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西南联大与南开大学
2018-08-06 15:05:13  来源:梁吉生  点击:  复制链接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西南联大是一所肇始于国破家亡之秋,成长于多苦多难之时的“空前绝后的学校”。它全部的寿命,于1937年11月到1946年6月,不过8年多而已。但它经过70年岁月的磨洗,越发光亮璀璨。“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南开在西南联大中,论规模、历史,甚至影响都不能与北大、清华相匹配。但南开自有其优长和特色,南开人以自己的智慧参与了联大历史的创造,正如黄钰生先生在联大校庆9周年纪念会上所说:“南开虽小,也为联大作出了贡献。”

  南开与北大、清华联合办学,是历史的机缘,也是实力的必然。一位台湾著名学者曾在《西南联大的背景》一文中写道:“南开之办学,真是难能又可贵,实为近代教育上的杰出表现。直到抗战开始,南开大学可说是潜力尚未发挥出来,但即就此初步的发展讲,已经成绩可观,列于国内第一流的大学,而其经济研究所,尤称独步当时,具有压倒性的地位。”正是南开如此学术地位,才与北大、清华共同谱写了“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的辉煌史篇。

  南开大学被日寇炸毁后,为保存国之一脉,师生被迫南迁,在长沙与北大、清华组成临时大学,3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任学校常务委员,综理全校重大事宜。文、理、商、工4个学院中,除化学系和化工研究所远去四川重庆大学寄读,电机工程系与湖南大学合作外,其余院系均与北大、清华合并,分在长沙、南岳两地办学。当时南开学生有200余人,其中先后弃学从戎参军抗日的有70余人。像涂光炽、李明、许寿谔等于1937年底就到了陕西关中地区,在农民中进行抗日工作。南开教师20余人,包括黄钰生、杨石先、陈序经、方显庭、张克忠、柳无忌、蔡维藩、孟广喆、李卓敏、王赣愚等著名学者。南开教师人数虽少,却有不少人担任了院系、职能部门及各委员会的负责工作。1938年初,临大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5院26个系中,南开的化工系、商学系保留原创建制,外文、哲教、算学、化学、物理、政治、经济、电机等系科继续与北大、清华有关系科组成联大相应的系科。黄钰生任师范学院院长,陈序经任法商学院院长,杨石先任化学系主任兼师范理化系主任,并任联大教务长。先后担任有关系主任的还有柳无忌、冯文潜、丁洁、孟广喆、张克忠、谢明山等,董明道任图书馆负责人。

  西南联大把南开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从过去只有四五百名学生,百余名教职员的私立大学,融入3校荟萃的大学校,联大仅教师即达三四百名,其中一半以上是教授,在校学生通常都有2500至3000人。联大秉持“通识教育”思想,每年都要开出300门以上课程,相当于战前南开全部课程的3至4倍,而且课程类型、学科种类比南开更齐全,反映了学科前沿水平。西南联大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教学理念,恪守办学制度,“宜常不宜变”的管理传统,为南开提供了一个历练和做强的机遇。南开的教师与北大、清华的教师合作、切磋,取长补短,在新的条件下发扬了南开治学严谨、讲课认真的教学传统,受到学生欢迎,如刘晋年的“积分论”、蒋硕民的“高等数学”,“都非常叫座”;皮名举、蔡维藩讲西洋通史,“每课学生挤满一个大教室”;杨石先开设“高等有机化学”,“突出地显示出他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讲课才能”。孟广喆以严师出名,教学效果又好,一些学生怕他甚至“恨”他,而多年后,这种情结却演化成了追怀师恩的历史思绪。

  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生活十分艰难。生活在“饭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自敬其业,诲人不倦,为西南联大涌现出大批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奉献了最好的年华。从结茅立舍的联大走出的毕业生有2522人(其中南开学籍195人)。他们当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等,新中国成立后联大学生中评为两院院士的共86人。联大8年先后有1129名学生参加抗战,为国效力,有的牺牲在抗日前线,南开学生何樊功就是其中之一。他离校去鲁西北任游击队总司令部挺进队参谋,于1938年8月在济南齐河光荣殉职。

  南开师生都有一种学术上的追求和责任感。早在步行去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中,南开哲学系学生刘兆吉就不辞辛苦,沿途采风,搜集民歌2000多首,后来由闻一多、朱自清等作序正式出版。在昆明,学术研究的条件出奇的困难,因无力购置像样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教学科研不得不多方采用代替品;没有纸张,只好把旧日历、废讲义翻转背面再用;没有家具,就把废弹药箱罗起来替代书桌。即使如此,教师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和试验,他们不仅写下一摞摞各色卡片,一册册填满边白、粘有小条的讲稿,还尽可能地发表学术成果。如姜立夫著有《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柳无忌、曹鸿昭出版了合译的《英国文学史》,林同济与雷海宗共同创办《战国策》刊物,合著《文化形态史观》,陈序经在每天跑警报中笔耕不辍,写出了200万字、20册的《文化论丛》。蔡维藩长于欧洲外交史、西洋通史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1941年前后集中《欧洲外交史》写作近50万字,并计划开始《西洋通史》教本的试编。此外,黄钰生在报章上发表《开明的教育》,鲍觉民著述《我国必须收复台湾》。青年学者是南开的希望,他们追慕前贤,不甘落后。杨志玖发表《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最早对中国史书上有关马可·波罗的信息作了揭秘性研讨。被称为“汉园”3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先后出版《诗的艺术》、《圈外》及《欢喜团》,陈天池等开展有关“原子半径”的多项研究,谢明山、汪家鼎等作了《褐煤之分析及炼焦试验》,谢明山、张建侯等还开展了《靛青之制造》的研究,何炳林从事中草药的研究等等。南开经济研究所依然处变不惊,无论是在昆明,在贵阳,在重庆,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战时经济的探讨,方显庭、张纯明、吴大业等出版了近20种著作。

  南开人在联大期间不忘回报当地的社会和民众。黄钰生创办、主持的联大师范学院主要是为云南等边疆地区培养中等教育师资,该学院还开设专修科,开展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并为当地编写教材。南开还创建边疆人文研究室,这是为云南修筑石佛铁路开展沿线社会、经济地理及民族调查而建立的研究机构。在黄钰生、冯文潜的筹划和陶云逵的具体领导下,研究室人员深入人迹罕至的云南边远地区,走进哈尼、彝、苗、傣、纳苏等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克服高寒、瘴疠、语言等不利条件和土匪随时骚扰的威胁,艰难地从事调查工作。有一次黎国彬深入红河下游被土匪绑架,险些丢掉性命,幸被解救及时,遂免一死。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边疆人文研究室写出了一系列调查报告,有力地支援了云南经济开发工作。该室同仁还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伴着油灯手刻钢板,推墨辊,油印了学术刊物《边疆人文》,刊载了闻一多、罗常培、向达、罗庸、游国恩等著名学者的文章,成为当时云南学术园地中一朵奇葩。它的创办人、著名人类学者陶云逵虽贫病交加仍坚持野外采集和边疆实地考察,终因工作艰劳、病体虚弱、营养极差、无力治疗,年届不惑即英年早逝。他的死震惊联大和昆明学术界。

  南开在做好联大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抽出人手为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服务,王赣愚、陈筼谷等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到云南大学长期授课,其中陈筼谷终生留任该校。3校复员北归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继续留昆明办学,南开的查良钊被借调担任院长,南开的蔡维藩等教授也被要求继续在昆明留任,承担为云南省培养师资的任务。

  西南联大在昆明为云南所作的贡献,在云南省和昆明市商会《公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归复校序》中给予高度评价:“留滇九年,凡所以导扬文化,恢宏学术者无不至,一时文教之盛,遂使昆明屹然为西南文化之中心。”这是对3校的肯定和褒扬。云南省和昆明市商会还分赠北大、清华和南开3校屛联,其中给南开的赠联是:

  “天教振铎泽被南滇看到满门桃李正开时为金碧湖山平添春色,夜话避戎事列诸欧洲文艺复兴史愿乾坤抖擞早日放曦光。”

  西南联大,铸造了一段历史,实现了一个梦想,铺陈了大学之道。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财富,也是耸立的高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开人正在创造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06 15:06:3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日战争中的河南大学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