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 (19)
2015-10-14 09:50:35  来源:搜狐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原文配图:缅北反攻态势图。

  前情提要 上回写到,中国驻印军集结列多准备反攻,目标是盘踞野人山及胡康河谷的日军,目的是掩护中印公路的修建。准备充足、归国心切的国军将士,在美军的帮助下,一路披荆斩棘,于1943年10月29日,占领了一个重要的据点——新平洋,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胡康河谷四大据点之一的于帮,在那里,日军盘踞已久,以逸待劳,一场恶战即将引爆。

  初生牛犊战于邦

  胡乱指挥吃苦头

  胡康河谷是一个盆地,包括大洛(一译打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四周都是山谷,中间则是沼泽地和原始森林,天险全在河川,尤其是大龙、大奈两河,中印公路和胡康区旧有的公路,都必须通过这两条大河。

  于邦、太白家、孟关和瓦鲁班,是胡康河谷公路上的四大村镇,也是整个胡康区最重要的四个据点。在这些村落和河岸边,擅长打洞的日军精心构筑了防御工事,将自己隐藏起来,企图以逸待劳,逐道防线阻击消耗驻印军,力图将正在修建的中印公路扼杀在胡康河谷。

  于邦之战,从1943年10月31日起到12月29日,历时约2个月,这一战,是国军反攻缅甸的第一个攻坚战和彻底的歼灭战。它打下了国军在以后各期战斗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的基础。盟军军官在参观于邦战场时,惊叹之余,赞美其为森林攻守战的杰作。战后,史迪威将军特由印度加尔各答赶制锦旗一面,亲赠孙立人将军,以纪念这次胜利。

  作为驻印军反攻缅北进入的第一块盆地,胡康河谷的一系列战斗十分重要。1943年10月10日,在列多主持总指挥部工作的史迪威的参谋长鲍特纳准将,发布了第6号作战命令:

  "大龙河以北及大洛地区,仅有土民和缅军组成的搜索部队,间有一两个日本军官配属。着新三十八师112团于11月1日前,自现住地前进,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交汇点与下老寨一线,以掩护新平洋前进基地建筑新机场,以便于盟军后续兵团进出野人山区。"

  据了解,这位暂时任准将的鲍特纳(回美国后被降为上校),有些刚愎自用,而且对中国中高级军官带有傲慢与偏见。他曾因目睹一位中国军官不懂指挥炮兵,便认为全中国的军官都是炮盲,竟因此自作主张,限制驻印军反攻部队的炮弹供应量,以免"造成浪费",结果让不少中国士兵无谓流血牺牲。孙立人多次坚决要求史迪威将其撤换,但却无果。这次,因盟军情报有误,他轻信了日军散布的假情报,下达了仅用一个团进攻的命令。

  1943年10月24日,接到命令后,南宁老兵容州和凌云老兵黄勇所在的112团,兵分3路:第一营是左路,目标是大龙河西岸的临滨和于邦;中路是团直属部队和第二营;右路是第三营,目标是拉家苏。这点人数面对日军3个联队的强敌,注定要吃些苦头,进攻毫无进展。

  11月1日,第三营占领拉家苏;可大批日军携带山炮自加迈增援而来,发动了猛烈攻击,营长陈耐寒不幸殉国。但该营防守有度,日军一直没能夺回拉家苏。事后方知,这次进攻的敌军的总兵力约两千人,是指挥部判断的十余倍,而且都是正规军。

  112团第一营在进攻于邦时,在于邦渡口一棵巨大的大榕树旁遭遇强敌。11月4日,营长李克己身先士卒,率一个加强连攻于邦,敌据工事死守不退,步炮火力之强出乎意料。派人一侦察,这哪是总指挥部所说的"仅有土民和缅军组成的搜索部队",这是敌第十八师团第五十五联队和第五十六联队的正规部队,兵力超过一个联队(团),此外敌第十八炮兵联队,也占据山口不断放炮,而且敌军兵力还在不断增加,最终达到3个联队的规模。

  112团第二营正在大龙河西岸与敌苦战。但此时鲍特纳又以总指挥部名义下达第7号作战命令:"着112团继续前进,于11月7日前确实占领大洛至大奈河、大龙河之交汇点,以至大龙河与萨西河之交汇点,和萨西河湾之线。"

  接到命令后,孙立人心中"咯噔"了一下。他认为,在强敌面前,一个背水为战的步兵团,难以占领80多公里宽的地域,否则很有可能被敌人包围,最后遭遇各个击破。为此,孙立人请求总指挥部允许先占领大洛以北的台地拉家苏,形成攻势,并增兵攻占大洛。可鲍特纳以补给困难为由,拒绝增兵,并报告正在召开的开罗会议的盟军领导,说中国军队战斗力差。

  前方报告说,敌军来了重炮兵,鲍特纳也根本不信,直至士兵将前线未爆的炮弹抬运至后方给他看,他才无话可说。不过,他又以天气不好为由,不让空军给前线将士补充粮弹,也不理会孙立人一再提出的让38师其余两个团增援的建议。

  此时,在前线苦撑月余的112团,只好吃草根、芭蕉芯度日,苦不堪言。

  幸好正在此时,史迪威将军回到了总指挥部,孙立人经过争取,把他拉上前线视察实情。

  史迪威将军毕竟久经沙场,一看情况就明白了。他立即答应了孙立人的增兵要求,后勤方面也紧急行动起来,枪弹炮弹和各种给养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日军兵败于邦战

  数倍伤亡于国军

  当援兵赶到时,112团正在沉着冷静地与敌苦战。新38师全体压上,在于邦死守的敌军这回将尝到被痛打的滋味。而随后赶到的炮兵发挥了很大作用,基本压制住了敌军的炮火。

  攻打于邦的激烈战况,仍然存在宾阳人谢胜齐(生于1914年,现住宾阳县新宾镇马潭村新谢屯。时任新1军38师113团炮兵营主炮手、上等兵,2012年1月去世)的记忆中。他说:"打于邦时,上级命令我们不间断炮击。我们一个连的3门炮,4个小时内打了1600发炮弹,炮管都打红了,热得什么东西一碰上去就冒烟。我们冷却一下,又接着打,打了榴弹打烟雾弹,在烟雾里,谁都看不见谁,步兵于是冲上去,与敌人绞杀在一起。"

  由于双方都想用猛烈的炮火压制住对方,为自己的军队提供火力掩护,因此谢胜齐所在的炮阵地也被敌军轰击。他最好的朋友,就在此战中牺牲了。

  "他叫陈旧光。当时,他正在站岗守炮,日军一发炮弹打过来,正在他身边爆炸,他当场就牺牲了。他的身高跟我一样,性格也差不多,我们语言也相通,因此成了最铁的朋友。我本来是当工兵的,就是认识了他,才跟他一起来干炮兵。"

  1943年12月26日,新38师拂晓开始攻击,至下午5时,就一鼓而下于邦,一清点,日军留下2500多具尸体,驻印军伤亡230多人,伤亡率约11:1。(注:孙克刚的统计数据是,我军伤亡230多人,日军死伤更大,总计比我军多出7倍,而且多是阵亡,伤而未死的仅有13人,全部被我活捉。)

  于邦之战,开创了驻印军以微小代价造成敌方巨大损失的先例。这一仗成为一个转折点,打掉了敌军王牌师团的锐气,此后在缅甸,敌第十八师团只要听到新38师的威名,就丧失了固守抵抗的斗志,常常丢弃阵地,望风而逃。

  榕树攻防显能耐

  美名留存李家寨

  于邦之战,中间还有个比较传奇的战例。话说当初112团第一营在进攻于邦渡口时,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遭遇强敌,营长李克己亲率一个加强连前来增援,不想被5倍于自己的强敌包围在前有大河、后有敌军的一小片地域里。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谁知天无绝人之路,士兵们发现,这棵大榕树,正好成为天然的工事,能有效对付敌军。

  这棵榕树的面积有多大?据老兵说,该树的直径就有4米左右,还有无数气生根,占据了很大一块地面,其根系密密麻麻地扎入地里,已经独木成林。这是天然的防御工事,巨大的根系稍加利用,就可有效掩护自己、消灭敌人,树干上是最佳的机枪巢,敌人炮打不进,因为碰到外面浓密的树叶就炸了;枪打不着,因为看不见人在何处;树顶还是最佳的瞭望台,派个人爬上去,地面敌人的进攻部署,尽收眼底;树身还是绝好的空投场,只要飞机从树顶上掠过,将物品投向大树,降落伞就会缠绕在树枝上,补给品正好挂在树上,解开绳索就能得到。

  为此,亲历缅甸反攻的新38师政治部副主任孙克刚,在《缅甸荡寇志》一书中写道:"(李营的)防御工事,也筑得十分巧妙,把阵地周围筑成8个据点,每班守一个,各个据点可以用火力互相支援,又做了六道鹿砦,边沿都埋着用线触的手榴弹。"

  因此,敌人每次进攻,都是冲到大树附近就死的死伤的伤,再也无力进攻了。

  邕宁人曾瑞(生于1918年,籍贯邕宁,后住南宁。时任新1军新38师112团1营2连某排副排长,2011年8月21日去世)就是112团第一营第二连的一员。在树上打仗的,就是他的战友。由于当时美国空军尚未取得制空权,只能每隔3天空投一次粮弹,官兵们只能半饥半饱。有一次飞机一周没来,官兵们只好靠吃夹缝中生长的芭蕉叶为食。喝水一时成了大问题,可官兵们居然想出了办法:用竹管插入芭蕉根,就会滴出水来;割开缠绕在树上的藤蔓,也会流出水来,就这样,勉强解决了全连130多人的饮水问题。

  李克己率加强连以守为攻,等敌军来了,才放进来打,强大的自动武器火力,近距离消灭敌人的效果非常好。日军无可奈何,改为晚上偷袭。谁知树上的猴群受惊大叫不绝,树上树下顿时枪声大作,日军丢下不少尸体,偷袭又失败了。

  就这样,日军攻不进去,退又不甘心,整天围着这棵大树阵地,看着国军在树上不断接收空投的粮弹补充,却毫无办法,直至最后被内外夹攻全部消灭。李克己带领全连抵抗了5倍于自己的敌人34天之久,让围攻日军丢尽了脸,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一个地名:李家寨。

  对于此事,也有不同的说法。亲历者、112团第一营重机枪连第一连连长丁涤勋回忆,围困李营的,其实是日军一个营的兵力,新编38师炮兵第一营营长王及人的回忆文章也持此观点。丁涤勋回忆,李营被困的部队也不是全部,而是第二连、机一连的一部,加上迫击炮连的一个排。其后丁涤勋奉团长命令带着一个加强连200多人,趁夜摸进包围圈增援,与李营坚守阵地50余天。最后里应外合,将围困他们月余的敌人全部歼灭,大龙河渡口就此被驻印军控制,于邦落入驻印军之手。

  ★★★在新38师攻城拔寨的同时,中国驻印军另一支队伍、新22师也没有闲着,他们的目标直指于邦西南部的大洛,那里是日军盘踞的又一重要据点。他们会如愿以偿吗?欲知详情,请看下一回:《前方将士被误会 查清之后获表扬》。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10-14 09:52:1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我们没有忘记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17)

下一篇:我们没有忘记 从广西走出去的中国远征军(21)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