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农村女性的识字运动及其启示
2017-10-04 15:26:26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徐爱新 窦新顺 胡会来  点击:  复制链接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通过政策引导、全员发动、科学组织、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教育环境,广大女性借助教育实现了由家庭到社会的角色回归。

  关键词:女性教育 农村妇女 扫盲运动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1 抗日战争之前河北农村女性教育的历史回顾

  抗日战争之前,河北农村女性世世代代沿袭着封建社会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女性教育朝着弱化教育形式、强化封建思想教育内容两个极端畸形发展。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累积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观,由此产生了“扬男抑女”的教育倾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男子培养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丈夫,将女子培养成“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女性教育内容以妇德教育和家事教育为主,灌输“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传授烹饪、缝纫、饲养、侍奉老人、养育子女等家务劳动技能,教育活动完全是一种生活化行为,与家庭生活融合在一起,无固定形式和从教人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性成才观引导下,社会普遍排斥女性的文化知识教育,官办、民办的各类教育机构均将女性拒之门外。在这种教育下,女性受教育越多,对男性的依赖就越强,完全失去了作为一名社会独立个体――“人”的基本属性,世世代代固守在家庭中,依附于男性生活。

  2 妇女识字运动的历史背景

  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彻底摧毁了河北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产生巨大变化,女性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是中日对抗的主战区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河北的大部分地区囊括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内,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认真分析以及对中日双方人力、物力的对比,提出了发动全民抗战的政治思想,着力加强军事建设和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的消耗巨大,在青壮年男性大量参军参战、后方男性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对女性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女性人力资源的利用面临层层障碍,由于长期禁锢在家庭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农村妇女的眼界狭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女人抛头露面就是伤风败俗”的思想根深蒂固,妇女们一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盛行盘发、缠足、穿耳、束胸,笃信巫医鬼神,遇事逆来顺受、自顾自身,动员女性参加抗战,必须首先帮助其摆脱愚昧,破除封建思想,从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基于以上情况,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以识字为载体,以教育为手段,推动女性完成了社会独立个体的角色回归。

  3 妇女识字运动的组织实施

  3.1 组织管理

  为了推动扫盲运动,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在县区级设立了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在乡村级设立了教育委员会、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民众教育馆,由于女性扫盲的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妇女组织也加入到扫盲运动中来,各界妇女联合会都下设识字委员会,专门负责女性扫盲,形成了教育部门与妇女组织联动的多级化管理机制。各边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精神,制定了扫盲工作计划,1938年9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扫除文盲办法》,专门规定了扫盲运动的进程,各级教育部门还摸索出了家庭学习制度、住娘家转学制度、识字先锋员制度、学习竞赛制度、识字运动周等多种制度措施,强化行政管理和执行力度,将扫盲运动引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3.2 宣传发动

  为了激发女性的学习热情,边区政府运用行政优势,一方面在根据地大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激发女性的内在学习动力。各级教育工作者和妇女干部自带干粮,挨门挨户地做说服动员工作,采取帮助农妇干家务、聊天等方式拉近与群众的感情,用最朴素的语言宣传读书识字的益处,每当识字班有测验结束后,各地敲锣打鼓给家长报成绩,让女性自己感觉到学习好是一种荣誉,让家人感觉到家有识字模范是一种骄傲。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妇女工作精神,推行男女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颁布新《婚姻法》,帮助女性解决婚姻压迫,开展剪发放足运动,帮助女性解决身体压迫,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鼓励女性参加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妇女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对自身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自我意识觉醒,萌发了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在内因和外力的双重作用下,根据地的妇女识字运动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很快便蓬勃发展起来。

  3.3 教学形式

  3.3.1 识字班、识字组

  扫盲初期,妇女们还不能大大方方地走出家门与男性共同上课,而且绝大多数妇女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受孩子和家庭的牵绊,不方便集中学习,针对妇女的实际情况,各地采用了灵活分散的教学形式。妇救会、青救会、文建会、扫盲运动委员会等各级各类机构积极筹划,不限人数,不拘形式,在机关、乡、镇、村协助成立了妇女识字班或识字小组,识字班、识字组人数较少,学习时间灵活,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一般每人每日识字1个到2个,学习最好的妇女每日可以识100个字以上。识字班、识字组不仅成为妇女识字的基本组织,而且改变了农村女性以家庭为主要社交圈子的生活方式,大家聚在一起不仅学文化,还排演节目,宣传抗日,组织拥军活动,提高了女性的社交能力。

  3.3.2 夜校、冬学

  随着妇女们对学习的认识逐步提高,根据地的妇女识字运动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各地成立了夜校,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每天进行1~2小时的教学,考虑到冬天是农闲时间的特点,抗日民主政府每年都下发开办冬学的通知,从11月底到次年2月初进行集中教学,1942年以后,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按照党提出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发动群众办学,将冬学与村学结合在一起,政府办学与群众办学相结合,几乎做到了每村一所冬学。冬学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一般包括抗战和时事政治教育、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教育、生产技术教育三大类,以抗战为核心,以识字为载体,凡抗战急需或群众需要的都会成为教学的素材。   3.4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识字效果,各地创造性地采用了多种群众喜闻乐见、见效快的好方法,让妇女们乐学、易学。抗日根据地主要的识字方法有:课本识字,编印大众千字课本,方便民众学习;唱歌识字,针对女性爱唱歌的特点,编写了大量易学、易唱、易流传的歌曲、民谣、顺口溜,把识字寓于娱乐之中;见物识字,把字牌贴在妇女们经常接触的物品上,墙上贴“墙”字,锅台贴“锅”字,妇女们做家务时便可识字;识字牌识字,各村重要路口都设有岗哨识字牌或问题识字牌,路人必须认识识字牌的字才能通行;在劳动中识字,识字与生产相结合,如推磨时就学“推磨要推细”几个字,既不耽误生产又能识字;标识口号识字,在醒目的地方书写标语口号,群众走到哪里都有字,不经意间就可以识几个字。各地还创造了以民教民、小先生制、轮回教学、家庭教学、流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浑然一体,群众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全部是教育元素,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现学现用,大家形象地用顺口溜总结道:“教育生活不分家,学校社会一疙瘩”。

  4 妇女识字运动的成效

  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扫盲运动几乎普及到各个村镇,大姑娘、小媳妇走出家门上夜校、参加识字班、参加救亡运动成为根据地一大特色,出现了姑嫂互教、姐妹互学、母女共学的热潮,晋察冀边区冀中八专区1938年冬学中有女学员7976人,1940年冬天增加到160153人,两年间增长了20倍。①成千上百万目不识丁的女性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保定地区是识字运动开展得比较活跃的地区,截止到1940年,参加学习的妇女达47万余人,加上高小、中学在校的女学生,共计有84万人,占全区青壮年妇女总数的70%。②识字运动对在封建家庭中囚禁了几千年的女性而言,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女性能够沐浴知识的阳光,更重要的是成为一支强大的推手,使女性实现了由家庭到社会的角色回归。

  5 对当今农村女性教育的启示

  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识字运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工作意志、有力的政策措施、各部门联动的组织管理以及无处不在的宣传动员,构建了全民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了无时不教育、无处不教育、无事不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环境,激发了女性强烈的求知欲。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女性教育中推行了多项举措,委托中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送教下乡活动,为提升教育质量,不妨借鉴老根据地的做法:

  首先,激发女性的自我发展意识,使女性保持长久的求知动力。在广大群众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用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女性的高标准、新追求,帮助女性合理设计自我发展规划,最大程度地展现人生价值。其次,更新女性知识结构,发挥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农村女性在完成了普九义务教育后直接进入社会,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缺乏生产技能和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敏感度,因此,应加强现代农业、手工业等适合农村女性居家或就近从事的生产技术教育,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性别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帮助女性建立先进的社会性别观念,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此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女性教育落到实处。农村成年女性担负着家庭事务和经济生产的双重任务,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女性的劳动性质和实际情况,提供身边的教育,提供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教育,让女性真正能享受到教育,真正从教育中获益。

  注释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59.

  ②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59卷妇女运动志)[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139.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10-04 15:27: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胶东公学:战火中的红色学校

下一篇:烽火中的淮北中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