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揭秘日本侵华中鲜为人知的文化战争
2018-12-01 10:12:58  来源:晋城党史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是军旅作家王龙同志在2007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推出的一部“拓荒之作”。之所以称为“拓荒”,是因为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侵华史上一个被人忽略已久的领域------文化战争,于是独自一人挥着一把砍刀,在人迹罕至的荒莽之地,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笔耕数载,终于将这段几近湮灭的历史史实化为厚重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我是最近才在新华书店发现这本书的,看到后如获至宝,立即购买下来。仔细拜读以后,我觉得作者的历史视觉非常独特,也非常开阔。他避开了长期以来在抗战作品(包括影视作品)中,一反映日本侵华,就是野蛮、残暴、血腥的单一表现模式,而把笔触伸向人们不大关注的文化战争这一隐秘角落,深度揭露了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和祸害,不仅有对中国人民血淋淋的屠杀,还有思想、精神、文化上的戕害。侵华日军的庞大队伍,不仅由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类似野兽一般的嗜血恶魔所组成,而且还有一支文质彬彬、以笔为枪的所谓“笔部队”。这支特殊部队是日军“思想战”的急先锋,其成员遍布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地“协力”战争。这些表面文质彬彬的“笔部队”成员,与穷凶极恶的“枪部队”相互配合,狼狈为奸。“枪部队”在战场上源源不断地杀人, “笔部队”则笔征四方,大肆煽动战争狂热,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喝彩打气。许多日本知名作家都在“爱国主义”口号煽动下,堕落为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吹鼓手、马前卒。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肆意混淆真假、颠倒黑白,把日军的累累罪恶漂白,把侵略者描写成“天使”,把“杀人魔王”描写成“国家英雄”,把占领区描写成“王道乐土”。他们通过作家的独特作用,既美化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性质,消弭日本人民的反战情绪,把本国所有人民绑在疯狂的侵略战车上,还要欺骗、蒙蔽、毒害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让他们相信,日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军队是保护他们的好队伍,从而解除被占领区人们的思想武装和斗争意志。书中披露了许多我们过去不知道的日军侵华的另一面嘴脸,能够帮助我们对日本侵华的那段罪恶历史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下面,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触,来共同了解一下日本侵华时那支神秘的“笔部队”的基本情况。

  从该书可知,日本“笔部队”的活动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国策形成的过程中,早期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和作家,如福泽谕吉、中江兆明、保田谕重郎等人就扮演了“笔部队”的开路先锋,很早就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法理”基础,在煽动侵华思想方面起了恶劣作用。二战时期,更是日本文学史上空前的“暗谷”时代。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日本近代文学,几乎被法西斯狂潮摧残殆尽。日本军部策划下的“国策”文学,成为文坛主流。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部立即在全军设立了军报道部,派遣空前阵容的随军作家、记者进入中国战场采访报道。同时对从军作家的创作制定了七条明确而具体的规定:(1)不得写日本军队的失败;(2)不得涉及战争中所必然出现的罪恶行为;(3)写到敌方必须充满憎恶和愤恨;(4)不得表现作战的整体情况;(5)不能透露部队的编制和部队的名称;(6)不能把军人当做普通人来写,可以写分队长以下的士兵,但必须把小队长以上的士兵写成沉着勇敢的人;(7)不能写有关女人的事。随着战争的大规模推进,“笔部队”阵容不断扩大,一大批日本记者、作家开赴前线进行“笔征”。按照军部的要求,他们明火执仗地鼓吹对华侵略,煽动日本国民的战争狂热,日本各大文学刊物也沦为宣传战争的竞赛场,争先恐后开辟特写专栏,为日本侵略扩张摇旗呐喊,一时间日本文坛热闹非凡,各类作家各显身手,全方位服务于侵略“国策”。按照作品题材内容划分,这些为侵略服务的“国策文学”,具体包括“兵队文学”、“满洲文学”、“皇民文学”、“宣抚文学”、“大陆开拓文学”等类型;按照作家身份划分,又分为“军队作家”、 “征调作家”、”转向作家”等不同类别,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除了极少数正义作家流亡中国外,其他作家几乎全部加入了日本法西斯主义政权的附属机构-----“日本文学报国会”,总人数达4000之多。他们投身侵略战争的心态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军国主义饮鸩止渴的精神欺骗所蛊惑,有的是畏惧法西斯政权的疯狂迫害而缴械投降,有的是为了出名得利而主动投怀送抱,有的本身就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作者以让事实说话的严肃态度,不惜笔墨和篇幅,详细介绍了四个类型九个作家的情况:

 

  第一类:恶魔的鼓吹手-----“从军作家”。

  选取了两个典型人物:日本著名作家石川达三,女作家林芙美子

  石川达三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即被日本影响最大的综合杂志《中央公报》以特派作家身份派往南京,写一部反映攻克南京的小说。石川达三采访后回到日本伏案疾书,在10天内写成一部8万字的作品《活着的士兵》。在书中,石川达三虚构了一个高岛师团,并以几个下层官兵为主角,描述了他们进攻南京中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当时日本国内严密封锁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作品发表后立即遭到日本军部的严厉指责,外务省当即发出命令,立即收回杂志,全面禁止发行。石川达三被逮捕审讯并判刑。判决十几天后,日本军部有意放他一马。让他再往中国战场戴罪立功。从此时起,石川达三开始学乖,竭力讨好当局。在武汉采访一个月后,他回到国内。快速写出长篇纪实小说《武汉作战》。在该书中,他全力渲染日军的“文明”之举,把战争的责任统统推到中国军队一边。他写道:中国军队每撤离一处就放火投毒,日军每占领一地就努力宣抚拯救难民。在他的笔下,日本侵略者成了和平的使者,侵华战争就是制造和平的“圣战”。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兵一个也不见了,甚至成了被人同情、崇敬的对象。

  林芙美子出生贫寒,命运坎坷。靠自学成为日本文坛大名鼎鼎的女性作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性格非常复杂。她同情无产阶级,并因给日本共产党刊物捐款而遭到拘留。但她又不愿意走革命之路。她很务实,坚信生活先于虚幻,渴望通过自我努力成为“女暴发户”。1931年“满洲事变”(即9.18事变)后,狂热的军国主义浪潮席卷日本,林芙美子在这种氛围的浸润下,也开始关注战争,并亲自送丈夫手塚绿敏参加日本军队,奔赴中国战场,由此被称为“军国之妻”。1938年9月,林芙美子也随“笔部队”从东京来到中国,被日本当局树为“夫妇共为国家出力”的典型。12月,林芙美子到了汉口,《朝日新闻》对她大加吹捧,给她戴上“汉口先锋”、“战地玫瑰”、陆军班的“头号功臣”等桂冠。林芙美子本来就爱好虚荣,争强好胜,《朝日新闻》一吹捧,愈发刺激得她血脉喷张,急于立功。回到日本后,她不仅到各地巡回演讲,泪流满面地宣扬日本士兵在中国的“英勇事迹”,还迅速创作出从军记录《战线》和《北岸部队》,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日记体和书信体写成,配有大量她在战场上和全副武装士兵合影的照片,和她亲自描绘的“部队进击地图”等插图。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欢迎,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政府和军部的高度赞扬,日本主流媒体都被发动起来,为她的作品举行了浩大的宣传攻势,她的书创造了日本的畅销之最。林芙美子一边为日军的侵略战争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一方面对受荼毒的中国及其人民却极为冷血。她在书中写道:“道路上中国士兵死伤累累……我的神经就这样无所顾忌的注意这些尸体……我对日本伤兵所怀有的那份感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但这些中国士兵的尸体,完全激不起我的一丝感伤,即便连一瞬间的触动也没有。”这要把人性丧失到什么地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啊?

 

  第二类:蘸血为墨的谎言机器——“军队作家”

  选取了三个典型人物:火野苇平、藤田实彦、岛崎曙海

  火野苇平1928年就加入日本军队,但他同时还是日本左翼作家。后来经过日本法西斯当局打压和洗脑,他很快蜕变成为一个战争狂人,甘心情愿为天皇卖命。除了军人身份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陆军报道员”。从军之初通讯兵的身份,使他很容易了解某些战役的全貌。长期在一线担任“伍长”,也让他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他先后参加过徐州会战、汉口作战、安庆、广州攻克战等重大战役,这些成为他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他创作的《麦与士兵》、《土与士兵》、《花与士兵》,被统称为《士兵三部曲》。在这几部书中,他大肆美化日本军队,美化侵略战争,称日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队”,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一场“宏伟的战争”。胡说日军所到之处,对中国人和蔼、友善,敬重老人,热爱孩子,胡说日本士兵“丰富可爱”,并为他们大唱赞歌:行军中“无论哪个士兵,肯定都是脚疼,胸闷,咬紧牙关艰难地行进,但是看上去又是那样英姿飒爽,那样美……不是看上去美,而是感到真美、真强、真勇。”火野苇平的书,在整个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认为已经超越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将火野苇平誉为“战争文学第一人”,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士兵作家”,其作品不断重印,累计达到300万册。在他作品的蛊惑下,日本又掀起了新一轮支援圣战的狂热。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火野苇平第三次应招参军,一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他都是战争文学最活跃的人气作家。但是,火野苇平的结局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爬的高,摔得重。日本投降后,火野苇平被定为“战犯作家”,被逐出“文笔家”之列,日本《赤旗》杂志将他指定为第一号文化战犯。尽管在美国纵容下,火野苇平只受到象征性惩罚,但从原来的大红大紫跌落到“门前冷落车马稀”,不能不使火野苇平大受刺激,最终自杀身亡。

  藤田实彦,时为日本陆军少佐,第10军独立车队队长。但藤田实彦不是单纯的武夫,他是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他既可以挥刀杀人,也可以握笔写作。他在戎马倥偬中创作了一部纪实报告文学,叫做《战车战记》,详细描写了他率领坦克部队通过华北地区向南京进发、参与围攻南京的情况,这也是他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唯一一部作品。藤田实彦并非专业作家,《战车战记》的文学价值并不太高。但由于它是从日军角度正面描写进攻南京战事的重要作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为了唤起日本全体国民效忠天皇的战争狂热,藤田实彦不吝笔墨地讲述战车部队的“英勇事迹”。在他笔下,日军活着的士兵无不英勇无畏,顾全大局,死去的士兵莫不形象高大,令人敬重。在中国人看来一群到别国土地上行凶作恶的法西斯狂徒,在藤田实彦笔下,却无不充满勇士的光辉。作为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他杀人如麻,血债累累,中国人民对他极端仇恨,但日本军部却对他非常欣赏,于1942年将他晋升为陆军大佐,1945年又任命他为关东军125师团参谋长。日本战败后,关东军司令部向125师团下达了投降命令,藤田实彦拒绝执行,妄想孤注一掷,负隅顽抗。在司令部要逮捕他时,才勉强执行了命令。当年9月,中共抽调大批部队挺进东北,抢先一步占领了战略要地通化。不甘失败的藤田实彦在国民党通化党部书记长孙耕尧策动下,化名田友,密谋组织在通化的日本人发动叛乱,结果被我公安机关破获并逮捕。但狡猾的藤田实彦很快设法逃脱。1946年3月,藤田实彦终于同通化国民党组织联手,发动了一万多人的大叛乱,在我强大军队的打击下,暴乱很快被平息,藤田实彦再次落网。一个月后,藤田实彦在绝望中病亡,他的妻子回到日本后自杀。

  岛崎曙海,日本“满洲文艺协会”会员。因在侵华战争中炮制大量“宣抚文学”而名噪一时,其代表作品有《宣抚班战记》等。今天的人们,大多数不知道“宣抚”是什么意思。扒开历史可知,所谓“宣抚”;就是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战。 而“宣抚班”,就是日军思想战的一个特殊兵种。其主要任务就是以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手段,进行“教化安抚”,麻痹中国军民的反抗意志。“七七事变”后,随着攻陷中国大片国土,日军开始实施武装侵略和文化侵略并进的战略,将“宣抚班”大规模投入侵华战场。直接隶属各驻华派遣军总部。汪伪政权成立后,华北389个县,就有275个设立了宣抚班,成员近3000人。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双方对民心的争夺非常激烈。岛崎曙海说:“敌人让土民(指中国普通民众——本文作者注)吃了什么药,我们就必须给他们吃解药。” 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中国人不过是“卑贱之民”,只要施以小恩小惠,比如给老人一支香烟,给妇女一盒火柴,给小孩一块糖,就可以把民心笼络过来。岛崎曙海在《宣抚班战记》中描写道:“茶的味道很好,(土民)闻着茶,连说好吃,好吃。不光是茶,这次把叫做‘小孩儿印’的香烟也拿来了,…一支一支的分发。……宣抚官趁机向他们说明共产党和国民党如何是恶党,那种欺负良民的人,应该快快消灭,说得通俗易懂,使大字不识的土民听得明白…。”这段话不打自招地反映出日军蒙着面纱笑里藏刀的伪善“德政”。

 

  第三类:迷失的变节者……“转向作家”

  选取了两个典型人物:黑白“异人种”牛岛春子,“灵魂变色龙”林房雄。

  牛岛春子原是一名理想主义者,1930年代,她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革命道路,积极投身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工人运动,并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先后两次被捕,但都没有屈服。使她信念坍塌的原因是,1933年日共领袖佐野学、锅山贞亲的背叛。他们在日本反动当局血腥镇压下,发出“转向声明”,向日本军国政府摇尾乞怜,缴械投降。主要领导人的叛变,给了日本共产党多数党员致命一击,大批人排着长队,在转向书上签字投降,拖着镣铐的牛岛春子也在其中。出狱后,牛岛春子认清了一个真理:在强大的国家暴力机器面前,任何渺小的个人都形同蝼蚁。如果迎合强权顺从招安,就可以尝尽甜头。于是,她和新婚丈夫牛岛晴男来到满洲(即我国东北),并且一住就是十年。在这里,她摇身一变成为军国主义的鼓吹手。她写的第一部小说叫《富寿草》,在书中,她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日本警务指挥官岛田浩太郎,讲述了他如何英勇顽强可歌可泣抵抗共产党的故事。昔日和她并肩战斗的战友,在她笔下成了负隅顽抗凶残可恶的共匪,将她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法西斯警察,却成了一心奉公的帝国楷模。此后她以高亢的热情,创造出一系列浸满战争之毒的作品。其中,有反映中国官吏忠心耿耿效忠日本殖民政权、充分体现“日满亲善”的十幕话剧《王属官》和中篇小说《祝廉天》。这两部书是牛岛春子最得意的“转向作品”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祝廉天》,获得了在日本最具盛名的权威奖芥川龙之介奖的提名奖。日本投降后,牛岛春子回到日本,并且又加入了左翼团体“新日本文学会久留米支部”。正像一句老话说的: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归根结底,她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下的受害者,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精神“异种人”。

  林房雄之所以被称为“变色龙”,是因为在20世纪光怪陆离的日本文坛上,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像他那样,集丰富驳杂于一身:他是三次入狱的文学战士,又是幡然醒悟的“转向作家”;他是出生入死的“战地记者”,又是威风八面的“文化使节”;他是被开除公职的“战犯作家”,又是怙恶不悛的“右翼宗师”。青年时代的林房雄,思想进步,信奉马克思主义。文笔也很好,作品格调阳光健康,他写的《密探》、《都会双曲线》、《牢狱五月祭》等等,为无产阶级大声疾呼,在中日两国文坛上,曾获得万众仰慕。他因此被日本政府逮捕、判刑、三次入狱,这使林房雄思想开始右转。出狱后,他提出批判政治优先的主张,开始正式转向。但林房雄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波逐流者,而是在灵魂深处实现了深刻的嬗变。他在《谈转向》一文中,表示坚决拥护“承诏必谨”的天皇制,声明自己的“转向”是出于“对国体的信仰和献身”,并攻击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日本人心灵中的永久支柱”。“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而中国则开始了全面抗战。林房雄响应日本政府号召,奔赴中国“协力”战争。林房雄冒着炮火在战场上采访,写出了《战地纪行》、《战地间隙》、《战争的侧影》、《上海战线》等“战地报告文学”。 在这些作品中,中国人的总体形象体现为灰暗丑陋,卑下混沌,而日本人则表现得英勇无畏,众志成城。1943年,林房雄担任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 “文化使节”,他绞尽脑汁,不惜一切手段,拉拢沦陷区文坛为日本法西斯统治效力,而且成果颇丰。为了彻底征服沦陷区文坛,林房雄高度重视文化策反活动。他主动学习中文,以了解掌握中国文坛动态,并能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为了笼络人心,实现思想征服,他积极呼吁中日双方互派留学生、加强文学翻译、扶助出版杂志等,通过组织文学社团、筹备文学刊物等手段,培养忠实于日本的文化走卒,由此他被称为沦陷区文坛的“太上皇”。日本投降后,日本国内掀起了追究战争责任的狂潮,林房雄作为一名为侵略战争冲锋呐喊的主将,自然难逃被惩处的命运,12名“战犯作家”,他名列其中。

 

  第四类:随波逐流的“良知”:“摇摆作家”

  选取了两个典型人物:“迷途的叛逆者”与谢野晶子,“默然的不安(者)”川端康成。

  与谢野晶子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由于她的弟弟战死,与野谢晶子就写了一首悼亡诗《弟弟,你千万不能死去》,在日本的《明星》杂志发表。这首诗千回百转,如泣如诉,字字浸血,声声含泪,对人具有穿云裂石般的震撼,可以说这是日本最早的反战诗,而且把矛头直指天皇。该诗发表后,立即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国粹分子和保守派的猛烈围攻、但与谢野晶子毫无惧色,发表了“公开信”予以反驳,由此被日本主流舆论称为“社会之敌”。1905年她还创作了不少反战诗。谁能想到,这位特立独行、敢作敢当的文坛奇女子,后来竟成为军国主义的铁杆粉丝。这位开一代诗风之先的近代日本文坛泰斗,到了晚年思想发生了剧烈蜕变,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支持侵略国策的极端国家主义者。1932年2月,一名叫空闲的日本少佐在上海作战中受伤,他拒绝中国军队的优待和红十字会的治疗,顽固选择了自杀。与谢野晶子的丈夫与谢野干闻听后大为感动,创作了歌曲《悲君---为空闲少佐自裁而献诗》。与谢野晶子不甘落后,立即紧随其后创作了组诗《红颜之死》。在诗中她虽然对战死的中国学生表示同情,但却质问道:“是谁欺骗了纯情的他们,让他们与善良的日本为敌?”实际上意在把侵略者美化成为“善良的邻国”。1932年6月,日军在中国的节节胜利激起了与谢野晶子心底的侵略本性,她在《日本国民》杂志上发表诗作,盛赞日本士兵的武士道精神:“你是普通一兵\你抱着爆破筒\纵身跃进铁丝网\身躯化为灰烬。这仅仅是一个战例\我们后方国民\在各行各业\却为此倍添了自己的勇气”。与谢野晶子已经卖力地投入到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宣传中去,对正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日本军人,她再也没有半点反感和批评,而是积极充当日本当局的政治传声筒,竭力对杀人如麻的、野兽般的日本军人予以美化和赞颂。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她对侵略战争的态度已经演变到更加狭窄、极端,甚至趋于反动的程度,而且越走越远,至死不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她亲手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送上战场,与美军作战。儿子走后四个月,与谢野晶子也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终年64岁。她死后三年,自己的国家也遭到美国原子弹袭击,日本变成一片火海。招致这样的灾难,也有着她的一份罪恶。

  川端康成是日本一位世界性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日本那个举国疯狂的年代。川端康成也没能独善其身,他的文坛好友片冈铁兵、横光利一、菊池宽等人无一例外地卷入了战争风暴,都曾为日本的侵略扩张摇旗呐喊。川端康成则尽可能地离群索居,默默创作和战争毫无关联的作品。到了1945年,日军在亚洲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已接近全线崩溃,当年4月,冲绳大决战打响,日军准备对美军实施全方位“神风特攻作战”。此时,日本政府要求作家“奉公出征”,开赴各地前线采访撰写战地作品。川端康成作为海军报道班的成员,被派往鹿屋海军航空兵特攻队基地“体验生活”。鹿屋是冲绳的前沿阵地,日本当局大肆吹嘘冲绳大战大概一周内就可以结束。川端康成也坚信,在“神风特攻队”的攻击下,不出十天半月,冲绳一战就会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带着这种强烈的渴盼心理,他赶忙出发赶往鹿屋基地,生怕错过了这场生死攸关的“最后胜利”。但与川端康成的愿望正相反,,他看到的不是胜利,而是绝望。在日本帝国行将灭亡的疯狂时刻,日本海军组织“神风特攻队”驾驶满载炸弹的飞机,采取同归于尽的方式直接冲撞美舰。每个阴霾密布的日子,只见身裹白绫、头系“七生报国”白布的日本飞行员,面对北方,悲壮宣誓后,随着“出发”的一声令下,他们下饮下最后一杯绝命酒,登上驾驶舱绝尘而去。飞机一经起飞,经特殊设计的起落架即自行脱落,特攻队员别无生路,只剩下拼死搏杀、机毁人亡了。可以想象,耳闻目睹每天都在发生的战争惨剧,川端康成的内心会经受怎样的煎熬?许多人希望他写一些到前线“体验生活”的所见所闻,川端康成却“完全沉默无语”。但是,这并不能就以此断言川端康成没有参与日本对华文化战争的行为。1955年日本投降10周年时,川端康成在《新潮》杂志发表了《战败之时》一文。有人发现,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中刻意隐去了两个人的名字—火野苇平和村松稍风,因为这两个人长期在满洲为日本文化侵略服务。这这种欲盖弥彰之举,反而暴露了他有过满洲之行,时间在1941年4月。有人还挖掘出,同年秋,川端康成又受关东军盛情邀请,与山本改造社长、火野苇平等人再次前往中国东北,飞赴黑河、海拉尔等地,在关东军安排下,走访了学校、煤矿、工厂,慰问各地陆军部队和开拓村,出席各种座谈会和演讲会,两次考察长达四个月时间。川端康成在他自己写的《战败之时》,也留下了一些白纸黑字,说明他的满洲之行,是配合日本当局对中国实行的文化侵略政策,为推行奴化教育、实现“日满一体化”而奔走的。他刻意回避隐瞒这些,是为了掩盖他内心的真相。他并没有在明面上直接发表歌颂侵略战争的言论,没有公开地充当为日本侵华摇旗呐喊的急先锋,致使许多人错认为他是“沉默的抵抗”。实际上,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川端康成的内心已受到国内时代风潮的侵蚀而发生变异。思想开始漂移倾斜,促使他对战争的态度从迷惘到接受,从屈从到肯定,他既拼命地想脱离政治,又不由自主地与日本当局合作。当他把侵略战争认可和接受下来,坚守多年的阵地就已全面失守,事实上他已经充当了日本“文化侵华”的一个“过河卒子”。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1943年底,川端康成主动向某出版社提出,做一项大型出版工程,即把在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日军士兵遗文,包括日记、书信 、文章、作品等编辑出版,用以宣扬“圣战”和“皇道精神”。他还鼓动出版社按照上海卷、南京卷、汉口卷等战场进行划分编纂,或以部队序列为类别编纂。可以说,他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言行上,都已和日本当局紧密靠拢了。1972年,川端康成以自杀的形式离开人世。

  以上我以提纲挈领、挂一漏万的方式,把《刺刀下的谎言》这部容量达近15万字的的史学作品向读者朋友进行了大致推介。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已是深夜时分了。抬眼望了一下日历,已是2018年的2月4日,正是立春的日子。我的头脑中,猛然涌上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我不由得低吟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我想,这词的意境和当前中日两国的状况不是极度相似吗?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动荡、分裂,近代又屡遭外敌入侵。尤其是日本这个弹丸之国,野心勃勃,以小博大,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就染指我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还对日本进行了巨额赔款。从此开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彻底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就将将武力进攻和文化渗透结合在一起,不择手段祸害中国,几乎将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两国可以说是仇山冤海,很难化解。可以欣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百年的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特别是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如今,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奋力前行,力争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个中国现在不仅是“春已归来”,而且可以说是春满人间,生机盎然,充满无限光明前景。反观日本这个国家,却从未对侵略我国的罪恶行径有过真正的反思和忏悔。他们从不承认侵略过我国,只说是“进入”过中国。他们也从不承认有过南京大屠杀。当代日本文坛也普遍对侵略战争选择了“集体失忆”。时至今日,日本还在做着复活军国主义,重新对外发动战争的美梦。多年来,日本历任领导人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与美国等敌视中国的国家结成同盟,围堵、遏制我国崛起。最近几年,更是力图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解禁为正式军队,在武器研制、购置方面也不断突破国际禁令。在钓鱼岛、南海等争端方面,屡屡明着或暗里使坏,为中国设置种种障碍。其历史罪恶堆积如山,现代罪恶罄竹难书。在全世界都在向往与争取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下,日本这个极具野心和侵略本性的国家,却仍然蠢蠢欲动,整个社会都在右转,当年日本“笔部队”那些美化侵略的“国策文学”,早已沦为一堆军国主义的思想垃圾,发出空洞的历史回响。但在二战结束8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在政治前台,诸多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的作品又卷土重来,他们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的手法,与当年“笔部队”的如出一辙,许多人仍然在做着对中国进行第二次文化战争的美梦。这难道不是“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吗?善良的人们啊,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警惕。

  作者;吴军雄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8-12-01 12:04: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这场“奴化试验”,日军用刺刀和机枪也没得逞!

下一篇:广播抗日火种的光明话剧团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