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红色印记:铭记七星关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
2016-01-29 15:47:04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图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七星关区是黔西北革命老区的中心,这里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七星关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是一段值得永远铭记和颂扬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今天七星关140多万各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抗日救亡 七星关健儿有责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局部事变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激起了中国广大爱国人士和革命群众的奋勇反抗,抗日救亡的熊熊烽火传遍了祖国神州大地。

  1933年冬,贵州毕节(今七星关)人、共产党员林青,从上海出狱后,因无法找到党组织联系,便与同乡缪正元一起从上海回到家乡,在家乡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林青一回到毕节,立即同先期从省城贵阳回到毕节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同学、好友秦天真等人取得联系,决定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师生为对象,然后扩大到社会进步青年以及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根据当时的形势,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经常利用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话剧、歌咏等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在毕节城区组织联络了一批抗日救亡先进分子。通过积极筹备后,由林青提名,大家讨论通过,最先在城中女子小学(今毕节二小)成立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简称“草原社”),组织进步青年和学生,通过“草原社”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4年1月,为了适应蓬勃高涨的革命形势和更好地领导、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林青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要求和党的组织原则,在毕节五龙桥旁一居民住宅内秘密建立了以林青为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支部成员的中共毕节地下党第一个党支部。支部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草原社”的政治和组织领导,进一步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林青对加入“草原社”的人员严格要求,强调“草原社”要发动武装斗争,创造条件建立苏维埃政权;加强对“草原社”的组织领导,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加强党建,发展党组织;设法与党的上级机关取得联系,以便及时接受党的上层组织的领导和指导等行动纲领。“草原社”的活动人员不仅有学生、教师,还有许多社会进步青年,社员很快发展到200多人。林青还要求加入“草原社”的人,首先必须学会唱《国际歌》,歌咏时不唱靡靡之音,演戏要演进步话剧,绘画要绘刚强之人,文学要写劳苦大众,要面向大众,加大抗日救亡宣传教育。

  “草原社”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城中陕西庙,在陕西庙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扩大了共产党在毕节的影响,给党组织的建立、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使毕节的许多学生、教师和进步青年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知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找到了当时整个国家、社会不公平的阶级病源,懂得了抗日救亡的道理;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之路。徐健生、邱在先等一些进步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草原社”不仅在毕节城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而且还组织社员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农村。同时,“草原社”负责人林青还有效地争取了黔军营长、毕节人范敬章所带领的黔军的一支200多人的队伍,使这支队伍成为毕节地下党领导和掌握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装。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后,林青辗转到达遵义找到了红军,并向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详细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情况。贵州地下党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承认和肯定,并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李维汉代表党中央任命林青为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邓止戈、秦天真为工委委员,同时传达了遵义会议精神,使贵州地下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白色恐怖之下英勇顽强地坚持抗日救亡革命活动。

  红军发展 抗日力量壮大

  1936年2月9日,在毕节地下党和地方武装的接应下,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不费一枪一炮拿下了黔西北重镇毕节(今七星关区)。2月17日,红军将此前在大定(今大方)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至毕节百花山办公。

  红二、六军团进驻毕节城后,立即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毕节县中心县委,由红六军团民运部部长李国斌担任县委书记,地下党员杨杰参与机关工作。先后成立“毕节县抗日大同盟”、“毕节县抗日救国会”和建立“毕节县妇女委员会”等组织。夏曦主持召开了有劳苦人民、爱国人士参加的千人群众大会,宣讲红军的性质、任务、纪律及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政治主张等。抽调干部和战士下到广大农村进行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的工作。建立“苏维埃毕节县革命委员会”,继续发挥“草原社”成员进步师生、爱国志士的作用,配合红二、六军团组建地方工作队,深入城镇街道和区乡、村寨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抗日主张,在鸭池、朱昌、海子街、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区乡先后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49个,为开辟、建设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壮大抗日力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国军的施政方针,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救国军下设三个支队。由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毕节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团派李光清、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

  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组织毕节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在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由于红二、六军团的正确领导和广泛开展革命活动,毕节人民踊跃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在短短的时间里,根据地就有五千多英雄儿女参加红军,加入抗日队伍。红二、六军团在原来的基础上,相继新建了独一团和独四团,壮大了两个军团的力量,并得到了很好的休整,成为红二、六军团扩红的“黄金时期”;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从一千多人发展到三千多人,第二支队从五百多人发展到一千多人,第三支队从两千多人发展到四千多人。同时还先后组建头步桥、鸭池、长春堡、小坝、层台、朱昌、撒拉溪、杨家湾、海子街、七星关等区乡游击队44支,共有游击队员两千四百多人。红二、六军团离开根据地北上时,抗日救国军第二支队编入红军随军北上,一、三两个支队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直至解放。“贵州抗日救国军”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198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省、地、县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同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司令部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运输动脉 七星关人民有贡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时七星关区人民虽然很贫困,但仍然竭尽全力,与全国同胞一起参加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七星关区位处黔川滇三省结合部,自古是襟滇控蜀的要冲和交通枢纽,可西拒滇缅,北锁川渝。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驻重庆。川渝大宗抗战物资需经四川泸州、贵州毕节(今七星关区)、云南曲靖转运滇缅战场,七星关自然成为抗战物资中转重要的交通枢纽。抗战时期,毕节是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早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这里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

  交通运输对于战争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命脉作用。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限期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通道以利抗日。命令云南、四川两省“义务征工,限期完成”,修筑从隆昌经泸县、纳溪,至叙永县赤水河镇渡河入黔,绕道毕节、威宁进入云南曲靖以达于昆明全程967公里的川滇东路。川滇东路今贵州省境内七星关区段(从清水铺赤水河大桥至七星关大桥)全长150多公里,从东北向西南折入毕节城西出七星关关隘而贯穿全境。按照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下令,川滇东路由四川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泸州)承办修筑。泸州专员公署一接到命令,当即以专员为指挥长,成立“川滇东路民工指挥部”,并于1938年2月下令征发民工。3月中旬,所有民工自带工具,自备工粮上路兴工,各自修筑自己县境路段。毕节县路段由毕节专员公署、毕节县政府配合“川滇东路民工指挥部”征发本县民工参与修筑。数万民工深知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的道理,在深山峡谷、悬崖绝壁间,战严寒、冒酷暑,披荆斩棘,开石炸岩,挖方填土,架桥铺路,干劲十足,体现了毕节人民的一片爱国热忱、救亡之心。按照工期要求,1939年8月,全县路段修通,保证了抗战物资运输战略大动脉的及时畅通。

  为了保障川滇东路全线畅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建立了川滇东路管理局,该局曾驻扎当时的毕节县海子街办公。管理局所属第四运输处“泸县分处”设在蓝田镇,负责管辖从泸县小市至云南省曲靖路段。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处处长赵祖康在解放后回忆说:包括川滇东路在内的抗战时期的后方公路,较能担负繁重的运输任务,是养路工人辛勤劳动,努力养护所取得的结果。当时,川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海外战略物资主要经由这条公路运到泸州蓝田坝转运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约转运汽车1万余辆,战略物资49万多吨,燃油20万吨,武器弹药20万吨,绵纱布匹3万余吨之多;四川、贵州数十万吨桐油、猪鬃、钨砂和锡锭等物资,也通过这条公路出口国外。

  可以说,抗战时期,七星关民工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挽救国家危亡,在滇缅抗战交通运输大动脉上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条抗战国道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滇缅战场 乌蒙汉子不甘落后

  从1942年至1944年的三年间里,毕节专员公署受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军政部的指令,在管辖区内征召部分青年入伍,赶赴滇缅抗战。毕节有陈克顺、陈国昌、林时兴、胡满丰、张海山等许多优秀青年应征入伍。他们当中,有的被急调云南龙陵,编入远征军各部;有的则由昆明空运至印度利多的丁江机场,赶赴蓝姆伽,编入中国驻印远征军。

  参加滇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毕节籍战士主要编入五个“黔军”师。这五个“黔军”师分别是:第66军新编第28师、第6军预备第2师、第7l军新编第28师、第8军第103师和第82师。另外,也有部分入伍青年编入第5军第200师和第6军第93师。

  由于毕节籍军人是在乌蒙高寒山区生长的,因此在滇缅抗日战场上,适应作战能力强,而且特别能吃苦。他们英勇善战,不畏牺牲,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人素质,为滇缅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些英勇的健儿中,很多青年血染沙场,战功显赫。如陈克顺、陈国昌、林时兴、张海山等,他们为抗日救国壮烈殉国,捐躯异乡,是远征军将士中的优秀代表,为今天人们所敬仰。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战略运输生命线的中缅印公路,更重要的是拉开了中国军队对日寇进行全面大反攻的序幕,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这其中的伟绩,有毕节籍战士们的鲜血凝成,有毕节人民的功劳!

责任编辑:黄秀云 最后更新:2016-01-29 15:51:2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期间在桂林的《救亡日报》

下一篇:景德镇抗战历史:轰轰烈烈的景德镇抗日救亡运动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