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作霖建立,比西南联大更传奇的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上)
2017-08-05 10:54:48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提起抗战时期的大学教育,我们很容易想起那个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话——西南联大。在许多小说家、文学史家的各种艺术加工之下,西南联大的形象被无限拔高,它在抗战高校内迁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也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形之中压抑或是掩盖了其他同样传奇、同样精彩,也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的高校。这其中就包括,由张作霖创建,曾经全国规模最大,却在日军炮火下不得不流亡他乡的东北大学。

  那么,张作霖为何要在东北办大学?日本人对此为何横加阻拦?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是如何在东北大学建立的?张伯苓是如何为东北大学的兴盛出谋划策的?在张学良的努力下,东北大学鼎盛时期达到了怎样的规模?九一八事变当天,临近北大营的东北大学度过了怎样的惊魂一夜?当炮弹飞过东北大学时,全校师生是如何面对危局的?是谁带头喊出了士报国恩的口号?师生们逃难到北平后,又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东北大学重新建立起来的?这所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最后有着怎样的结局?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前世今生(上)

  “东北王”张作霖虽说是一个泥腿子出身的赳赳武夫,但他对于教育事业却很热心。1915年2月,当时担任奉天(沈阳旧称)第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曾上书大总统袁世凯,就奉天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整顿措施,并建议对学校加强管理。1918年,在升任为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的力主之下,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按照张作霖的要求,学生免收学费,并发给伙食费,这些费用全部由奉天省政府买单。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不久,奉天省代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将魔爪伸向中国东北,不仅进行残酷掠夺,还开办各类学校,实施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

  张作霖对于王永江等人的建议当即表示赞同。他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们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5万陆军,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次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张作霖要建东北大学的消息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装作诚恳的样子“劝告”道:“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想培养理工人才,可以到我们旅顺工科;造就医学人才,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对此,张作霖十分气恼,他对王永江道:“小鬼子是怕我们自强啊,他们越是反对咱办大学,咱们就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在张作霖的鼓励和支持下,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26日宣告成立。文法科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俄国文学、法律学、政治学等系;理工科设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系,共有学生480多人。校舍暂用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的旧校舍。王永江兼任校长。不久,奉天省公署拨清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35万多平方米,基建费600万,开始兴建新校舍。

  “知行合一”是东北大学当时的校训。为避免纸上谈兵,张作霖又准许拨官地15万多平方米,拨款280万,给东北大学兴办工厂。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另外,东北大学还设有植物园地6万多平方米。这样,整个校园面积达60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

  经过一年多建设,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相继竣工。当时,奉天省财政给东北大学的经费每年达160万银元,这在国内大学之中算首屈一指。如南开大学才40万,北京大学不过90万,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

  为吸引一流学者来东北任教,东北大学所设定的薪金和待遇相当优厚,甚至高于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南开240元,东北大学则为360元。张作霖还下令:“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并不许拖欠。”这与当时国内战争情况下,各校教授遭欠薪、减薪为常事形成鲜明对比。此举招揽了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前来任教。据1928年的统计,东北大学128名教职员中,留学归来的有77人,其中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其阵容之盛,远非其他大学可比。

  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东北大学不仅在招收新生时严格挑选,而且认真吸收欧美国家名牌大学的经验,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准为蓝本进行课程设置,并特别重视外语教学和应用,答卷、做题、写实验和实习报告都用英语。学生在校期间实行淘汰制,月考、期考、学年考试,违纪者严惩不贷;成绩不及格者,一律公示降级,或者令其休学、退学。学生经过多次考试淘汰,最后能顺利毕业的仅仅过半数。

  那些不相信中国人会把东北大学办好的日本人在参观了东北大学之后,都不得不承认,东北大学的实验设备是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国立大学高许多,教育水准高于日本在满洲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

  1927年11月,王永江因病逝世。奉天省省长刘尚清被东北大学委员会公推为第二任校长。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谋害。7月2日,东三省议会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主政东北。8月16日,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在继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后,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他向社会发表声明,不继承父帅遗产,从中结算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大学教育事业经费。他主持设计了白山黑水盾形校徽,代替了最初建校时的圆形校徽,以此提醒全校师生勿忘祖国和家乡。东北大学举行开学或毕业典礼,他都亲自参加,每次演讲时都鼓励学生发愤学习。

  为激励师生负起“爱校、爱乡、爱人类”的重大使命,根据张学良的提议,由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作词,著名学者、作曲家赵元任谱曲,创作了《东北大学校歌》。在1929年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那天,2000多名师生服装整洁列队于操场上,待张学良讲话后,放声高歌《东北大学校歌》:“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抒发了学子们报效桑梓、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并毫不隐晦地道出了时人对于日、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掠夺我东北河山的担忧。

  当年,为阻止日本插手东北教育的野心,张学良加速扩建东北大学。从1925年至1931年,他捐资100万元银元,修建了文法学院教学楼;捐资30万元银元,修建了一座可容纳万余人的现代化的罗马式体育场;捐资50万元银元,增建了图书馆、化学馆和实验馆。

  在学校管理方面,张学良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他上任伊始便破除了男女不能合校的旧俗和禁令。1928年开始,东北大学各系开始招收女生入学。当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1929年,他批准东北大学各科改为学院,所聘任的院长都是从曾在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中遴选的,如文学院院长周天放,是美国欧力根大学教育学学士,曾任北平民国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孙国封,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理学博士;法学院院长臧启芳,曾留学美国;工学院院长高惜冰,是美国麻省纺织工科大学学士;教育学院院长李树堂,是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博士。同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张学良亲自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

  张学良还决定,各系考第一名的毕业生,由学校资助,公费出国留学深造。在被选派的学生出国之前,校长会亲自与他们谈话,以作鼓励。张学良曾让即将留洋的学生在他的北陵别墅住上一段日子,教学生打网球、吃西餐,学习西方风俗礼节。为了让留学生了解外国发展情况和风土人情,甚至还津贴旅行参观费用。

  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学良对于基础教育和民众教育也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如1928年秋,他捐助500万银元,作为发展辽宁省立中小学教育事业永久基金,以补助教育资金之不足。为保管和处理此项专款,特成立“汉卿捐助奉省中小学教育基金董事会”,张学良亲任董事长,聘请热心教育的名流如袁金铠、王树翰、李静澄等17人为董事。他还创办了辽宁私立同泽高级中学校、成立了辽宁省民众教育委员会,专门发展民众教育事业。这样,在东北地区基本上建立起了具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低到高的一整套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东北地区近现代教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4月26日,梁启超给正在欧洲度蜜月的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言及正在筹划他和儿媳林徽因回国后的职业,一是“为势最顺”的东北大学,一是清华学校。6月19日,梁思成夫妇还在旅途中,东北大学已经先将聘书送到梁启超手里。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张学良的盛情邀请下来到东北大学。梁思成被任命为建筑系责任副教授,月薪为800块银元,直到1931年6月离任。

  这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撰写了中国建筑史第一部教材《中国建筑史》,培养出刘致平、刘鸿典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后来,林徽因因劳累患了肺病,张学良命副官谭海陪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休养,并沿途观赏了辽西地区的名寺古刹。林徽因带病帮助梁思成测绘了锦州的大广济寺、府城隍庙及义县奉国寺等,还把锦州农神庙、三才寺等古建筑的雕饰图案绘成册。

  张学良主张“健身强国,抵御外侮”。他在出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我今天所欲与诸位说的,首先是提倡体育。说起来中国的教育界大多数不肯注意体育,所以学生多失于软弱,我很希望本校关于体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他先后作出了加强体育教育,成立体育专修科,增聘体育教员,注意招收体育好的学生,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等决定。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是由他慧眼发现并栽培的。

  那是1928年秋的一天,张学良的大弟张学铭回家说,他在大连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时,发现有一个叫刘长春的少年速度如风,谁也撵不上他。张学良听了,立刻派人前去调查。当调查的人回来后,张学良听罢汇报,当场拍板,破格录取只念到初一的刘长春。为了提高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水平和进一步栽培刘长春这块难得的短跑璞玉,张学良特批以每月800大洋、两匹马的重金聘请德国田径队队长、5000米长跑世界纪录保持者布奇来担任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教练和刘长春的指导教师。在1929年5月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一鸣惊人,连获100米、200米和400米这3个项目的第一名,而且均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1932年,张学良个人资助刘长春参加了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让中国的国旗第一次飘扬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张学良能够将东北大学推向辉煌,与张伯苓的鼎力相助分不开。张学良与张伯苓的忘年交有着诸多传奇的色彩。1916年10月底,时年40岁的张伯苓应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来到沈阳市做题为《中国之希望》的讲演,时年16岁的张学良是听众之一。“中国不亡吾辈在!”“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面对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正感到前途渺茫、灰心失望的少年张学良听了张伯苓的讲话后,大为震撼,从此立志救国。他以张伯苓私淑弟子自居,在创办东北大学的过程中,虚心向张伯苓请教。

  1930年底,张学良改组东北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自任主席,聘张伯苓为校务委员。张伯苓多次应邀前往东北大学出谋划策,指导工作。当他发现张学良缺少执行校务的得力助手时,立即将自己的得意门生、从英国留学归来、正好是东北人的宁恩承推荐给张学良做秘书长,代行校长职务。

  此外,他先后派遣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和体育课主任章辑五等人去东北大学帮助工作;还将校务管理的行家里手、南开四校的事务主任孟琴襄借调到东北大学工作一年。孟琴襄在任东北大学事务部主任期间,带领员工真抓实干,不仅令校园面貌大变样,而且节约后勤经费20多万元。由于东北大学多方面学习借鉴南开大学的办学和校务管理经验,成效显著,当时沈阳传媒这样报道说,“南开精神已由白河之滨移来辽河之滨了。”

  东北大学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进入鼎盛时期。到1930年秋,已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教授300人,在校学生3000多人,而此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不过2000多人。此时的东北大学,校舍壮丽,设备充足,良师荟萃,学风淳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各项指标都在国内称冠。然而世事难料,好景不长,正值东北大学气象蓬勃,光辉璀璨之际,“九一八”事变一声炮响,让盛景转瞬即逝。

  那么,九一八事变当天,临近北大营的东北大学度过了怎样的惊魂一夜?师生们逃难到北平后,又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东北大学重新建立起来的?这所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最后有着怎样的结局?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的前世今生(下)

  《同舟共进》《文史春秋》张在军李星建 李敏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8-05 10:57: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有一所抗日军政大学陆军中学!

下一篇:张学良发展,比西南联大更传奇的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