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广东分会第一保育院
2017-08-22 10:17:49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作者:陈其汉  点击:  复制链接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广东分会第一保育院于1938年7月1日建院。院址设在香港九龙芙蓉山竹林禅院,是年冬,迁往粉岭安乐村安乐祠。广州沦陷后,战事扩大,翌年4月,大转移迁入内地连县三江九皇庙定居下来。1944年日寇大举进犯粤北,又撤退东迁,大队儿童,着草鞋,背背包,翻山越水,跋涉数百里,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五华县河口。1945年5月,粤四院并入一院。l946年3月,迁回番禺县龙归。6月保育院解散结束,前后历时8载。

  第一任院长林苑文,迁入内地连县三江后,先后任院长的有潘锦端、罗雪婉、黄传朴,曹婉珍。儿童由14O人增至300多人。在三江长达6年之久。

新的家庭

  1938年7月1日,我们百多名儿童离开了广州河南难民收容所,到指定地点洗澡,换上新衣服(白衬衣,黑色工人裤,胶鞋),乘广九火车经九龙油麻地车站,直奔芙蓉山竹林禅院。禅院后座有一长列摆有双层床的平房,侧面有一座大草棚,内设教室、饭堂。开饭时,饭菜摆在一长列的桌子上,每人一份,一碟肉菜,一碗汤,一匙鱼肝油。“八仙”(我们最小的8个幼儿)开饭,另摆一矮桌,有“大姐”侍候。有如置身一个温馨大家庭之中。

  大家庭又分为多个小家庭,每个老师各带lO来个儿童组成一个家,课后以小家庭为单位,“家长”领着活动。我们都称呼潘锦端院长为“妈咪”。

  初冬,迁院到粉岭安乐村安乐祠。安乐祠内有个大厅,容得下全部班级分班上课,门前的空地就是我们的活动场。到粉岭后,不时有中外人士来参观。宋庆龄、何香凝曾来视察。宋庆龄来,详细询问并观察儿童午睡和睡醒后饮牛奶的情况。这年冬天,人们都穿上新棉衣。在粉岭,不少人染上疟疾,及时吃药,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丰富多采。图书室有千多本新书,有全套小学生文库、小朋友文库、幼童文库等,以及内地买不到的书。有宽广的文娱场地,时常举行乒乓球、叠罗汉(团体表演)、垫上运动、二人三足赛跑、匙旦赛跑等比赛。玩“捉人坐监”游戏成百人参加,更是热闹非凡。我们有一支口琴队,在公路上列队行进吹奏抗战歌曲,常引来路人羡慕的眼光。唱歌是大家庭最富活力的活动,每天早晨唱院歌,唱抗日救亡歌曲、民歌小调、粤语歌等等。附近的青年人也常来参加我们的四部合唱。

  迁入内地之后,我们不仅自演自唱,而且到三江圩、连州城演出,宣传抗日。我们还将歌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改编成歌剧演出。

战时教育

  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建立,以培养抗战建国幼苗为宗旨。我们读的课本,老师教的,各种训练、生产劳动等活动,都以战时需要为本。迁入内地后,生活管理军事化,除婴幼儿、幼稚班之外,每个班为一个中队,全院300儿童分为三个大队,大队长、中队长均由学生担任。

  书本用战时课本。教高年级的老师又加授一些白话文、古文、算术难题、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有的课文,至今不敢忘。如三年级课本第一课说:“血!血!血!中国人民流的血!火!火!火!东洋鬼子放的火!”每天早晨有一节朝会课,由老师轮流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讲故事的形式施教。一年之中有数不清的国耻惨案纪念日,老师教我们毋忘国耻。

  保育院没有寒暑假,这使我们增加许多读书学习时间,学得更多知识。比如国文,加授好文章,并要求背诵默书。古文《岳阳楼记》、《爱莲说》、《满江红》、《苛政猛于虎》等以及白话文冰心写的抗战诗、散文《寄小读者》等,我们都能背写出来。谭广行老师上音乐课,不但教唱,而且教乐理。我们拿起简谱可以边看边唱,能看懂五线谱。

  我们读书学习形式多样,时常组织表演、比赛。项目有读书、演讲、算术、常识、歌咏、戏剧等。如出壁报,选择写得好的作文、习字,画得好的图画贴出来。举办常识比赛,高分的有奖。高年级的同学玩“韩信点兵”算术比赛,办法是主持人心中定一个数(兵数),用3、5、7分别除之,得出3个不同的余数,已知3个余数,问有多少兵,看谁答得最快。读书活动推动我们勤学,多动脑,多看书。我们喜欢看英雄人物传记、故事,童话。《岳飞传》,爱迪生等发明家的故事,是我们心目中崇敬的英雄。立志做岳母“精忠报国”那样的人。我们也喜欢看《苦儿努力记》、《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福尔摩斯》等书。

  在粉岭上劳作课,主要是学习编织藤条家俱。在三江九皇庙,是在住地开荒种菜养鸡。种有番茄、豆角、冬瓜、各种叶菜,从种到收,都是自己干,挑水淋粪,重活赃活争着干。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种菜少,我们自种自食。

艰苦成长

  一院从抗战初期建立到抗战胜利后一年结束,历经8年,除了头一年在香港物质条件优越之外,迁内地后,都是在穷山区里度过的,生活艰苦,有时到了难以为生的地步。主要是缺粮食不饱,营养不良,缺医少药病号增多。400多儿童,每天只吃4斤猪肉4斤猪油。因营养不良,有人发鸡盲(夜盲),出现过抢饭,抢不到的就饿肚。好心的厨师,每餐预留一箩饭,专供幼儿吃。此时,广东分会理事吴菊芳专程从韶关来三江视察,见到这种情景,伤心地向孩子们检讨自己失职,说自己身为理事不理事。吴妈妈过问之后一段时间,就有饱饭吃了。但是困难依然存在。有的老师看见孩子们挨饿,不禁伤心流泪,将自己的微薄薪金拿出来买糖果给孩子吃。到了冬天,仍旧穿短裤,光脚板。粤北山区冬天很冷,气温有时达摄氏零度,很多人生冻疮。在困难面前,我们从不低头,而且齐心合力,生产自救。开荒种菜,上山拾柴,进城拾米,自己打草鞋,锯苦栋树木做履板,捡来碎布铁钉造木屐,自制剃刀(捡来钢片磨利制成),理发你帮我我帮你,个个剃光头。上山斩九里香木,制成筷子、小勺子,还磨光滑、镌上字,刻上花,抹上油,制成工艺品。

  为了充饥,上山采摘野果野菜,下河沟捉小蟹,泥鳅、拾田螺,用火烧熟吃,到收获后的田里拾番薯、花生。因乱吃东西不卫生,患痢疾、生疥疮的病号多起来了。在药品奇缺的情况下,院方千方百计治疗病童。将重病号集中护理。用猪肝煎锅底黑灰、猪油蒸糖治疗患夜盲症儿童。护理人手不够,宋姑娘(护士)教一些女生做护理工作,制药膏治疥疮,用山泉水(含硫磺)洗擦疥疮,采中草药治疗痢疾等病。土医土药能治好常见病,但对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十分虚弱的病童,就只好听天由命了。晚上还睡在身边的小兄弟,醒来就救不活了。这样致死的儿童约有数十人。日寇侵华,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侥幸逃出战火的,仍逃脱不了饥饿疾病致死,这笔血债,统统要算在日本侵略者的头上。

  一院8年历史,经历三次大迁徙。小小年龄,千里行军,三次横越广东省,其中酸甜苦辣,今天的儿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第一次迁徙,是斗志高昂的行军,时间在1939年4月,百多个儿童,从九龙粉岭出发,走了约半个月才到达三江。第二次迁徙,是艰苦的行军。从三江出发,双足穿越三条大江(北江、东江、韩江)的上游。300多儿童,除lO岁以下儿童坐车船之外,其余一律走路。此次行军是抢在日军侵占韶关之前,横过粤汉铁路往东撤退。可敬的老师带领着一队疲惫不堪的儿童.缓慢前行.遇着大雨,衣服淋湿,又饿又冷,有的儿童病死在了路上。到达目的地坐地休息时,双腿几乎动弹不得,许多人哭了起来。第三次迁徙是胜利的行军。复员回老家,与离别8年的爹妈亲人团聚。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乘船沿东江返广州外,其余均由黄倜峰、许宗淼、马子峰三位老师带领,升中学班的大同学负责开路和炊事,保证队伍一到即有水饮,有饭吃,有地方住。还有的大同学负责殿后收容、医疗,做到安全到达。一院8年来,换了四任院长和多批教师。小学毕业升中学的有5届,最小的“八仙”也长大了。饮水思源,永远不忘保育院的大恩大德。

报效祖国

  在一院读完小学升上中学的,从1941年到1945年共5届约1OO人升入湖南芷江国立二十中,少数人在韶关就读工艺院、农艺院、师范学校。后2届升江西石城国立十九中。有2人选送四川空军幼年学校。

  一批年纪稍大的同学,经过培训编入陈纳德的美国志愿援华空军第五大队。黎联等同学,经培训成为射击士,上B25轰炸机,多次成功袭击日军。1945年,在轰炸日军据守的黄河大桥战斗中,被日军炮火击中,为国牺牲;时年2O岁。

  1946年复员时,上大学的屈指可数。他们毕业后,积极回报国家。现在已知的有:教授2人,医师7人,工程师1人,教育工作者8人,行政干部11人。兹简述如下。

  教授 林平一:四川西南石油学院教授,后调广州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关淑仪:女,广州医学院副教授,曾赴美学习。

  医师 叶楚公:湘雅医学院毕业,心外科专家,现在美国行医。叶毅明:原名叶然芳,曾任广东邮电学院副院长,现在美国行医。冯焕英:女,广东省科委情报所医师。黄韵:原名黄秀英,女,北京首钢医院眼科医师。甘仲文:原名甘岷,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广州造纸厂医师,退休后,受南石头街办事处和香港某慈善家委托,在海珠区主办何耀全福利院,集养老院和医院于一体,安置退休老人。任特护、护士长的有叶芝兰、陈伟英。

  工程师 吴威定:华中水利学院毕业,广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已故。

  教育工作者 温冬青:女,原名温六桥,华南理工学院教工。何静:女,中学教师。区秉枢:女,中学教师。陆广剑:助中教工。林海伦:女,小学校长并评为特级教师。孔焯:小学校长;梁绚仪:女,幼儿院院长。招兆彼:原名招惠珍,小学教师。

  行政干部 科级:石素洁(女)、黄群英(女)、陈坤图(女)、黄康、黄娥(女)、关淑琼(女)、叶选伦、梁鼎刚(广州市属派出所所长)、杜永强(肇庆市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处级:梁谓(原名梁定汉,某中外合资企业副总经理,中方代表)、陈其汉。

  其中建国前参加东江纵队或搞地下工作的离休干部4人:梁谓、石素洁(女)、黄群英(女)、陈其汉。陈其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离休后,参与编写《广东当代农业史》,此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发行。

  1988年,全国各地保育生代表在北京聚会纪念保育会成立5O周年。随后.广东保育生联谊会成立。联谊会联络台、港、海外师生多次欢聚。协助台湾同学陈立纲(原名陈良柱)找到了失散半个多世纪在广州的亲人,胡宇雄同学返大陆定居。老院长黄传朴1989年3月回大陆定居,联谊会理事多次登门探望。海峡两岸师生情谊,历半个世纪并未淡忘。1992年1O月黄院长在广州病逝,临终前嘱其女林海伦,子林平一代交1000元人民币给联谊会作会费,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22 10:19:0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成都分会暨所属保育院简述

下一篇:烽火摇篮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广东分会简史-1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