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日本“满洲移民”政策的三点透析(3)
2017-06-12 14:59:18  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作者:高乐才  点击:  复制链接

3

  日本帝国主义“满洲移民”侵略政策的推行,除了它的政治、经济目的之外,其军事目的也十分突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奋起抗战,抗日的烈火燃遍了白山黑水、松辽平原。到1932年,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已发展到30余万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仅“具有统治势力”,并“巩固而持久”,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痛感“满洲”的“治安特别紊乱”,成为“心腹之患”。尽管日本关东军屡次倾巢“讨伐”,但仍无法剿灭。关东军治安部认为,如此众多的抗日武装,企图“彻底消灭”是“完全办不到的,如果仅仅依靠军队的驻扎来消灭匪贼更是愚蠢的”(注:治安部参谋司调查课:《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1937年8月10日。)。于是, 关东军便提出向所谓“治安状况不良”的抗日武装力量活跃的地区进行“武装移民”,“配合关东军镇压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满抗日武装斗争”(注:藤原彰等编:《日本法西斯与东亚细亚》,青木书店1977年,第146页。)。 在关东军的积极策划和推动下,1932年8月30日,日本第63 届临时议会上通过了第一次“武装移民”的经费预算,10月初,将募集的492 名移民“编为佳木斯屯垦第一大队, 下设4个中队”(注: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实践本部:《满洲与开拓》,1941年4月,第105页。)。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是由全副武装的退伍军人组成,其中担任领导职务的都是“由陆军省推荐的预备役在乡将校”,而且“屯垦大队”的所有人员“每人一支步枪,此外,还有两门迫击炮,威克斯式机关枪三挺”(注: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12月,第288~289页。),在警备上相当于屯田兵制的组织。这种“屯田兵不仅是兵农兼顾的军人,而且又是具有生产基础的军队。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锹,作为兵的方面不是绝对的消费者,作为农的方面又可以得到补充,是从事武术军事的特殊军人”(注:加藤俊次郎:《兵农植民政策》,庆应书房1941年11月,第174 页。)。他们曾是训练有素的军人,具有充分的自卫能力和作战技术,“一旦有事,可以将全体移民编为军队”(注:王检:《东三省日本移民的过去和将来》,《东方杂志》,第30卷,第17号,1939年9 月,第47页。),配合关东军镇压抗日武装力量。对于这一点,正象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向第一次“武装移民”训话时所说的那样,“因为满洲国的治安尚未稳定,所以各位在移住的初期必须做好一边作战一边耕种的准备,陶冶军人精神,熟练战斗技术”(注:天泽不二郎:《开拓政策的展开》,河出书房1944年4月,第89页。), 随时参加镇压抗日武装力量的战斗,赤裸裸地昭示了日本“武装移民”“在军事上、治安上的重要意义”(注: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实践本部:《满洲与开拓》,1943年10月,第155页。)。

  如果说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移民”是以“维持治安”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1937年所推行的“百万户移民”国策却是将其作为一个成功的经验来进一步完善,除了治安上的意义之外,更“强化了对苏的东北战略地位”(注:藤原彰等编:《日本法西斯与东亚细亚》,青木书店1977年,第146页。),“谋求国防及治安之确立、 安定”(注: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11月,第52页,第101~103页。)。

  日本帝国主义从“百万户移民”开始,不仅加大了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力度,同时对移民的分布也进行了有计划的部署和调整。将大部分移民分布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和漫长的中苏、中蒙边境地区,并以轻重之要,划分了开拓三线地带(也称国防三线地带)。即从伪间岛、牡丹江、东安、三江、黑河、兴安北至兴安南省为“开拓第一线地带”,是中苏、中蒙边境的重要军事设防地区。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是“作为对苏防御、作战上的军事辅助者,以及关东军的协作力量”,形成“活人堡垒”,“一旦有事之际作为关东军的后备兵力充当牺牲品”,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日本移民总数的五成”(注:山田昭次:《近代民众的记录》,新人物往来1977年,第556页。)。对此, 苏联方面“从国防的角度上感到莫大的威胁”(注:满洲日日新闻社:《满洲开拓年鉴》,1940年,第40页。)。从长白山、哈尔巴岭、老爷岭及大兴安岭内侧至松辽平原外缘一线称之为“开拓第二线地带”,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移民总数的四成”,是作为配合关东军“镇压反满抗日武装部队”和“满洲国治安确立、维持的协力者”(注:山田昭次:《近代民众的记录》,新人物往来1977年,第556页。)。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通过这一地带的“开拓民”造成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隔离地带,以“饥饿政策”将抗日联军置于死地。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恶毒政策,使东北抗日联军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与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联系,造成了生活上的极大困难,冻死、饿死的现象经常发生。所谓“开拓第三线地带”是指政治、军事、经济、工业重镇及交通要地附近,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主要是起到保卫以上要地和为关东军输送给养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的全面战争,企图以“大军一击”速战而使中国“轻易屈服”的计划破灭,并陷入了中国人民持久的反侵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尽速占领全中国,便开始采取紧急扩大兵源的措施,征兵拉夫,使日本国内适龄的移民源面临枯竭。为了保证“百万户移民”计划的完成,为关东军提供后备兵源,日本政府从1938年开始实施“满蒙青少年义勇军”移民,其募集的对象为日本各县的16岁(生日大的可以15岁)至19岁(生日小的可以20岁)的青少年。但在募集的青少年中,年龄多在15~16岁的居多。到1941年,“伴随着乡土为单位组成的乡土中队的增加,年龄层更降低为平均仅在14~15岁”(注: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下),1990年12月,第310页。)。 这些被募集的青少年,首先在日本国内设置的训练所内训练3个月, 然后入殖中国东北,在中国东北设置的训练所内再训练3年的时间。 训练所内的教官全部由关东军将校军官担任,按陆军步兵操典,其军事训练项目有“剑道、柔道、军事技术、相扑、弓道”等(注: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实践本部:《满洲与开拓》,1943年10月,第155页。)。 “满蒙青少年义勇军”移民无论从动因、确立、募集、训练以及分布的地域,首先具有强烈的军事目的。“青少年义勇军”移民,经过3年的训练, 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军事技术,而且绝大部分也都可以达到入伍的年龄,实际上,日本青少年移民训练所就是培养军人的军事学校。事实也已经证明,日本青少年移民真正成为“开拓民”者寥寥无几, 绝大部分被应征入伍。 如1941年在训练所结束训练的1.7万人中,半数以上入伍充军, 少数人被编为“开拓团”(注:满洲日日新闻社:《满洲开拓年鉴》,1941年,第320页。)。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收罗炮灰, 把“一般移民中凡是有战斗力的男人全部动员入伍”,到1943年,“一般移民团三四十户的部落里,只剩下四、五名老弱病残的男人”,青少年义勇军开拓团中,“实际上只剩下病弱的青年从事移民的建设”(注: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年11月,第52页,第101~103页。)。到日本投降前,移民团中的男子已全部充军,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炮灰和牺牲品。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通过向中国东北大量移民来协助关东军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确保殖民地的“治安”;补充关东军兵源,加强防御和进攻社会主义苏联的军事力量,形成“防苏铁壁”,建立起“新大陆政策的据点”(注:开拓总局总务处总务科编:《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1942年5月,第9页。),并以此为基地,进而实现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

责任编辑:杨晴 最后更新:2017-06-12 15:00: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本“满洲移民”政策的三点透析(2)

下一篇: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上)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