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在四川三台 东北大学“回家了”
2018-03-21 10:22:30  来源:人民网 辽宁日报 记者:王岩  点击:  复制链接

东北大学学生在图书馆学习。

离开四川三台返回沈阳前,全体师生在礼堂前合影。

东北大学在四川三台时的校门。

  核心提示

  1938年3月初,东北大学将校址选在了四川北部的一座小城,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3月19日,东北大学师生趁着夜色从西安火车站坐上了火车,20日到达宝鸡。22日,东北大学500余名师生在宝鸡集合完毕,编成了3个中队,开始步行,向三台进发……那一刻,没有人想到,他们会在那里度过8年。

  图书馆天天爆满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小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诗圣杜甫曾在这里蛰居8个月,东北大学师生在这里生活了8年,度过了抗战中最为艰苦也最为充实的时光。

  刚来三台,东北大学师生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在三台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学校很快就复课了。

  没有宿舍,师生们就住在三台的文庙、祠堂和民宅里,教室都是旧房改建。经过半个多月的修葺和整理,教室和宿舍初具规模,还建了一个小礼堂和一座球场。

  1938年5月10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东北大学在三台正式开学。

  三台有一座纪念杜甫的草堂,被称作草堂寺。 1939年7月,东北大学陆续在草堂寺一带修建了图书馆、洗漱室、膳厅,并且加盖了几间教室和学生宿舍。为了纪念杜甫,东北大学师生特意在魁星阁上开辟一个区域建了一座“杜公纪念堂”。

  东北大学三台时期的学生周烈在《回忆母校东北大学在三台》一文中写道,这个时期的东北大学没有电灯和自来水,学生宿舍也都是平房,晚上学习照明都是用桐油灯,因为油烟特别多,第二天起来,同学们会发现鼻孔都是黑黑的。

  晚上,只有草堂寺的图书馆是最明亮的地方,当时图书馆有4盏煤气灯,一到晚上就大放光明,图书馆里天天座无虚席。

  在三台的8年,是东北大学流亡岁月中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东北大学也得以重新发展,院系增多,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东北大学校史专家王国钧说:“当时的东北大学在聘请名师方面除了邀请学术界权威以外,也聘请了一些没有高学历,而是自学成才的教授,一旦这些教授有著作、学术成果问世,东北大学就敢于高薪聘请,这是东北大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特点。 ”

  王国钧说:“这一时期东北大学的著名教授很多,金毓黻、姚雪垠、赵纪彬、杨荣国、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东北大学任教,他们的思想也很进步,如赵纪彬教授和杨荣国教授都是共产党员,都是以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著称于学术界,他们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东北大学公开系统地传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

  有了首个“硕士点”

  赵纪彬教授和陆侃如冯沅君教授夫妇组织起了川北文艺协会,协会里有一个“三台实验剧团”,剧团经常演出《日出》、《雷雨》等名剧,并把鲁迅、夏衍、曹禺等人的作品介绍给东北大学师生和当地群众。

  当时,东北大学的学生活动也十分丰富,如《黑土地》壁报,经常发表各种诗歌,一首抒情诗《妈妈的黑手》抒发了怀念东北、渴望收复失地的抗日爱国激情;《史学》壁报,经常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历史事件,团结了一批进步同学;“东北问题研究社”用进步观点研究东北问题,团结教育同学立志为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全新的东北而献身;“读书会”则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持久战》、《论解放区战场》介绍到三台,传播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三台时期,东北大学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40年8月,东北大学成立了东北史地经济研究所,由金毓黻教授负责,后来更名为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这里也是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诞生之地。

  1942年3月,国民政府令东北大学成立“东北建设设计委员会”,研究制定收复、建设东北的计划与纲领,以备抗战胜利后建设东北之用。为“东北建设设计委员会”承担研究工作的就是文科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这一时期,文科研究所的成果十分显著,《东北通史》、《东北要览》、《东北集刊》等一大批研究东北史地、经济的著作和调查报告纷纷出版。时至今日,这些成果仍是东北史研究领域的典范。

  又一批知名教授来到东大

  1944年10月,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东北文物展览会”。

  展览陈列了东北史料、现代资料、东北文物、照片、图表等。踏入会场,一些东北同胞仿佛又回到了故乡。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参观后感慨:“东北人民,在水深火热中过了十三年,在后方的东北人士,也在血泪中回忆着故乡十三年。含着血泪看了这些,实在忍不住和他们一起喊出来,打回老家去! ”

  三台时期的东北大学重新聚集了一批知名教授——

  金毓黻(1887-1962),辽宁辽阳人。 1931年3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大学委员会委员。 5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拘捕。 1939年,金毓黻来到四川三台赴东北大学任教。1941年,任东北大学历史学教授。1949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渤海国志长编》、《中国史》、《东北古印钩沉》、《东北通史》等。

  姚雪垠(1910-1999),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名誉副主席。他的长篇历史小说 《李自成》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1945年3月28日,姚雪垠来到四川三台,受聘担任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纪彬 (1905-1982),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1926年,赵纪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7月,经由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介绍,担任东北大学教授,讲授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逻辑学等课程。他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深得进步师生的拥戴,不少青年学生受其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1981年,受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兼职研究员,直至去世。

  杨荣国(1907-1978),哲学家,湖南长沙人。1938年,杨荣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运用于古代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曾任三台时期东北大学教授。 1946年7月,杨荣国被国民政府逮捕。在狱中,杨荣国仍然继续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出狱后即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中山大学工作。

  陆侃如(1903-1978)、冯沅君(1900-1974),1929年二人在上海结婚,一直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合著的《中国诗史》是我国第一部开创性的影响较大的著作。 1942年,二人来到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陆侃如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46年,两人随校迁回沈阳。

  东大要回家

  1946年3月15日,学校宣布放假并通知学生、教职工:1946年10月,前往沈阳东北大学北陵校址报到。

  由于路途遥远,师生们的返乡过程并不顺畅。直到1946年11月中旬,最后一批由学校校部率领的教职员工和家属才到达沈阳。

  东北大学1945级校友胡史路在《东大忆旧》一文中回忆了东北大学从三台迁回沈阳的一路艰辛。

  1946年9月,他和同学乘坐学校包雇的卡车从三台出发,先是南下来到重庆,没有停留,就直接在朝天门码头登上客轮,沿江东下,经过三峡、武汉,来到南京。

  从南京上岸后,他们被学校安排在东北同乡会馆暂住,等待学校联系北返的交通工具。结果一等就是30多天。 10月末,学校联系到的是一艘美国二战时使用的巨大登陆艇,学生们乘艇从南京出发,直奔上海,不经停留,便直接驶出长江口,然后一路向北。11月初,登陆艇终于抵达葫芦岛码头,再换乘火车,到达沈阳。

  王国钧说:“这时,从三台北返回到沈阳的教职工一共只有百余人,学生约五六百人,规模大不如前。但很快,东北大学再次焕发了活力。 ”

  此时,正赶上东北大学临时补习班1911名学生结业,其中的1496人进入东北大学继续学习。1946年12月,东北大学又陆续在沈阳、北平(今北京)招收了一部分插班生,分配到各个院系,这时东北大学的学生人数又很快恢复到2500人。 1947年1月,东北大学陆续接收几百名复员军人到校学习。1948年4月,东北大学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3899人,加上教职员686人,共计4585人,超过“九一八”事变前的规模。

  1947年3月,东北大学迎来了回到故乡的第二次开学,这时的学校已经设有5个学院、27个系(科)。

  文学院设有文学、中文、外语、历史、教育、哲学6个系,俄文,体育两个专修科;法商学院设有政治、经济、法律、工商管理4个系;理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气象、地理、地质6个系;工学院设有土木、建筑、化工、机械、电机、矿冶6个系;农学院设有农艺、畜牧、森林3个系。农学院院址位于沈阳塔湾地区,其他学院都在东北大学北陵校址。

  1948年6月,东北大学被迫第二次迁往北平,校部设在武王侯胡同燕京造币厂旧址,文、法、理、工4个学院在光明殿和棉花胡同上课,农学院在铁狮子胡同上课,但也有部分反对迁校的学生仍留在沈阳。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也迎来一段全新的历史时期。2月28日,《对于在平(今北京)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发布,东北大学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以及东北大学历史研究所被并入1946年2月20日成立的解放区东北大学,1950年4月,该校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同时,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的775名学生也返回沈阳,在这两所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9月,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合并组建了东北工学院。1993年4月,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

  “回家”的东北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己任,已经累计培养各类人才超过25万人,其中包括中外院士46人。

  (本文图片由东北大学提供)

  □记者/王岩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21 10:23: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中的大学 | 西北联大: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段传奇

下一篇:西北联大:在抗战中坚守并传播教育火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