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市民的抗战记忆:1937年 我们家的逃难记
2015-03-20 11:33:27  来源:大河网 中国青年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逃难记

  作者简介:钱叔高,江苏人,童年时期正值抗战爆发,祖国山河破碎给其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高中毕业后毅然投身革命事业,解放后一直从事科研工作直至退休。

  

  日寇侵华战争爆发正值我的童年,从1937年7月起,其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并逼近南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凶残之极,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日寇铁蹄,仓皇走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于是“逃难”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谈论的特指名词。当我每每回忆童年,我们举家“逃难”的经历最为刻骨铭心,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

  一九三七年,父母四十多岁,我十一岁。父亲作为土木工程师前往无锡戚墅堰发电厂赴任,全家随之从南京搬到无锡。当时的无锡属中等城市,生活成本比之南京低了很多,于是父母就决定改善一下居住条件,住进一个在当地还算不错的庭院,姐姐和哥哥从此有了自己的房间,我和弟弟则和父母住一个大套间。庭院中摆放着两个大鱼缸,养着红色和黑色的金鱼,头上有两个绒球,尾巴左右来回摆动,不停地游来游去,院内还有个石桌,周围四个石凳,用于品茶闲谈,总之环境颇为惬意。

  当时家里雇了个壮工,专为父亲晒制建筑蓝图。我那时经常好奇地观看他工作:拿着玻璃框架,对着阳光,晒几分钟,从框架内拿出蓝图,迅速放入一个大水盆里,像变戏法似地,瞬间变成兰底白色的建筑图纸。由于用水量大,壮工每天都要为此从河中挑好几担河水。另外家里还雇佣一个厨师,做得一手好菜,但相貌有些奇怪,我们就都叫他“怪人”,而他做的美味佳肴却让我至今难忘。

  当时姐姐、哥哥和我分别就读高中、初中、小学,母亲则在家照看四岁弟弟,总的感觉我们全家的无锡生活新鲜、宁静且祥和。

  但好景不长,战争没有放过中国、没有放过江浙大地的百姓,也向我们的生活步步紧逼。淞沪会战历经三个月,以国军全线撤退告终,无锡则纳入了侵略者的视野。城市首先开始防空演习,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设置成长短不同,于是不同的呜呜声频繁地在城市上空响起。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的上午(经查历史),先是听到空袭警报,随即响起短促和刺耳的紧急警报,我们急忙各自钻到附近的桌子下面,不久日寇飞机的轰鸣由远至近呼啸而来,一架飞机带着尖锐、急促、刺人心眩的轰鸣声俯冲而下,我感觉简直是直冲头顶,接着就是一声剧烈爆炸,于是就这样一架接一架俯冲轰炸,爆炸声接连不断,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才离去,随后城市响起解除警报的声音。后来得知无锡火车站是那次轰炸的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日军在攻克上海之后迅疾向西直取南京,一路烧杀奸掠,哀鸿遍野,一场灭顶之灾正降临在原本富庶的沪、杭、宁大地上。

  (二)

  我们家也即刻为逃难忙碌起来,哪些东西该带走、哪些东西该留下、打点行装、人员安排等等,二姐也剪掉女孩头发,以男孩打扮准备出发。曾经井然安逸的环境瞬间变得纷乱嘈杂起来,最后由父母带着二姐、二哥、我和弟弟,另外还有个叫陈万良的亲戚小孩,他本来到我家过暑假,现在回不去家了,也只好随我们一起逃难,他那时十五、六岁,应该算是我们一行七人逃难队伍中的壮劳力了。

  收拾好随身携带的衣物和日用品,总共有二、三个手提箱。父亲将现款和贵重金银细软塞进两根竹拐杖里(竹子的内间隔用烧红的铁棍贯通了)。而全家的大部分积蓄装箱后,只能随衣服、家具以及其它物品留在无锡的家里,委托一个叫韩生的老人看管(其时年纪在五十岁左右)。此行逃难,不知何时能回,就这样我们一家告别了无锡的家,告别了过去的生活,后来我们再也没能回去。

  我们逃难途径的第一站是无锡南边的杨墅园镇,这个镇当时算是个大镇,大概有一、二百户人家,且大部分都和我们同姓,姓钱。镇长也姓钱,是个中年汉子,精明能干,我父亲和他谈得挺投机,一有闲暇就找他聊天。我们刚到杨墅园不久,日寇就占领了无锡城,少不了一番烧、杀、奸、掠,城内立时昏天黑地、秩序大乱!日寇随后继续西进,经过无锡市西边的洛社镇,据说在镇上看到洛社中学(当地名校)校长的女儿,当时她在家里的二楼阳台上,就命她下来,双方相持了几分钟,女孩毅然跳楼自杀。总之那时日军所到之处,见男的拉去充当苦力,搬运军用物资,看不顺眼就一刀刺死,要么破门冲进百姓家找“花姑娘”,女人甚至老妇,也难逃强奸,甚至经常是先奸后杀。只有当人生有此亲历,才能理解什么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我们家在杨墅园镇住了近一周,这期间得知无锡市的很多绅士逃到太湖中一个叫马蹟山(现称马山)的小岛避难。于是父亲决定,我们也去马蹟山!

  (三)

  那时江南地区多为水路交通,船行靠摇撸,稍大的船会有帆。我们全家登船驶离杨墅园镇,当晚抵达雪堰桥镇,该镇行政属常州,但地理上紧邻无锡,也就是说更接近太湖了。那晚我们住在父亲事先联系好的一个宅院内,记得院子有扇大铁门。我们睡到半夜,就听到有猛烈地撞击铁门的声音,连续不断,吓得全家心惊肉跳,好在持续了半小时左右就停止了,于是才得以安心睡到天亮。上午起来后又雇了一只船,向此行的目的地—太湖中心的马蹟山岛进发。

  船行至太湖口,看到岸边有个小村落,记得叫庙村,很荒凉,只有几户人家。随后就驶入太湖,前方视野豁然开朗,碧波千顷,水天一色,有此景致,全家人精神为之一振,两天来的紧张疲惫也随之舒缓。这时父亲才告诉我们,现在乘坐的船算是个“花船”,平时只是喝酒、狎妓等娱乐之用,由于其小巧精致,稍遇小风小浪,就会晃来晃去、忽高忽低,好在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抵达马蹟山了。

  马蹟山,是太湖靠近无锡且偏北的湖中小岛。我们上岸后,没走多远就与一家农户谈妥住下。岛上农家建筑一律白墙黑瓦,内部房间颇为敞亮。我们所住农家,一进院门就是厨房,两口大锅灶,紧接着是一排三、五间住房,我们一行七人,很容易就安顿下来了。

  此时虽已是深秋初冬,但天气仍然温暖,岛上树木葱茏,遍布竹林松柏,不时还有小溪潺潺流过,小溪皆不宽,可一跃而过,我们的居所后面有条山林小路,曲径通幽,不知蜿蜒至何方,如此风景,恍惚间似置身世外桃源。

  我们这些小孩于是乎玩兴顿起,每天吃了饭就出去玩,经常是陈万良领路,我年龄最小,走在最后,直到玩累了才肯回家。有天玩得肚子饥肠辘辘,跑回家找东西吃,走进房东厨房,掀开大锅盖,满是香喷喷的芋头,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爱吃芋头,于是也不顾是别人的东西,尽兴地偷吃起来,没过一会,房东主妇回家,撞个正着,我们个个面露窘色,不料,这家主妇无所谓的说,这东西是我们家喂猪的,你们尽情吃!

  还有一次,我们四人跑到山中一个庙里,那主持和尚看似六十来岁,但面目白净,眉目端正,颇有些气宇轩昂,对我们很是和气,在如此偏僻的庙宇,遇到如此之人,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那个年代,新闻经常提到某某大军阀、某某大官,告老之后忏悔过去的恶行,脱离红尘,遁入佛门,眼前这个主持和尚,觉得应属此类吧。

  长大以后无论是读到水浒传中的小渔村,还是现代金庸小说中武侠的奇遇,都不禁让我联想起这段经历中的相应景象:太湖入口边荒凉的村落、远离尘嚣的庙宇、气宇轩昂的主持和尚等等,由此成为我童年记忆中最为深刻丰富的元素。

  (四)

  应该是在马蹟山安顿下来的几天之后,我们逃离无锡时留下看家的韩生突然到来,别后重逢,虽然时日不多,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神经兮兮,他告诉父亲:日军占领无锡,破门而入我们家,端着刺刀将箱子全部劈开,衣服物件翻弄满地,喜欢的都抢走,家俱都被劈开,摆设的瓷器打碎一地,总之,家中所留财物就此灰飞烟灭。他本人也被日寇强行抓走,被迫抬运物资,一天他在搬运途中趁机逃走,最终辗转找到我们。事已至此,我们已无家可归了,也可以说倾家荡产了!日寇劫掠了父亲平生所有积蓄。

  韩生回来后,父亲感到他精神恍惚,就让我经常留意他,一天他走了一段路后,见到一条小河,猛然跳进水中,我赶紧往家跑,边跑边喊“救人”,最后众人将他从河中救出,韩生当时因为穿了薄棉袍没有马上沉下去,吐了几口水就好了,但没几天他又失踪了,从此就再也没能找到他。想来他是遭遇日寇后,目睹了太多的血腥与残暴,经历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惊吓和刺激,精神彻底崩溃了!

  记得是在马蹟山居住的十多天后的一天,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呼喊“湖匪来了”!说是来了两只大船,其中一只船甚至有八道桅,这么大的船以前还从未听说过。两只船满载着“湖匪”,专程前来打劫从无锡逃难至此的有钱人家,我躲在门缝后向外张望,三、五成群的“湖匪”穿着普通农民的服装,斜背着步枪,也没子弹带,但在衣服口袋里咣咣铛铛的装满了子弹,途径我们门口,继续向村里走去。第二天听说,湖匪绑架并吊打了两个无锡稍有名气的绅士,以勒索钱财。“湖匪”上岸的第三天,我记得还下着小雨,父亲带着全家匆忙逃到屋后山上,而山上也找不到避雨之处,就淋着雨,在树下躲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父亲急忙雇了条船,船主载着我们全家,摇着撸悄悄地驶离了马蹟山,向北而去。我还记得上船后,听到船主对父亲说,“我们也只有粗茶淡饭招待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粗茶淡饭”这个词。这条船只有一个帆,风向有利时,就升帆依靠风力而行。父亲此行目的地是上海租界,船老大带我们航行一周可到长江北岸的南通港,然后我们再转乘客轮去上海租界。

  航行途中为避免遭遇土匪或日寇,我们全家白天都躲在船舱里,以免在舱外招摇被人看到。因为我最小,装束打扮与农家小孩无异,所以可以偶尔到船舱外转转,广阔的湖面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过往的船只,似乎只有我们这条船在孤独航行。偶尔碰到岸边有人高声问船主:到什么地方?能否搭船?皆被船主婉言拒绝了,船主告诉我,这些人中很可能有土匪的暗哨,所以绝对不能让他们上船。就这样,我们每天吃着船家做的青菜烧豆腐,吃了就睡,睡醒再吃,晚上可以出舱透透风,那时晚上已经是寒气袭人了。

  一周后我们到达了长江南侧(现在经查地图可能是张家港附近),停了一晚,次日上午过江,我们的小船驶近一个没有停靠码头的客轮,相比之下俨然一个黑色庞然大物,足有三层楼高。登上客轮需要爬软梯,软梯摇摇晃晃,对我母亲来说有些吃力,于是一个人在她上面拉,她下面的人往上托,我紧跟母亲爬上客轮。客轮又继续航行了一天,最终到达了上海码头,我们进入了租界,就算安全脱险了。

  后记

  后来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可能是从孩子的视角,感觉更多的倒是有惊无险、童趣多于艰辛,尤其留恋马蹟山的自然风光,令人难忘。

  最近我认真查阅了相关抗战史料,将我们逃难的日程与历史时间进行了对比:我们逃难的出发时间,正是日寇攻占上海挥师向西,直取南京的时间;而我们逃难到马蹟山,以及后来为躲避“湖匪”乘船出太湖赶往南通,这段时间,正是日寇攻陷南京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当时在中国总共约二十万日军,于是就张牙舞爪、杀气腾腾,铁蹄席卷蹂躏了我国最富饶的沪、宁、杭大地;而趁着中日战酣和政权真空,各路土匪于是揭竿而起,趁火打劫。

  在这些大背景下,我们家宛如沧海一栗,真正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而我们最终得以毫发未损抵达上海,完全仰赖父亲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和慧眼识人,特别是那位最后带我们驶离马蹟山的船主,可谓忠厚可靠、熟悉水路、久历江湖,这也是我们能得以安然涉险的重要因素。

  我希望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的父亲!

  附记:

  九十年代,我曾重返太湖和马蹟山,其景致再次令人震撼:童年记忆中的自然风光已荡然无存,当年碧波千倾的太湖,很多竟被填湖造路,马蹟山岛上原本的郁郁葱葱,也被砍伐一尽,取而代之的是巨型佛像。目睹此景,久久高兴不起来,只能为此扼腕叹息!

责任编辑:李祖琨 最后更新:2015-03-20 11:34: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南京陷落后的故宫天安门

下一篇:供不应求的《抗日三字经》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