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难忘战时保育院
2017-08-11 09:57:43  来源:邓伍生的新浪博客 作者:冯元瑞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5月1日,在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二保育院江西省第一保育院”,聘请南昌女中附小主任熊珍女士任院长,收容无家可归的孤儿。西山万寿宫也给予了资助。

  抗日时期的儿童保育院,和今天的保育院,是不同的。当时群众名实相符地简称“孤儿院”,或叫“难童收容所”。

  “七.七”事变后,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12月23日,南京陷落,数十万人被屠杀,无数家庭被炮火所毁,千万人民流离失所,大批难童惨遭杀害。更有成千上万难童被劫往日本做童工。还有许多抗日将士献身沙场,他们的遗孤需要人教育抚养。为了民族的未来,必须从战火中拯救出祖国的后代,并把他们培养成革命的新生力量。经中国共产党与宋庆龄、沈兹九、史良、曹孟君等女士共同发起,联合各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于1938年3月10日,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推举宋美龄 、李德全、邓颖超、曹孟君、沈兹九、史良、罗叔章等56人为理事,宋美龄、李德全任正副理事长。邓颖超任常务理事,负责具体工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陈嘉庚、沈钧儒、郭沫若、斯诺及司徒雷登等286人为名誉理事。并在全国各省、港澳及南洋地区先后成立了21个儿童保育分会,同时,创建了53所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战场上遣送来的孤儿。曹孟君女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徐州收容了数十名孤儿,被围困在战火中,幸被军队救出,送往武汉儿童保育总部。仅1938年10月前,由武汉遣往内地孤儿达15,000余人。

  1938年6月10日,安庆沦陷。接着马当要塞激战失利。6月25日,江西北门重镇九江市陷落。日军乘势沿公路南侵,用飞机、坦克开路,在修河张公渡遇国民党第九战区38军抵抗。情危势急,南昌吃紧。7月5日保育院也撤离西山万寿宫,迁到永新县东门外台上村,因陋就简,借用当地几座旧祠堂和一座娘娘庙。

  随着战况恶化,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沦陷区日多,难童也激增。各地送来的难童60%以上是无父母的孤儿。1940年,员工不到30人,可收容的难童多达700余人。其中以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广东为多。孤儿张春生,父亲被敌机炸死。患病的母亲带他沿途乞讨,何处日落何处宿,屋檐庙堂栖身,吃尽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痛苦。1942年元月一个风雨寒夜,春生母亲病死在永新禾江浮桥头风雨亭中,县民政科雇人用草包卷着尸体埋了。当天下午把7岁的张春生送进了保育院。

  1942年秋,齐鲁大学文学硕士陈庆云女士接任院长。此时有难童400余人。每个保姆带领20个11岁以下的难童。12岁以上的生活自理。实行半工半读;男孩子参加种菜、修路、编织草鞋、搬运粮草以及用毛竹雕刻鱼虫花卉笔筒等手工艺劳动;女孩子手工缝纫和拆洗捐献来的旧棉衣等。同学们通过生产劳动,减轻了部分开支,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

  保育院经济来源,主要是武汉战时儿童保育总会(1938年10月后迁重庆)募捐筹款。286名名誉理事,各地华侨以及英美政府都先后捐赠了资金和衣物。李德全副会长兼资金部部长,她带头捐款33,000元,以每个孩子每年60元计,可够550名难童一年的生活。邓颖超、郭秀仪等也捐了款。

  全国共收难童3万多人,各分院所得款项有限,难童多,常是四人的钱养活五个人。战况瞬变,迁徙频繁。1939年3月16日,南昌陷入敌手。日军南逼,保育院处在战区夹缝中。邮路不畅,接济困难,孩子们生活十分困苦,饭吃不饱,所谓菜就是豆豉打汤或萝卜菜汤。尽管学习条件和生活困难重重,但院方对孩子们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老师们坚定地遵照总部邓颖超1938年4月4日的指示:“保育儿童,是丰富伟大的事业,不仅要救济与教育儿童,尤其要以坚毅的精神,培养儿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人。”以此作为方针,对同学们进行以抗日救国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文化之余,师生们共同排演抗日短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水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通过有益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民族斗争觉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

  1944年夏,日军从南北两面向内地进攻,由广东西入广西,占领柳州、桂林、南宁及贵州触山,北进湖南。衡阳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降。5月,岳阳日军南下长沙,陈诚、薛岳一触即溃。江西赣南呈被包围之势,处境险恶。

  是年秋,保育院里驻进一连国军,说是要在此抵抗日军。国军沿禾江东岸挖壕布防。这些国军给笔者留下的是悲哀的记忆:武器简单、主要是老式“湖北条子”,不少士兵只有一把大刀。衣衫单薄,生活苦。军纪差,斗殴赌博,欺压百姓事经常发生。在花生地里挖壕无可非议,但把附近不需挖的地里花生、红薯也挖来吃掉,农民敢怒不敢言。军官毒打士兵是常事。国军如此这般银样蜡枪头,院长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安全想,三十六计走为上。院长决定,将年纪小的300多名孩子撤到井冈山上躲避。半夜造饭,微明上路。

  800里罗宵山脉横亘在湘赣边界,气势宏伟。大山叠小山,山高水更高。翠柏苍松,瀑布清流。千岩万转路不定,路欲断处又一村。井冈山似是一块无边翡翠,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孩子们为祖国山川美景陶醉,一路欢歌,一路笑语。经过一天跋涉,掌灯时分到达井冈山拿山区,住进深山一座祠堂大院。第二天,同学们在院墙外,依稀可见墙上有用石灰水抹过的原来用红泥水写的“苏维埃政权万岁”大幅标语。一位木匠师傅告诉同学们“深山大岭里有保护穷人的红军”。

  驻地院墙外,古树参天,林涛阵阵。山村在云里时隐时现。时而晴,时而雨,天气变化无常。同学们在大人带领下,拾了大量枯枝柴草,准备在山上过冬。不料战况恶变,有消息传来,狡猾的日军大路不走走小路,分几路偷偷地往湖南翻越罗宵山东抄。其中一股由湘赣边界莲花县的界化陇入赣,火烧安福。以形成对赣南的钳形包围,企图分兵夺取吉安、遂川机场、赣州等重镇。深山老林突然成了战火前线,如不及时撤离,数百名孩子生命难保。老师只得带着孩子,沿着上七下八的羊肠小道逃回永新,哪知,国军在此已去无踪影,永新不能久留,租了数艘民船,顺江而下。吉安又屡遭敌机轰炸,不能登岸,于是改道弯进了永丰城。

  到永丰因无房屋居住,部分孩子住进恩江中岛上一座古庙堂。暴雨山洪,一日上涨数尺,岛上竹林全被浸没,交通断绝。这么多不懂事的孩子挤在岛上,食品不济,安全不保,要求县政府另择住所。不久迁到城南的一座大积谷仓里居住。

  1945年秋,战事激烈,赣州不保,日军火烧南城仅剩16家。吉安、乐安、峡江、吉水吃紧;永丰岌岌可危。昏聩无能的县府要员及财主们,先后收拾细软,脚板擦油——溜了。人心惶恐,街市冷清,物价飞涨,粮食和食盐奇缺。常备药全部用完。孤儿院接济十分困难。两餐粥孩子们吃不饱,就到野外摘野菜、野果充饥,罹病的同学日增。

  8月上旬,不时可闻炮声。美国双身井字形战斗轰炸机在空中频繁来返,老师说是去炸日本兵的。但战况不见好转,敌人越来越近。为避开敌人炮火,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明月当灯,朝八都方向逃去。有不少孩子因严重缺乏维生素A,患夜盲症,夕阳西沉视觉就模糊不清,要人牵着走,苦不堪言。在八都立足未稳,峡江方面炮火大作。这样前后都有鬼子,只好退回永丰城。

  自逃离新建县西山万寿宫,至永丰落脚,前后风雨飘摇五载,逃来躲去。有些孩子被亲友接去了,有的被人领养了,也有少数较大点的孩子不辞而别。剩下200多名难童,基本上属无双亲的孤儿。暴月荒时,长期饥饿,孩子们身体素质极差,不少人患了黄肿病。广东籍11岁的孤儿赵驷,全身肿得像圆球,皮肤发亮。临死前伤心地望着同伴们泪流不止,黄昏时他长叹一声,拉了一身稀屎,悲惨地离开了人间。小朋友们将他抬到水沟边冲洗干净,用草席卷着埋在仓后的山坡上。可次日发现尸体被七、八条饿狗扒出来吃个精光,衣服撕成了碎片。原来是孩子们力气小,坟坑挖得太浅。

  由于缺粮、缺钱、缺药,躺在仓板上呻吟的病孩增至30多人,患黄肿病的更多。在短短的40多天内,相继死去7个孤儿。当时有句口头语:“一肿一消,准备锄头锹”,全院孤儿险境可见一斑。

  院方财穷力尽,无法再带这群患病卧床的孩子逃离了。日军近在咫尺,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有听天由命。覆巢无完卵,陈庆云院长和许多老师、保姆,都做好了与孩子们共生死的准备。

  1945年8月10日前后,开始看见三、五一群国民党军从稻谷仓前走过。这些散兵游勇,没吃的,就偷抢农民的瓜果,甚至捉农民的鸭子吃,百姓气愤地骂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鬼子来了,不到前线打敌人,反倒来害百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国军在日军面前如此脓包,是国民党的耻辱,是民族的悲哀,是人民的不幸!罪责主要在那些引狼入室的党国要员。

  8月13日傍晚,正是落日熔全,暮云合壁时,天边炮声大作,爆炸声如闷雷。全院的孩子和老师都站到山岗上远眺,极目处,火光闪过,一股黑黄相间的浓烟腾空而起,烟云下一片熠熠火光。此情此景,使人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老师们心里如灌了铅一样沉重。8岁的女孩夏小娟,文静瘦弱,寡言少语,身患黄肿病和传染性很强的脓包疮,她满眼悲戚望着远处的战火,仰首轻声而稚气地问站在她身边的邹素珍老师:

  “邹老师,打仗的地方离我们有多远啊?日本鬼子来了我们不走行吗?我们不挨(不惹之意)日本人就是。我有一支新铅笔,还有一个图画册子,是新的,日本人要我就给他。老师,我病了,生疮的地方衣裳擦着好痛,我走不动了,我好饿。”说完低下头,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不要再逃难了。

  “小娟子,我们不走了,老师也不走了。同学们大多数有病,有好多站都站不起来,怎么走法?”邹老师用衣角拭去泪水,强作微笑安慰小娟子说:“你不要担心,老师决不会丢下你不管。鬼子离我们还远哩,说不定不会来我们这里哩!”

  8月14日上午,孩子们站在高处,仍可见地平线尽处硝烟,只是没有听见炮声。伤兵,难民继续地由门前走过,甚至晚间还有举着火把逃难的人群。

  8月15日下午,状元桥院本部李玉娇老师风风火火地走到积谷仓,望着一群躺在仓板上瘦骨嶙峋和患黄肿病的孤儿,激动悲伤的泪水,串珠儿似地滴淌,哽噎着向大家说:

  “同学们,院长派我来向你们宣布一个最好的消息:万恶的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中国人胜利了!”她抽泣着,用手帕擦干眼泪,继续说:“老天爷保佑我们,如果再晚三、五天胜利,鬼子有可能打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是死里逃生啊!”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欢呼不再逃难了。保姆都是40上下的大妈,她们笑,但满眼是泪。有几位为死去的亲人未能见到这一天而伤心恸哭不止。

  城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商店、机关、学校自发地悬挂国旗、彩旗。晚上,学生提着各种彩灯游行,庆祝全民抗战、山河重光的伟大胜利。几天后,在县体育场召开庆祝大会。保育院的同学表演团体操,用队形组成“胜利”两个大字。

  1945年冬,保育院奉令迁回省城。孩子们分乘四列木排,顺赣江漂流而下,于1946年春到达南昌。建院在万家窑,不久由省救济处接管。同学们半工半读,生活虽清苦,但从此安定下来了。

  保育院的孩子,由于疏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失去家庭温暖,尤其是长期战乱流离生活,使孩子们养成懵懂、胆大、江湖习气重、好斗的劣根性。但是残酷的命运,国仇与家恨,饱尝人间辛酸,又使孤儿普遍有仇视社会不公平的心态,痛恨帝国主义,鄙视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有匡扶正义,助弱扶强的侠气。讲信用,重义气,吃大苦,耐大劳。对无产阶级革命有亲切感,接收快,理解深透,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向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这些是孤儿久经磨难的身世形成的优良阶级素质,甚为可贵。

  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江西保育院,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先后共收容了1100多名难童,其中大多数是孤儿。在国家极为困难的战争年代,把这些无人抚养的孤儿收容起来养育,并把他们培养成国家建设人才,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1938年进院较大的孩子,到1945年,已有一批成为年轻的战士,实现了“救济难童,培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新一代”的建院宗旨。

  解放后,孤儿院改名江西省民政厅第一示范育幼所。孩子们在党和政府的培育下,茁壮成长。1949年8月,黎明、张春生、柳林、陈新华、丁旭、王小珍、尚志明、鄢水根等17位同学,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黎明同学在解放西南的一次战斗中,击毙4名敌军,缴获重机枪一挺,荣立战功,受到嘉奖,后在大理剿匪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张春生、柳林、尚志明、朱志豪、陈新华同学,为了保卫世界和平,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英烈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此后,每年有不少同学参军,也有的升学,有的到工厂。这些孩子现在已成人,有的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装甲兵将军;有的成为大学教授、工程师;有的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以及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他们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光阴荏苒,五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回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保育院的教职员工全部是女同志。她们带着数百名不懂事的孩子,在战火中辗转,茹苦含辛,患难与共,朝夕相伴。尤其是在日军即兵临城下的危险时刻,他们没有抛下孤儿逃走,甚至准备与孩子们共存亡。院长陈庆云女士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困难重重的保育院工作,不求名利。为孩子们的生存,为国家的后代,她四处奔波,终生未嫁。老师、保姆,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日夜操劳,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她们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同学们的心中。

  顺此,笔者遗憾地提及,由于过去极左路线和某些单位掌权者的无知,他们把曾在战时保育院生活过的孩子,说成是“国民党政府养大的”不准入党,不准重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单位被政治二流子之类把持,竟荒唐地把保育院出身当成是“历史污点”,加以歧视,甚至迫害。据了解,这并非个别现象。江西、四川、浙江等省均有类似错误做法。他们这样做的根据,是说战时儿童保育院会长是宋美龄、李德全。殊不知抗日时期儿童保育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宋庆龄等爱国女士首先发起创建的,并派了大批共产党员参加领导工作。如四川第三孤儿院院长就是共产党员赵君陶担任。拯救孤儿,是抗日事业的一个部分。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由各党派协商推举宋美龄、李德全任理事长,是为了更好地在全国和南洋开展救助工作,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至于资金,全国53所保育院,包括晋察冀及延安2所保育院,都是由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统按人头拨款及分配物资。

  1988年,经有关方面重点调查,全国战时在院的难童,至今仍健在的约有18,000人左右。江西第一孤儿院幸存下来的孩子约有600人。新建县大塘区的难童中,有几位是红军孩子,他们的父亲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幸存下来的18,000人,他们工作在各条战线上,上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下至普通劳动者。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8-11 09:58:2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合川:战时儿童第三保育院 李鹏母亲曾任院长

下一篇:关于设在丽水碧湖的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情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