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西南联大: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大学
2017-07-03 10:30:32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危矣!华北危矣!中华民族危矣!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其中三所著名的南迁高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不到两个月,南京陷入敌手,武汉、长沙为之震动,长沙临时大学师生决定立即迁往云南。其中一部分南下经海路经越南辗转进入云南,另一部分在闻一多、曾昭抡等11位教师组成的辅导团带领下,栉风沐雨,徒步行军3500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一次罕见的远征。“西南联大”这个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由此诞生。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在艰苦的境地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创造了空前绝后的文化辉煌。

  联大迁到云南后,情况非常不乐观,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学校缺少教室,仅有的教室也很简陋。校舍是租用来的,而且很分散,有借用昆明原有的学校、房舍、祠堂,也有自建的新校舍,条件很差。

  当年师从沈从文老师笔下的学生宿舍写道: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子,既是书桌,也是衣柜。

  联大师生不仅办学条件差,生活条件也是极为艰苦的,原来拿着高额薪水的教授们日子非常不好过,生活水平缩水极为严重,很多联大教授甚至可以说穷困潦倒。校长梅贻琦夫人韩咏华为了帮补家里的生计, 挎着篮子到大街上卖切糕;华罗庚一家与闻一多一家挤在一个不到二十平的小屋,后来实在挤不开,华罗庚跑到附近一家人租了个牛圈,和牛一起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住在阴暗潮湿的尼姑庵;闻一多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半夜挂牌刻章;吴晗债台高筑,生活艰难,变卖珍藏典籍还债;大猷化装贫农捡牛骨回家给妻子熬汤治病;费孝通卖起了大碗茶,李晨岚卖起了画,董作宾卖起了字……

  比起教授,学生们更为艰苦,主要靠救济金、贷金维持生活。

  尽管贫困潦倒,但联大教授们一身浩然正气,25位名教授曾联名致函校领导拒绝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费。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教授们视学术为生命、潜心致学、培育栋梁,学生不堕壮志、奋发向上。图书馆前排队的人潮,昏黄油灯下鸦雀无声的自习,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尽管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但西南联大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光彩照人的一所大学。

  这里名师荟萃,学者云集,新秀竞起。据有人统计,当时在西南联大任职的大师级学者,就有将近150人。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涌现出一大批一流人才: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

  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

  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里不包括那些为了争取国家早日独立走上抗日战场牺牲的学子。在1946年5月4日落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镌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共834人。据说,实际从军人数远大于留名数。

  联大的奇迹远未止于这些数字。在硝烟中一部部学术巨著问世,产生了一大批极具深远意义的理论著述: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周培源发表了《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脉动方程的解》一文,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钱穆完成了对20世纪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的《国史大纲》,冯友兰完成哲学巨著《新理学》;闻一多的《楚辞校补》、、郑天挺的《清史探微》、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费孝通的《禄村农田》等大批奠基性论著。

  为什么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西南联大能作出如此突出的贡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JohnIsrael(中文名易社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诺贝尔奖获获得者杨振宁如此评价: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当时西南联大的那些老师:

  陈寅恪、吴大猷、雷海宗、沈从文、钱钟书、张奚若、陈序经、陈岱孙、金岳霖、冯友兰、费孝通、闻一多,叶公超、王力、朱自清、陈省身、吴晗、潘光旦、钱端升、吴有训、冯文潜,郑天挺,吴宓等人。

  让我们再缅怀一下西南联大培养出的人才:

  汪曾祺、杨振宁、李政道、殷光海、穆旦、邓稼先、何兆武、王瑶、屠守锷、彭佩云、吴大观、王希季、黄昆 、邹承鲁、朱光亚、何其芳、 叶笃正等人。

  西南联大,八年全面抗战中的教育奇迹,民族繁荣富强的摇篮。

  参考文献:《中国全史》史仲文 胡晓林

  《中国通史》白寿彝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7-03 10:32: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上战场

下一篇:抗战时期,有一所抗日军政大学陆军中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