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沈阳 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
2015-09-12 11:09:32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湖南璜璧堂校址

 

  南京板桥的校舍

 

  徒步行军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教育野蛮破坏,且贯穿侵华战争始终。与之相对应的是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教育大西迁。在抗战的另一个战场上,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说:“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没听说,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在沈阳市和平区南昌街13号,有一所中学,叫东北中山中学。她,是“流亡抗战”时间最早、最长和地域最广的一所国立中学,也是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其创办使命为“解决东北流亡学生就学与生活问题,保护和培植东北的爱国力量”。这所“国立一号”中学的青少年学生流亡苏、湘、桂、黔、蜀数省区,历重庆轰炸之灾难、经失亲丧友之痛楚、持读书救国之信念,终至四川威远静宁寺,度过了相对安定的近8年读书生活,在抗战胜利后北归沈阳。

  鉴于此,沈阳日报、沈阳网以“东北中山1934—1946: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为主题,派出全媒体报道组赴北京、江苏、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采访,实地见证这个中学样本的“流亡抗战”之路,解读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思考其时代意义。

  流亡关内

  “用最大的勇气活下去,为了明天”

  李梅林,1931年才是9岁的孩子。

  这位东北大学物理学教授今年已经93岁,对当年流亡的经历记忆犹新。他对《沈阳日报》记者说:“日本人向北大营开炮的那天晚上,家人都被震醒了,不敢睡。我有位舅舅在东北大学读书。两三百名日军冲进学校,用刺刀木棍击打学生,驱赶他们,稍迟即遭杀伤。在女生宿舍,一个来串门的15岁附中女生被强奸了;还有一个女生举起花盆猛砸日军,被刺中腹部,大出血而死。”

  日本军国主义要让中国的学生无书可读、无校可上。对教育的破坏随之蔓延至整个东北——1932年3月至7月,日军焚烧图书650余万册;大肆逮捕、屠杀爱国师生,1933年清洗8000名教师,仅沈阳第三中学一天就杀害学生35名。

  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东北青少年学生开始流亡关内。从1931年到1934年初,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少年已有数万。一些东北籍爱国人士于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专门收容流亡的东北青少年。

  原中顾委委员、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便是当年东北中山中学北平时期的流亡学生。他以其在吉林遭日伪势力逮捕的经历为背景写成《磨炼》,在报上发表,揭露日伪的残酷、表达必胜的信念:“若是从哪一个破墙缝中透出一丝阳光,那我的心立刻就获得了财宝一样的喜悦……我知道我还有机会再向人间跳;那么,让我用最大的勇气活下去,为了明天,我必须坚忍着奋斗在黑夜……”

  “用最大的勇气活下去,为了明天”。今读之,依旧动人心魄。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东北中山中学1000余名学生和部分教师有组织参加了这场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的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2月,大逮捕开始,一批东北中山中学学生被当局逮捕。校长李锡恩亲自用汽车接被捕学生回校时,意味深长地在收条上写下“今收到爱国犯××名”。经此洗礼,不少东北中山中学的少年“爱国犯”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而郭峰、李涛、吕东、于克等学运领导者后来成为新中国的高级干部。

  学校南迁

  “我来自北方兮,回北方”

  “一二·九”运动后,东北中山中学一些学生投笔从戎,赴抗战一线,而多数学生则随校于1936年11月迁至南京板桥镇总校。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的教育机构成为日军重点破坏目标。提前8个月南迁的东北中山中学逃过一劫,而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教育大迁移也正式揭开大幕。

  93岁的赵德本已从北京第一机床厂总机械师位置退下来多年,是在南京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东北流亡学生,还记得校园池塘的阳坡用红砖砌了8个大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校门口附近,老师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说陈胜、项羽等几个楚人揭竿而起,带领看似弱小的力量推翻了看似强大的暴秦。我们这些流亡的孩子听得入神。还说总有一天,我们将赶走日寇,打回东北老家去……同学们听得潸然泪下。正讲着呢,日本飞机来了,随即防空警报响起来。大家谁都没有动,老师坚持讲,同学继续听,没有一个人离开。这是我们一种抗战到底的决心。”

  然而,南京也安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日军占领上海后,从苏州、江阴、常州、镇江一路向南京追杀。1937年11月5日,蔡元培等102位中国文化界名人用英文发表联合声明,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破坏中国教育机关的罪行:“日人之蓄意破坏,殆即以其为教育机关而毁坏之,且毁坏之使其不能复兴……”

  1937年11月19日,到南京板桥才一年的东北中山中学师生不得不紧急撤离。师生们在西迁途中听说了“南京大屠杀”,每个人都充满愤怒,积郁难平。也正是这个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始着手筹建一批专为接收沦陷区、战区流亡学生的国立中学。

  经两个半月的长途跋涉,东北中山中学师生经武汉,至湖南永丰镇璜璧堂暂时安家。然而,坏消息却不断传来:湖南大学、岭南大学,包括悬挂美国国旗的教会学校华中大学……均成为日军轰炸目标。炸弹,始终悬在学校上空。何处才是久留之地?

  东北中山中学师生的心情可从在璜璧堂诞生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校歌》中略见一斑:“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秀美,仇痛兮难忘。有子弟兮,锁尾流离……我来自北方兮,回北方。”

  “我来自北方兮,回北方。”

  这句话,才是师生们的精神支撑。

  静宁钟声

  “为民族的复兴留下火种”

  1938年10月21日、25日,广州、武汉相继沦陷。

  湖南已处日寇夹击之中。这次,东北中山中学只剩下入川一条路了。1938年11月12日,东北中山中学师生踏上3000里大迁徙的征程。这一走,整整一个冬天。

  火车至霞流,因长沙大火全线停车,师生一整天断水断食;火车至衡阳遇日机轰炸,师生爬上山坡躲避,又一整天没吃没喝。从桂林开始徒步行军,途中还发生了一幕悲剧。“途经柳州南拉铺小站,西南公路局的运货车与运汽油的军车斗气。樊树人同学惨死车下!还有几名同学受伤。我们含着泪,把他埋葬在山坡上。”93岁的白晶泉时隔70多年讲述这一幕依旧心绪难平。

  师生徒步760里,历时26天,来到宜山怀远镇,已极度疲劳。学校决定停留一段时间,借用怀远镇公所房屋和一座旧庙当教室,于1939年1月5日复课。生物老师王虚中上课无黑板,学生问:“还上课吗?”他说:“上!”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演示,说:“黑板在我的胸前!”苦难中,弦歌不辍。

  1939年4月,校址选定,在川南威远县静宁寺。

  师生们或徒步或搭车,终于4月底抵达重庆。望着陪都重庆的万家灯火,师生们有一种走失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的喜悦。可这一切,在1939年5月3日后都变了:在大轰炸中,东北中山中学师生失去了共同尊敬的数学老师宋子和夫妇,还有李克林、李子唐和王季萱3名同学。对宋淑贤来说,在重庆之后,她和妹妹突然成了孤儿,她们的父亲便是宋子和……

  师生到静宁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罹难师生举行追悼会。国文老师郝泠若写下一首挽歌:“你们安息吧,在荒原上,星寒兮月冷兮风雨兮凄凉!抗战的旗帜正在高扬,报仇的担子让我们承担。”师生们一面流泪,一面唱歌,那种凄楚的情景实在令人心酸。继而,师生们愤怒了,因罹难者,也因自己,将追悼会变成了声讨会。

  在静宁寺,这座后来被当地媒体称为“抗战教育圣地”的大庙,东北中山中学师生有了近8年相对安定的读书生活。一群群来自白山黑水的孩子,像一簇簇野杜鹃,在后山上、岩石旁、草丛中……无处不在地怒放着。在这里,东北中山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后来为新中国多个领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中科院院士赵鹏大,是中国地质界的泰斗、获得可伦宾奖章的亚洲第一人;芶池中,参加了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设计与生产;吴宗俭的《在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而芶质彬则参加了10条铁路的修建……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了。1946年8月至10月,东北流亡少年们等来回家的时刻。我来自北方兮,终回北方。1946年12月底,他们陆续抵达沈阳。

  这所“国立一号”中学,是抗战时期“流亡抗战”的一个缩影,并与其他国中一起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也为民族的复兴留下了火种。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9-12 11:14:1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西南联大8年间掀三次从军潮:14%的学生投笔从戎

下一篇:河南大学烽火育才 抗战期间辗转5地办学仍书声琅琅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