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烽火中的胶东孩子剧团
2017-12-10 16:40:38  来源:中国艺术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曾有一支少年儿童抗日宣传队备受瞩目,这就是当时活跃在抗战大后方、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期由周恩来分管、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属下的孩子剧团。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敌后的胶东半岛战场上,那时候也活跃着一支抗日文艺战线的少年劲旅,它的名字也叫孩子剧团。由于当时胶东半岛孤悬敌后,日伪匪顽重重封锁,斗争异常残酷,这个孩子剧团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至今鲜为人知。但是,他们在胶东半岛抗敌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却不会被历史忘记,作家丁宁、音乐家陈志昂、理论评论家徐非光、戏剧家所云平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和革命干部,都是从这个孩子剧团里走出来的。

   走到哪儿,演到哪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敌后武装斗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胶东半岛武装起义成功,敌后武装斗争如火如荼,许多少年儿童积极要求参军参战。中共胶东特委(后为区党委)决定组建少先队,主要任务是以文艺的方式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少年儿童工作,这就是胶东孩子剧团的前身。

   少先队每到一地,总是积极召集群众,表演节目。他们唱抗战歌曲,演街头活报剧,进行演说,书写标语。许多生活在敌后的少年儿童被他们的节目所震撼,毅然离开家门,投身到抗战的队伍中来,很多家长也十分支持。文艺宣传的效果显现出来后,1939年,从延安来到胶东参加敌后抗战工作的林江同志开始酝酿将少先队改为孩子剧团。在敌后艰苦的斗争中,胶东孩子剧团终于在1940年正式成立,大部分演员都是原来少先队的队员,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几个抗战文艺团体的部分人员。孩子剧团成立后,全体演员都分别到当时的胶东鲁迅艺术学校和抗大胶东分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

   徐非光当时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他最初是少先队发展的地方儿童团团长,后来正式参加了孩子剧团,成为团里最小的演员。回忆起当年那段历史,他分外激动。他说,作为孩子,当时还讲不出许多抗日的大道理,惟有用唱歌、跳舞、话剧等文艺节目,吸引那些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们,用节目和他们交流沟通,联络、团结更多的生力军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中来。

   那时,孩子剧团的节目十分丰富多彩。他们演过歌剧《农村曲》、《归来》,演过话剧《血路》、《都市的一角》、《如今的东北》,演过影子剧《铁流两万五千里》、《反扫荡》,演过街头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唱而且教来看节目的孩子们一起唱《把鬼子赶出鸭绿江边》、《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后来还排练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这些节目,一部分是他们自己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根据地宣传大队的演出中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延安等地来到胶东半岛参加敌后工作的同志们带来的。1941年,丁宁从抗大毕业来到胶东,成为孩子剧团的导演,她就给剧团排练了《青年舞》、《海军舞》、《黑人舞》等很多歌舞节目,很受观众欢迎。

   在敌后,孩子剧团的演出条件是艰苦的。一些在剧团工作过的同志,在他们回忆当年的文章中说,剧团的全部“家底”,只有两匹马、幕布、三个汽灯、几支枪、几把日本战刀和黄军装。行军时,装上驮子就走。剧团里的饲养员、炊事员、管理员、通讯员,包括团部的领导,全都会唱歌跳舞,演出时就是演员,散场后都成了装台的工作人员。演出时,所有的道具都是临时凑来的,画背景幕布,没有颜料,就用黄泥巴、锅底灰。尽管条件艰苦,他们演出的热情却始终高涨,观众观看节目的热情,也丝毫不因为这些条件的简陋而降低。在文艺专业上,他们边干边学。

   陈志昂回忆说,剧团里有一个名叫王广汉的少年,喜欢绘画,一开始,他的画线条稚嫩,色彩也不协调,但过了不久,水平就显著提高,留意之下,才发现他在艰苦的斗争生活中,始终默默地努力学习美术知识。剧团仅有的3本美术书籍,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剪辑了各种书报上的插图,收藏揣摩,甚至在敌人“拉网扫荡”、生命时刻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他还不忘记用速写收集绘画素材。当他最后在敌人的折磨下牺牲时,双手依然紧握着画稿。

   正是这样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敌后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走遍了整个胶东半岛,走到哪里,演到哪里,抗战的歌声也随着他们瘦小的身影传遍了胶东大地。

   和老百姓是一家人

   “咱们是一家,咱们是一家,咱们都在革命摇篮里长大!共产党是咱们的保姆,咱们生长在红星旗下……”这就是当时胶东孩子剧团的团歌。这首歌,不仅唱出了孩子剧团成员之间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也唱出了孩子剧团和当地老百姓之间的鱼水关系。

   敌后生活艰苦,孩子剧团穿插于敌人的火线下,生活条件当然更恶劣。他们常常几天吃不上饭,几夜睡不上觉。卫生条件差,几乎所有的团员身上都长虱子,生疥疮。在这种情况下,剧团团员的衣食住行,常常是当地老百姓帮助解决。每到一地,老百姓都拿出家里最好吃的送来,晚上被老乡拉到家里一起住。人少了,就和老乡一起挤着睡炕上;人多了,就在老乡家里打地铺。老乡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帮他们洗衣服、洗澡,照顾得无微不至。更重要的是,胶东孩子剧团是在敌后开展宣传,是在敌人的枪口下工作,在那种复杂残酷的斗争环境里,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而当地的老百姓,在保护这群小战士方面,更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1941年,徐非光和孩子剧团的部分成员为宣传减租减息、优待抗属等工作,跟随组织的一个工作团住进了离敌人据点只有20多里路的一个山村。白天教村里的孩子唱完抗战歌曲,晚上住在一位姓吕的大叔家里。半夜时,敌人突然袭击。吕大叔惊醒后,首先把身边的徐非光抱起来,把他藏到杂物间的一口空棺材里。直到拂晓,敌人离开后,吕大叔才急忙偷偷地将他送出村口。当他独自一人跑到另外一个村庄时,村里的老乡听说他是剧团的“小同志”,二话不说,又把他领进家里保护起来,最后徐非光终于安全脱险,重新找到了组织。当时,老百姓挺身掩护孩子剧团成员的例子举不胜举。正是因为和老百姓有着这种鱼水关系,孩子剧团在敌人那样疯狂的“扫荡”、“围剿”中,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日渐壮大,剧团的孩子们,也一个个生龙活虎、茁壮成长。

   同样,孩子剧团的小团员们,也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一位曾在孩子剧团工作过的同志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夜行军,突然响起了枪声,大家立即转移,由于奔跑匆忙,又是夜里,在穿过一片萝卜地的时候,一个团员不小心将一棵露出地面约半尺高的萝卜踢断了。由于敌情所迫,所有人不能停下脚来,但这个团员还是一路奔跑,一路不断自责:“我破坏群众纪律了!我破坏群众纪律了!”由此可见当时团员们年龄虽小,但觉悟很高。

   培养和锻炼革命干部

   孩子剧团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做文艺宣传,按照上级指示,他们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抗敌工作中,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剧团本身,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干部。

   据陈志昂回忆说,当时的少先队、孩子剧团,同时兼做地方儿童团的组织发展工作。他们经常三四人一个小组,顶着烈日酷暑,冒着风雪严寒,跋山涉水,跑五六里甚至十几里地,到驻地附近村子的小学校,先向老师讲明来意,然后给小学生们讲抗战救国的道理,教他们唱抗战歌曲,帮他们建立起儿童团的组织,编好队,选出团长、队长,讲明儿童团的任务——站岗放哨、宣传抗战、优待抗属等等。一切做完后,常常是到了傍晚,才离开村子回驻地。他们每到一处,都撒下抗战的火种,留下新生的嫩芽。这些活动在胶东半岛的抗战中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孩子剧团还积极提倡所有团员学习革命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徐非光说,当时参加剧团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后来在文化工作或者其他领域取得的成绩,基本上都依赖于这个时期打下的文化“底子”。他就是在孩子剧团里读到了第一本革命理论书籍——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读到了第一本国外翻译过来的《政治经济学初级读本》。组织上十分重视文化学习,剧团里的孩子们也如饥似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读到从延安带来的《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理论书籍,也可以读到复印的《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文艺名著。孩子剧团甚至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徐非光感慨地说,正是半个多世纪前学过的拉丁化拼音,帮助他现在不经一天训练就可以直接熟练运用电脑的“全拼”写作。

   除了学习,孩子剧团的孩子们还自己动手,创作剧本、写歌谱曲、编排舞蹈,这对于他们的锻炼是巨大的。陈志昂来到这个剧团后,酝酿编创了一本手抄本杂志《香草》,发表孩子们自己写的文章、诗歌、斗争日记,虽然在出了短短的几期后因为斗争的艰苦而停刊,但它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孩子剧团就是一个大学校,在这里,孩子们不仅直接参与到火热的斗争第一线,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实践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这样锻炼出来的孩子,个个能文能武,几乎都成为日后革命战线的骨干分子。最重要的是,徐非光说,在这样一个集体里,他们对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得到了最坚实的锻炼、最大的巩固,这信仰,在日后的革命工作和生活中,从来没有丝毫动摇过。

   1942年,因为更多新力量的加入,成员年龄层次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上级决定把胶东孩子剧团改名为“大众剧团”,继续配合党组织进行抗敌文艺宣传。1943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大众剧团”解散,剧团成员按照上级分配,奔赴各条战线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后来,这些人中有的成为党政军领导干部,有的成为文化部门领导,有的成为文艺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孩子剧团这样一支文艺战线的少年劲旅,在敌后胶东半岛的抗战文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际上,当时在敌后的许多抗日根据地都有这样的少年文艺队伍,他们为抗日战争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永远不会磨灭。

责任编辑:谢妙 最后更新:2017-12-10 16:41:3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揭秘儿童剧团创立史 宋庆龄:儿童是未来生命的血液

下一篇:七七事变后抗战氛围渐浓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义演轰动全国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