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克威与晋冀鲁豫边区经济建设
2018-01-29 14:40:12  来源:论文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的经济建设中,驻扎在太行山根据地“腹心区”的129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当中,就不得不提到农业专家——129师生产部长兼边区政府农林局长张克威。

  投身抗日转战太行

  张克威是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屯人,原名张玉琇,1901年生,年青时留学美国,所学知识涵盖了农业管理、经济、农学、畜牧学等领域,是一名农业高级技术人才。

  1931年,他回国创业,原本想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报效祖国和发展家乡的农业上,未料“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他的初衷。由于日寇入侵,东北沦陷,他和许多有理想有志向的东北人一样,流亡到了北平。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一些共产党员和不少进步人士,在这些人员的感染和带动下,他走上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和革命道路,并被中共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吸收为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推进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党组织派张克威到国民党第69军做统一战线工作,军长是石友三,吉林长春人。

  起初,石友三在团结中共共同抗日上,表现得非常热情和积极。当时,一些共产党员组织了一批爱国青年学生,组成“学兵队”,加入了69军,石友三便任命张克威为“学兵队”队长。1938年初,石友三又主动写信,让张克威专门赶赴延安,将信转交给毛泽东,以示自己联共抗战的热情和决心。可惜,进入1939年后,石友三便转变了联共抗日的立场,奉蒋介石密令,开始执行“溶共”、“限共”、“反共”政策,清退69军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公然破坏国共团结,跟八路军搞“磨擦”。

  为了避免革命损失,中共北方局及早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撤离了石友三的部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张克威离开石友三,并于1939年3月份,被中共北方局调到八路军总部工作,先任参议,不久,又晋升为高级参议、驻冀南军区代表。

  试验良种肩挑重任

  1940年3月,中共北方局决定,调张克威到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担任政治部所辖的民运部部长。

  5月份,他赶到129师政治部驻地涉县王堡村,开展工作。不久,又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参议会参议员。

  为增加粮食供应,减轻农民负担,129师在闲暇之余,大力发展生产,开展自力更生。涉县王堡村外有一条清漳河流过,张克威实地勘察后,觉得可以在这里开辟几块良田。于是,他组织一些战士和群众一齐动手,在清漳河边垒堤砌堰,挑土平整,修造了几亩田地,种上了庄稼,由于此地可以就近取水,灌溉方便,因此,新修的这几亩田地也成为王堡村种植水稻和玉米的良田沃土。

  1940年底,129师民运部改为生产部,由涉县王堡村迁到山西黎城县南委泉村,张克威仍任部长,负责部队的生产工作。

  到了南委泉村后,张克威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所长,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产量等进行了一番仔细调查、研究和分析。在调查走访中,他得知太古县基督教会所办的铭贤中学有良种,便派干事贾承烈去购买。贾承烈到达太古县后,托当地政府人员联系和协调,才从铭贤中学买到2斤“金黄后”玉米,还有3种冬小麦和一种谷子的种子。而这些种子也成为129师生产部开展科学种田的一个良好“开端”。

  张克威从南委泉村一个地主那里租了十几亩地,作为生产部的试验田地,然后买来铁锹、犁等生产用具,便干了起来。他带领生产部的人员,将购买的种子种到田里,经过精心侍养、观察,“金黄后”玉米这一品种的产量很高,小麦169号、谷子81号产量也不错,都适合在太行山区推广种植。因此,1942年,张克威在农业试验田里大量培育良种,并把“金黄后”玉米和169号小麦种子送给南委泉村的村民,让他们试种。

  这年,129师十几亩的试验田和南委泉村很多村民的土地,都获得了大丰收,这让张克威的名声大噪。有人在边区政府中提议,请129师生产部部长张克威兼做农林局长,很快,边区政府派人到129师政治部进行协商,政治部同意了边区政府这一提议。

  就这样,边区农林局人员迁往黎城县南委泉村办公,与129师生产部“合二为一”,共同接受张克威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张克威肩负的担子更重了。

  千里寄种番茄落户

  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生产部一带的工作情形和状况,129师师长刘伯承专门派人,为生产部架设了军用长途电话。

  师长刘伯承是个十分关心下属生活的热心人,当他了解到张克威的妻子和儿女都还在北平时,便起了让张克威一家人团聚的心思,他亲笔给晋察冀边区115师的副师长聂荣臻写信,请聂荣臻想方设法,把张克威的家人接到太行山根据地,和张克威团聚。同时,刘伯承也让张克威给妻子写一封信。

  不巧的是,当时日军在晋察冀边区开展“大扫荡”,115师忙着应敌,自顾无暇,因此,聂荣臻忙着指挥部队战斗,开展“反扫荡”工作,也无暇派人前去北平,和张克威的妻子联系。

  而等聂荣臻组织的“反扫荡”战斗暂告一段落后,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两国随之公开对日宣战,张克威的妻子爱琳娜是美国人,在北平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无法随便离开,因此,爱琳娜在收到张克威的来信后,无法按照丈夫的要求,前去太行山,和丈夫会面,只能按照丈夫信中嘱托,将一些蔬菜种子交到来人手中,请其转交给张克威。

  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不能来太行山与自己团聚,张克威自然感到十分痛苦和遗憾,可当收到别人辗转送来的那些蔬菜种子时,他又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对他来说,这可是根据地的“宝贝”,——根据地的蔬菜品种稀少,因此,部队和群众所吃的菜种也很单一,妻子寄来的这些种子,无疑送来了一份“希望”,会让根据地军民以后的饭桌上多一些蔬菜的品种和花样。在这些种子中,就有西红柿。

  西红柿俗称番茄,当时,只在北平等少数大城市被人少量种植,太行山的很多群众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看见和品尝过了。   张克威将西红柿种到了生产部的农田里,等西红柿成熟后,他采摘了一些果实,请周围的群众品尝,顺便请他们也在田地里种植西红柿。

  一些农民初次吃到西红柿,感觉入口有点儿酸,吃得不习惯,所以,起初并没有多少群众愿意种植,因此,张克威只能先在边区政府机关、部队的土地上推广。

  从1942年起,八路军前方总部、中共北方局、129师、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机关和部队的田地里,都纷纷辟出一块菜地,种植上西红柿。秋天到了,部队的西红柿丰收,也吃不完,便将果实大量送给驻地的群众吃。

  太行山的很多农民看多了,吃多了,习惯了,也渐渐接受了西红柿这一品种,学着八路军,纷纷将西红柿引种到自己的田地里。战争年代,八路军机关和部队也处在不断调动之中,而人员调到哪里,西红柿也随之落户到哪里,就这样,西红柿这一新鲜的蔬菜品种得以在太行山迅速和大面积推广开来。

  推广科技发展生产

  为了发展生产,活跃经济,保障部队供给,1942年,张克威从边区政府冀南银行贷款,开办了磨坊、大豆油坊、新华商店、万和号山货栈、白宫饭店等经济实体,饲养起了猪、羊、鸡,接收了十几头从太岳地区没收来的奶牛,就这样,129师生产部搞起了多种经营,包括农业种植、商业贸易、畜牧业养殖等,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在发展部队生产的同时,张克威不忘在边区群众中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推进“科技兴田”。一方面,他在生产部的试验田里,开辟苗圃,大量培育优良作物种子和树苗,指导南委泉村专门辟出100余亩地,种上了生产部提供的玉米、小麦、谷子、棉花、西红柿等新品种,为其他地区的部队和群众进行示范;另一方面,他深入田间地头,精心指导部队战士和山区农民科学种田,普及农业种植技术。

  为了激发和培养边区军民对科学种田的兴趣,推广种植农作物优良品种,边区农林局和129师生产部通过精心筹划和部置,于1943年9月21日,在南委泉村联合召开了生产扩大会,举办了全区首次农业展览会。参展的农业作物、用具等品种达一千多种,而“金皇后”玉米等几个农作物的新品种,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也非常好。会后,很多人纷纷向张克威他们索要良种。

  为了配合边区政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1943年11月初,《新华日报(太行版)》开辟了《农事半月》专栏,刊登农业方面的科普文章,由张克威组织生产部和农林局的人员整理、编撰,每月两期,其中,张克威亲手撰写了《太行区蝗虫灾害的程度及紧急处置办法》、《果树嫁接法》等文章。

  为了在群众中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张克威创办了农业技术培训班,并亲自担任其中的授课老师,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开来。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南委泉村召开了“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战绩展览、生产展览联合大会”。在这次展览会上,分为了战绩、生产两大展览馆,这次生产展览的内容更加详实丰富,共分为十二室,依次陈列的是抗灾渡荒、深耕细作、水利建设、棉花与西红柿、植树造林、手工业建设与矿产、五谷丰登、部队与机关生产、蔬菜与农具制造、金皇后玉米等内容,展出了180多种渡荒代食品实物,并设立了三个露天展览场:一个是改良农具部,展品有人拉犁、玉米播种机等器械,二是副业生产鸡牛猪羊部,展出了意大利“来克奴鸡”、美国“花猪”、澳大利亚“美利奴羊”等优种,三是苗圃、温床、肥池部,介绍了培育苗木和蔬菜技术。

  在宣传“金皇后”玉米上,展览会采取了真人画像对比的方法,将南委泉村范孟喜、范根喜兄弟俩搬到了壁画上,一幅画是,种植“金皇后”玉米后大丰收,人的脸上笑开了花,而另一幅画是,因种植玉米旧品种,收获少,人非常不高兴,显得气鼓鼓的。这组鲜明的对比画,给每个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览馆开放期间,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而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大会以全体战斗模范的名义,献给张克威一面锦旗,南委泉村干部也代表群众向他敬献锦旗,借锦旗赞扬他:“忠心耿耿为革命”、“为群众服务,发扬我党关心群众的革命优良传统作风”。

  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129师政委邓小平在大会上的发言讲话中,也高度赞扬了张克威在边区农业建设上的功绩:“……比如我们农林局在张克威同志领导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即以改良种子一项来说,金皇后玉米明年可以普及;加谷子、麦子好种的传播,预期两三年后,太行山每年可以多打100万斤以上粮食。”

  正是在边区政府和张克威的大力推广下,1944年,“金皇后”玉米普及到整个太行山地区和太岳地区,1945年,又扩大至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据当时估算,仅推广“金皇后”玉米一项,即为晋冀鲁豫根据地增产粮食25%~30%。

  兴修水利造福后人

  太行山区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势不平,农田多呈梯形分布,且多属“望天收”,风调雨顺时,就能丰收,若遇天旱或雨涝,轻者减产少收,重者颗粒无收。129司令部、政治部所在的涉县赤岸、王堡村一带,尽管毗邻清漳河,却因地势不平,很多农田无法用到河水,在天旱时,不得不靠人挑马驮,到河边取水浇田。

  为了引用清漳河之水,造福驻地百姓,增加粮食产量,1942年,边区政府、中共太行分局、129师等机关领导研究决定,修建一条大渠,将沿岸的旱田变成水浇地。

  边区政府召集了涉县抗日政府、河南店区政府人员,以及王堡、赤岸等沿河8个村的干部,共商修渠之事。听说能引水浇地,沿河村干部和群众都非常高兴,无不举双手赞成。边区政府随之组织成立了开渠筹备委员会,筹备修渠事宜。

  张克威是农林局长,这开渠工程的勘察、测量和设计工作自然落到了他的头上。为了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张克威带领技术人员,早起晚归,对清漳河一带的山地进行认真勘察、测量,仔细设计施工图纸,研究开渠方案,并初步估算了整个工程的用工量、所需资金、物料、浇地面积等事项。

  在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等人的大力支持下,1943年2月24日,涉县漳南大渠正式开工建设,在施工中,为了鼓舞士气,融洽军民关系,杨秀峰、129师师长刘伯承、邓小平等边区党政机关和部队的领导、干部,都利用闲暇工夫,到施工场地帮忙挑土、担石头,义务参加劳动。作为设计工程施工方案的一名负责人,张克威也时常奔波和忙碌在施工一线。

  由于日寇大“扫荡”,工程中途被迫停工,但等“扫荡”结束后,施工照常进行。整项工程,在1943年6月底,基本完成渠道主体,1944年4月5日,正式竣工通水。

  在通水的这一天,沿岸群众敲锣打鼓,无不欢欣鼓舞,感谢边区政府和驻地部队的盛举。这条大渠首起涉县上温村,途经王堡、赤岸、会里、沿头、河南店、南庄、茨村等7个村,尾至庄上村,全长近30里,可浇灌田地面积3500多亩,沿渠受益群众2000多户。

  在困难和灾害面前,漳南大渠发挥了抗灾自救的重大作用,改变了沿岸群众的生活,并成为军民团结一条心的象征,因此,当地群众将这条渠称为“救命渠”、“幸福渠”、“将军渠”,还有人编了一首歌谣,以此歌颂边区政府和129师的功绩:“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1-29 14:42:1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杨秀峰领导晋冀鲁豫边区救灾

下一篇: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