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工业发展概况
2017-06-20 14:31:25  来源:中国论文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中国东部沿海的工业遭到破坏,为了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开始发展西北的工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抗日战争;西北工业;国民政府

  一、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

  (一)抗战前的西北工业

  抗战前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由于我国沿海一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政府比较重视等因素,加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多在中国东部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开埠通商,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该地区的经济,所以这一地区集中了我国主要的现代工业生产力。内地和边疆省份因政府的不太重视,开发资金极度匮乏,且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民族复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宗教彼此相异,加上长期以来的闭塞和贫困,教育在这一地区的很多地方,尤其游牧民族几乎处在蛮荒状态,这给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这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比较薄弱。据国民党经济部统计,1937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不包括东北)全国已有3935家,其中陕西10家,甘肃9家,整个西北共19家,仅占0.04%。再从工业品产量看,如以1933年为100,则1938年后方各主要工业品产量为:煤47%、钢3%、电力14%、水泥5%、碱1%、棉纱1%、面粉20/,可见其工业在全国极其薄弱,经济十分落后。抗战爆发后,西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但落后的经济很难支撑中国进行抗战。在举国上下正掀起一片开发西北的呼声中,加之战时之需,国民政府将开发西北提上议程,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开发西北的政策措施。

  (二)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加深,并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迫使我们要将一切工作的重点放到对付日本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事业上来,因而调动一切力量来对付日寇成为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日军对沦陷区工农业进行疯狂的破坏和掠夺,为了切断我国外援,削弱抗战力量,实行了经济封锁,使整个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随着抗战的发展,后方的军事物资和生活供应极度紧张。为了缓解这一局面并保护其统治区内的工业企业,保存其政治实力国民政府实施了西北开发。

  抗战前国民政府曾在西北地区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经济建设。为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自1932年10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的决议拉开西北开发的序幕后,从1933年起,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开发西北之计划大纲》及其后正式出台之《西北开发计划》,国民政府的西北建设以十年为期,头三年为准备期,中间四年为进行期,最后三年为完成期。准备期的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举办的事业主要为交通、水利、矿产、实业等。此外,一些和平建设时期才关注的综合治理的长线事业,如农林、垦殖、文化、教育、卫生等,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由于这一时期西北开发声势浩大,国民政府朝野上下都对此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在三年准备期建设接近尾声时,西北各项事业已初见成效,尤其在用力最多的交通、水利两方面,可谓十分突出。这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民政府对西北工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动员和帮助工厂内迁,并协助厂矿新建,发放贷款并简化程序;帮助购买原料,仅1939―1944年,厂矿调整处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的原料总值为5.6亿元;给予资金协助,到1941年底,政府对内迁民营厂矿各种贷款总计达2003万元;开设各种训练班训练人才,培养新技工,鼓励技术革新;高校西迁,使大批科技人才流入后方,这也为西北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1937―1940年的厂矿西迁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

  “工合”运动把教育与生产、人才建设与“工合”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和训练了一批经济建设人才,他们不仅是战时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在日后经济建设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西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在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北的重工业稳步发展。如:

  化学工业方面,陕西化工业在西北独占鳌头,较为著名的有集成三酸厂、蔡家坡酒精厂等。在甘肃建立的兰州实用化学厂、甘肃化工材料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矿山能源业方面,抗战期间,西北矿产能源主要由资源委员会统筹开发。主要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为满足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需要,这些电厂大都增购新设备,扩大装机容量,发电量也相应地有所增加。此外还有石油和水泥发展也很迅速。

  由于军需、民用的大量需求,加上难民大量涌入,消费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陕西为国内主要棉花产地,工业基础也较好,加上战时以上海申新纱厂为代表的一些沿海纺织企业及设备迁陕,使甘肃和陕西一带出现了一批较为先进的纺织工厂。当时开办的较大纺织厂有:陕西的成阳纺织厂、申四宝鸡分厂、大华纱厂、业精纺织厂等,都有利的支持了抗战。

  面粉业方面,战前西北有面粉厂十几家,资金薄弱。战时共有面粉厂16家,资本总额约23331.3万元,钢磨71台,日面粉产量合计14100袋。面粉业的发展及时地满足了军需、民用需求。

  此外,火柴、制革、造纸、卷烟业都有一定发展,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也为西北工业及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抗战期间西北工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一)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并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抗战前工业较多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先进程度上与之相比者阱目差很远,而国民政府发展西北地区的工业,为缩小东西差距提供了一次机遇。这次发展西北工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改变中国工业布局和促进民族工业短暂繁荣的作用。到1942年底,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推动了大后方战时经济的发展,有利的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

  (二)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

  战争致使大量人口西迁,对于开发当地,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陈达统计,“七?七”事变后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后方。这些迁移的人口中也不乏科技人才,这就为西北工业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西北工业的现代化。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西部的城市化进程。

  (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

  东部工业及人口的西迁带去的种种事物和思想冲击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为当地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

  础,并广泛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这些迁移的人口中也不乏富有者,除党政军界外,商人、企业家、医生、工程师、教师、自由职业者、技术工人等较多,换言之,受教育程度越高者迁移比例越高,农民比例最小,这使得这部分人才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人在当地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当地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吴世昌就认为后方工业应趁此时大量吸收流亡的科技界人才。“国内重要的文化和工业大都市惨遭沦陷,有多少大学教授讲师及助理流亡失业,工业界……吸收大量科技人才,不但为中国工业界本身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同时还替国家保存元气,奠定战后复兴的基础”。正是这部分迁来的知识分子及技术人员,为后方的科学教育以及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他们不仅以科学技术推动了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而且对传播、交流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后来西北地区的持续进步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但是,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也有其局限性。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活动的主旨是满足军事需要,为其政治目的服务,而非西北地区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西北开发受战事发展的制约,许多活动在抗战结束后也终止了。从整体规划上看,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活动要么为堵塞舆论之口,要么为解决战争之需,这就使得其组织、实施的开发活动难以从整体角度出发,导致开发后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同时政府中各级官员尤其是县级以下官员素质低下,在开发中强征强派,削弱了西北开发的成效,而且,随着抗战的结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各种活动也都被搁置,导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又跌入低谷。

  三、结语

  国民政府在抗战这样艰难的战争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为西北开发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策划并组织了西北的建设,在农业、工业、交通、文教事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中国长达八年之久、艰苦异常的抗日战争;而且更奠定了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的基础,现在西部地区的许多大型工厂,都可以追溯而且也只能追溯到抗战时期,这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发展西北工业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要从长久的发展来进行建设,要坚持不懈。要重视市场经济的规律,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也为现在的西部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20 14:32:0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中国民族烟草工业

下一篇:试谈抗战时期西北手工纺织业的发展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