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略论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2018-03-16 11:10:32  来源:论文网 作者:刘庆礼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干部教育事业,在备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不仅对坚持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为我们今天的干部教育工作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影响;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敌后创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在这些抗日根据地,我党高度重视干部教育事业,把干部的培养教育作为根据地建设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战略决策,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本文拟就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实施原因、开展情况、成绩和影响、历史启示等方面略陈管见,以期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干部教育的实施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施干部教育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有着独特的历史原因。

  1 实施干部教育是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全面抗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我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因此,对士兵和老百姓进行抗日政治总动员就成为我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动员所有军队和人民实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战建国纲领》。要做好动员工作,干部是关键因素。而且,这种动员“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而是“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这就对干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干部要能够结合实际形势帮助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并组织群众进行抗日。可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各抗日根据地都面临着干部匮乏的问题。因此,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实施干部教育是提高干部整体素质的需要。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我党幸存下来的绝大多数干部,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较低,无论是老干部还是新干部,面对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不能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

  老干部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丰富的实际斗争与工作经验,但他们大多出身于工农家庭,来自农村的居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政治理论水平较低。“据安塞县实行干部教育前统计,这个县区委书记中的4.3%、区长中的57.1%、自卫军营长中的85.7%、妇联主任中的100%、工会主任中的67.1%、保安助理员中的286%、青救会主任中的28.6%是文盲。”干部文化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新干部中知识分子出身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抗战热血青年纷纷从国内外涌入延安,他们之中有来自越南、缅甸、菲律宾、加拿大、泰国等地爱国华侨,也有各地的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来到延安的就有2288人。他们富有青春的朝气和热情,积极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来,但由于缺乏锻炼,政治方向还不够坚定,革命意志尚不坚强,艰苦奋斗的传统与作风还没有化为其自身的品格,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因此,中共中央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彻底的教育和改造,消除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树立起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信心,使他们更好地为抗战服务。

  3 实施干部教育是统一干部思想的需要。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我党内曾发生过“左”和“右”的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后,党内分别出现了“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干部队伍中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我党长期处于农村战争环境,广大干部缺乏马列主义修养,在工作中往往单凭经验办事,难免“闭着眼睛捉麻雀”,甚至上当受骗,跟着错误路线跑,不自觉地给革命带来危害。一些干部虽然读了一点儿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机械套用马列的个别词句,形成教条主义的作风。从思想根源上讲,都是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容易凭借主观经验来判断和分析问题。只有加强干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肃清“左”、“右”倾错误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和理论素养,解决干部的思想统一问题。

  4 实施干部教育是坚持并维护统一战线的需要。抗日战争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统一战线。“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但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两个问题:第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保持加入统一战线中的任何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必须服从于抗日战争的利益,否则就会破坏团结对敌的总方针。而国民党却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即经过蒋介石和阁锡山。第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把抗日与团结、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而国民党中“有些人单单强调了抗日,但不愿意强调团结和进步,甚至完全不提团结和进步”,本质上就是“要把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消灭,要把一切地方的抗日力量消灭,以便统一于国民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党理论水平的不平衡,一些党员缺乏北伐战争时期两党合作的经验,出现了“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统一战线中迁就国民党的无原则倾向”等现象:而且,八路军中的新军阀主义倾向也有所发生,“表现在红军改编后某些个别分子不愿意严格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个人英雄主义、以受国民党委任为荣耀(以做官为荣耀)”等方面,这种新军阀主义“带着极大的危险性”。因此,我党必须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真正坚持并维护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准备。

  二、干部教育的开展情况

  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种,通过两种具体形式的教育为我党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满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和思想觉悟水平。

  1 在职干部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在职干部教育,将在职干部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这是因为,由于当时革命战争的迫切需要和物质条件的困难,绝大多数干部不能脱离工作去学习,而这些担负抗战救国重任的革命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职干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革命工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抗日战争的进行。因此,提高干部水平的最好途径便只有大力开展在职干部教育。

  这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中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为了提高在职干部教育的质量,党中央于1942年2月28日作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具体规定了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确定了开展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理论教育。①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业务教育,其学习内容包括与各部门密切联系的周围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关的政策法令的研究、具体经验的研究,学习有关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干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学会和精通自己的业务。②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其范围包括时事教育和一般政策教育,目的在于让他们深入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③对于一切文化程度低的干部,除业务教育和政治教育外,应强调文化学习。学习的科目有国文、历史、地理和算术等。由机关开办文化补习学校、补习班和文化学习小组。目的在于使他们有条件理解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带领人民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中去。④高级干部和中级干部有学习理论的条件者,还须学习理论。学习范围包括政治科学、经济科学和历史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习边区建设,尤其注重新人生观的培养,使每个干部具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热情和向人民大众学习的真正决心”。

  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体系确立之后,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则至关重要,而这种教育方式乃是从各抗日根据地实践斗争以及干部工作实际中逐步形成并制度化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①在工作和斗争中学习。②建立日常的学习与考核制度。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有关文件中对在职干部的日常学习与考核作了制度化规定。关于检查与考核,规定中央干部教育部对延安在职干部的学习每4个月检查一次,军事机关、边区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每2个月检查一次,各支部干事会每月检查一次,教员要对学习者进行测验与考核,对优秀教员、办理文化有功的工作人员及积极学习且成绩优秀的学员进行奖励。在鉴定干部的时候,学习情况应作为鉴定标准之一㈣。③开办短期训练班。抗日战争时期,干部教育形成在职干部轮训制度,即将干部分批分期抽调出来加以短期培训,培训1完毕返回原职。各抗日根据地在大力实施在职干部教育过程中充分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干部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成为在职干部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在职干部教育,提高了干部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加强了其理论修养,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共产党政权与旧政权的区别。

  2 干部学校教育

  抗战需要大批干部。为适应这个需要,我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同时,对中等学校和高级小学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担负起一定的培养干部的任务。

  一是各级党校的创办。早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就在延安恢复了中共中央党校,作为高中级干部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学校。1938年5月,党中央又在延安创办了马列学院,成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学校。194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专门发出的《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均应办理党校。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创办了培养中、初级干部的党校和训练班。

  二是培养抗日的军事政治人才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学校的创办。早在抗战爆发之前,中共中央就创办了红军大学,抗战爆发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高级学校。后来,抗大还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12个分校。随着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成为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爱国华侨的荟萃之地,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先后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研究院、马列学院(后改为中央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大学、延安炮兵学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20多所干部学校㈣。除陕甘宁边区建立大批的干部学校外,华北、华中等其他抗日根据地也适应干部教育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干部学校、训练班。在晋察冀根据地比较著名的有华北联合大学和白求恩卫生学校,在华中、晋冀鲁豫及山东根据地,也都办有抗大分校、鲁艺分院和军政干部学校以及各种短训班等。

  三是培养初级干部的各类中等学校的创办、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中等学校不仅培养中学生,而且主要培养在职干部;不仅有正规学制的中学、师范,而且有各种短训班。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的中等教育非常薄弱。1937年民主政权建立后,创办了鲁迅师范学校,次年又办了边区中学,1939年两校合并为边区第一师范学校。1941年林伯渠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作《边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提高师资水平和培养教育干部,必须加强中等教育。从此之后,边区的中等教育有较大发展。到延安整风时,边区已有鲁迅师范、延安师范、边区师范、延安中学、子长中学等20余所。其他抗日根据地,中等学校也有很大的发展。晋察冀根据地初办中学时,仅办了1年师资训练班,到1940年有中学9所,培养了7000多名中层干部。苏皖根据地原来基础较好,抗战后期有中学80多所,仅苏北盐城就有13所”。

  为了切实加强干部学校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真正发挥干部摇篮的作用,中央对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校还进行了整顿。并于1941年12月20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了延安干部学校的基本缺点,说明了干部学校教育的目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去分析中国历史与当前的具体问题,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使学生养成这种应用的习惯,以便在他们出校之后,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去分析问题与实践”。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各校除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外,还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好理论,又懂得实际,并把二者联系起来。“一般说来,专门课应占50%,文化课应占30%,政治课应占20%”。《决定》还明确规定了各个干部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它的颁布实施,使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教育脱离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和制约,真正成为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

  另外,还需提及的是干部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工作密切为抗日战争服务,所有的学校都实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也是紧密结合斗争实际,“实行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国防教育,根本改变过去的方针和教育制度”。第二,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参加群众工作,参加生产劳动。第三,教学采取教授自学、讨论、辅导、个别帮助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在学校内,实行民主生活。学生选派代表

  参加学校管理。第五,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互助学习提高。这是完全新型的干部学校,既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质量好、数量多的干部,又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干部教育的成绩和影响

  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是我党根据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并结合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开展起来的。这些培养出来的大批干部,不仅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人才。

  首先,干部教育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迅速、有效地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且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干部,这是干部教育最直观的成绩。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在1943年以后,都分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不仅陕甘宁边区自身的干部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为其他解放区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对此高度评价道:”在边区物力和人力支持下,八年全面抗战中,为其他解放区训练了4万个以上的政治、军事干部,及成千的文化和技术干部”。

  其次,干部教育掀起了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高潮,数以万计的干部程度不同地提高了政治恩想觉悟与文化水平。抗日战争时期,除了要在军事上坚持武装斗争以扩大巩固抗日根据地、经济上努力增加生产外,还需要从文化教育上入手,以提高抗日根据地人民尤其是广大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科学水平。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正是起到这样一种作用,它一方面使工农出身的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文化知识与领导管理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知识分子自身立场的转变,改造了他们的思想,使之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强的革命战士。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集中了一批全国著名的文化人,他们是党的新文化教育事业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当时,尽管各抗日根据地文化十分落后,战争空前频繁,物质条件很差,但是新的充满着斗争的生活和崇高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前方去,掀起一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运动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胜利。

  再次,干部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适合抗战需要的干部人才。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以后解放战争的开展及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大批有用之才。经过8年的干部教育,我党培养了足够的干部队伍,“单就晋察冀边区来说,8年中共训练了85000多名干部,分配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事业中,起着骨干和先锋作用,对抗战作了很大的贡献。”抗大总校办学9年间,“前后共培训了8期干部,计培养干部29072人”,抗大12所分校,“共培训出10多万名抗日军政干部”,其他一些干部学校也都硕果累累。1936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红军总数只有几万人,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党领导的其他形式的抗日力量和大量的从事地方工作和敌后地下工作的干部已达几百万人,这支干部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高于从前任何一个时期,他们成为中国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我党依靠这支干部队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很多人还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最基本领导力量。

  四、干部教育的历史启示

  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不仅对坚持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为我们今天的干部教育工作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概而言之,有如下三点

  其一。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干部教育的精神渊源。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是抗战的干部教育。抗战干部教育,顾名思义,其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它是抗战的产物,因抗战而产生,随抗战而发展,为抗战而服务。因此,它是以抗战的需要为标准、以抗战的胜利为目标的。抗日救国是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劫难,抗日根据地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师生没有被日伪的威胁、利诱所动摇,反而强化了他们固有的爱国主义信念,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发奋办学、求学。过去爱国是救国,现在爱国是建国。当今的时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就必须使当今的干部教育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因此,它完全可以从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中找到其爱国主义的渊源,予以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特色,让当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今的干部教育中发挥新的时代作用。

  其二,干部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干部的新途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培养大量的适合敌后抗战的革命干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抗日根据地积极探索,逐步创建了一个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首位、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战时干部教育体制。干部学校教育的范围很广,除高级干部学校、一般干部学校和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干部训练班外,抗日根据地还把中学甚至高级小学进行改造,使其肩负一定的培养干部的任务。这就为抗日根据地在短期内培养出大批的适合敌后抗战的干部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的干部。为了培养新时期的新干部,满足时代的要求,抗日根据地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精神需要发扬。

  其三,发扬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革命传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发展起来的。日寇的“扫荡”,经济的困难,环境的恶劣,物质的匮乏,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为了培养不畏困难、艰苦拼搏的精神,抗日根据地把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干部教育的重要地位,实行干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在,从条件上来讲,已今非昔比,但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勤俭办学的精神仍需继续发扬。这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仍然落后,经济不发达。因此发扬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对搞好当今我国的干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16 11:11: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实践活动探析

下一篇:抗日战争期间高等院校内迁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