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郑振铎“孤岛”掇英——释读郑振铎致孔另境的两封信
2023-08-09 15:09:40  来源:文汇报 孔海珠  点击:  复制链接

  郑振铎致孔另境的两封信

  上海“孤岛”时期,即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的四年之中,上海的进步作家和爱国的文化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继续开展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抗战文艺运动,坚持抗日爱国宣传。郑振铎(1898-1958)便是活跃在“孤岛”上海文化界的领袖式人物。

  杨绛先生作为“孤岛”时期的亲历者,在2008年5月给笔者的一封复信中说,“孤岛”时期,文化人中的敌我界线是明确的。凡是不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是“我们”,参与者是亲敌的……还说到,他们参加有关文艺的会,有不同的人群,其中,“另一个圈子是以郑振铎为中心的”。笔者手头有郑振铎致孔另境(1904-1972)的两封便信,可证实在上海“孤岛”时期,郑振铎和同道们频繁的抗敌活动,以及他的号召力量。现披露如下:

  第一封

另境兄:

  承邀十日下午二时到贵校,本应遵命。唯该时间恰为文艺座谈会之时间,实在无法分身。乞原谅!从下星期日起,该座谈会拟移至华华,乞俯允,为感!时间:下午二时半。兄如有暇,并乞参加。匆候

公祺!

  弟铎启

  27/4/7(1938年)

  郑振铎在短简中提到的“贵校”,是指1936年冬由上海大学同学会接办的一所中学,后更名“华华中学”。这所中学由同学会负责人林钧任校长,孔另境任教导主任。校址位于愚园路近中山公园,校舍是比较高端的建筑。据百岁高龄的黎鲁老说,当时学校门口还挂着“上海大学同学会主办”的牌子,显然更吸引了不少要求进步的年轻人。上海大学名义上是国民党主办的学校,于右任任校长,实际是中国共产党掌控的学校,是一个革命的熔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当局查封。九年后,在1936年3月2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于右任关于“追认上海大学学生学籍与国立大学同等待遇”的议案,为学校曾经的学生补发毕业证书,便于他们寻找工作。虽然仅仅五年的校史,也是属于正规的学校,有着“武黄埔,文上大”的美誉。我父亲补发的毕业证书上端印着“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旗。“上海大学同学会”成立时,于右任校长出席,并赞誉此盛举。于是在“华华中学”的校名前,加上“上海大学同学会主办”,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华中学师生相当活跃,除了秘密输送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学校一度还成为接纳和救治伤病员的场所,接受前线退下来的伤病员休息、治疗,以及接待从苏州反省院释放的革命同志,让他们有落脚的地方。但是,学校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敌特的注意,校址又离76号敌特机关不远。到了1938年,华华中学一位姓田的音乐老师(地下党员)被日军绑架,下落不明(后证实被杀害了),为了避免师生遭受日敌继续迫害,学校决定从沪西迁至市中心福州路生活书店原址楼上继续上课。郑振铎信中提到的“贵校”、“华华”均指此时校址已经迁到福州路上的“华华中学”。因为学校周日不上课,可以利用为开会的场所,又地处市中心,交通较为便利,郑振铎向孔另境提议文艺座谈会移到“华华”。

  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孔另境邀请郑振铎来校演讲或议事,只是在时间上与郑振铎已有的安排有冲突,郑无法分身,故来信请假“乞原谅”,同时邀请孔另境参加这个文艺座谈会。可见他们都是忙碌的一群人。

  郑振铎与孔另境的交谊,应该从孔另境进入上海大学就读时就开始了。郑振铎是该校的老师。孔另境是中文系的学生,住在姐夫沈雁冰的家里,早上一起出门去上海大学,沈雁冰在上大开有课程,课毕他去商务印书馆上班。孔另境认识郑振铎应该是这个时候,从师生关系开始,当时的同学还有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到1936年5月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序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也得到了郑振铎的支持,书中收有多封信件是郑振铎提供的。差不多同时,孔另境编的《中国小说史料》,由中华书局1936年7月出版,序言是请郑振铎赐写的。郑振铎在序中赞扬孔另境做了“这一种为人而不为己的吃力的工作”。

  那么,“孤岛”时期郑振铎主持的“文艺座谈会”是一个什么组织的活动?查考了一下,1937年7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14日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了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华界,英、法等租界遂成“孤岛”。当时,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由地下党员王任叔和郑振铎发起组织了一个“上海作家协会”,参加者有数十人,经常集会。这个集会被称为“文艺座谈会”,他们时常借华华中学教室开会,商讨事情。杨绛在信中说“参加有关文艺的会”,可能就是郑振铎主持的“上海作家协会”的活动。

  然而,在那纷乱的环境里,怎么发挥文化人的作用,又怎么做抗日的实事呢?他们商讨以笔为刀枪,这是他们的武器。会议中有两项决议是实现的:第一桩是为世界书局编辑一套“大时代文艺丛书”,由郑振铎、王任叔、孔另境三人负责集稿编辑;第二桩是创办《鲁迅风》杂志,王任叔、孔另境、金性尧等参加《鲁迅风》的创办。这是“孤岛”时期重要的文化实绩。

  第二封

另境兄:

  志行稿已读过。弟意尚可用。唯应略加删改。(弟已擅行改过了)兄意如何?“总序”今日可写毕。当奉上,请指正。弟的“小说”颇想能在一星期内赶写出来。大约也是“历史”的短篇。“丛书”总目盼能便中见示。

  弟铎

  28/5/10(1939年)

  郑振铎的这封信是谈“上海作家协会”第一项决议的执行进展情况。

  这封不长的信包含的内容很多。信中的“志行”即许志行,曾出版小说集《孤坟》。郑振铎对孔另境说“志行稿已读过。弟意尚可用。唯应略加删改。(弟已擅行改过了)”,改过的作品收录在《十人集》中。此集《十人集》由孔另境编集并作序,包括郭源新、韦佩、巴人、林淡秋、许志行、朱雯、罗洪、林珏、王西彦、李同愈等十人所著的短篇。孔另境为什么把集子中许志行的小说请郑振铎过目、审改?可能因为许志行与父亲是熟识朋友,在审改时反而不易把握,交给郑主编审改更妥吧。这也可见他们的采稿是很郑重的。

  郑振铎信中说“弟的‘小说’颇想能在一星期内赶写出来。大约也是‘历史’的短篇”,这“历史短篇”即《十人集》首篇的《风涛》,署名“郭源新”,是郑振铎的笔名。这篇《风涛》在是年6月15日赶写出来,是郑振铎时隔多年后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写明代后期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集团的政治斗争。小说歌颂了爱国者舍生忘死与权奸斗争的精神,其现实讽喻性是很明显的(陈福康语)。

  “孤岛”时期,作家的创作题材有了变化,产生了不少借古讽今的历史小说和戏剧剧本。如阿英的《明末遗恨》、于伶的《大明英烈传》、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吴祖光的《正气歌》等,这些作品的上演,大受民众欢迎。郑振铎写作历史小说《风涛》同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郑振铎信中提到“‘总序’今日可写毕”,“总序”指《大时代文艺丛书序》,排在丛书每本书的前面,意在导读和表达主编丛书的主旨。文末署“主编者”,即代表了三位主编。但从现在披露的这封信看,可以明确执笔人是郑振铎。所以,这篇写于1939年5月29日的丛书“总序”,应该归在郑振铎的著作之中。

  郑振铎在序中严正地说:“文艺工作者在这个大时代里必须更勇敢,更强毅的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如椽的笔,作为刀,作为矛,作为炮弹,为祖国的生存而奋斗。在这个大时代里,文艺工作者成为无量数的群众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孤高自赏的自己禁闭于象牙塔里的人物了。”他鼓动写作者要让“山林的清音告退,个人的牢愁靠后;不再歌颂爱情,不再赞美自然,没有例外,他活在这个苦难艰危的时代,他必须负担一切群众所负担的责任和苦难”。他呼吁:“不要在苦难前面退缩,不要在风雪交加的冬夜里躲藏起来,不要在黑暗之前低首。当全民族在经历着空前的火的洗炼的时候,个人是没有,而且也不能有藏身的安稳处所的。挺着胸,擎着火炬,在漫漫长夜里,照耀到天明!”最后,他宣布:“我们这一群文艺工作者们,力量虽然薄弱,但没有一个敢放弃了我们的应尽的任务。这部‘大时代文艺丛书’的编著,便是我们的工作之一。”

  这封短札中,郑振铎还向孔另境提出“‘丛书’总目盼能便中见示”。可见,主编之一的孔另境在做这套丛书的统筹。

  “大时代文艺丛书”由世界书局在1939年7月出版。计划出版十二种,已经登出预告了,最终却只出版了十一种:1.理论《实证美学的基础》,(苏)卢那卡尔斯基著,齐明(陈望道)、虞人译。2.小品杂感集《繁辞集》,容庐(王统照)著。3.杂感随笔集《横眉集》,孔另境、王任叔等著。4.论文《扪虱谈》,巴人(王任叔)著。5.散文与诗《松涛集》,白曙、石灵著。6.创作《十人集》,郭源新(郑振铎)、韦佩(王统照)等著。7.创作《掠影集》,柯灵著。8.长篇创作《突围》,王行岩著。9.长篇译作《孤独》,(苏)N.微尔塔著,冯夷译。10.长篇译著《和平》,(德)格莱塞著,屈轶(王任叔)译。11.五幕悲剧《当他们梦醒的时候》,石灵著。预告中提到的剧本三种《法国革命三部曲》没有出版,广告上没有留下著译者姓名,现在也无从考查。尽管如此,在那艰难的环境里,这套丛书出版了十一种,真正显示了“孤岛”文学的实绩。

  附带说一下,丛书中除独立完成的作品外,由多人组成的集子有两种,《十人集》外,还有一本杂文集《横眉集》很突出。这本杂感随笔的七人集由孔另境编辑,收入孔另境、王任叔、文载道、周木斋、周黎庵、风子、柯灵等人创作的杂文共113篇,不少作品曾在《鲁迅风》上发表。孔另境在序言中说:“在目前,文艺杂感的任务较任何过去的时代来得繁重,因为他不但要暴露和袭击国内各阶层的恶劣倾向,而且还得负着剥露和击刺国外侵略者的丑态和毒计的责任。也因为此,所以每一篇文艺杂感的内容,必须是代表着纯洁的正义的大众的吼声。”

责任编辑:吕堃怡 最后更新:2023-08-09 15:11: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邹韬奋主编《抗战》三日刊

下一篇:陈漱渝:周作人营救许广平?谣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