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在日机轰炸中,西南、西北两个战时大学联合体,前者将现代高等教育向南推数千公里,后者向西北和西南推数千公里
2018-08-03 15:50:35  来源:《这就是西北联大》  点击:  复制链接

  永留青史的西北联大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 10 时,时任东北大学代理校长宁恩承刚刚就寝,方入蒙眬,忽然一个极大爆炸声 ,将临近北大营的东大校舍震得窗门动摇,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宁校长便赶紧组织师生连夜躲避和撤离,东北大学遂成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并在张学良校长的鼎立支持下在西安城西南隅(今西北联大后继者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建起了校舍、礼堂,弦歌复起。

  “九一八”与“七七”事变相继爆发之后 ,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国族最根本的文脉所系——高等教育,也面临国破校亡、根基沦丧的空前灾难。1937 年9 月 10 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第 16696 号令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 , 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 , 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 年 9 月复并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以下简称“西南联大”)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以下简称“西北联大”)。

  西南联大以合而有分的形式在西南大后方、西北联大以分而有合的形式在西北大后方各自从1937 年至 1946 年发展 9 年,分别为西南地域文化或西北地域文化,保存国族文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西南联大在 1946年 5 月 4 日宣布结束,几乎全部北返平、津复校,仅为西南地区留下一个昆明师范学院。西北联大,虽在 1939 年 8 月 8 日奉教育部令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以下简称西大 ),相继分出国立西北工学院( 以下简称西工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西师 )、国立西北医学院( 以下简称西医 )、国立西北农学院( 以下简称西农 ),为西北地区留下综合、师范、理工、农、医等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西北联大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大时期;二是国立五校分而有合时期。

  西安临时大学之构思始于1937 年 8 月教育部的《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初拟在长沙、西安等地至少设三个临时大学。1937 年9 月10 日正式颁布教育部第16696 号命令。1937 年 10 月 11 日教育部长王世杰发布《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以教育部、北平研究院、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陕西省教育厅等代表组成筹备委员会。王世杰兼任主席,聘任李书华、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翛、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等 9 人为委员,随后又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 4 人为常委,不设校长,由常委商决校务。

  1938 年1 月10 日为学生到校最后期限。据1938年2月10日的统计,全校学生总计为 1 472 人(含借读生151人)。全校分为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 再分为 :文理( 国文、历史、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八系 );法 商( 法律、政经、商学三系 );教 育( 教育、体育、家政三系 ) ;农 ( 农学、林学、农业化学三系 );工( 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六系 );医( 不分系 )六大学院,24 个系。学生以文理学院(439 人)、工学院(386 人 )、法商学院(279 人 )居多。

  西战场失利,太原失守后,日寇沿同蒲铁路南下,窜抵山陕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口一带,与西安东部135 公里处的潼关仅一河之隔,西安东大门告急。为此,西安临大师生徒步翻越秦岭,再迁汉中。全校分布在三县六地 :大学本部、文理学院设于城固县考院( 黉学巷贡院旧址 );教育学院全部、工学院一部设于城固县城文庙 ;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小西关外原县简易师范旧址 ;体育、地理、土木三系和附设高中部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利用大自然形势和环境,研究地理和实地测量 ;医学院设于南郑县居民聚居区,便于民众诊病 ;农学院在沔县( 今勉县)武侯祠,利用汉水开凿沟渠,从事农业和灌溉研究。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 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提出 :“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 , 原合并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各学院向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据此,1938 年 4 月 3 日教育部令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 年 5 月 2 日,西北联大在陕南城固校本部补行开学典礼,并开始上课。同年,联大第 45 次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并聘请黎锦熙教授撰成校歌歌词。

  西北联大沿袭西安临大旧制,学校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商决校务。1938年 7 月 22 日,教育部长陈立夫令撤销原筹备委员会 , 改组为校务委员会,原西安临大筹备委员均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常委有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因陈剑翛请辞,教育部复派胡庶华接任常委。同年 10月,又派张北海任校务委员。学校初设 6 个学院 23 个系 :文理学院有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学系 :法商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 ;教育学院有教育学系、体育系、家政系 ;农学院有农学系、林学系、农业化学系 ;工学院有土木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讯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医学院;不分系。1938 年 7 月工学院与农学院分出独立后 , 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四个学院,除各学院原有系科外,新增医科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各院系教授大致与西安临时大学各院系教授一致。

  史无前例的西迁南渡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后,沦陷区的机关、厂矿、文化机构和学校开始向后方大规模转移。平津两市的高等学校开始有组织地向西南和向西北开始聚集。其中,北平大学等开始用汽车装载图书仪器经河北、河南向西安转移。1937 年 9 月 10 日,西安临大开始在西安面向全国战区和后方聘任教授,招收学生,处于沦陷区的原四校一院的教师、研究人员、未毕业的四校学生,穿越层层封锁线,向西安集中,从而演绎了数次令人终生难忘的大迁徙。

  最早开始这种大迁徙的是东北大学,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即相继开始流离迁徙。其路径 :沈阳—北平、开封和西安—陕西城固和四川三台,返回时再从三台—北平—沈阳,直到 1949 年 2 月在沈阳复校,历时 15 年、近 3000 公里的大迁徙。其工学院在西安时即与西安临大共处一院,到陕南城固复与西北联大的工学院合流。

  其规模最大的一次迁徙是日寇逼近山陕间的风陵渡口时,西安临大于1938 年 3 月16 日至 4 月 20 日的千里大迁徙。西安临大全校 1400 余名学生历时一个多月,先从西安乘火车沿陇海路行近 200 公里至宝鸡,再徒步 250 公里,翻越秦岭到陕南城固办学,全程近 1000 余里。出发前在西安采购的锅饼就有 317 袋、8676 斤,还有 3000 余斤咸菜。1938 年 3 月 19 日还在秦岭马道一带遭遇土匪劫车抢劫。途中有一位教授、一位学生因旅途劳累而亡。李书田常委称为“徒步千里的破天荒大举动”;刘德润教授记为“百年不遇的大事”。迁徙途中发生了“买尽全城锅饼和咸菜”“刘艺民英雄救美”“谢似颜行不由径” “女生入观开先例”等很多流传至今的故事。

  教师的应聘之路最为漫长的要数汪堃仁教授了。1939 年 5 月的一天,刚满 27 岁的汪堃仁携妻带女,一家四口终于逃出了日寇铁蹄下的北平城,踏上了西去西北联大应聘之路。他多方筹借路费,与妻子杨淑清,带着 2 岁的长女、尚在襁褓中 6 个月的次女,开始西北之行。从塘沽登船,经香港抵越南海防,换乘火车到昆明,再由昆明乘卡车穿过云贵高原,到达山城重庆,已是盛夏酷暑的 7 月。在重庆停留期间,敌机不时狂轰滥炸,尸陈遍地。即便如此,他考虑到内地教学一定很需要生理仪器,他便找到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蔡翘办的教学仪器厂,自己筹款买了几套生理实验仪器,以备教学之用。复由重庆再度出发,带着仪器、行李和妻女,由重庆乘江轮溯江而上,到了泸州,经成都、剑阁、广元,途中多次更换交通工具,有时还得步行,终于在 1939 年 9月到达陕南城固。前后历时 4 个月,行程万余里,受尽长途跋涉之劳,饱尝蜀道难行之苦。他在陕南九年受聘为西北联大 - 西北大学 - 西北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期间,开出了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所开过的全部现代生理学实验课程,解剖实验没有尸体,就泡制动物来代替,没有骨骼就捡取无主尸体加工成骨骼,用于解剖教学,并未由于身处大山深处而降低一丁点的教学标准。

  身处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如何做出抉择?是眼看着国族文脉将折断于日寇的铁蹄之下,甘当亡国奴?这时,一群民族的知识精英果断地逃出敌占区,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屡屡遭受敌机轰炸和机枪扫射,跋涉数千里,最曲折地经北平、天津、越南、云南、重庆、成都,万里迢迢聚集到大后方的西北联大,在日机逼近山陕交界处的风陵渡后,复徒步千里征服难于上青天的秦蜀故道,翻越秦岭,再迁至秦巴山间盆地的陕南继续办学,又分支跋涉千里在兰州、在康黔办学。像西安临大- 西北联大与长沙临大 -西南联大一样,全国 200 余所学校的 70 万师生,从东到西、从北向南,数千里大迁徙,不啻一次“文长征”。除英、法等国土纵深有限,无法迁徙和莫斯科大学曾短暂迁出年余之外,中国的大迁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西南、西北两个战时大学联合体,一路南渡,一路西去,一个止于彩云之南,一个西北止于大漠边缘和西南止于古邛都大凉山,一个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和理念向南推进了数千公里,一个向西北和向西南推进了数千公里,大大推进了西部社会的现代化,成为高等教育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功不可没。

  凤凰涅槃般化身西北

  西北联大分两次分立:第一次是工、农两院的分立;第二次是西北大学的“令改”和师范学院、医学院的分立。然而,这种“分立”,却又同时伴随了新的“联合”。因此。应该辩证地认识西北联大的这种分分合合,不能简单地以 “好”与“不好”,“解体”与“结束”来判别这种“分”与“合”。

  西工是第一个自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学院,却又合入了东北、中原新的高校。1938 年 7 月 7 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令 :“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改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其地址,教育部初定设于岷县或天水 , 但实际上一直以在西北联大借用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之一部做院址,即汉中城固县东南部的古路坝天主教堂( 今城固县城南 12 公里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 )。初设有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系 , 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西工与西大等西北五校关系极为紧密,一度甚至两校共有一个校长。西北工学院前承北平大学工学院 , 复汇入东北、中原工学高等教育,形成了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以及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工程高等教育体系,从而奠定了西北工程高等教育和工程学术的基础。

  西农是第二个自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学院,却又合入了北平、陕甘、中原新的高校。1938 年 6 月,由西北联大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合组为西北农学院。西农新联合体的诞生,提升了西北农林高等教育由专科过渡到本科,也使战时“流亡高校”居有定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由此奠定了西北农林高等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8-03 15:53: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下一篇:战时中国大学的风采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