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于天放诗词中的“红色誓言”
2022-10-25 09:27:46  来源:《中国档案》  点击:  复制链接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中,有一位坚持抗战14年的传奇人物—于天放。于天放,原名于九公,曾用名于树屏、王文礼,1908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白奎乡三道村。于天放从10岁开始就离开农村走上读书求仕之路。1928年秋,于天放以黑龙江考生第1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第四级经济系。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反帝大同盟,读了马列主义的书,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31年5月,确立了革命人生观的于天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放弃了清华大学的学业,与张甲洲等20余名东北籍大学生陆续返回东北,组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亦称巴彦游击队),打响中共武装抗日第一枪。他驰骋疆场,树立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作为一名“文人墨客”,于天放一生中写过很多诗词,其中有3首诗记载了他传奇的一生。这3首诗中蕴含了三段红色誓言,承载着勇赴国难、前赴后继、坚贞不屈、不畏艰险、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反映出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东北抗联将士们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这3首诗不仅激励了当年抗战军民的斗志,也警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不能忘记那段“白山黑水”间激荡的岁月。

《露营之歌》:弃笔从戎,返乡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从此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同年8月,于天放转入东北抗联独立师(后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一军)。于天放随即任独立师随军学校教育长,第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以后,日伪动员组织大批的军警宪特对东北抗联进行大讨伐。为了困死抗联、饿死抗联、消灭抗联,日寇采取“三光”政策(抢光、烧光、杀光)实行“归屯并户”“坚壁清野”“军民分离”、建立无人区等毒辣手段,以图实现他们对东北抗联进行政治上诱降、军事上聚歼、经济上封锁的战略目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更加险恶。东北抗联将士长年宿营在高山密林中,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将士们没有房子住,夏天蚊蠓叮咬难忍,严冬寒风刺骨难熬。没有粮食吃,就靠采野菜、煮橡子、打野生动物甚至扒榆树皮和煮靰鞡充饥,有时候为吃上一顿饭,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恶劣环境下,东北抗联将士没有低头叹息,反而更加坚定了抗敌救国,光复中华的信念。为了粉碎日寇“围剿”、保存自身实力,东北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撤离下(松花)江地区向嫩江平原转移,分三批进行千里西征。同年11月,于天放随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指挥的第三批西征部队从绥滨薄鸭河远征到海伦八道河子。西征部队历尽险阻,转战千里,减员几近三分之二。在这个战事频繁、缺衣少粮、四季露营荒野山林的紧张和残酷的斗争环境里,部队能够生存下来并完成西征壮举,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露营之歌》正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创作于春、夏、秋、冬四季,形成四段歌词。《露营之歌》是集体作品,由李兆麟、于天放、陈雷等合作。其中,于天放创作了《露营之歌》第四段歌词: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于天放《露营之歌》手稿-01.jpg

于天放《露营之歌》手稿-02.jpg

于天放《露营之歌》手稿

  《露营之歌》是反映东北抗联艰苦斗争生活的一首著名战歌。它不仅深受广大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的喜爱,在国内外也有一定影响。

《狱中诗》:牢门脱险,视死如归

  1941年冬,为保存抗日力量、更为有力地打击敌人,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指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一部分主力转移到苏联整训,留下一部分在原来的游击区坚持斗争。于天放担任三路军的军政特派员,坚守东北,负责留守部队的领导工作。于天放率小分队在绥棱一带活动,孤悬敌后,同日伪军进行着绝死斗争。他们平时分散进深山密林,开荒种地,解决部队的供给问题。遇到时机就收拢五指,形成拳头,集中起来狠狠地打击敌人。这一年留守部队在青纱帐的掩护下,先后袭击了庆安的大罗镇、木兰的石河镇、东兴的大柜镇和铁力汪洋镇的伪警护团、警察所,取得了不少的胜利。1944年12月19日,因有人告密,于天放在绥棱县上集厂宋万金屯(今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被日寇逮捕。日寇捕获于天放如获至宝,当天就将他关进庆安监狱,随后又秘密将他押送北安省伪警务厅的特务分室,这是日寇看管政治犯的监狱。这所监狱很坚固,不但有铁窗,还有三道铁门,天罗地网,插翅难飞。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狱中他抱定一个信念:死要死得光明磊落,活要活得一生清白。面对日寇凶残的“威迫利诱逼降策”,于天放以其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坚贞不屈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较量。同时,于天放也做好了越狱的相关准备,寻找越狱时机。越狱前,为了鼓舞斗志,表达出自己对抗日胜利的必胜信念,于天放曾在北安省警务厅特务分室秘密监狱的墙上留下一首诗:

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载抗战破万难,

行动失慎遭逮捕,中国男儿入牢监,

威迫利诱逼降策,救亡信念铁石坚,

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茏虎归山。

  1945年7月12日,于天放同另一名被关押的东北抗联战士赵忠良认真准备、密切配合,打死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后成功越狱。日寇随即动用军警宪特逼迫中国老百姓进行“拉大网”大搜捕,这是“八一五”日本关东军投降前夕,对东北抗联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治军事行动。于天放白天隐蔽躲藏,夜间行军赶路。1945年8月16日,当他走到讷河县的老莱村时得知:“八一五”日本投降了,东北解放了。解放后,很多人给于天放写信,希望他能把这段越狱壮举记录下来。1947年5月,于天放完成了《牢门脱险记》的写作,并在《黑龙江青年报》上连载。1951年11月,《牢门脱险记》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发行单行本。后经多家出版社出版,总计印刷90余万册。《牢门脱险记》是东北抗联第一部以作者亲历纪实性回忆录,它曾被编入小学课本、绘成连环画,在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一带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读者群。

1946年7月12日,于天放越狱一周年,在越狱窗口留影 (刘白羽 摄).jpg

1946年7月12日,于天放越狱一周年,在越狱窗口留影 (刘白羽/摄)

《写给儿子的生日诗》:听党指挥,薪火相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东北地区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于天放结束了戎马生涯。1954年8月,他转业到地方,先后担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并兼任哈尔滨师范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校长等职务。于天放始终牢记毛主席关于两个“务必”的教导,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在社会教育、军政教育、民族教育等方面的实践颇有建树,很多做法值得后人借鉴。

  于天放的小儿子名叫于绍农,1950年9月3日出生。1965年9月3日,于天放因公去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其间,他给正值15岁生日的小儿子写了一首诗:

九三生日父拉萨,

望儿千万听党话。

努力学习求上进,

革命接班最伟大!

于天放在1965年9月3日写给小儿子于绍农的诗.jpg

于天放在1965年9月3日写给小儿子于绍农的诗

  如今,这3首诗已经由于绍农传给了于天放的孙子。孙子没有见过爷爷,但于天放弃笔从戎、牢门脱险的英雄壮举,连同战火纷飞的年代、“白山黑水”间的历史,早已印在了他的心里。于天放曾在《牢门脱险记》一书中写道:“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小兴安岭,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在于天放红色誓言的影响下,于天放后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着红色基因,立誓要做有本色、有担当、有情怀的人。在他们看来,这3首诗就是于天放想要告诉给后人的初心与使命。

责任编辑:张莹 最后更新:2022-11-15 09:28:5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把一切献给党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

下一篇:战史:抗日名将张自忠殉国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