以接收战区的公费生为主。教育部在一些地方设有战区流亡学生收容站,对于经审查和口试确认是来自战区的中学生,先要送到“战区学生进修班”补习一学期,按期末考试成绩的水平,分配到各国立中学插班,所以每学期都有大量新来的战区学生插入各校的每个年级。各国立中学在地方上都具有较高的威信,除了它的来头大、直属教育部外,主要是它的教学品质高,师资队伍强。当然,学校的经费和待遇也比地方的学校好得多。教职员也是来自战区,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教授、讲师。他们兢兢业业地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过着艰苦的生活,很受人敬仰。有些名牌中学是原班人马一起端过来,继承了原校的优良传统。

  救护学生数十万计

  在22所国立中学中,有三所是专为保育生设立的(十五中、十六中和二十中),也称为保育中学,专门招收由战区难童组成的保育院和慈幼院送來的小学毕业生。我的父亲刘舜荪便是由抗战时期保育院收容,然后考取国立二十中的。父亲健在的时候曾经跟我说起那段难忘的经历:

  由芷江二十中转到国立八中的时候,朱镕基也从长沙转学来到永绥国立八中,我比他高一年级,虽然班次不同,但是我们同学情谊很好。课余的时候经常去江边座谈人生,谈各人的抱负。有时候到河边看鱼翁撒鱼。有时候去看学校附近的地方剧团演出,这都是细小的事情,但是印象很深。学校还时常邀请剧团的演员到学校来清唱。在国立八中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在办公室的大门口看到《新华日报》和《大公报》,并且还有一些名人的文章张贴到学校办公室外面的报栏上面。学校还是很开放的,比方有费孝通的文章。很多名人的文章通过报纸都可以看得到。办学很不容易,学校首先遇到的是教材问题,(教材)都是由老师自己编写、自己刻油印蜡版。老师的水平很高。在学校时学费、吃穿用度什么都是国家供给的。

  同学们理解到读书学习来之不易,学校平时是一片朗朗的读书声。清晨早起背语文读外语。夜晚自习的时候哪有什么电灯哪,用的是煤油灯,连煤油灯也很少,点燃松树枝照明,烟雾腾腾的经常是把鼻子、眼睛熏得黑黑的,学习气氛很浓。我记忆很深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天晚上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同学们敲锣打鼓,拿脸盆出来敲。欢腾喜庆的样子溢于言表,至今记忆难忘。

  大陆出版的《陈立夫大传》上的数据表明:至1943年,教育部先后创办国立中学33所,国立师范学校12所,国立职业学校7所,国立各边疆学校18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就落脚在广东省乐昌市的长来镇。国立十六中校友,曾任《经济日报》副总编的张颂甲在他的文章《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篇章———追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中学》中写到:“抗战八年,各国立中学克服敌机轰炸、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等困难,每年春秋两季滚动招生,所救护的学生无法精确统计,估计总数当在二十万以上。”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5-06 10:27:1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期间的国立中学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传奇——国立中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