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郁达夫在汉寿的日子里
2014-10-17 10:43:26  来源:常德史志网 作者:刘子英  点击:  复制链接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爱国主义者郁达夫先生遭日冠秘密杀害六十多年了,缅怀先生,汉寿人民不会忘记先生生前在汉寿度过的七十一天。

   一、宣传抗日救亡

   一九三八年七月上旬,武汉面临日寇大军压境,敌机每天不断临空投弹,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紧急疏散,其所属军委政治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由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改组而成,周恩来同志任副部长)等机关相继撤离。这时任该部第三厅(郭沫若同志负责)设计委员的郁达夫,即率全家六口撤到常德市花园庄暂避,不几天,便接受留日同学、文友易君左的邀请,举家来汉寿县城避难。

   七月十一日,郁达夫一行(夫人王映霞并三个孩子,以及岳母),在浙江海宁县文人潘芝龛先生的陪同下,乘轮船东下汉寿,受到易君左夫妇、蔡仲炎等热情接待。蔡氏将郁达夫全家迎至家中——蔡天培醋铺。以后,郁达夫全家和潘芝龛先生便借寓这里。

   蔡天培醋铺座落于皇庄街口,靠近北门城门。醋铺门面颇象二、三十年代江浙小城镇商店的格局,外围木栏,内开两扇大门,偏东另开一扇小店门。穿过店铺,便是天井,内进为堂屋、东西正房、左右厢房与前面的店铺构成一个四合院。四合院独具一格,挑檐、檐板、门枋……都精雕细刻着花鸟虫鱼、日月星辰,连屋内摆设也充满古色古香。郁达夫一家被安置在西正房与右厢房内。随带的四十木厢书籍便占了西正房很大一角。

   抗战失利,国家垂危,民众颠沛流离,使郁达夫忧心如焚。他要唤醒小城民众,唤醒全国同胞,同仇敌忾,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生活在这洞庭湖滨小城,蜗居在这较为舒适的木屋里,他丝毫也不惬意。

   七月十四日,他应县第一高等小学的邀请,演说《政治与军事》,针对时弊,向两百多名师生慷慨陈词:“一个国家的政治,假如真正彻底澄清的话,当然内乱也不会起,外侮也不能入,战争是决不致于发生的。即使受到了侵略,防御自然有余,准备那里会得不足?”“中国政治的不良,贪污、不公、虚浮、腐败到绝顶的一段,当从国民政府分共以后算起,直到现在为止的一个时期。”“正义不伸,廉耻丧尽,貌合神离,利令智昏,滔滔者天下皆是”。

   他大胆抨击时弊的精神,疾恶如仇的态度,激烈昂扬的声调,立即引起全场强烈的共鸣,嬴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和高亢的口号声。

   不久,他被汉寿教育局聘为“小学教师暑训班”的国文教师。在八月一日的开学典礼上,他演说了《国与家》,阐明了国与家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开导听众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为抗日救亡而努力奋斗。以后,他又和暑训班学员上街为抗日募捐,向城区民众作抗战救亡的街头宣传。

   当时的汉寿县城交通工具不多,消息比较闭塞,可是,郁达夫尽量加强与外地联系,又每日翻阅从外地邮来的《星岛日报》、《中央日报》等,打听战局,了解时政。德、意、日法西斯强盗的暴行,国民政府的黑暗腐败,无不激起他的愤怒;抗日战士的浴血奋战,爱国民众的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无不振奋他的抗日激情。他在汉寿暂避的七十一天里,除教学、会友、应酬等事外,尽量挤时间撰写时评、杂感。一篇篇充满爱国热情和抗日必胜信念的文章,如江河奔泻,不可遏止。七月廿九日,他撰写了《轰炸妇孺的国际制裁》,对日冠轰炸中国妇女儿童的暴行,进行了愤怒的声讨,义正辞严地指出:“正义、人道,终于是决定胜负的楔子,疯犬们的乱噬乱咬,流毒必将反至于自身。

   接着,他整理了演说稿《政治与军事》,补充了国民党的中央大吏直至各级将领、地方官员的种种罪恶,“官纪不正,赏罚不明。真正想为国家效命的忠良分子,大批都被摈而不用,当道的,负重任的,多半或全是一党一派的私人,或是出卖狗皮膏药的贩子。”最后指出:“木不自腐,虫何以生?”“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努力,只在于我们自己。”这些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笔锋犀利的杂文,发表后在国内外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八月十三日,他撰写《苏日间的爆竹》,预言日寇侵华,其结果是“丧钟已经挂起,坟墓也已经掘好”,玩火者必自焚。

   八月十七日撰写《西方的猴子》,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在步日本法西斯强盗的后尘。他辛辣地讽刺道:“东方的矮丑,已经演出了一出名剧《三上吊》,自己把颈项送上了树枝间的悬绳去了;不知这一位希特勒所表演的下一个节目,又是什么名堂?”指出他们都是一丘之貉,将自取灭亡。

   八月十八日撰写《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他无比自豪地宣称:“中国人民所暗藏以及含蓄着的富庶,就是抵抗的力量。”“中国如果是一只睡狮的话,现在已经在张眼睛,振精神,预备怒吼了;中国若真是一个病夫的话,现在也已经离病榻、断药饵,在试浴、试步的时侯了。”他坚信人民的力量大于一切,坚信民众在抗日中的觉醒。抗战必胜,日寇必败,这是他坚如磐石的信念。

   八月二十三日,他撰写了《财聚民散的现状》,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财力“集中于几个不劳而获的私人”,集中于“中央或都市”。然后大声疾呼:“我们要争取最后的胜利,我们得先培植这最后胜利所依附的养源”即“农村、小都市、山区以及湖乡僻壤”。“光是舍本逐末的几个慈善机关的分发一点小款,是不济于事的,何况更有善蠹的侵蚀呢?”

   二、缅怀鲁迅

   郁达夫早在一九二三年二月便结识了鲁迅先生。他对鲁迅十分仰慕和尊敬,正如郭沫若曾经说过的:“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对他也很器重,除了经常互赠著作、交流创作见解外,还视他为可以共事合作、能够谦交自牧的诤友。他俩的亲密友谊一直延续到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鲁迅先生出殡时,他参加了巨大的人民送葬行列,并与宋庆龄、茅盾、巴金等七位知名人士一起抬柩上灵车。由于哀痛过甚,思绪纷繁,一时不能写系统的纪念文章,只写了一篇短文《怀鲁迅》。

   他怎么也忘不了这位相交近十五的良师益友,一九三八年八月十四日,他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回忆鲁迅》及《序言》的写作。在《序言》中他表示:“若有人因看了这回忆之故,而去多读一次鲁迅的集子,那就是我对于故人的报答,也就是我要写这些片断的希望。”尽管在汉寿的日子里没有把《回忆鲁迅》全部写完,连《序言》在内,只写出四千余字,但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和怀念,这个长篇回忆录直到次年七月才全部完成,陆续在国内的《宇宙风乙刊》和国外的《星岛日报半月刊》同时发表,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

   三、暑训班的良师

   郁达夫先生来汉寿不几天,县教育局长傅叶凤便登门拜访,聘请他为小学教师暑训班国文教员。

   八月一日,暑训班开学,学员全系小学代用教师,有的是前清秀才、童生,有的是乡村私熟教师,有的是家境困穷无法继续的中学生,文化水平不一,教学能力有别,但一条是统一的,即欠缺系统、全面的文学知识,郁达夫先生征得傅叶凤先生同意,决定在短短的五周时间里以中国文学史为径,以历代文学代表作为纬,讲授国文。因讲授内容颇多,国文课每周设六课时,集中在星期一、三、五,每次连授两课时。

   郁达夫先生讲课恢谐幽默,姿趣横生,加上知识渊博、分析精辟,堂堂课都游刃有余,精采之极,不但听课学员象被磁铁吸引,而且使旁听者摩肩接踵,叹为观止。

   一天,气温陡升,设在文庙内的教室,四面都不透风,热得象蒸笼。五十七个学员,没有谁不汗流浃背,这时旁听的人们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两位少女,她们一面擦汗,一面强记笔记。

   这是第三、四节课了,郁先生正在讲授魏晋南北朝文学,刚诵到蔡琰的《悲愤诗》,一位年轻学员因疲惫欲睡,室外的少女鄙夷地盯着那位学员。为活跃课堂气氛,驱赶那学员的瞌睡,郁先生即兴打趣道:“隔墙红颜女,鄙夷某先生。”顿时惹得哄堂大笑,那位正闭目养神的学员,一听是笑话他,睁着惺忪的眼睛瞪着墙外的少女要发作,两位少女非常尴尬,低头抽身欲走。郁先生立即严肃地对那学员说:“汝当思国耻,投笔从戎行”。大家立刻收敛笑容,神情专注而严肃地回到所学的内容,两位少女也矜持地留下了。

   郁先生即刻抓紧所讲主题:“蔡文姬的《悲愤诗》,如实地叙说了自己被胡人掳掠的经过,真切地展现了妇女们在铁蹄下的悲惨遭遇。目前,我们的大好河山不正是被日寇的铁蹄践踏吗?我们炎黄子孙不正是饱受侵凌之苦吗?汉寿并非世外桃源,我等岂能束手待毙?抗日救亡,是我等的神圣职责,否则,‘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惨剧,将在汉寿、在湖南、在华夏每一寸土地上重演。”

   课堂内外掌声雷鸣,那年轻学员面带愧色也鼓着掌,两位少女将手掌都拍红了。显然,这堂课收到了比预期要好的效果。

   四、即兴咏景与即事言志

   郁达夫先生在汉寿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往往利用闲暇与他们郊游消暑。他为城郊风物所激荡,留下了两首即兴咏景诗:

   七月卅一日,他应易君左先生的邀请,与易君左、黄学艺夫妇等泛舟城南五里的南湖,又折回城西南的刘家湖易家祖坟旁采菱,傍晚穿过菱水湖至城西郊二里的西竺山禅林小憩,和易君左联句云:

           郁:戎马余闲暂息机,

           易:南湖清露湿荷衣。

           郁:采菱儿女歌清越,

            展墓渔樵话式微。

            十里波光流暑去,

           易:两船鬓影载香归。

            鲁阳戈在能挥日,

            为吊张颠款寺扉。

   西竺山禅林内,有洗墨池古迹,本为东晋高士伍朝幼年濯笔处,后讹为唐代草圣张旭墨池,池前石碑也大书“张旭墨池”,郁达夫先生不慎以讹传讹了。

   八月二日,县孤儿院院长、前清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生刘梅村敦请郁达夫、易君左诸先生到西竺山禅林赴斋(素)宴,郁达夫先生等步行离城,西竺山沿花姑堤一带,风景绝佳,他兴致高极了,邀易君左先生即兴咏景:

           郁:西竺山前白鹭飞。

            花姑堤下藕田肥。

            柳荫闲系瓜皮艇,

           易:茅舍新开杉木扉。

            藤蔓欲攀张网架,

            牛羊亦恋钓鱼矶。

           郁:桃源此去无多路,

           易:天遣诗人看落晖。

   在“戎马余闲”的日子里,郁达夫先生其实并不消闲,时时不忘抗日,处处关心时局,尽管家事纠缠,仍以国事为重。自从他来到汉寿之前辞去了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职务,仍念念不忘任职时的情景。九月的一天,他回忆当时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从长江前线归来,谈及战士缺衣御寒与文化界人士很少在前线服务等事,便即事言志云:

      洞庭木落雁南飞,血战初酣马正肥。江上征人三百万,秋来谁与寄寒衣?

      文人几个是男儿,古训宁忘革裹尸。谁继南唐征战迹?二重桥上看降旗。

   郁达夫与国画家刘寄踪在汉寿一见如故,他在刘家做客,即席赋诗如次:

           并马汜洲看木奴,粘天青草覆重湖。

           向来豪气吞云梦,情别清啼陋鹧鸪。

           自愿驰驱随李广,漫劳叮嘱戒罗敷。

           男儿只合沙场死,岂为凌烟阁上图。

   后两句诗并亲笔写成两幅单条相赠(现存刘寄踪先生处)。抗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九月廿二日,晨,郁达夫先生只身乘船离开汉寿,奔赴福州抗战前线。

   郁先生在汉寿的七十一天里,为汉寿人民、为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不泯灭,永远激励我们前进。(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 汉寿县史志办向常德史志网供稿)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10-17 10:51: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常德石门桥机场两修两破纪实

下一篇:周恩来帮助贺绿汀赴延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