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青年教育及其经验启示
2018-03-15 14:47:32  来源:论文网 作者:郭书利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青年教育,坚持民主平等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少而精原则、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注重富有特色的课堂教授法、自主学习法、典型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开展了基础文化教育、“三观”教育、军事教育和卫生、科技、党政等人才培训。其经验,对当前开展青年教育具有现实启示价值。

  【关键词】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青年教育 经验启示

  对青年群体开展教育在中国共产党事业中历来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一直非常重视对青年群体开展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枢,因为受到物质条件、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该地区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民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该地区的教育事业极为落后。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源源不断地投奔陕甘宁边区,这些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系统的革命斗争理论,如果不切实加强革命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定导致青年群体开展的革命斗争效果大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教育陕甘宁边区广大青年群体开展抗争工作,成为摆在中共和边区政府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成为中共开展革命教育事业的大事。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原则

  按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青年的具体实际需求,对陕甘宁边区之前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之后,针对如何提高边区青年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党的事业服务,边区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开展青年教育的民主平等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少而精原则、青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和平等原则。边区青年教育中的平等原则,是无产阶级青年教育的性质特点的集中体现。该时期边区青年教育具有显著的民主特点、平等特点。在开展青年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中共坚决反对鄙视、轻视青年教育的行为,要求边区的青年委员会、各级各类学校、青年救国会等相关组织高度重视青年教育问题,并且要求青年在组织上保持应有的民主性、独立性。比如,学生会作为开展青年教育的重要主体,该时期的学生会成为真正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的总会、分会均按照民主的原则选举产生”。同时,中共要求边区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坚持平等原则,结合当地特点,适当放宽学生的入学条件,对入学年龄的条件限制较少,体现了教育公平。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共历来十分反对教条主义,在与教条主义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青年教育时始终强调,让青年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青年们通过运用这些理论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各教育机构的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而确定,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中,按照具体实际确定青年教育的政策和方针,“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青年实际制定教育的内容,按照有利于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原则确定教育的内容,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风。比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就要求所开展的青年教育做到“原则化、通俗化、具体化、中国化”。

  少而精原则。少而精原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中共开展活动的经费十分紧张,能够投入到青年教育活动中的经费也极其有限,干部队伍十分紧缺。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共在开展青年教育之时,要求边区各级教育机构按照“少而精”原则确立课程和内容,废除那些不必要或者不急需的课程,青年教育的课程设置以本专业为主。194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指示,要求在开展教育中坚持“少而精”原则。边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的目的上,均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具体运用相结合,强调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急用先学,不急用后学”,通过边区青年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大量的抗日干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边区青年教育工作中贯彻马列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列宁曾经指出,脱离了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是无法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青年教育的过程中,较好地贯彻了青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中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将生产劳动与青年教育结合,将其作为改造青年思想、促进革命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原则指导下开展了学校教育、技术实践、课外实验、集体义务劳动。边区在开展青年教育之时,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均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生产劳动实践本身也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同时,边区还将青年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劳苦大众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培养了青年的劳动观念、群众观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方法

  在重视边区青年教育原则的同时,陕甘宁边区开展青年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方法问题,不仅注重传统的课堂传授方法,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青年的自学能力,通过典型宣传树立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发广大青年积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投身抗日斗争实践的热情。

  富有特色的课堂教授法。传统课堂教授法依然是边区青年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但边区课堂教授法富有自身特色。中共中央于1941年发布的《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要求,要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其创造性,而应该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教学方法。在边区的青年教育实践中,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法。与此同时,结合青年的职业、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等开展研究式、实验式的教学方法,而且在教学环节中适度加入了娱乐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青年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提升了教育效果。   自主学习法。鉴于陕甘宁边区教师资源的匮乏,以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边区在开展青年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发挥青年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总结和创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效地保障了针对青年开展教育的实效性。结合边区的实际,边区各级各类学校始终坚持了“自学为主,教授为辅”的政策,让学生在阅读、质疑和检查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日由教师授课2~3小时,其余时间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

  典型引导法。边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抗日战争中的革命故事、先进典型人物故事等来教育青年积极踊跃投入抗日战争中,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唤醒了青年们的抗日热情,具有极强的引导性、鼓动性。在通过典型引导法开展青年教育之时,中共十分注重典型事例的真实性,以边区抗日斗争中涌现的真实感人事例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题材,号召青年们向先进人物学习,发挥了榜样的激励作用。比如,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了鼓励青年拥军参军,号召青年向师道恩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榜样激励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按照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需要,制定了相应的国防教育方针,要求中共领导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服务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即发展“为抗战服务的教育事业”。陕甘宁边区青年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这就决定了必须对青年们开展综合知识、基础文化方面的教育。抗日战争的需要和青年群体文化素养偏低的实际,决定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基础文化教育。陕甘宁边区青年群体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的实际,决定了边区开展青年教育必须以基础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为了改变边区青年文化落后的现象,边区开展了“消减文盲运动”,同时对非文盲也非常注重开展基础文化教育,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在开展“消减文盲运动”过程中,边区着重对青年开展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中,让青年首先从书写自己和父母亲属名字、周边村寨名称开始,逐步让青年能够书写农作物和牲畜名称,最后达到能够基本阅读普通读物的效果。边区教育机构还专门规定了每天的识字量,定期进行检查。据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在开展了50天的新文字教育活动后,“1500名文盲中有700多人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读写”。

  开展革命观、劳动观、群众观“三观”教育。1938年3月,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制定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边区着重对青年群体开展了革命观、劳动观、群众观“三观”教育。在革命观教育中,使更多的知识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或者革命的同情者。对青年党员开展了党性教育,让青年能够在行动中自觉地坚持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劳动观教育中,为了克服敌军的封锁,边区组织青年们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中共中央西北局也于1941年发出了通过养猪、种菜、烧炭等劳动“备战备荒”的号召,青年们成为“备战备荒”的生力军,成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重要群体。在群众观教育中,青年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注重深入群众,改善生存条件。

  开展军事教育。结合中国抗战的现实需要,以及陕甘宁边区青年的特点,毛泽东于1937年提出了实行国防教育的主张,同年由中央组织召开的洛川会议作出了“抗日的教育政策”,提出了推行全国学生的武装训练,此后的一系列党的文件、会议中多次提出并部署了对学生开展军事教育。1938年,陕北公学成立纪念大会上,李维汉指出:“特别重要的是,要加紧军事的训练与学习,养成能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边区加强了对青年群体的军事知识教育,向青年们宣传军事斗争在保卫边区、保卫祖国中的极端重要性,宣传红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注重向学生教授军事知识、军事技巧、军事战术,组织青年开展军事实战训练、军事演习训练。

  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抗日救国为目标开展了党政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文艺人才、医护人才的培训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吸收了抗日青年作为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培训,为此专门开设了专业课程,加强了对青年们的短期训练。1941年12月,为了更好地改革和整顿学校教育,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按照“决定”的规定,军事、政治、科技、文艺、师范、医学等专门学校,应以学习该项专门工作的理论与实际课程为主,这就为各级各类专门学校普遍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军事学院、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重点承担了对军事干部人才的培训工作。比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招收的“参谋训练队”、“敌军工作训练队”,在开展边区军事人才培训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的教育,成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光辉典范,其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实践方面均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当前我党推动青年教育、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教育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教育的经验主要有:

  首先,开展青年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对青年教育事业的领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保障。中共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好地、更牢地把握好对青年教育事业的领导权,以教育的方式实现关心青年、贴近青年、团结青年,依靠青年开展好边区的各项工作,在教育青年的同时团结了青年、发挥了青年在推动边区各项工作中的作用,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边区始终坚持了党对青年教育事业的领导。

  其次,青年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切实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就能够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更为充足的智力保障,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年在推动中国革命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潜能投身革命,为革命和各项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青年最易接受先进思想观念,加强对青年的马列主义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的教育中,就是不断通过加强对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教育,让青年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以此解决青年在学风建设、党风建设、工作推进各方面的问题,培养了马克思主义后备人才,充分调动了青年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最后,青年对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其积极学习、努力工作,是推动青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年要更好地接受教育,就必须牢固树立接受教育的意识,有着对提升自己的内在需求,有着提高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渴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对青年的教育中,高度重视对青年学习热情的激发,增强了青年们受教育的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教育的现实启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青年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对当前深化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加强青年教育、发挥青年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作用具有许多现实启示,主要是:

  首先,要切实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教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的信仰,让青年始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有着坚定的信心,让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凝聚力量。

  其次,要将青年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让教育资源向农村青年倾斜,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提升农村青年的智力水平、政治理论水平,加快推动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现实中的谋生问题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青年是推进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全面提升青年教育的质量应作为当前和今后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在此过程中,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应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用人格魅力感染教育青年,注重培养青年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优势、保持个性,用自己的专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呼伦贝尔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8-03-15 14:48: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这个不起眼的小站见证了新四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

下一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