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2017-09-14 14:20:06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15年  点击:  复制链接

①沁源围困战纪念馆。

②沁源军兵攻占日军碉堡。

③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

  历史回放

  沁源围困战

  抗日战争时期,沁源县作为我党领导的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太岳区领导机关和抗日决死队总部所在地,一直是侵华日军的“心头之患”。日军在沁源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为坚持抗战,太岳区党委决定采取“围困战”的办法,组织群众撤离家园,空室清野,把日军围困在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两年多时间里,8万没有任何重武器的沁源人,用永不妥协的围困和艰苦卓绝的坚忍,883天内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并最终迫使日军逃离沁源。

  沁源军民围困日军的斗争,曾受到党中央的表扬、毛泽东的称赞。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沁源被毛泽东赞誉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尘封往事

  铁血硬汉李学孟

  日寇侵入山西不久,李学孟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三纵队,成为二营六连的一名优秀机枪手,出没于白晋、正太两线之间打游击消灭日伪军。沁源是八路军太岳军区根据地,1942年10月,“沁源围困战”开始,李学孟根据党的指示,由部队转回沁源组织民兵队,任民兵队队长,担负起骚扰、袭击日伪军,牵制敌人的任务。

  他曾联合八路军大部队痛歼日伪军;也曾率民兵在姑姑栈设伏,打死鬼子11人。他所带领的民兵队在袭扰、打击敌人的同时,保卫了八路军驻沁源一带机关和战时医院的安全。他也因此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5年2月12日,200多名日伪军悄悄进入李学孟所在的阳泉村,包围了他住的窑洞。李学孟几次打退鬼子强攻,一直坚持到次日下午4点左右,打死日军6名,毙伤数十名敌人,无计可施的鬼子抓来几十名群众,嚎叫着要李学孟投降,否则就杀掉所有的人。

  为保护群众,李学孟挺身而出。敌人把李学孟的鼻子、耳朵、锁骨用铁丝穿过,押往沁源县城。半路上,因痛骂日伪军,李学孟被割掉耳朵。押回县城的第二天,在对李学孟身体进行惨无人道的毁伤后,用铡刀把李学孟铡成三截,让狼狗吞食。李学孟牺牲时年仅34岁。

  李学孟牺牲后,中共岳北地委、专署授予他“民兵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将他生活、战斗过的阳泉村改名为学孟村。新中国成立后,沁源人民为纪念李学孟,在县城岳北烈士陵园为他立了碑。2005年,沁源县委、县政府在学孟村为李学孟烈士建造了烈士纪念亭,立了纪念碑。

  红色记忆

  “一九四二年,正在秋收天,日本鬼子横行霸道进攻沁源;又杀人又放火真野蛮,从此后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难。”

  “半夜就起身,鸡叫就爬山,沁源人都住进深山里面,铺黄蒿盖百草冷水拌炒面,多少人白天黑夜眼望延安。”

  这首以沁源民歌“梳妆台调”填词的《望延安》,很多上了岁数的沁源人都会唱。当地老乡说:“沁源围困战两年多里没出过汉奸”,大家口口传唱的正是70多年前先辈用生命写就的尊严和气节。

  盛夏时节,记者前往沁源寻访当年沁源围困战留下的一个个抗击日军侵略的旧址。自沁县进入沁源的“二沁大道”,是当年日军闯入的道路,也是两年多后他们狼狈溃逃的道路。当年正是在这里,民兵编成的“轮战队”,让日军发出了“过了圣佛岭,进入鬼门关”的感慨。

  1942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沁源并长期驻军,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计划。八路军太岳军区决定针锋相对,发动沁源抗日军民对日军开展“围困战”,并于是年11月建立了围困沁源指挥部,首先开展空室清野大行动。短短五六天时间,涉及1.6万余人的秘密大转移全部完成,给日军侵占地区及其周围制造了一个“无人区”。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用麻雀战、伏击战、破击战、冷枪战等手段,昼夜困扰、打击敌人,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紧接着,抗日军民又掀起“抢粮运动”,乘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又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敌人抢走的羊、牛和其他财物,而且连敌人的军用物资、衣服靴子也“劫”。无水吃、无粮吃,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驻沁源日军大队长伊藤中佐向临汾师团司令部写信求援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水,没有粮,天天有病倒的……”

  人民群众是沁源围困战的主体力量。据今年88岁的刘增胜老人回忆,他16岁那年,怀里揣着两颗手榴弹参加了城关民兵轮战队。老人记忆最深刻的是,1942年冬天沁源军民在山圪梁上展开的“万人大讨论”,主题只有一个:是回自家热炕头上给敌人“维持”,还是在饥饿与寒冷中围困敌人?在气节与尊严面前,沁源人选择了后者,老人说:“没一人当汉奸。”

  在中峪乡乌木村,老乡带记者找到一处被灌木丛草遮蔽的三孔窑洞。坍塌的窑洞内当年烟火熏烧的痕迹至今犹在,火炕、土灶等生活设施依稀可辨。据介绍,这窑洞自那段岁月以后,就再也没有住过人。在距这里20来里地的离柏子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曾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三叔三婶倒在了日军的屠刀下,他自己当时正藏在对面的“圪针窝里”。据曾在沁源战斗过的老干部裴丽生回忆:“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沁源人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上万名无辜群众被日军杀害,1600多名干部和民兵壮烈牺牲,整个沁源被焚为瓦砾。”

  历史上的沁源城是美丽的。它从元代开始修建,历经明清两代,沿至民国时期,前后700余年。当丁玲在1937年冬以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的身份来到位于山西太岳山根据地腹地的沁源县时,曾说这是从孔祥熙老家太谷以来见到过的最大的地方。县志记载,直到1941年前,沁水边尚存在一座媲美今天平遥的美丽古城,它最后一次修缮时间是在1926年。

  今天的沁源依然美丽。虽然70多年前沁源人民付出了家乡历史文化尽数被毁、全县近1/8的人口被日军杀害的沉重代价,但他们创造了一个永载史册的经典——沁源围困战。人们不会忘记,巍峨的太岳腹地有一座英雄的沁源城,在那狼奔豕突、血雨腥风的岁月里,这里英雄的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9-14 14:20: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军民并肩战太行

下一篇: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忻口拜英烈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