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郑红羽的浮影
2023-08-10 15:19:33  来源:北京晚报 吴霖  点击:  复制链接

  1949年的郑红羽

  1938年10月,主要由抗大第4期2大队第4队毕业学员组成的一百多人东北挺进纵队干部队奔赴抗战前线。12月,该队到达晋察冀边区中心地带,驻扎在平山县李台村。经过酝酿,由钱丹辉、郑成武等五人发起成立了诗歌团体“铁流社”。郑成武担任秘书一职,积极参加了诗社的各项活动。当月,西北战地服务社也来到了晋察冀,住在晋察冀军区所在地蛟潭庄,钱丹辉与郑成武代表“铁流社”特地从驻地赶去,见到了“战地社”诗社的田间、邵子南、史轮与曼晴。

  关于铁流社,《晋察冀文艺史》一书说:“铁流社,也是晋察冀边区的一个重要文学团体。战地社所从事的创作宣传不止诗歌一种,铁流社则是一个单纯的诗歌组织。这个团体,是1938年12月成立的,主要负责人为钱丹辉、蓝矛、叶正煊、郑成武,成员有张维、徐灵、邓康、张绍明等共30余人,都是以抗大第4期第2大队第4队学员为主组成的原十八集团军东北挺进队的成员。铁流社的宗旨是创作与传播街头诗、朗诵诗及一切产生并服务于斗争生活的诗歌,进行抗战的革命的和面向大众的诗歌活动。”

  1939年2月,“东干队”解散,队员被分配至晋察冀各机关、部队中。郑成武被分配到了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并担任了音乐队长。郑成武改名为郑红羽,当在此时。从相关资料获悉,在郑成武改名为郑红羽之间,应还有“郑同羽”的另一名字。但此名用时不长,郑成武在去抗敌剧社前后,曾被组织上安排做过短暂边区美术的组织工作,并以“郑同羽”一名,成为新成立的晋察冀美协的常务执委。

  钱丹辉回忆:“当时铁流社的郑成武(红羽),他写了很多歌词,也能自己配曲,如1940年2月写了《两条道》,由今歌作曲;1940年12月写了《庆祝反扫荡的彻底胜利》,便自己用河北《报花名》小调配曲;1941年12月还写了《遵守军民公约》,是由今歌作曲的。”

  郑红羽与胡朋表演《放下你的鞭子》

  不止于此,由郑红羽作词并得到广泛流传的歌曲还有《前进,子弟兵》(徐曙作曲)、《让地雷活起来》(张非作曲)、《军民节约四唱》(今歌作曲)。

  活报剧,原“是红军宣传队时期留传下来的一种进行政治、时事宣传的有力的武器。”加入抗敌剧社当年,郑红羽就编出了以舞蹈形式呈现的活报剧《过难关》和《空城计》。抗敌剧社的老人胡可回忆说:“这《空城计》,对运用民族形式的舞蹈作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郑红羽曾担任过抗敌剧社音乐队长、戏剧队长和少艺队队长。据当年的小队员魏风回忆:少艺队队长郑红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会编、会演,特别对晋察冀的舞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少艺队为试点,在舞蹈中加进一些戏剧情节和抗日斗争生活紧密结合,开创了舞蹈艺术的新局面。如他编的《空城计》《过难关》《交通站》《霸王鞭》等舞,演出之后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

  《霸王鞭》原是极简单的河北民间舞中两个戴着“黄天霸”高帽子的领头人,他们手拿霸王鞭,没有什么舞,只是领个头。经郑红羽发现、整理,他用了霸王鞭这个名称和道具,重新创作了一个新《霸王鞭》歌舞。1942年,生动活泼的新《霸王鞭》正式问世。先由抗敌剧社的小队员进行表演和示范,形式是由六男六女边跳边唱,不断变换各种队形,并用熟悉的当地民歌旋律,填上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词。不久以后,载歌载舞的新《霸王鞭》即已风靡于整个晋察冀边区。

  抗战胜利后,由田华、华江署名编著的《霸王鞭初步》,由晋察冀出版社出版,序言为郑红羽所写。此书既是对霸王鞭这一舞蹈形式的总结和规范,也是对其再一次扩大影响的推广。郑红羽功不可没,但却谦逊地隐在小演员的身后。

  老战友刘萧芜说:红羽是个难得的才子,多面手!此言不虚,在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史上,郑红羽不仅在诗歌(歌词)、戏剧创作、戏剧表演,乃至舞蹈创作上,都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

  据《晋察冀日报》报道:1942年7月18日,晋察冀军区通告征求《子弟兵军歌》。至10月中旬,先后收到应征歌曲40首,经过军区与边区音协等机关两次审查,选出了最好的作品10件。12月12日经过第三次审选,最后选定了三首歌曲。分别是:《子弟兵进行曲》(词:方冰,曲:周巍峙);《子弟兵战歌》(词:蔡其矫,曲:卢肃);《前进,子弟兵》(词:郑红羽,曲:徐曙)。

  歌曲选定之后,军区除对作者(入选的或不入选的)均给予奖金表示酬劳外,并立即将上述三首歌曲印发全军普遍教唱。抗敌剧社应上级要求,为了检验实际效果,由刚调入剧社的罗浪担任指挥,动员全社组织了有六七十人的合唱团,对这三首歌曲做了正式的排练,并在1943年元旦晚会上进行了首演。

  据罗浪回忆:那天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三首军歌的演唱,三首歌曲演唱完后,掌声经久不息,我看见聂荣臻等军区首长都高兴地微笑。最后,应群众的热烈要求,首长们指示,合唱团将三首歌曲又再次演唱了一遍。郑红羽和他的战友张非、韩塞等都是合唱队员。

  1948年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野战第一、二兵团。第一兵团由徐向前任司令兼政委,胡耀邦为政治部主任。郑红羽在当年8月从抗敌剧社调入第一兵团文工团,任团长。10月,率团参加了太原战役,此战役从1948年10月开始,到次年4月结束。其间,华北第一兵团被改称第十八兵团,先隶属中央军委,后归一野。

  白航晚年回忆:他在1948年10月从华北联大文学系毕业,与同学苏光一起在获鹿的华北军区被分配至太原前线的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当时,军区也没有告诉我们兵团总部的住址,因是战争期间,驻地常变动,只好自己去找,在找兵团的途中,碰到了从前线演出回来的战斗剧社的同志,说兵团有一个文工团刚刚组建,团长郑红羽是战斗剧社(作者按:原文如此,误记,应为抗敌剧社)的人,人很好。于是,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底。到兵团后,一定要争取去这个文工团。”

  1949年7月,郑红羽作为部队代表,出席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0年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合影(后排中为队长郑红羽、二排左2田华)

  据资料,代表产生办法有二:一是当然代表。即五大解放区(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原)文协的理事及候补理事、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总会及各地分会之正式、候补理、监事。二是聘请代表:1、解放区内省、市或行署以上,部队兵团一级以上的文艺团体或文艺机关的主要负责干部代表;2、从事文艺工作十年以上、对革命有一定劳绩者;3、思想前进,文艺上有显著成绩者(包括民间艺人)。如此,会议共产生代表842人。

  目前尚不知郑红羽是否符合当然代表的资格,但作为十八兵团文工团团长,他是完全符合聘请代表资格的。部队代表团共有代表99人。团长张致祥,副团长赖少其、宋之的。

  经过三个多月筹备,大会于6月30日召开预备会议,7月2日正式开幕,至7月19日闭幕。会议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均莅临大会,并作讲话。大会经过广泛、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最后产生了“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各协会以及戏曲改革协会、曲艺改进会等组织。

  郑红羽与田华、苏凡夫妇合影(1949年8月,北平)

  在新华书店1950年3月印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中,郑红羽名字先后出现三次,一次是在部队代表团名单中,另两次是此次大会产生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委员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候补委员名单中。但在会议印发的书面资料中,后两次名字一作“郑洪羽”,一作“郑红”,皆有小讹。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副主席张庚、于伶)委员名单中,有“郑洪羽”者,经查,在全体出席代表名单中并无“郑洪羽”同名信息,且在晋察冀抗战文艺回忆录中,有人在回忆抗敌剧社将郑红羽直接写为郑洪羽,故可认定“郑洪羽”者,即为郑红羽。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戴爱莲,副主席吴晓邦)中,有候补委员二人,其中印刷为“郑红”者,应为郑红羽之误。因为,在出席的所有代表名单中,并无“郑红”其人。郑红羽的老战友胡可曾有文字回忆:“记得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他(郑红羽)还以一个部队舞蹈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了新中国舞蹈工作的讨论。”

  经查找,在1949年7月24日、2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上,分别刊登了新当选的戏剧家协会和舞蹈家协会名单,郑红羽的名字均在列,且无误。

  这次大会作为红色文艺在新中国成立前一次重要的会议被写进史册,对郑红羽而言,也是对他在革命文艺中贡献以及地位的一个肯定与评价。

  郑红羽与彭长登、毕革飞合影(1948年摄于太原前线)

  郑红羽在太原战役后的5月离开文工团,前往北平出席会议。而文工团也在当月下旬,离开太原,随第十八兵团西进。6月,到达西安。7月17日,进入宝鸡。12月8日,文工团随部队行动翻越秦岭,进军四川。在1950年元旦前夕,到达成都。

  第一次文代会后,郑红羽并没有立即返回文工团,而是将妻子车毅送回东北老家,车毅后也从第十八兵团文工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9年8月2日,郑红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根扎在连队,花开在舞台——介绍廿兵团六十七军战线文工团》的署名文章。同月,他在抗敌剧社的老战友田华、苏凡在北平结婚,郑红羽作为证婚人出席,并与田、苏合影。

  在田华的记忆中,郑红羽不仅仅是她十二岁参加抗敌剧社后的直接领导。田华曾对我回忆:他(郑红羽)特别有才,特别热情,不仅能唱能跳,还会演戏、会创作,长得很高,长得很帅。他是我的队长,也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大哥哥。还记得他在农村的沙滩上,会当时在晋察冀边区极为少见的体育运动——撑杆跳。当然,已经90多岁的田华,记忆也会有失误,在她的记忆中,车毅还健在,只是身体不好,住得离她不远,且不知车毅已在几年前去世了。

  根据《十八兵团文工团大事记》:郑红羽在1950年春节前夕回到文工团。此时,文工团已随十八兵团一路南下四川进驻成都。正月初四,文工团200多人即跟随胡耀邦赴川北行署地区首府南充。为预防土匪偷袭,文工团还抽调一二十名组成了武装警卫排。当时从成都到南充正常走的话,大约需要三天,但这支队伍却因治安及道路情况走了六天,经绵阳、三台、盐亭、南部、西充才抵达南充。

  据白航回忆,为预防万一,郑红羽在半路还派了两个抗大毕业的文工团员,带枪坐在胡耀邦的吉普车上保护。果然在即将进入南充之际,抓住了朝吉普车开枪行刺的特务。到南充的第二天,郑红羽陪同胡耀邦巡视了南充。当时的南充,是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县城,既无电灯、电话,也无楼房。

  到南充后,文工团被宣布集体转业为川北区党委文工团,郑红羽任团长兼协理员。3月17日,由文工团组成的征粮剿匪工作队,由郑红羽带领进驻南充东观场。并“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展开了武装宣传,反动党团登记,建立基层政权组织等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战斗,追捕并枪毙了当地知名匪首杨老二。”其后,郑红羽坐镇东观场,又派出若干工作组到长乐、胜观、小佛、浸水等乡,完成征粮任务。

  1950年6月23日至7月1日,召开川北区首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作了《川北区当前施政方针》的报告,川北行署副主任刘聚奎作了《川北半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川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和川北行署领导成员。其中,政治协商委员共45人,郑红羽作为青年团的代表当选。

  令人惋惜的是,郑红羽的人生,在新中国的黎明戛然而止,他的事迹,也仿佛就此沉没。在数字化的今天,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也少有见到。我所能搜及到的文字,只有老战友胡可在他殁后35年写于1986年的一篇《纪念郑红羽》。这篇并不算长的文字,几乎是郑红羽从1938年在延安投身抗大,一直到1951年在川北南充去世的生平概述。我们不仅知道了郑红羽是“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二大队的学员”,也知道郑红羽在南充去世的具体时间:1951年4月19日。虽然具体原因不详,但老战友对死因是什么都没说,也似乎透露了一些弦外之音。文章的最后一段,相信是胡可的真情流露:“当时,他的战友们都为他的早逝感到悲痛和惋惜。如今又已匆匆过了三十五年,他的老战友们活着的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每次老同志们遇到一起,谈起往事的时候,总还是亲切地想起青年时代的老郑,想起他那炯炯的目光和那大大咧咧的步态,就好像他还生活在今天,生活在我们中间。”

  不久前,网上忽现两封郑红羽致羽山的毛笔书写信件,从两封信内容可以得知,均写于1950年南充,前一封时间落款是“五月一日”,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政治部公用笺”;后一封“八月九日”,信笺已是“川北文艺工作团”。如果没有其他材料出现,这一封信也许是郑红羽现在能看到的最后手泽,距离他第二年(1951 年)4 月的离世只有八个月。从信中,可以看见郑红羽彼时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在老战友面前充分袒露的感情与心境。信件内容摘要如下:

  羽山同志:

  八月五日我在南充龙门场参加全县扩大干部会议,总结上半年征粮剿匪,布置今冬明春的减租清匪反霸工作。自然接到你七月十六来信,甚慰。我们全团可能十二日全部集中整训一两个月,又将下去重点实验减租。上半年的收获有二:一完成了公粮;二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此外对自己说来,就是丰富了生活,现在准备写点东西。

  剧本大概也要千锤百炼才能好些。祝你成功!请把定稿寄我一份,再有请把怎么写电影剧本的入门告我一些,可否寄些脚本学习学习……谢谢你寄来的书,谢谢你的鼓励。请设法告诉立高,请他来信,寄些作品来,说我十分惦记他!……寄张照片来吧!见了老同志们,顺问他们好!请有空就来信,别把远方的老战友、埋地雷打游击的伙伴忘了……

  羽山是郑红羽在抗敌剧社的战友,此时正在北京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专业电影创作。他提到的千锤百炼,应该有着双关含义,即对作品的千锤百炼和羽山正在进行改编的一个剧本《千锤百炼》。信中的“十分惦记”的“立高”,即古立高,也是抗敌剧社的战友,此时奉命在北京参与创刊《人民文学》杂志。1949年12月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了羽山与古立高合作的小说《千锤百炼》。所以,羽山给郑红羽寄的书,有可能就是自己的近作。

  这封信并非是郑红羽最后的行踪。在当年8月22日,郑红羽在川北文艺工作团全体团员大会上作了两个报告,一个是《半年工作初步总结》,另一个是《组织起来,展开川北群众文艺运动》。前者是对前半年的总结,后者是对今后半年的计划。报告中说,文工团到川北半年来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参加了征粮、剿匪、城市治安工作;二是有重点地进行了文艺创作;三是参加筹备组织了南充和川北文联与各协会。三件工作任务很重,郑红羽在报告中形容是“在吃力地汗流浃背的情况下过了一关”。

  郑红羽去世那年,正好是33岁。他的姐姐郑坚早逝于抗战的离乱之中,也恰是33岁。郑红羽与车毅育有两子,一为郑红继,一为车晓彤。这两个名字的起名与众不同,但可以显而易见地让人看到父子姓名之间的联系,红色——成为郑红羽的人生本色,也成了他对未来的冀望。检视郑红羽短暂的一生,1938年走进延安“抗大”,无疑是他的转折点。如能稍稍往前,那就是他自主选择、并由姐夫盛成介绍走入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的那一刻。倘若还可以再往前溯源,我觉得,那个时间节点应该是1932年。

  郑红羽(郑成武)幼年丧父,与寡母、长姊生活。1932年,在他14岁那年,当与他27岁姐姐郑坚自由恋爱的盛成走进北平油篓胡同一号院,郑红羽第一次看见了意气风发的盛成——这个33岁的青年,曾漫游世界、胜友无数,靠写作赢得了国际声誉。此时的盛成,对于少年郑成武,是一种榜样,而且还在未来,改变了这个少年的人生。

责任编辑:吕堃怡 最后更新:2023-08-10 15:21: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朝闻:写新物 拓新境

下一篇:抗战文学的叙史考辨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