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甘肃抗战出兵41万,功勋卓著
2017-12-12 14:23:23  来源:原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麻琨  点击:  复制链接

  “男儿宁进一寸死,国仇不退一尺生。四万万人齐磨剑,杀向东京问渡头。”“战马萧萧剑光芒,国仇不许解戎装。纵作无定河边骨,扑杀此撩死异香。”这是“卢沟桥事变”后刘余生先生激愤挥墨所做的十三首七绝之中的两首。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陇原大地上各个民族的热血儿女同全国人们一同开始艰难的抗战里程。数以十万计的陇军东出秦岭,奔赴全国各个战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桩桩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讲述

  陇军的功勋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刘郁芬进入甘肃时只有一个师,离开甘肃时,变成3个军,2个独立师,甘肃子弟大量参军,孙连肿,孙连种离开甘肃时,带走几万甘肃子弟兵,基本牺牲在抬而状台儿庄和武汉保卫站、常德保卫战,最后剩余的参加宁都起义,变成红军!

  1937年秋,国民政府暂编骑兵第一师师长马彪接令,首率4000多名回、汉、东乡、撒拉、保安等各名族热血男儿组成的骑兵部队由武威出发,一路东出,开赴中原抗战前线,成为陇原大地上第一支奔赴抗战最前沿的部队。据原甘肃省军区编写办主任、抗战史专家郝成铭回忆,在该部队赶赴抗战一线之初,为了保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的通畅和安全,主要驻守陇海铁路沿线的灞桥、渭南、潼关和西荆公路沿线的山阴、商城等地,并在此一举歼灭了由日本浪人和汉奸参与操纵的“白莲教”匪徒千余人,为西荆公路畅通立下了第一功,并受到时任西安行辕主任蒋鼎文的嘉奖。不久,马彪率领该师进驻黄泛区尉氏、扶沟、鄢陵、西华等县,负责这一带河防。然而,令马彪始料未及的是,正当一应部署稍稍停当之时,部队却发生了政变,叛徒裹胁着几十名士兵过河投敌,并引导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千余人过河偷袭,占领了他所驻防的七个村庄,扬言接下来将西进夺取洛阳。

  叛徒的出现,敌人的嚣张让马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也彻底惹怒了这个西北汉子。因而,在第一战区派出的援兵按兵不动的情况下,马彪率余部官兵乘风雪交加之际对日伪军进行了猛烈攻击,打死打伤敌军数百人,并捉杀了所有投敌叛徒。战后,防区群众为暂编骑兵第一师送上了“保境安民”万人伞。

  1939年春,为防备淮阳日军进犯,暂编骑兵第一师奉命调往周口、界首一带黄泛区驻守,主力进驻项城。期间,马彪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在孔庄战役中,马彪派出一个加强团偷袭淮阳日军,以策应友军进攻开封。二旅旅长马秉忠率两个团出击,遭到日军优势兵力突然袭击,战事从对攻厮杀逐渐演变为白刃战。此役虽消灭了日军支队司令铃木及1000余名日军,但马彪部也伤亡2000余人,二旅旅长马秉忠及多名中下级军官为国捐躯,将热血洒在了保卫国家的山川之间,再也没能回到生养他们的陇原大地。战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专门派出慰问团,并颁发“民族至上”奖章给有功军官。

  郝成铭说:“在暂编骑兵第一师抗战的历程中,1940年3月的一场战役是最能体现陇原热血男儿勇敢、坚韧和顽强的典型事例。此役,马彪率部再次出战,在宝塔山战役中,日军调集重兵围攻宝塔,先以飞机狂轰滥炸,后又重炮轰击,我抗战部队陷于险境。指挥官马元祥随即派出增援部队,而日军则以强大的兵力直指骑一师中央阵地,骑一师在付出惨重的伤亡后后撤,但仍有殿后的百余名官兵来不及撤出阵地,为不被日军俘虏,全部跳入河中壮烈牺牲,谱写了抗战史上陇军集体殉国的不朽篇章。随后,由于马彪部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国民政府整编为中央陆军骑兵第八师,并转战皖北,多次粉碎日军进犯。以至于被头号战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作战记录中写下了‘恶战马彪’之语。”

  在陇军出陇抗战史上,马彪部仅仅只是一个缩影。陇原大地先后为全国战场输送了41万余人的作战部队,他们中既有名声显赫的爱国将领邓宝珊、蒋云台,更有千千万万连姓名都未曾留下的年轻战士。他们,为了还祖国一片安宁抛家舍业奔赴最危险的战场前线,耳边或许也曾传来离家时父老乡亲的叮咛,正如一部电视连续剧中一位老父亲对自己儿子开赴抗日前线时的叮嘱“倭寇驱净日,我儿还家时”一样,只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未能等到倭寇驱尽之时就将年轻的生命永留在了战场上。

  103岁的甘肃籍抗战老兵水青山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旧能清晰的记忆起出陇抗战的点点滴滴。提起那段往事,水老仍会一字不差的背诵起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训”。自幼习武的水青山在1937年抗战爆发之时应征入伍,并在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后被整编入71军36师107团,先后参加了富金山战役、滇西游击战、滇西反攻等大大小小四五十场战斗,在战斗中留下了一道道见证功勋的伤疤。与水青山同为临洮老乡的王振武在抗战期间任兰州航空总站站长,虽然王振武不曾亲历战场一线,但他率领的兰州航空总站在抗战时却为整个抗战转运了无数苏联援华物资,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幕后英雄。其在1985年病逝后,当地群众自发赋挽联:飞将军,从天而降,一落千丈;真英雄能屈能伸,因地制宜。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幸存下来的出陇老兵们大部分已远离人世,或是难觅踪迹。但他们的功勋却永远值得人们铭记,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扛起了民族的脊梁,是他们出陇抗战挥洒热血的义举,书写了陇原儿女奋起抗战的悲壮征程。

  邓宝珊将军深感国危杀敌报国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的一步步逼近,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深感寇深国危。“七七事变”后,邓宝珊将军报国之心更加强烈,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求调赴抗战前线。此时,由于日军占领平津后继续西进,国民党军队在察哈尔、绥远、山西战场节节失利,向晋、陕、绥边界地区的山岳地带溃退。这样,榆林就成为了阻击日军西进的重要屏障。当时,前线急需一个能够多方协调,善于运筹内外的军事首长坐镇。于是,邓宝珊就成为了不二人选。

  1937年10月,蒋介石任命邓宝珊为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率新一军的新十一旅开赴榆林坐镇。邓宝珊为了打消榆林地方部队第八十六师师长高双成对陕甘宁边区的疑惧,对其循循善诱、尽心开导,并分析当时战场形势,共同商定了军事部署。此外,到达榆林后,邓宝珊为进一步沟通与陕甘宁边区的关系,在绥德设立办事处,与陕甘宁边区绥米佳吴清警备司令员陈奇涵和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陕北联防司令员高岗相互达成和平相处的口头协定。由于边区与榆林建立了良好关系,使这两个通道一直畅通无阻。1938年3月和1939年夏,日军两次进犯山西保德和陕北府谷两线,助手榆林部队渡河迎头痛击,八路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则从侧翼截击,迫使日军仓皇撤退。

  此后,在1942年抗战最为艰苦的年代,日军逼近潼关,东南亚战场中国远征军同日寇惨烈搏杀,最终不得不分路撤回国内和印度。隔年,国民政府国防部发出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兵”准备再组建一支中国青年远征军,挽救东南亚局势。在此大背景下,甘肃籍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赴缅甸、印度等地作战。当年,甘肃籍青年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激越歌声中乘坐十几辆“羊毛车”向汉中集结,后被编入206师新兵集训队,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在美式编制的远征军中,不少甘肃籍的士兵被分配到了蒋纬国任营长的616团第二营。从入伍的那一天开始,甘肃籍的男儿们就等待着杀敌报国的那一天,可是直到抗战结束,他们也没有等来上前线的机会。最初,大部分人都猜测是因为保护蒋纬国所以统帅部没有下达参战命令,但驻扎在其他地方的青年远征军也没有参加战斗。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蒋经国传》中当年的老兵才依稀明白了当年青年远征军没有出战的内幕。期间,蒋经国提到:“这些人太可惜了。”

  在国民政府先后从陇原大地调集部队参加全国抗战的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游击战争,其中,不乏甘肃籍官兵的身影。据郝成铭对陇军抗战的研究,在八路军中参加抗战的甘肃籍官兵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宁都起义参加红军的,其第二十六路军共有起义部队1.7万余人,甘肃籍的就有6000余人。在经历了内战后,起义部队中的甘肃籍官兵绝大部分牺牲,剩余的大部分加入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到山西参加了平型关大战,以后大部分到了山东,少部分留在晋察冀军区;二是红军长征过甘肃时,有大约2000人参加了红军,这批甘肃籍官兵后被编入八路军一二零师、一二九师在晋西北和晋冀鲁豫地区参加抗战;三是陕甘红军,1930年开始,刘志丹在陕甘边区发动革命,建立了红二十六军及一批红军游击队,1935年编入红十五军,其中甘肃籍官兵约2000人,1937年秋,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山东抗日;四是抗战开始后,由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延安或通过其他途径参加八路军抗战的甘肃爱国青年。

  记忆碎片

  甘肃籍战士杨西震——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甘肃籍战士杨西震在“七七事变”后立志参军,任上士班长。他报着“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决心,慷慨地说:“中国安得复兴,只有用我们的血肉,筑成阻遮日本鬼子的长城!”他还在给父亲的信中说:“你儿已为国家所有,将作为国家儿女,勿再依靠。”1942年冬,日军攻陷五原,宁夏吃紧。在伤亡甚重、援兵不至、其大部均已转移的情况下,只有杨西震所属一部巍然不动,死守阵地。经过一夜的激战,到天亮时,仅剩他和两名士兵,敌人误认为我方全部撤退,贸然前进,等到敌人走近时,杨西震立刻用机枪扫射,毙敌数十人,直到弹尽援绝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甘肃籍战士李润五——

  “好男儿当为国杀敌”

  甘肃籍抗战战士李润五,在1938年加入预备第三师,临行时对家长说:“好男儿当为国杀敌,志存疆场,死于外尤胜于床也”。说完含泪而去。1940年。早参加中条山之战时,由于兵力较弱,遭敌包围,激战数昼夜,终因援兵未到,弹尽粮绝被俘。敌人强迫询问我军情况,李润五答到:“头可断,血可流,骨可碎,中华之志气不可屈!”并不时大骂,日寇用刀刺入他的胸膛,牺牲时犹高呼口号,声震云天,年仅30岁。

  西北汉子王信臣——

  羊皮筏子运送汽油

  1942年,在嘉陵江重庆段的水面上,一只只奇特的漂浮物顺流而下,它们既不是木质轮船,也不是钢制舰艇,而是由金黄色气囊托浮着栅板组成的羊皮筏子。王信臣,这位朴实憨厚的西北汉子就是这支水上运输队的负责人。而上述场景,就是兰州筏子历经重重暗流和危机,险象环生的为重庆运输汽油的原貌。直到1943年,运送汽油一年多之久的筏子运输队完成了运输任务,返回兰州。

  -抗战大事记:

  ●1937年7月12日,甘肃省及兰州市各族各界通电慰劳卢沟桥前方29军抗战将士,对忠勇抗战全体官兵表示敬意。

  ●1937年9月,国民党驻武威骑兵第五军暂编第一师开赴前线参加抗战。同月,新一军军长邓宝珊调榆林,任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兰州市各界开欢送出征大会。

  ●1938年6月,国民党骑兵第五军步、骑各一旅由河西防地东下,开往抗战前线。

  ●1938年底,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兰州东教场开办西北训练团,蒋介石兼任团长。训练第八站区所辖各省中下级行政人员。至抗战胜利后结束,共办8期,受训人数约5000人。

  ●1944年11月,蒋介石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甘肃省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开始办理从军登记。至1945年1月,共征集3760人,其中女青年120人。

  新四军女战士何彬

  国耻不能忘和平来之不易

  时光如水。转眼间,抗战胜利已历经70个年头。如今,在兰州市皋兰路的早市上,人们常会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慢慢挑选着蔬菜和水果。她,就是原新四军第二师战士,今年88岁的离休干部何彬。

  “国耻不能忘,现在的和平和幸福得来不易,一定要珍惜!”平日里,何彬老人常会这样告诫子孙。从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丝毫也看不出往昔的血火洗礼。但在那段满是烽火硝烟的岁月里,她曾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自己的祖国。

  1944年,15岁的何彬在安徽省淮南中学初中毕业,就毅然报名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师,跟随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那年夏天,在安徽的池河一带,何彬所属的部队与日军狭路相逢,于是,这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战斗。

  作为一名卫生兵,何彬负责进行前线的急救。在距离火线200米左右的地方,女卫生兵们冒着炮火和流弹,为刚刚从火线撤下来的伤兵进行急救。“轻伤的战士,经过简单的止血处理后,立即又冲了上去。而重伤的,则被担架抬着撤往后方救护点。”何彬老人说,那次惨烈的战斗过后,临时救护点中躺满了负伤的战士,地上到处都是伤员们流出的献血。

  “我们的装备虽然很差,但是战士的士气都很高,一说日本人来了,大家就争着往前冲。”对于那段难忘的历史,何彬依然记忆犹新。她说,与日军相比,当时的新四军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但是,打败日寇、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却始终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

  “那时候,新四军往往每个营才有一挺机枪,几乎没有防空力量。于是,在部队行军的时候,日军的飞机常会肆无忌惮的进行空袭。每当发现敌机,部队的司号员就会吹响空袭的警报,而战士们也会迅速卧倒。”何彬老人说,敌机发现新四军部队就会俯冲下来,以机枪进行疯狂扫射,而机枪子弹长达十几公分,一旦被击中就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有一次部队正在行军,日本人的飞机来了,我们这些参军几个月的‘老兵’,立即卧倒在地。但有个刚刚参军的小伙子,正好走在我的身边,我们大声喊着让他快趴下。但由于没有战斗经验,他并没有卧倒,而是愤怒的抬起头,看着俯冲而来的敌机。不幸的是,他被机枪击中大腿动脉,血流不止,只过了几分钟就牺牲了。”何彬老人说,由于部队行军往往在开阔的田野,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敌机,很多战士都在空袭中牺牲。

  由于日军不间断的空袭,部队被迫在夜间行军,白天休息。由于长途跋涉体力透支,徒步前进的战士们实在困得不行,于是想出了“行军睡觉法”,即由两个人互相搀扶,醒着的那个战士把手搭在战友的肩头,而被搀扶的战士则一边打盹,一边迷迷糊糊地走路。

  就这样,何彬所属的新四军第二师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在安徽和江苏一带,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战斗中,何彬曾被敌人的手榴弹弹片击中头部,险些为国捐躯,头顶留下了长达一寸的伤疤。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立下赫赫战功的新四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而何彬也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6年,何彬从部队转业来到甘肃敦煌,在当时石油部的下属单位工作。1964年,调至甘肃省交通厅工作,直至1985年离休。如今,老人的晚年生活依然美满幸福。

  联合推出:《兰州日报》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特别鸣谢:

  原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麻琨

责任编辑:王广建 最后更新:2022-12-20 15:27: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甘肃丝绸之路上的抗日救亡活动

下一篇:甘肃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