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钱基博先生在蓝田著术名录
2014-09-25 11:12:00  来源:网络摘编  点击:  复制链接

  钱基博先生简介

  钱基博,生于1887年,1957年11月30日逝世,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革命。

  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

  

  钱基博和钱钟书。1938年秋,学成归国的钱钟书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然而钱钟书事父极孝,遂没有去西南联大,而是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因为父亲钱基博时任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

  1939年

  《国立师范学院院歌》,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1期,1939年1月14日。

  《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同上。

  《我记忆中所认识之湖南学者》,同上。

  《<周易>为忧患之学》,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2期,1939年3月25日。

  《修正师范学院国文系必修选修学程草案意见》,同上。

  《日本论》,同上。

  《<孙子章句训义>序》,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3期,1939年6月30日。

  《张子之学》,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4期,1939年8月30日。

  《步孟参事留赠同人两绝原韵》(诗),同上。

  《步孟参事韵意有未尽再足两绝》(诗),同上。

  《和孟参事寄怀本院同人韵》(诗),同上。

  《切己体察》,刊于《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3期,1939年12月21日。

  《<德国兵家克劳山维茲兵法精义>战略第三》,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5期,1939年12月30日。

  《王宝仑先生六十寿言》,同上。

  《萧德义士墓志铭》,同上。

  《讲筵馀语》,同上。

  《己卯岁除余违寇在湘随行诸子为刻孙子章句训义成赋两绝》(诗),约作于1939年

  专著:

  《孙子章句训义》(增订新战史例),精忠柏石室丛书,1939年5月初版;1947年11月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增订本。

  《中国文学史》(上古至隋唐之部),湖南蓝田袖珍书店,1939年出版。

  1940年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致辞》,刊于《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4期,1940年1月1日。

  《后东塾读书记之又》,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6期,1940年2月。

  《通电讨汪电文》,刊于《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13期,1940年4月1日。

  《后东塾读书记之又》,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7、8期,1940年7月1日。

  《陈石遗先生八十寿序》,同上。

  《致郭晋稀书(一)》,作于1940年7月28日。

  《国文系暑期学生读书指导办法》,刊于《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23期,1940年10月21日。

  《本院两周年纪念钱子泉先生讲词》,刊于《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28期,1940年12月21日。

  《致郭晋稀书(二)》,作于1940年12月26日。

  《略论读书》,刊于《读书通讯》第15期,1940年12月。

  1941年

  《依据湘学先辈之治学方法以说明本院一年级之国文教学》,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9期,1941年1月31日。

  《致郭晋稀书(三)》,作于1941年7月26日。

  《致郭晋稀书(四)》,作于1941年8月13日。

  《历史上焚书坑儒之理论与其实现》,刊于《国立师范学院季刊》第11期、第12期合刊,1941年9月15日。

  《致郭晋稀书(五)》,作于1941年11月17日。

  1942年

  《德国兵家之批判及中国抗战之前途——<增订新战史例孙子章句训义>卷头》,刊于《国力月刊》第2卷第3期,1942年3月15日。

  《黄石斋夫人蔡玉卿写孝经于石养山见印本为赋长句》(诗),刊于《国力月刊》第2卷第6期,1942年6月15日。

  《五十年之文章做到老学到老》,刊于《国师附中校刊》第7期,1942年12月20日。

  《金玉缘谱》,作于本年,自印本。

  专著:

  《中国文学史》(宋辽金之部),湖南蓝田公益书局,1942年5月出版。

  《德国兵家克劳山维茲兵法精义》(由先生注释、顾谷宜译),江西出版合作社,1942年11月出版。

  1943年

  《从纵横捭阖说起》,刊于《国力月刊》第3卷第1期,1943年1月20日。

  《程生希圣临别乞言为赋二律为生勉不仅为生勉也起予者商有厚望焉》(诗),刊于《国力月刊》第3卷第2期,1943年2月20日。

  《李生平阶行为师矣赋诗增之探怀以出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诗),同上。

  《后东塾读书志》,刊于《卮言》创刊号,1943年3月15日。

  《从旧战国之纵横以检讨新战国》,刊于《国力月刊》第3卷第3期,1943年3月20日。

  《新战国与旧战国国际战争之外交运用》,刊于《国力月刊》第3卷第4期,1943年4月20日。

  《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刊于《国力月刊》第3卷第5期,1943年5月20日。

  《黄君灵根来谈诗而以腊梅一枝见赠赋此以答其意》(诗),同上。

  《章孤桐先生有词鹧鸪天见怀奉寄<近百年湖南学风>率答二律》(诗),刊于《国力月刊》第3卷第7、8合期,1943年8月15日。

  《姚味辛将军以航空邮<味笋斋诗钞>见示奉题二律》(诗),同上。

  《张仲仁(一麐)先生轶事状》,作于本年,后收入张一麐著《心太平室集?附录》,1947年出版;后又收入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出版。

  《本院五周年纪念庆祝致词》,刊于《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103期,1943年12月1日。

  专著:

  《中国文学史》(元之部)(即《中国元代文学史》),湖南蓝田新中国书局,1943年出版。

  1944年

  《尚书中之政治思想》,刊于《国力月刊》第4卷第2期,1944年2月20日。

  《从蒋百里先生文选谈起》,刊于《国力月刊》第4卷第3期,1944年3月20日。

  《<燕游胜草>序》,收入宗子威诗集《燕游胜草》,唤民书局,1944年4月出版。

  《史可法之八股文》,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4月28日。

  《从读书方法以勘朱陆异同而折衷于孔子为大学读者进一解》,刊于《孔学》第2期,1944年7月7日。

  《钱基博卖文》,刊于《复苏月刊》第2卷第8期,1944年10月。

  《不为奴即受训》,刊于《复苏月刊》第2卷第9期,1944年11月1日。

  《敬告知识青年诸君》,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11月15日。

  《日人何以为战》,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11月21日。

  《非武器之游击》,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11月23日;又刊于《复苏月刊》第3卷第1期,1945年8月。

  《钱基博先生来函照登》,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11月28日。

  《何谓学生》,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12月12、13日。

  《战局之最后》,刊于《力行日报》,1944年12月15、16日。

  专著:

  《近百年来湖南学风》,湖南蓝田袖珍书店,1944年出版。另,此书又由求知书店,1945年1月出版。后又连载于《武汉日报?文史副刊》,1946年 12月19日、26日,1947年1月2日、9日、16日,2月14日、21日、27日。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4-09-25 11:14:3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战时书报供应社湖南分社在邵阳

下一篇:临湘人与日本战俘的故事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