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试谈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的发展
2017-06-20 14:36:34  来源:中国论文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作为西北民众生活中的一种副业,西北手工纺织业在抗战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毛纺织和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清晰可见。此现象在西北各个省份都有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抗战中的贡献。

  [关键词]西北地区;抗战时期;手工纺织业

  自古以来,穿着问题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西北地区向以畜牧业发达著称,有着丰富的羊毛原料。所以毛纺织品较丝绸、棉布历史悠远,毛织物相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也更加实用和重要。这里的人们利用当地充分的畜牧业、农业资源,开发了毛、棉、丝、麻等手工纺织业。

  一、抗战前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情况概述

  远在秦汉以前甘肃皋兰等地即拈毛成线,织褐为衣。在清代甘肃方志中有很多州县出产毡褐的记载,其中通渭出产的毛布、毛毡名列前茅,皋兰县和凉(今武威)、甘(今张掖)、肃(今酒泉)各州所产的毛褐也都备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甘肃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土不宜桑,种棉纺织,概置不讲,布帛之价,贵于别省”。受此种条件限制,棉纺织在甘肃只是零星的分布于若干地方。甘肃毛纺织业的发展,恰恰弥补了棉纺织的不足,成为当地民众中的重要衣被原料。

  清代,西北地区的手工纺织业主要集中于陕西、新疆这两个地区。陕西方志中关于各地男耕女织和出产土布的记载比较普遍,甚至出现少量替别人织布的机匠。陕西关中、陕南均为产棉区,因此手工棉纺织业很发达。民国初年,山西有十几家棉纺织工厂。1922年,泾阳、三原、高陵、户县等地相继试办了一些纺纱工厂。这类工厂规模较小、资本少,由于受时局和资金短缺的影响,在开创一两年后纷纷停业。清代乾隆年间,在陕西地方官员大力提倡下,使一度废止的蚕桑业得到复兴,民间从事丝织的人也不断增多。新疆手工毛纺织业,早在唐代就比棉纺织要普遍,其中以阿克苏的毛纺织最为著名。至清代,由于进贡的需要和当地民众生活的需要,使得新疆毛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而此时宁夏全省的手工业处于分散、细小的经营状态,致使宁夏手工纺织业几乎没有发展。它主要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自然经济色彩极为浓厚,在满足本地需要之余能运销外地的产品为数甚少。

  抗战前的陕甘宁边区,“除粮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从棉布到针线,甚至吃饭的碗,均靠外来”。①家庭纺织业就其发展之广、与人民生活联系之深来说,它能把20万上下的妇女力量组织起来从事纺纱织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边区把开发纺织业摆在开发手工业的首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伊始,即开始策划中央、省、区、县四级国民经济部门的组织与工作,手工业有了开发和发展。

  总体上讲,抗战前西北手工纺织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西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内形势所致,仍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发展情况

  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不仅家庭纺织业进一步普及,手工纺织工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蓬勃发展。

  抗战时期的甘肃,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较快。当时全省每年自产棉花约420万斤,并从山西、新疆输入棉花约9000万斤,为家庭棉纺织业提供了原料保证。全省棉布年产量虽无确切统计,但据1940年前期各种调查数据估计,在2000万尺上下,比战前增加了一倍。1944年,全省650万人的衣着用布73%是土布。②在天水三阳川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纺织合作社6个。1942~1943年,农民银行派人在这里租住合作社联合社,并提供贷款,以机制面纱换取土布,土布中质量较好的由联合社批发销售,其余由生产者自用自销,这表明在甘肃一些地方的家庭棉纺织业已经开始逐渐向资本主义工厂过渡。

  同一时期,甘肃手工毛纺织业发展也很迅速。1944年时,全省各地已成立生产各种毛织品的手工工场142家,它们大部分资金都很少,采用手工生产,其产量远不如农村家庭毛纺织业。③

  据20世纪40年代统计,在陇南、陇东、河西等地的24个县,毛褐的生产以陇南最多,河西次之,陇东比较少。据调查,秦安等31个出产毛褐的县,年产量为29.7万匹,每匹宽1.5尺左右,长约3.6丈,约需羊毛80万斤、牛毛10万斤,专以此为主业者至少有5000人。其中秦安、天水、甘谷、临夏等地毛褐产量较大,销售量也较多。在农村由农牧民兼营的制毡业就有600家,从业者1000人,合计年产大小毛毡约45万张,需用羊毛150万斤。用毡制成的靴、帽等每年约30万双,需用羊毛80万斤。此外,甘肃农村手工纺织业者还生产以牛毛为原料的口袋,用于盛粮、盐、煤等。全省每年生产5万条,其中以河西的产量较大。

  抗战以来外货来源减少,布匹缺乏,于是陕西省之小型棉织(亦有毛织)工厂,乃应运而兴。④手工棉纺织工厂主要集中于陇海路沿线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1937年,西安有17家,织机118架,工人173人;1940年,已猛增到109家,织机1100架,工人2000余名。“七七事变”后,保定、天津、榆林的纺织技术人员在关中推行脚踏纺织机和圆筒式“七七”纺织机,家庭纺纱织布一时盛行于渭北、西安一带。1943年,全省计有手工纺织工厂约900家,共有石丸式及高阳式织机1万架左右,达到了手工纺织业的鼎盛时期。

  陕南的丝织业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再度开发的良好条件,1940年前后,仅安康、南郑两县有织绸工场9家,工人80余名,年织绸500匹;织花丝葛业9家,工人80余名,年产约400匹;织绫业17家,工人有百余名,年产量约2000匹;其他丝织小工场16家,年产绸绢2000匹。

  为了进一步发展西北的蚕丝业,抗战时期新疆和田开办了蚕桑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同时,随着家庭丝织业的发展,官办的裕新土产公司在全疆开设缫丝工厂13家,丝织工厂8家,仅和田地区该公司经营的缫丝厂就有11家,拥有脚踏抽丝机1300架。   值得一提的是,工合运动对纺织业的开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部分居留上海的中外人士发起组织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下,西北曾是工合运动创建最早和开展最活跃的地区。西北工合为争取抗战胜利、开发西北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自上而下将零散的手工业加以组织和改良,并予以资金通融的便利,使之扩大生产,以适应抗战需要的合作生产运动。

  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大力奖励个人或合作投资,以发展手工业生产。边区的延安、固临、延川、淳耀、新宁等地,在政府的提倡下,家庭棉纺业开始兴起。

  1940年底,国民党顽固派一面制造摩擦,一面对边区进行严格封锁,导致边区连穿衣都成问题,其他日用工业品更是奇缺。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首先是以家庭副业形式发展起来的个体手工纺织业,“全边区四四年家庭纺织十五万人,纺纱一百六十六万余斤;织布的六万余人,织布十一万大匹”。⑤其次是在个体手工业纺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纺织合作社,一开始就组成了3101社。 “群众纺织业的发展,是全边区穿衣自给的最大保证,是做到余粮备荒的决定关键。”⑥边区各地出现了不少靠纺织起家的事例。在遭受国民党重重封锁、边区经济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从边区的历史实际出发,提倡和鼓励手工业发展,在解决当时边区的穿衣和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由于时局的急剧变化,西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将被动局面转为主动局面,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情况下,大力提倡手工纺织业,使其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生产上都有跨越式发展,达到了支援抗战、保证抗日战争尽可能取得成功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再由缓慢发展到停滞发展,再到后来的快速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其发展的艰难历程。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西北地区的民众和政府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抗战的胜利而进行着种种努力,而手工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截取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地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爱国热情,见证了西北曾经一度的辉煌。

  [注 释]

  ①南汉宸:《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见《摘编》第3编第4页。

  ②③《甘肃省新志·工业志》,第429页、第52页。

  ④吴梦觉:《陕西省纺织业之危机及其出路》,转引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512页。

  ⑤⑥《陕甘宁边区民间纺织业》,见《摘编》第3编,第550页、第540页。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统计资料提要[Z].甘肃图书馆藏甘肃地方文献,1945.

  [2]李清凌.甘肃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魏永理.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5]杨志宇.通渭、秦安、天水、甘谷四县手工纺织业概况[J].甘肃贸易,1944,(10).

  [6]李清凌.西北经济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20 14:37: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工业发展概况

下一篇:抗战中的民族火柴工业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