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中日经济战略状况
2019-04-22 09:07:02  来源:世界华工的博客  点击:  复制链接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军事力量也不断得到加强。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清朝水师世界第四的北洋舰队。获得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和军事的增长。作为被海洋所环绕的岛国,日本的的军队建设首先放在了海军方面,1905年日俄战争大败俄国海军。彻底获得了远东的制海权。俄国和苏联直到二战前在远东都基本没有海军力量。至三十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完全实现了军事自给,即所有的武器都可以自主生产。其火炮、飞机、军舰的生产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在1927年就开始实行兵役制,几乎全民皆兵。虽然现役军人数量不多,但后备力量非常充足,且均为受过正规化训练的职业军人。

  中国自甲午战争之后,海军一蹶不振。清帝国的覆亡,使国内形成大量割据势力。陆军成为中华大地战争的主角。但在战乱频仍的环境下,经济发展非常困难,工业化水平,尤其重工业水平异常低下。军工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只能生产步枪、机枪和轻型火炮等少量武器。且大量材料需要进口(特别是钢材)。而重型火炮、飞机、坦克、军舰的生产能力几乎为0。中国军队的装备除少量自产外,高端武器主要来自进口和各世界强国为在中国扶持代理人进行的援助。即使是来自国外的武器,也多为落后型号甚至淘汰品,且维修和备件等完全无法跟上。往往一个螺钉出问题,整件武器就报废了。中国普遍实行募兵制(即志愿兵制),直到1933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由于国内连年征战,实际上能招募的士兵也已招募得差不多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台湾。但产能主要还是来自日本本土。而九一八事变以后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因为占有中国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实现了国力的倍增和军力的数倍增长。我们这里主要考察九一八事变以前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

  关于中日两国在九一八事变前的军力对比资料非常少,很多资料所提供的数据相互之间也多有少矛盾之处。本文作为战略分析,主要是了解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基本面。因此,我们根据各方资料,通过分析比对和换算,给出以下评估结果: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军备数量评估:

  兵员:200万人(后备军力0),机枪:8000挺,重型火炮:2000门,飞机:600架,坦克:0。海军:排水量5万吨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实际战力评估:

  兵员:100万人(后备军力0),机枪:4000挺,重型火炮:600门,飞机:200架,坦克:0。海军:排水量3万吨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军备数量评估:

  兵员:25万人(后备军力180万),机枪:10000挺,重型火炮:1800门,飞机:1500架,坦克50辆。海军:排水量50万吨

  中国的现役军人数量是远大于日本的。中国各军阀部队总共有约200万人,日本只有25万。但日本最保守的估计也可以动员180万的预备役力量(日本适龄男子有1800万人,按征召10%估算)。因此在军队人数上,双方大致持平。日本现役和预备役军人都经过了较严格的军事训练,而中国军队因为战事频仍,往往杂凑而成,单兵素质不及日军,按5折考虑其实际战力。两国步枪装备水平差别不大。机枪从数量来看大致相当,日本略占优势,重型火炮数量也大致相当,中国还稍优势,但考虑到中国武器多为各国落后和淘汰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较差,品种五花八门,士兵缺乏培训,配件弹药不足,使用中困难大,效果差。而日本武器全部自产,标准统一,生产供应、维修、培训等皆成体系,技术和质量有保证,且重型火炮是日本重点发展的陆军压制武器,而中国完全没有生产能力。因此,按机枪5折,重型火炮3折考虑其实际战力。飞机是日军重点发展的武器,技术先进。中国的飞机皆为落后产品,且可真正发挥飞机作战性能的高水平飞行员严重缺乏,估计中国飞机的实际战力只有其标称数量的1/3。坦克(战车)不是日军重点发展的陆军项目,因此数量较少,性能也不算高,但中国军队甚至还没见过坦克。数量为0,实际战力也为0。日本海军非常强大,国防预算的一大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2/3)均用于海军建设。一战后虽与各国约定日本海军总吨位为30万吨(英、美为50万吨),但日本实际上并未遵守该约定。至九一八事变前有各类舰船数百艘,总吨位接近50万吨,并已经拥有了3艘航空母舰。而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后一直相当薄弱,只有各型舰船30艘左右,总吨位约在5万吨水平,且作战能力低下,实际战力只相当于3万吨左右。日本人认为一周即可消灭中国海军,诚非虚言。

  从以上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那时候日本在军事上对中国的优势是明显的。特别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对中国有压倒性的优势。地面部队在重型火炮的支援下对中国军队的优势也很大。但须看到的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力也不是不堪一击。即使经过折算后的实际战力还是可观。日本要实现对中国的军事占领,陆军所面临的抵抗力量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中国军队进行战术腾挪的空间仍然是有的。历史上这种兵力差距却以弱胜强的例子并不是没有。不过这有一个大前提,即中国军队要形成一个整体。要以上述战力的全部和日本抗衡才可能有出现运作空间。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依然处于军事力量割据的时代。大致分割为中国东北势力、中国大陆北方势力、中国大陆南方势力三大块。而中国大陆北方势力又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割据力量。中国大陆南方势力也不是铁板一块。在这种地缘背景下,日本的整体军力和中国任何一个割据势力相比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基本上不具备战术腾挪的可能。自1930年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带东北军入关拥蒋,中国基本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假以时日,进行可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国军事力量整合倒有可能。

  军事力量的运用还和交通状况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高大的山脉和宽阔的河流会形成横向的交通阻碍。而纵向的河流和道路则便于军事力量的投放,特别是从上游到下游,因此对进攻方有利。当然,防守方也可以借助河流和道路的运力将资源运送到前线阵地。铁路产生以后,对军事的影响非常大。其速度和运力都超过了河流和公路。成为现代战争的交通命脉。至九一八事变前,中国铁路总里程达到约1万公里。七七事变前达到1.2万公里。七七事变前中国铁路建设情况见《侵华战争期间中国铁路示意图》。在地缘结构一节我们曾说过,中国大陆南北向由河流和山脉所切割。形成了横向防线。但铁路线的建设,特别是平汉、粤汉、津浦路的建设却为纵向的兵力投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于重武器占优但行进速度缓慢的日本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陆地上的攻防战一般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高大的山脉和宽阔的河流所形成的地理边界,主要是山脉中可供通行的道路关隘和河流的渡口、桥梁。一个是城市。至于平原会战则多发生在缺少大型地理屏障,双方实力又接近的情况下。冷兵器时代,无论地理边界还是城市,攻克的难度都非常大。山体、水面、城墙具有强大的阻隔力。没有高超的战略战术和政治手段,单凭人力硬攻,往往损失惨重。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三到五倍的兵力,才可能达到目的。但热兵器时代,因为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在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下,很容易造成防守士兵伤亡,火力干扰及掩体破坏。只要有两倍于防守方的军事优势就可以突破防线(这是就总体而言。具体战斗需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夺取城市的目的要么是攻克战略要点,要么是占领地缘中心。要实现对占领区的稳定统治,必须在城市中保持相当的兵力维持治安,保证行政措施(如税收、建设等)顺利施行。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即使不考虑战斗减员。前线总兵力也会不断下降。直到不再对防守方具有军事优势(如果防守方有足够的战略纵深的话)。

  战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后勤保障。解决士兵的吃穿,解决弹药的补充和武器耗损是最基本的。后勤保障分为物资保障和运输保障两部分。对日本来说,来自本土的后勤物资主要是通过军费购买。维系常备军的吃穿并不是问题,因为在非战时期这些人也是要吃穿的。日本的军费足以维持常备军的需要(否则常备军就不叫常备军了)。但在战时,往往要征召预备役入伍,扩大参战人员规模,以形成兵力优势。这时原有的军费就不够用了,需要增加税收及军费开支比例。日本如果将军队从25万人扩大到200万人,增加八倍。以人为单位的消耗品也就增加了八倍。但其军事预算很难增长八倍。这就导致了其维系200万人投入战争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军事预算就会超支。另一方面,非站时期的弹药和武器损耗很少,其生产大都形成库存。但战事一启,这些物资就会大量消耗。库存会逐渐减少。如果库存耗尽,只有靠加大生产规模来补充。这也涉及到增加军费的问题。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在军费增加有一定上限的情况下。能够持续的战争时间也有限。1932年“1·28淞沪抗战”,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说明了日本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是有限。要想解决物资保障问题,日本一方面需要在战争中获得物资获取的实质性进展。即战线不断推进,占领区不断扩大,并且可以利用占领区的物资来充实军备,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其次是必须确定战争的止赢和止损点,在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后尽快结束战争。使后勤保障恢复到可维系的正常水平。

  后勤保障的另一方面是运输保障。在战争中,后勤补给线越长,补给速度越慢,补给安全的压力越大,护卫部队的数量和战斗力消耗越大,后勤部队和护卫部队本身的物资消耗也越大。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战争中有“五天补给线”的说法,就是说如果作战部队离补给基地的距离超过五天路程,那么后勤物资就会被后勤部队本身消耗光,补给将失去意义。从日本到中国,一方面可以通过海路进行补给,因为日本海军的绝对优势,并不用担心后勤物资受到军事威胁。但海上补给线只是补给线的一段,进入大陆后的主要运输手段变成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这时就要消耗相当数量的陆军和空军对补给线进行保护。其中铁路运输的运力和速度是整个运输保障的关键,维系铁路安全将成为护卫部队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二百万军队长期处于战事之中,相当于常备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维持两百万人的吃穿应该不成问题。但在弹药和武器损耗方面的后勤保障比日本还要艰难得多。如果没有外援,会比日本更快战力枯竭。因此对于运输保障来说,最关键的是外援通道的畅通。由于海军力量极度薄弱,直接从南海接受外援将相当困难。西南方比较可行的援助通道一个是通过越南至广西,一个是通过印度经缅甸至云南。西北方向则主要是通过中亚进新疆,至西安。这几个方向都没有铁路和航运,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而中国最丰富的能源是煤,最匮乏的是恰恰是公路运输所需要的石油。

责任编辑:叶子 最后更新:2019-04-22 09:09:1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中日本对华的假币战

下一篇:抗战时期经济战线上的特殊斗争--中日“假币战”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