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的上犹“大地”
2015-10-13 10:01:39  来源:光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罗伟谟

  艾雯(1923-2009),本名熊昆珍,江苏苏州人。作品以散文与小说为主,1951年以第一本散文集《青春篇》享誉台湾文坛。

  抗战8年的岁月,艾雯分别在江西大余和上犹度过。1937年清明节过后不久,年仅14岁的艾雯跟随在钨业管理处工作的父亲从苏州来到“世界钨都”大余。抗战第三年,父亲身心交瘁,遽然病世,艾雯擦干眼泪、挺起肩膀、战战兢兢进入社会,在钨业管理处担任档案和图书管理工作,并开始学习写作。1944年初夏,日寇逼近大余,钨砂无法外运,钨业管理处采取紧急措施,疏散人员。艾雯与钨业管理处同事乘坐运输钨砂的木船,携带几十箱图书资料,经过两天两夜航行才抵达上犹县城。

  “那真是个蕞尔小城,没有电灯,没有交通工具,但街道宽敞,市容整洁,新的建筑与原有的民房相映成趣,矗立在十字路口的精神堡垒,无时无刻不都在提醒人要‘抬头,挺胸’,公仆一袭‘阴丹士林’中山装,百姓节俭成性,生活刻苦,穿着更是简单朴素。一切运行,井然有序,自有一种新气象,匪徒恶霸早就销声匿迹,三年、五年计划实行以来已经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群山围绕,江水悠然流过县境,鲜明的国旗每天飘扬在蓝天青山间,烽火远离,小城竟还拥有一份遗世独立的清净和安详。”这一段在《赣江水流不尽》中的描写,就是上犹给艾雯留下的第一印象。经《正气日报》李主编推荐,艾雯进入上犹《凯报》编辑部工作。

  当年,蒋经国先生正担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大力推行建设新赣南“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县一报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县都不计盈亏办好本地报纸,更在乡村设立读报栏,传达政令,培养民众每天看报的习惯。而上犹的《凯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赣南地方报纸中被认为是“将来最有前途的”。《凯报》原来叫《上犹日报》。刘文渊任县长后,深感原来八开的《上犹日报》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建设新赣南的进度,就在赣州订购了四开平台机,浇筑新铅字,扩大组织,调整人事,充实设备,于1943年8月13日将八开的《上犹日报》扩大改为四开的《凯报》。“凯”字的含义,是军队得胜归来奏的乐曲。将《上犹日报》改名为《凯报》,充分体现了主政者“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为配合新赣南五年计划建设,发展地方文化,刘文渊又在《凯报》的基础上,创办了新上犹出版社。

  在《凯报》编辑部,艾雯刚开始负责报社资料室工作。她参照管理档案的方法和杜威图书十进分类法,自订规范,很快便进入了工作状态。不久,副社长周鼎又安排她兼编《凯报》副刊“大地”。艾雯拟定了一套编辑方针,设计版面、更换刊头,“在文艺绿园做一名勤奋尽责的小小园丁”。她认为,作为一个良好的副刊,它应该是对一切丑恶作战的斗士,正义的扶植者,民众导师。于是,她开辟了几个专门或通俗的周刊、三日刊如《文谈》《文艺评论》《大家看》《民间》等,主要刊登能反映现实、富有战斗性而文笔生动、简洁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建设性的文艺理论、文艺评论,以及泼辣、幽默、针砭黑暗、阐扬真理的杂感等。当时,给《凯报》投稿最多的是院校的师生,也有许多爱好文艺的年轻作者和一些知名作家。取得初步成绩后,艾雯信心大增,雄心勃勃,她计划编一套大地文学丛刊,挑选副刊“大地”中的好文章编印成册。不久,就通过新上犹出版社出版了创刊号《祝福》,第二辑《奇迹》因战争影响未能印刷成书。

  1945年2月,日寇侵入赣南,相继攻占了赣县、南康、大余、兴国等地的全部或大部分,铁蹄迫近上犹,全城立刻紧急疏散。艾雯一家人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地避难到离城40公里远的营前镇,接着又进入山坳的平富乡。她回忆:“敌寇在离城二十五里时刹住兽蹄,赣南诸城尽失,上犹是唯一未遭蹂躏的福地。由于迫切需要,报纸就在平富乡一座未完工的小学内复刊。我在黯淡摇曳的油灯下看版面、校订文稿,手摇印报机在亮晃晃的竹篾火把下不停地转动着。一卷卷印好的报纸用空白竹纸伪装,送报的天不亮就挑着箩筐,翻过丛山、穿过田野,送去敌后的城镇乡村,直到打败顽敌,我们第一个白纸黑字印上抗战胜利的消息。”(艾雯《艾雯自述》)。

  “别了,上犹——这寂寞的山城,五年的寄居不能说不悠长,虽然那止水般静寂的环境和单调沉闷的生活,忍不住教人厌倦,但那种忘世纪的清静和安详,别处怕是难以领略了。尤其是曾经让我们躲过战乱,在流离颠沛中度过一段苟安的日子,更让人难以忘情。而握别相处数载的同事和好友,黯然伤情,几不能忍禁,别了,寂寞的山城,愿你永远保持着宁静和平。”(艾雯《从赣南到台湾》)。1949年2月,艾雯告别上犹,随同家人前往台湾,先住屏东,后迁高雄,最后定居台北,专事写作,终生笔耕不辍。

责任编辑:刘连梅 最后更新:2015-10-13 10:02: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杨涵与抗战时期版画

下一篇:抗战歌曲:穿越炮火烽烟的号角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