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考察
2017-06-20 10:17:01  来源:中国论文网  点击:  复制链接

  摘要: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湘西民族地区。内迁人员迁入和兴办机械半机械化企业,加速了湘西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内迁产生的巨大消费量也使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加速。

  关键词:抗战时期;内迁人口;湘西;经济;工业化

  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湘西民族地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内迁人口投资或从事一些现代导向的工业或手工业生产,提升了湘西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作为消费者,急剧膨胀的人口使湘西各种物资消费量暴涨,这又推动了相关物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

  一、大量人口内迁湘西民族地区

  抗战时期,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地向西南迁移,这就是近代中国人口的“西进运动”。湘西民族地区处于东部沿海进入西南川黔滇的要道上,人口大量迁入在所难免。但抗战时期迁往湘西的人口和迁往大西南途经湘西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很难形成确切可靠的统计数据,只能依据相关材料推算。据记载:当时湘西“人口一天天地增长”,仅洪江一地,“较之战前,差不多已增长一倍”[1]。尤其是湘西南部(今怀化市境)各县更为突出。

  根据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可以推算出:1941年时,湘西各县人口比1935年至少增加50~60万。此后,湘西人口仍然保持上升趋势。据载:1939年,沅陵县人口为34.64万,1943年上升为38.45万,1945年则为39.73万人[5](P105)。1939年,靖州人口为65 886人,1942年飙升为?87 227,比1939年时多2万多人,1945年仍然保持84 261的高数位[2](P120)。常识告诉我们:战争时代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上升是不变的法则,湘西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所以,这些新增人口主要是内迁人口。此外,还有几个因素需要我们注意:1、当时大量湘西精壮人口流出,参加抗日斗争。2、战时还有大批农村青年躲避拉壮丁而四处藏匿,农村中隐瞒人口的现象很突出。因此,湘西当时本地人口统计总量必然少于战前人数。假如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内迁湘西的人口将大大超过60万。

  上述研究表明的还只是战时内迁湘西民族地区人口的一部分,亦即那些曾经定居或至少短期居住湘西的人口,因为只有这些人口才可能被政府的统计数据所包含。因此,还有大量的迁往大西南途经湘西民族地区并作短期停留的人口我们必需注意。

  何一民的研究表明: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以及四川的地理条件、生活环境都较好,因而成了内迁各政府机关、工厂企业、文化团体的首选之地。除此,迁往云南、贵州等省的也不少。实际上所谓人口西进,指的就是东部沿海沿江人口向地处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的大迁移。[6](P145)历史上,湘西的湘川、湘黔驿道就是中国东部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林则徐赴任云贵巡抚时就曾假道湘西。而战前国民政府修筑的湘黔、湘川公路更成为战时东部人口“西进运动”的主要通道。当时,江浙一带内迁人员经湘西进入四川和贵州的非常多。由于乘客拥挤,湖南省公路局租用江南汽车公司客车14辆,调拨沅陵站承担客运。1938年4月—1939年7月统计,沅陵—新晃线,完成客运量达31.97万次,客运周转量525.23万人公里;行李包裹?1 332.9吨。1939年8—12月,湘川线完成客运量46 656人,客运周转量589.34万人公里,行李包裹267.1吨。1943年7月,川湘鄂区汽车联运处设沅陵总站,配客车17辆,调整客运线路:川湘线逢1日由重庆开沅陵,1 017公里,路程5天,逢2日,由沅陵开重庆,月各发车3次;湘鄂线逢7日由恩施开沅陵,651公里,路程5天,逢5日由沅陵开恩施,月各发车3次;沅晃线:单日由沅陵开晃县,238公里,途程1天半,双日由晃县开沅陵,月各发车15次;沅陵—宫庄,逢3、9日对开,月各6次;沅陵—辰溪,逢双日对开,月各15次。[4](P399)

  陆民权认为抗战时期“内迁的人口,估计达五千万之众”。曾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交通部长的张公权也认为“到1940年,沿海各省逃往大后方的人民,从一亿八千万增加到二亿三千万,以致全国人口总数之一半定居于中国后方”。这一说法与前一种估计基本相同,大约为5 000万人。考虑到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是接纳移民的主要地区和湘川、湘黔公路成为重要输入线的事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迁往湘西的人口和迁往大西南途经湘西而短暂停留的人口数量,绝不在百万之下。

  二、内迁人口与湘西民族地区经济工业化

  大量人口内迁,强劲地推动湘西民族地区经济市场化[7],也推动了湘西经济的工业化。一方面,一些外来人员或者把企业迁入湘西或者在湘西新建企业,直接推动了湘西经济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大量内迁人口的巨大消费量也推动了湘西一些行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间接推动了湘西经济的工业化。

  (一)内迁人员迁入和兴办企业推动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

  战时,大量内迁湘西的人口中,有一些颇有远见的人士,他们或者把他们所开办的工厂移往湘西,或者在湘西投资设厂,推动了湘西经济工业化。

  1.机械半机械化企业的迁入推动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战后不久,“沿江民营工厂迁入湘西沅陵者三十九家、辰溪五家、泸溪一家”。据记载:原湖北汉口第一纱厂工程师喻惠孝创办的辰溪万利纱厂,有铁木织机50台,员工130人,股金2 000元,以织布为主。后由驻辰海军部仿造一套1 000纱锭机器,开始生产机制棉纱。辰溪力生纱厂由原上海新裕纱厂厂长李延光创办,有30台铁木织布机,员工80人,生产棉布。1943年,万利、力生两纱厂还从抗建纺织机械厂购进纱锭、织布、压布等机械,生产20、16、14支纯棉纱以及20支色斜布、格子布、经济人造呢和40支蚊帐布、粗白布、苗布、毛巾等,产品销往湘、黔边境。[8](P382)迁驻晃县的民营长沙新友企业公司第一纺织厂,亦有员工66人,各种专业纺织机械8台,日产14支棉纱10件、超级细绒100担。[9](P427)1943年,沪商高治中在沅陵马底驿黄笋坪开办湘西铁厂。这种工厂虽然不多,但机械化程度较高。这些现代机器和生产技术进入偏僻的湘西,推动了湘西的工业化发展。   3.内迁人口的消费使湘西民族地区成衣加工半机械化。总体而言,内迁湘西的人口的现代化水平高于湘西民众的现代化水平,表现在衣着方面则为穿西装和中山装等成衣制品的外地人远远多于湘西本地人,而这些服装的制作是湘西传统缝纫工具无法完成的。战时大量内迁人口对成衣的巨大需求给市场发出的信号促进了湘西缝纫工具的半机械化,突出表现为“机器铺”的增多。湘西多数县份开始用机械缝衣,服式品种增多。[2](P1191)据记载:1926年,沅陵全县有成衣店20余家,从业人员仅100余人。1938年,华兴、伦敦、强华、美新、大新等14家私营服装店相继开业,其中成衣店7家,行业从业者近500人。1938年,永绥裁缝郑洪发携1台缝纫机到所里开缝纫铺,时人称“机器铺”,缝制学生服、中山装、衬衫、学生裙等服装。当年秋,因大片国土沦陷,安徽、江苏等省部分机关职员、学校师生及难民流亡到乾州、所里、河溪等镇,服装生产时兴,所里有“机器铺”l6家,乾州9家。[13](P204)抗日战争时期,辰溪全县服装店增至84家,从业172人,有缝纫机88部。除来料加工外,还制成衣出售。其款式有中山服、学生服、西服、旗袍、长衫、衬衫等。其时颇有名气的“美华”、“新康”西服店,各有缝纫机4~5部,制作西服、各式制服、旗袍等时装;“华尔斯”便服店则制作各式便服;刘裕太、谢洪春为制帽专店。战时,芷江缝纫厂、店增至108家,有缝纫机118台。[12](P259)1940年,黔阳县安江镇有缝纫店30家,从业人员120人;大部分从事来料加工,自产自销成衣的有11家。[10](P380)连保靖县迁陵镇的缝纫人员也发展到351人,缝纫机12部,可以缝纫中山装、西装等多种样式。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化是机械生产对手工生产比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工业化也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内涵。湘西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因此,战时湘西经济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湘西手工业生产设备的半机械化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实际上,抗战时期,湘西很多地方“手工生产进入半机械化作业时代”[5](P273)。

  总之,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同时,由于国民政府日益重视湘西民族地区现代工业的兴建,“中央当局对湘西工业建设已具体计划”,湖南省“以为本省之工业建设,不论战前还是战后最理想之区域,莫过于湘西”。其时,国民政府积极组织现代企业迁移到湘西民族地区,并积极鼓励在湘西新建现代企业,“以为湘西工业化之准备”[14]。因此,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的水平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益凡.洪江近影的速写[J].湖南保安月刊,1941(3).

  [2] 湖南省怀化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怀化地区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志[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4] 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沅陵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5]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州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刘鹤.抗战时期内迁人口与湘西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考察[J].求索,2011(10).

  [8] 辰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辰溪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9] 新晃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新晃侗族自治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3.

  [10] 经建会资料室.抗战时期(湖南)纺织业概况[J].经济建设,1947(3).

  [11] 黔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阳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2] 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芷江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3.

  [13] 吉首市志编纂委员会.吉首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14] 龚纬.加紧湘西经济建设[J].购销旬刊,1944(5).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20 10:17:5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讨论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

下一篇:抗战时期的中国民族烟草工业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