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恶性通胀产生之因
2017-06-21 11:00:29  来源:腾讯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关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这显然是国民政府战后丧失人心的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厉害的通胀,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历史:抗日时期的通货膨胀抗日时期,民国政府大量超发纸币,致使国统区出现通货膨胀,但是印发纸币只是造成通货膨胀的表面原因。

  为抵御日本侵略,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政府开支不断增加

  1935年至1937年,膨胀之态势已初露端倪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事的深入,全国起而御敌,民国政府不断追加军事投入。从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发动一个征兵的新高潮,预定三年内每年征新兵五十万名加以训练。如此庞大军队,自然会使政府支出增加(详细数据见后)。1939-1941年,政府总支出增长三倍半以上,其中军费占了总支出的大头,1940年军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78%,1941年至1944年军费支出减少,这是由于先后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征借,当年征来的粮食的88%供应军队,使军费降下。但是用于征实和征借工作的费用,致政府的行政升支分别增加了12%和14%。

  然而,这些新征入伍的上兵质量低劣,加之军事装备跟不上人数的增加,因此尽管军费颇大,军队人数增加,但军事效能未见明显改善。

  富庶地区被日本侵占,政府广开税源弥补损失及增收,但杯水车薪,赤字逐年攀升

  1938年底,日本侵入中国南部和东部,占领了中国1/3的领土。短短数月间,农、工生产富庶之地被日本攫取,这部分地区的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0%,工业产值占92%。由于税源大部分丧失,国民政府便陷入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

 

  1942年,国民政府开征一些新税目,1941年后期直接税改为从价计征,海关开征战时消费税,1943年10月开征盐税的战时附加税,1944年3月对盐税几乎加征到盐的售价的90%。种种措施之下,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政府开支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政府赤字逐渐增加。

  政府发行“爱国公债”筹借资金,但是认购者寥寥

  抗战一开始,政府原以为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乃发行各种“爱国公债”。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民国政府缺乏信心,担心购买后变得一文不值。所以,公债的承购量很少。以流通最广的救国公债为例, 1937年公开发行,1942年政府玩了一个新花样,强制国人购买,但是各省政府认为在农村执行此项办法,障碍重重,而表示反对,政府只能把强制摊派局限于城市 。人民以及银行界对公债均不感兴趣,虽经政府一再呼吁,承购额仅为半数。

  1940年7月行政院特设“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席,来推销公债。1941年公债发行达到一亿二千七百万元。尽管如此,公债收入对预算赤字而言仍旧微不足道,尚不及该年钞票发行额的2%。

  税收和举债有限,政府便增发法币“筹集”资金;战时支出一半由增发法币垫付

  在战事紧张时期,政府必须找钱来维持军需。但是由于当时税收和借贷有限,1937年至1945年期间,税收占战时支出仅为6%,而政府举债也收入微不足道,仅及累积的赤字的5%。于是,国民政府必须设法填补这个赤字窟窿。借贷、外国援助和增发货币,都是常规用来筹资和平衡赤字的路子,当前两者不甚凑效后,增发货币这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自然粉墨登场了。在战争初期,政府向银行举债尚属于次要,但自1942年纸币发行权集中国家银行一家之手后,便完全改为以国库券向该行进行垫款。1942年和1943两年中,国家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不断增加,竟将存款全部用光。于是,国家银行不得不开动印钞机增发法币来应对政府需要。在整1937年至1945年期间,战时政府支出50.1%都是通过国家银行这类借款(即通货膨胀性性借款)来垫付的。换言之,民国政府支出一半靠增发法币来垫付。 (见上表)

  法币超发导致通胀,同时日本的经济封锁、天灾粮食减产亦加剧了通胀

  由于货币的增发,1940年至1945年,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战争开始之日,日本就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特别是战争后期,日军占据上海后,使中国丧失了与海路相通的最后一个据点,从上海走私运进内地的外国商品和上海制造的商品被迫终止。1942年,日军进攻云南,切断中缅公路。上海和中缅的沦陷后,据估算,1942年的进口额币1941年大致降低了50%,大家都预测外国商品将更加缺乏,结果导致1942年的物价加速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了三倍以上。

  在农业方面,由于天灾和国民党在农村征兵等原因,1940年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粮食价格普遍上涨, 也加剧了通货膨胀。抗日战争爆发前,历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稳定在20亿担以上,而抗战爆发后,全国粮食产量逐年减少,1938年仅为1937年的65%, 1941年仅及1937年的59%。(资料来源:《粮价管制的措施》,《革命文献》第110辑第228页)

  通货膨胀吞噬工农阶层收入,公务员收入跌到战前的1/10,挣扎在饥饿线上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和币值剧烈变动,势必重新让国民财富重新分配。所以,在战事纷乱的时代中,有幸运者,也有不幸者。由于目前缺乏全国性统计数据,故无法做详细分析,现根据四川和重庆这个地区来粗略考察通货对各阶层的影响。四川是当年经济的中枢,以此作样本是有相当代表性的。

注:此指数是以1937年为基准,即每年薪金收入变动与1937年收入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这个绞肉机,首先伸向了政府公务员以及城市工薪阶层。早在1940年,公务员、教师以及士兵的实际收入的2/3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工、农业的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3。到了1943年,打工者的实际收入都在下降,但薪金收入者的情况最糟糕。公务员已频临在饥饿线上,其实际收入下跌到战前的1/10.至于教师和士兵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实际工资尚不到战前的1/5。据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当时的调查显示,四川省农民的购买力在战时候逐年下降,到1943年以及降至战前的85%(见上图)。

  未注明数据来源:《中国通货膨胀史》,张公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结语: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日军历次侵华,公债均是其主要军费来源。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军费为17亿日元,战争期间日本发行公债达到6.8亿日元。在所谓“大东亚战争”期间,日本耗用军费总额为2220亿日元,其中近80%靠强制摊派政府公债来弥补。相较之下,国民政府的“爱国公债”则认购者寥寥。这背后,既有日本的现代金融体系比中国要完善得多的原因,也与日本军国体制在强制摊派“业务”上比国民政府更得心应手有极大关系。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21 11:01: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那些在舟山流通过的货币

下一篇: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