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
2015-06-27 15:02:59  来源:华龙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千年古镇龙岗(旧称芙蓉岗),位于天长市区以北30公里、美丽的高邮湖畔。镇内明清古民居特色鲜明,保存完好。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状元戴兰芬。

  简介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分布于古民居群中,与古民居交相辉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粟裕、郑位三、罗炳辉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他们的光辉事迹使这里成为独具魅力的革命遗址游览胜地。

  一九四一年的初夏,榴红似火,绿树成荫。战火笼罩着皖东大地,虽有迷人的景色,但人们饱经颠沛流离之苦,面无喜色。高邮湖畔的龙岗古镇,景色独好,街道上张贴着各色标语,镇南头铜龙河北岸的胡家大滩下高搭彩台,四乡农民、民兵,镇上的居民扶老携幼涌向胡家大滩,大滩万头攒动,气氛热烈。彩台前七百多名身着军衣的队伍坐在各自的背包上,他们当中有两鬓斑白的老战士,大部分是虎气生生的青年军人,还有一排年青俊美的女兵,这是龙岗人民隆重集会欢迎抗大八分校来龙岗办学的情景。

  大会由龙岗镇副镇长姚卿才主持,八分校教育长冯文华作了长篇讲话,会后八分校文化工作队还表演了文艺节目。从此,八分校在两年的时间里,同龙岗人民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龙岗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

  一九四一年五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第八分校在皖东的天长境内诞生。一九四五年八月胜利结束,它是新四军所属五所抗大分校中环境比较安定,教学质量较高的一所分校。

  一九三八年,在日寇疯狂进攻的面前,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退,使皖东、皖中大片国土,沦陷日寇铁蹄之下。为了挽救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一九三八年十一月,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张云逸、徐海东、邓子恢等同志率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和第四支队挺进皖东地区,经过一的的艰苦奋战,以原四支队八团为基础扩建的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四、五两个支队由原来的五千人发展到一万余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原局决定成立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校址在天长县的汊涧镇。该校有学员近千人,为部队培养基层干部,这就是抗大八分校的前身,也是后来组建抗大第五分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进行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二师。由张云逸副军长兼师长,罗炳辉同志为副师长。为了加强二师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华中局和军部关于各师、各根据地应建立抗大分校的指示,一九四一年五月四日,二师以原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留在淮南的一个大队为基础,在天长张公铺成立抗大八分校,后因日军扫荡,八分校由张公铺经铜城迁至龙岗镇正规化办学,直至一九四三年秋离开龙岗到葛家巷。抗大八分校由张云逸同志兼任校长,罗炳辉同志兼任副校长,冯文华同志任教育长,高志荣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天长是当时路东根据地比较安定的地区,龙岗镇地处高邮湖畔,远离日寇占领的天长县城,环境更为理想。所以,八分校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进行正规化学校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九四二年八月,华中总分校召开教育会议时,陈毅军长曾表扬过八分校取得的教学成绩。在四年多的时间内,八分校为二师培养出二千五百多名具有一定军政素质的干部,为加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

  龙岗号称“封建堡垒”。古镇上出过状元、探花、进士,举人就更多了。这些封建时代的登科之士,为龙岗人留下了“诗书传家”的文风,抗大八分校以她特有的组织形式,干部学员特有的品质和风貌,为千秋古镇树立了一代新风。八分校的同志与龙岗人民鱼水相依,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

  分校搬到龙岗后,急需一块练兵场地。农抗理事长陈善洪带领四十个民工,二十条耕牛,苦战了三天,很快就修好了训练场。修好后,分校领导请民工到校部开“座谈会”,并办了几桌丰盛的饭菜招待民工。民工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说什么好。并深有感慨地说:多少年来,当兵的抓夫,是家常便饭,可今天,八分校领导却陪我们民工吃饭,真是军民亲如一家啊。当年分校学员出操、练兵的场地今在江苏境内,当地的农民还称这块土地为“操场田”和“跳台田”。

  一九四二年春节来到了,群众为能和“抗大”同志们一起过个太平年而感到十分高兴。家家忙着蒸点心、办年货,分校领导也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宣传抗日的大好形势,征求群众意见,各队学员忙着排演节目,但就在大年三十晚上,住在各家堂屋里的抗大分校的同志突然搬走了,有的搬到房东的破屋里,有的搬到城隍庙里。原来,分校的领导得知当地过年堂屋不睡人,家里不挂白毛巾的风俗,校部在节前作了布置,所以,大年三十这一天,大家一齐搬了出来。

  龙岗有的住家门前是土地,每逢阴雨天,学员们常把泥巴带进房东家里。校部就发动全体学员拣碎砖头,在各家门口铺上人行道。他们还把镇上废地开垦出来,种上各种蔬菜,搞生产自给,龙岗居民过去没有种菜的习惯,在分校带动下,也纷纷开荒种菜。直到今天,龙岗还有许多当年“抗大”开垦的菜地。

  这样的部队,过去龙岗人民没有听说过,更没见过。从他们的身上,龙岗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光明前途,看到了美好的明天。一九四二年八一建军节,龙岗商抗赠给八分校的锦旗是“钢筋铁骨”;一九四三年的建军节,龙岗人民赠送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锦旗。不几天,抗大八分校的学员全部放假,帮房东挑水、干活,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青年女学员依偎在大嫂、大妈的身边,絮絮交谈,恋情依依。一天早晨,人们起来,发现住在家里的抗大的同志不知去向,所借的东西整齐地放在院里,还附有清单和感谢信。各家走上街头,在寻找、在打探,“抗大”走了,喧闹的龙岗沉默了……。

  三

  四十多年来,龙岗人民把对抗大的怀念珍藏在心底,一代传一代,象长流不息的铜龙河一样,在人们心底缓缓流淌,时而激起深情的回忆浪花。

  龙岗人民怀念“抗大”,当年“抗大”的同志更加怀念他们的第二故乡——龙岗。抗大八分校的学员,四八年农历除夕,我淮南支队攻打龙岗的攻坚连连长,现任安庆军分区的参谋长徐征发同志,出差路过天长,特地去龙岗,寻觅旧踪。他回忆着当年抗大的火热生活,回想着四八年打龙岗时的激战情景,抚摸着墙壁上的弹孔,流露出无限深情。当年抗大八分校上干队学员、老红军战士黄锦思,来龙岗走“亲戚”、看房东,对龙岗的大街小巷都了如指掌,回到合肥还写来回忆文章。湖南军区司令员,一九四O年任天长独立团团长的陈启文将军,在阔别天长四十余年后,八三年五月来天长旧地重游,将军看到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建国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无限喜悦,但是,当将军来到龙岗找抗大旧址时,只见原抗大学员上课的地方,解放后作为龙岗小学的大殿破败不堪,断壁残垣,将军久久凝视,默默无语。原浙江省军区顾问魏然将军,来到破殿前,站在草丛中,留下一个个珍贵的镜头……。

  建国后,龙岗因紧邻江苏,不便设置机构,使龙岗的建设受到影响。五八年的“共产风”,使龙岗受害尤深,许多古建筑,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被拆除,留下的堆堆碎砖破瓦,片片荒滩。抗大的旧址之一,龙岗小学的大殿因无力维修亦日趋破败。然而,就在那连嘴都糊不住的不愉快的年代里,人们吃着“瓜菜代”,还在街头、巷尾听老年人吹一段“抗大”的故事,讲的人有声有色,听的人津津有味,人们肚子是空的,精神上却得到了满足。

  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也吹到了龙岗这个小角落。一九八O年龙岗为新辟的公社所在地,年初,原省委书记张劲夫来天长视察,欲去龙岗看望,因道路不通作罢。不久省政府拨出专款,修筑铜城至龙岗的公路,八一年正式通车。三中全会温暖着龙岗人民的心,饮水思源,修复抗大遗址的念头在龙岗人民心中萌发。当年欢迎抗大的龙岗乡副乡长、原兰州军区汽车团副政委姚卿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冤十载,戴罪还乡。一九七八年,党给他落实了政策,姚老离休在龙岗暂住。八一年,他会同张金魁、陈嵩生等十位老人,倡议募捐修复抗大校址,让孩子们在当年抗大学习过的地方安心学习,继承传统,早日成才。他们的倡议,得到干部群众的支持,邻近的江苏社员也愿意资助,当时分管文教的副县长夏锡生同志亦积极赞同,并在教育局发的简报上写下了“十位老人乐育人,……抗大高风百代传”的诗句。姚老捐款一百元,在十位老人的带动人,募集两千余元。

  一九八五年初,县委书记陈家声到龙岗检查工作,支持乡党委关于修建八分校遗址的建议,陈书记并指出修复经费由县政府、乡政府和群众自筹三方面解决。

  县人民代表将修复抗大遗址作为建议提交人大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于五月份作出关于修建抗大八分校遗址的决议,由县财政拨款伍千元作为资助。县文化局将抗大遗址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报省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乡党委专门召开会议,落实修建经费,制订修复方案。天长的革命老前辈、华东师大副校长周原冰亲笔题字“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的匾额,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徐速之亲题“真武庙”门楼匾额。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前夕,乡政府调集工匠,将庙门按原状修复,嵌上“真武庙”匾额。第一期工程于八月份结束。九月三日,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又亲临龙岗研究安排了第二期工程。

  当全国人民在全国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天长的各级领导和龙岗人民修复的不仅是抗大八分校的遗址,而是修复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左倾错误,特别是“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给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抗大的光荣传统就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三中全会以来,这个传统又回到人们的心上,温暖着亿万心灵,激励亿万人民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去大干四个现代化。

责任编辑:熊胜科 最后更新:2015-06-27 15:09: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九口堰纪念馆

下一篇: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