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战乱中勇担历史责任 培华开创陕西女性教育先河
2018-03-21 14:20:29  来源:华商网 西安培华学院  点击:  复制链接

  开篇语:

  黄河涛涛,秦岭莽莽,八十五载筚路蓝缕,桃李芬芳;终南巍巍,河汉泱泱,八十五年风雨同舟,硕果飘香。西安培华学院,诞生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曾走在一条岁月飘摇的路上,从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开始,几易其名,又几度迁转。特殊的成长背景带来了特殊的命运,尽管在磨难与坎坷中载沉载浮,它却为女性教育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陕西的民办教育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我们打开西安培华学院85年记忆的闸门,翻开学校悠久的历史长卷时,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一部可歌可泣、硕果累累的耕耘史;一部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发展史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培华开创陕西女性职业教育先河

  辛亥革命和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唤醒了中华名族的仁人志士。一批倡导新文化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西方工业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抱着“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理想,不断投身新民主主义运动。1917年,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从此“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曾参与过编纂培华校史的55届老校友王健鹏老人向笔者讲述了当年的艰辛与荣耀:“1927年初,爱国民主人士杨明轩被任命为西北国民联军总司令部教育厅长,主政陕西教育。在时任西北国民联军总司令于右任先生的支持下,杨明轩对陕西的教育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收回教育权,整顿中小学教育,提倡群众捐资兴教,发展私立教育,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

  旧中国女子地位卑下、生活艰难、命运悲惨。妇女要平等,独立,首先必须经济独立,掌握谋生的技能。于是在这种氛围下,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吴云芳女士联络了当时陕西教育界知名人士梁午峰、石雨琴、罗端先、姬载沣及北女师校友朱友梅、李競寰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并由该促进会于1928年2月21日在西安梁府街(现青年路)成立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成为培华的前身。

  “培华”诞生 社会名士纷纷捐资建校

  1935年,经教育部批复,“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正式纳入国家国民教育序列并更名“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培华”二字从此诞生,原校名改“平民”为“培华”,取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创办人先生名之“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名之“华”,寓意“基础之巩固,前途之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华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陕西的唯一分校,也是当时陕西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底,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十大优良职业学校”,名声大振。学生不断增多,梁府街校址已不能满足办学需求,建校经费紧缺是当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先生与夫人傅学文女士倡议设立募捐基金,通过社会募捐建立新校。傅学文一度担任“培华”的名誉董事长,并同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夫人谢葆真、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至、赵一荻女士积极带头捐款。宋美龄女士闻讯也参加了捐款。

  “当时,省教育厅还专门在后宰门拨地29.78亩作为新校址建校用地。著名水利专家、时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仪祉亲自为培华设计校园和校舍建筑图。”王健鹏老人向笔者讲述到。

  陕南大地播撒职业教育火种

  随着日军对华的侵略,日寇飞机对西安狂轰乱炸,致使各校无法上课,为了坚持办学,学校不得不进行南迁。

  南迁汉中西乡,是“培华”办学历程中难忘的一页。2010年,王老曾亲赴西乡考察,当地的许多老者至今仍记得培华当年的办学情况。1938年11月20日,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培华初级女职随西北联大、西安女中以及其他几所中学一同启程南迁。过秦岭,越凤岭,经九间沟、石门峡、连云栈,在南郑县短暂休整后于12月21日抵达陕西南部的西乡县。1939年夏,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到陕南视察,将省女中停办前使用的南河堤“万寿宫”作为培华初级女职最后的落脚点。

  “培华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支援了抗战前线,而且对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王老讲述,为了扩大培华在陕南的影响,学校组织召开“恳亲会”,学生现场操作表演,吸引不少当地群众参观,西乡县县长到场讲话表示支持和欢迎,当地群众纷纷送女上学。同时,初级女职在西乡用机器生产的各色布匹、衣物、袜子,深受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学校还利用当地水利资源,成立了“培华水利纺纱实验所”,进行批量生产的研究。学校还将西安的染织工厂也迁到陕南,帮助当地政府办起了“西乡织布生产合作社”和传习所。一时间,培华学子在陕南各地自主创业,办起了各种“产销社”、“染织社”、“缝纫社”,初级女职在陕南的影响越来越大。1942年,学校复员西安途中,路经城固县,当地政府和群众坚持挽留,学校出于推动陕南女子职业教育的需要,决定留下部分机器设备和染料,在城固县龙头镇千佛寺小学内设立“西安培华初级女职城固分校”,把女子职业教育的火种留在陕南大地。坚持推行“女性、职业、平民、爱国”育人特色

  “自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建校,女性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华所坚持的办学特色,并一直延续至今。”王健鹏老人介绍说。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学校不设门槛,不论出身、不限年龄、不分文化程度,只要愿意学习,统统可以成为平民女职的学生。学习采用半工半读的授课形式,半天上课,学习文化知识和染织、缝纫的专业技能,半天到学校的实习工厂练习操作。培华的女学生追求独立、平等和自食其力,为仍处于封建势力压迫下的广大妇女做出了榜样。毕业后,多数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发展道路,她们回到家乡开办多种“妇女传习所”和缝纫、染织等类型“小工厂”,对于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带动关中城乡的妇女就业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愈演愈烈,中华民族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华初级女职”师生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踊跃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抵制日货、募捐、慰劳伤病员,另一方面夜以继日地生产棉织用品,支援抗日前线。学校专门指派毕业生郭俊英等7名学子,前往兴平、咸阳、礼泉等地组织传习所,向当地妇女传授脚踏机器织布机的操作,推动了大后方的生产,有力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与时俱进提升办学宗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处在战乱年代,培华初级女职的命运注定是艰辛坎坷的。因战争、办学经费等原因,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几度迁转,并相继更名为西安培华职业学校(男女兼收)、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1952年11月,按照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改造旧教育”的方针和步骤,“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被西安市政府接收,并更名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姜维之被任命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主持学校工作,从此姜维之主政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财校改名不到一年,西安市政府又将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与第二财经学校合并,组合为“西安市财经学校”(校址仍在后宰门)。原二财校校长冯希勃任校长,郭育人、姜维之为副校长。由于冯希勃不管日常事务,郭育人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学校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实际仍由姜维之副校长主持。

  虽然校名几度更改,但姜维之“从严治学治校”的思想却始终未动摇。抗战胜利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也从成立最初“帮助妇女自立生存”的办学理念提升转变为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为此,学校选择高学历教师任教,授课教师中,郝凤生24岁时曾任复旦大学教务主任;骆汝珍曾任银行行长;谢子纯解放后任市一中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

  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使培华职校到西安市财经学校的发展期间,培育出了几千名学生,遍布西安市、陕西省机关、学校、工厂、商店、财政金融部门以及部队、科研单位。全国各地都有这一时期的毕业生。他们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21 14:24: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在抗日烽火中熔铸大学精神

下一篇: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遥途漫海求学路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