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晋绥边区青年干部学校的历史使命
2017-11-13 14:23:07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点击:  复制链接

  战火中诞生的“青干校”

  1940年初,120师在贺龙与关向应的带领下挺进晋西北地区,在他们的领导下,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民主力量日益壮大。

  此时,阎锡山根据蒋介石“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企图用“限共、溶共”的手段,削弱共产党、八路军、牺盟会和新军。他一方面暗地里和日寇勾勾搭搭,进行投降活动,一方面策动反动顽固势力加紧反共,于1939年

  12月发动了企图消灭进步力量的“晋西事变”。

  因其行为逆历史潮流,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八路军和新军在贺龙、关向应、薄一波、林枫、续范亭等同志指挥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消灭了阎锡山的部分有生力量,把骑一军、三十三军、十九军等反动军队赶出了晋西北。反顽固战争胜利结束后,各地相继建立起了抗日民主政权。

  为解决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各县基层干部不足的问题,晋西区委决定创办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1940年5月,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简称晋西青干校)在兴县胡家沟村成立,由贺龙兼任校长,罗毅担任常务副校长,教育长为冯直、周。

1940年5月27日,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典礼。

1940年5月27日,贺龙在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典礼上与学员一起合影。

  培养党的后备军

  1940年5月,晋绥边区青年干部学校初创,当时称为晋西抗日青年干部学校,先后共招收三期学员,共培训青年干部510人。晋绥边区青年干部学校位于兴县蔡家崖乡胡家沟村和五龙堂村,由于抗战的需要一度曾迁驻到兴县西关村和千城村。学校面积最大时达到1500平方米。1942年由于精兵简政学校一度停办,1946年10月复校,1948年夏迁至临汾地区。

  晋西青年干部学校是在战争中诞生,在炮火中成长发展的。反分裂斗争的枪声刚停,学校就诞生了,不少同志来自游击区和边沿区,有的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敌人封锁线来到学校的。

  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在乡知识青年,课程设置有:政治常识、青年运动史、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军事常识、游击战术。学习期间,学生自带行李,学校提供衣服和食宿,每月发少量的津贴。

  晋西青干校历时两年,共办了三期。第一期一、二、三队(三队即少儿队);第二期四、五、六队(六队后改为文化队);第三期为七、八队,先后培养了五百多名青年干部。学员结业后,全部分配在晋西北各县担任区、村行政干部。这批干部对于当时晋西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组建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参加对敌斗争、进行社会调查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绝大部分同志转到各条战线。1942年5月,由于日寇的不断扫荡,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根据地的经费开始出现不足,为了节省经费,集中财力支援抗日斗争,中共晋西区委决定撤销晋西青干校,并入晋西北干部学校。

蔡家崖乡胡家沟村晋西青干校遗址

蔡家崖乡五龙堂村晋绥边区青干校遗址

蔚汾镇千城村晋绥边区青干校遗址

贺龙在抗日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典礼上讲话。

  学员南下入川搞建设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重点提高青年干部政治觉悟,以适应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发挥党的后备军作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经过研究决定组建晋绥边区青干校,校址设在兴县五龙堂村,中共晋绥分局宣传部长龚逢春同志担任校长,史立言担任副校长,教育长李庶民。学校内设办公室、教育科、组织科、总务科、财务科。学员约三百人左右,按文化程度分编为五个队。

  晋绥边区青干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以致用,采取大量集中辅导,分组讨论,强调学员联系实际,编写学习心得,互教互学,着重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所以大部分学员毕业后都分配到晋绥边区各县担任区、村委会和青年团干部。1948年5月临汾解放,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根据中央指示,1949年夏,晋绥党政军机关搬迁山西临汾,同年6月,青干校随着搬迁至山西临汾苏村只剩下原教育长李庶民和少数教职员工留晋西北地委办团校。

  到了临汾后,晋绥边区青干校仍保留原名,序列为晋绥党校五部,教学计划党校管,任命史立言为部主任,胡健为副主任。学校机构设置有办公室、教育科、组织科、行政处、财务科、总务科、运输队。学员除了从兴县南迁的一百多人外,又从晋南各地委选送新学员一百多人,六地委的宣传队、卫生队七八十人亦合并到该校,至10月中旬,全校学员约四百多人,加教职员工约五百多人。

  按照学员的来处,学校把学员编为五个队:一、三队绝大部分是南迁来的学员;二、四队为晋南地区选送的话;五队为晋绥六分区胜利剧社、卫生队、范亭中学部部分同学。各队干部有队长、副队长、指导员、副指导员,并以队为单位建立了队委会和党支部。

  为了适应长途行军和进入新区的需要,9月下旬,学校按军事建制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第三梯队第三大队。在入川前的途中,根据上级党委决定,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一分为三:一部分由胡健带队进入川北;一部分由王夫英、李振带队到西康;其余部分由史立言、李宏带到川西和成都市。

  截至1950年3月,除七八十名勤杂人员返回山西外,其余三百多人全部分配工作。分到川北、西康、川西和成都市的同志大都担任了省、地、县青年团领导职务,为三省区和成都市青年工作的开展和青年团组织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1-13 14:24:2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史研究综述

下一篇:鲁迅艺术学院:延河水畔战歌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