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巴彦:“第一枪”凝结的宏大历史与民间传奇
2015-07-04 11:43:13  来源:武进长安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通往东骆驼砬子峰顶的石梯是烈士赵春霖当年修凿的。韩伟 摄

  

  张甲洲的外甥(右)与张甲洲的侄子(左)。 韩伟 摄

  

  东北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 铭史看振兴”大型联合采访行动启动仪式上,出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队的身影。周代红 摄

  

  立于2001年的“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碑已经倾斜。周代红 摄

  巴彦县

  巴彦县是东北三省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 铭史看振兴”大型联合采访行动黑龙江之行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

  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隶属哈尔滨市。

  当年,这里是中共在东北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的所在;至今,仍保有黑龙江省最早的抗联活动旧址。

  返乡抗日的北大、清华双料学霸与下山入世的驼峰抗联道士,为黑龙江省巴彦县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学霸张甲洲打响了中共东北武装抗日第一枪,道士赵春霖建起的联络点是黑龙江省最早的抗联活动旧址。宏大历史与个体传奇在巴彦以一种民间记忆的方式凝结在一起。

  学霸返乡为抗日

  巴彦县镇东乡张家油坊屯有一口早已被填平废弃的枯井,只有一旁的辘轳和拴马石提醒着它曾经的功用。然而,当地人从没有把它移除毁坏的想法。因为,虽然没有任何标志,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口井前的空地,就是83年前张甲洲宣布“东北工农抗日义勇军”即巴彦抗日游击队成立的地方。1932年5月23日,早已结婚生子的张甲洲以“婚礼”为借口,组建了200余人的巴彦游击队,这也是中共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在距离枯井不远处的农家院落里,几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平房就是当年的张家老宅,1907年张甲洲在这里出生。而今,几经修缮改建后,建筑虽不复当年的面貌,但仍保持着旧时的格局。68岁的张甲洲外甥孟祥臣一直生活在这里,听多了家人讲述的历史,他不仅对有关张甲洲的点滴了然于胸,还有很多私家记忆:“张甲洲人称‘铁嘴’,好说,爱开玩笑,大方开朗。”

  张甲洲曾以黑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因为组织学生运动,张甲洲多次被开除学籍,乃至身陷囹圄。正是在狱中,张甲洲结识了时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的冯仲云。1929年夏,张甲洲加入中国共产党。

  返乡抗日的张甲洲,完成了从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的身份转换。中共满洲省委特派省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做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这支队伍曾一度攻占日伪军驻守的巴彦县城和东兴县。

  由于中共满洲省委执行“左倾”路线,导致巴彦游击队解散。此后张甲洲化名张进思,以教师身份在富锦一中开展地下工作。1937年,张甲洲的地下工作被敌人察觉,在转移并赴任抗联第十一军副军长途中,张甲洲与日伪军遭遇,中弹牺牲。

  而今,张甲洲的出生地巴彦县烈士陵园内,建有纪念碑和雕像;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清华大学清华英烈碑都刻着他的名字;张甲洲的遗骨长眠于牺牲地富锦市革命烈士陵园——进思公园……它们与张家油坊屯那口枯井以一种殊途同归的方式,记录着张甲洲波澜起伏的30年生命。

  道士下山助抗联

  春日烂漫的野花,盛夏茂密的草丛,秋季五彩的山色……在巴彦县龙泉镇原副镇长董国才的记忆中,位于龙泉镇福乡村的骆驼砬子山不只是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也是从儿时开始半个多世纪的亲切记忆。这样的记忆或许和任何一个山脚下长大的孩子没什么不同,然而,冬天的骆驼砬子山就会显现出它的独一无二。

  冬日里,登山客少了很多,穿过山间土路后,呈现在少年董国才面前的是一段长20余米,宽约1米,成60度角的峭壁。手脚并用借助峭壁上的石坑攀爬,少年终于登上了东砬子。峰顶之上,有一览巴彦县城的豪迈,也有万物凋零、远处松花江如其满语名字释义“天河”般的凄凉。

  1920年,刚刚成为玉皇庙道士的赵春霖不知是否也感受过同样的凄凉时刻。那时,玉皇庙还是个小木板庙,就连峭壁上的石坑也并不存在。后来,赵春霖在峭壁上凿出了石梯,用自己化缘的收入改建了大砖庙,还取了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月台石院”。而今,赵春霖当年在石梯旁的刻字依稀可辨:“满洲国康德六年修石道,月台石院七月一日工竣,万古流芳一台山。”

  那天,我们仍攀爬着1939年赵春霖修的石梯登顶。雨后的湿滑加大了攀爬的难度,然而在旁人还没来得及记下董国才选取的攀登位置,他就已经站在了石梯尽头。

  66岁的董国才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小时候,不时上来捡点干树枝当柴火;当教师、校长后,又带着学生来这里登山、说历史。有事没事就爬上去看看,不知道上去过多少次,让董国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越来越了解。

  董国才向学生们说的历史就是赵老修的抗联故事。1931年“九一八”后,在四处化缘的过程中,赵春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看到了抗联队伍的抗争。于是,出家十余年的赵春霖下了“入世”的决心。经过多方联系,1938年赵春霖终于正式加入东北抗日联军,成为第三军十二支队的地下交通员,骆驼砬子山上的玉皇庙成为第三军交通联络站。因为是道士,当地人都称他赵老修。赵老修以化缘为名,挎着青布兜上书“一台山慈善”五个字,为抗联搜集日伪情报,筹集转运物资与药品。然而,赵老修没有躲过特务的眼睛。被捕后,日本侵略者用尽各种办法,始终无济于事,判处赵老修有期徒刑15年。1944年,赵春霖牺牲在狱中。

  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只要故事仍在被讲述、被流传,于后人而言,便具有开放性的意义。

  山里姑娘欠打扮

  “山里的姑娘欠打扮。”谈起骆驼砬子,董国才多次发出这样的感叹。

  巴彦十大景观中的“驼峰夕照”、“雷劈古洞”就在这里。附近的尼姑庵一度香火很旺,每逢佛教节日,来庙里上香的信徒很多。慢慢的看热闹的也越来越多,一来二去就成了习惯。后来尼姑庵搬走了,每逢节假日仍是游人众多,一家老小带着吃食登山、野餐,已经成为当地人习以为常的休闲方式。

  骆驼砬子山是当地名山,不缺历史,不少景致,更不差人气,然而这人气只局限于当地,始终没有成为能吸引外来人气的成熟景区。

  而今,山下,立于2001年的“玉皇庙抗联活动旧址”碑已经倾斜,靠着碑体两侧两块砖头的支撑才没有倾覆,碑阴刻字的红色染料也已褪色。山上,董国才记忆中石阶上那棵游人常在树干上绑绳子以助攀爬的歪脖树,已经消失不见。山顶,董国才记得赵老修刻的字在上世纪80年代尚很清晰,特别是喷点水之后显露无疑,而现在能清楚分辨的只有“康德十年”字样;玉皇庙只剩半截后墙与东墙;一口“抗联井”几乎被填平,冬天抠冰只能留在董国才的记忆中了……“其实遗址的整体面貌变化不大,主要还是欠缺管理。”董国才说。

  在巴彦县政府官方网站上,有一份《巴彦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其中,“骆驼砬子风景度假旅游区”位列“三大旅游工程”之列。近年来的《巴彦县旅游招商项目》中也有过“骆驼峰森林度假旅游区”项目。

  董国才记得,其实早在1995年巴彦县就有过类似的构想。然而,主要受制于资金投入,虽然这些年也做了修路、绿化等工作,但始终没有完善。

  枕边故事成传奇

  当年龙泉镇聚集着很多闯关东的山东人,董国才记得老人们都告诫后人,千万别离开骆驼砬子。这里靠近森林,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会多几场雨,那可是救急的。

  人留了下来,故事也便传了开去。慢慢的,老人们在说起骆驼砬子神话传说时,也顺带着讲讲赵老修的故事。如同董国才向我们讲述赵老修抗联往事时,也不忘提几句驼峰传说。就像把一台山叫骆驼砬子山一样,当地人不讲赵春霖,而说赵老修,形象的称呼透着骨子里的亲切与熟稔劲儿。

  生于斯长于斯的董国才,就是听着抗联故事长大的。董国才的父亲、生产队老人都见过赵春霖化缘,他常听父辈们说起赵春霖的事。因而,上世纪50年代末的那天,第一次爬上骆驼砬子山的男孩董国才对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并不懵懂。

  正是因为有了身边人的口耳相传和身边物的切实可感,赵春霖的名字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也没有变成一个高大全的典型形象,而是成为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英雄,与骆驼砬子山的传说一起,成了孩子们的枕边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历史播传在身边

  历史的延传方式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那天,听说有“外面的人”想了解张甲洲的故事,孟祥臣不大的屋子里也挤进了几个“不相干”的人。孟祥臣说一年要接待很多拨我们这样的访客,于是,在一次次的“围观”与讲述中,张甲洲的过往也就不再是史料中冰冷的记载,而成了发生在田间地头、乡里乡居有温度的故事。

  历史的播撒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溯自‘九一八’,远东起惨案……青年须立志,创造自由光,低头看军阀政客先后去投降……”2002年10月,在巴彦张甲洲铜像暨纪念碑落成仪式上,抗联老战士李敏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队唱响了张甲洲创作的《反日大同盟歌》。

  不久前,在东北三省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 铭史看振兴”大型联合采访行动启动仪式上,再次出现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队的身影,而旗帜已经传到了李景梅手中。队员们自费制作了当年抗联第三军、六军军服,穿上它们演出时有种意气风发的劲头。13年来,抗联精神宣传队成员从抗联战士、亲属、后代向社会各界人士扩展,自愿、义务的性质没有改变,让更多人了解抗联历史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他们像抗联战士一样,都是心地纯真,有热情、有激情的人。他们心中有很多故事,却不为后来人所知,感到有责任将抗联的历史告诉更多人。”一位队员说。

  不只因为血脉相连,抑或切身相关,抗联遗址的存在与抗联记忆的重述都是一种提醒,让人们感到过去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记者周代红)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07-04 11:55: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巴彦烽火 党领导首支抗日游击队

下一篇: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